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一
手五足一
穴组少商鱼际液门合谷曲泽照海
识名本方以少商为君,照海为臣,余为佐使,五穴在手,一穴在足,故名。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发热,面热,腮颊肿,咽喉肿痛干燥,瘖哑,舌肿舌强,腮颊肿胀,目赤肿痛痒,耳鸣聋,牙疼、鼻血。
手太阴之脉既不上头面,也不过喉咙,而少商、鱼际等穴,对于咽喉病有效,其故安在?因之如单以经脉的行走关系上推理,其功效是很难说得通的。
要知咽喉乃是肺脏的门户,肺脏是咽喉的堂室,故手太阴经之少商等穴对于喉症具有卓效。
《素●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住曰:“三焦心主,脉並络喉。
热气内结故为喉痹。
”张戴人也说,“手少阴,少阳二脉,並络于喉,气热则内结肿胀,痹而不通则死。
”喉咙乃上焦之所起,上焦郁火上升则咽喉鼻舌诸症,均将随之而起。
取曲泽以应液门,则三焦与心主之
热结可解。
《百症赋》曰:“喉痛兮液门鱼际可疗。
”
《聚英》曰:“咽外肿兮液门攻。
”可见液门对喉病的作用,并不亚于少商。
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扶舌本,取用照海是上病下取及壮水制火之义。
(二)咳喘,心痛心悸,少气短气,咳血咯血,乳痈或乳少。
其治胸部诸病,俱可从经脉关系上作理解。
《干金翼》治乳痈乳痹灸两手鱼际各二七壮。
《资生经》又引《千金》曰:"产后宜勤挤乳,不宜令汁蓄积,蓄积不去,便结不复出,恶血于内引热,温壮结坚,牵掣痛,大渴引饮,乳急痛,手不可近,成妒乳,非痈也,急灸两手鱼际二七壮,断痈脉也,不复恶近手,乳汁亦自出,便可勤捋之,乳汁大出皆成脓状,内服连翘汤,外以小豆薄涂之便差。
”供参。
(三)腹及下腹诸病,如胃脘痛,腹痛腹胀,痞满,呕吐,泻痢或便秘,淋,小便不通,疝,便血,妇女月经不调,难产及阴挺(子宫下垂)阴痛等症。
手部五穴均可对下腹发生作用,义不赘。
用法少商针,曲泽可出血,或点灸。
歌括手部五穴首少商,鱼际液门曲泽当;下肢一穴有照海,头喉胸腹病推详。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沟谷复溜
穴组支沟合谷曲泽委中复溜昆仑
识名本方是由支沟,合谷为主,复溜等穴为辅,即jie取各穴之名以名之。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头面浮肿发热,咽喉腮颊眼目肿痛,牙痛,鼻血,耳鸣聋,口干渴。
义略。
(二)胸胁疼痛,腋肿痛,心痛,心悸不宁,脉微细时止,咳喘。
是通过经脉的途径所收到的强心与降气的功效。
(三)腹胀,腹痛,腹中积块,痞满,反胃,呕吐,泻痢,霍乱。
义略。
(四)大便燥结,小便癃闭,遗尿,尿失禁,遗精,疝,淋,痔,脱肛,横痃,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带,产后腹痛,恶露不行或不止。
参“增液行舟”法注。
(五)肩背脊膂疼痛强急,脊内牵引疼痛,四肢酸软无力,或手足发冷发热。
《肘后歌》曰:“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分到。
”又曰:“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
”《聚英》曰:“腰脊痛楚委中头,再兼一穴是复溜。
”又曰:“脊内牵疼难屈伸,合谷复溜昆仑真。
又曰:“足痿不收治复溜。
”“足寒热兮治复溜。
”又歌曰:“脊背酸疼脊膂强,支沟委中复溜当。
”委中与复溜同用,作用更大。
故有“委中须兼复溜用”的歌句,其治肩背脊膂诸病、是用支沟,合谷,曲泽与复
溜四穴是调其内,委中,昆仑是通其外,内外通调,则经脉自然畅顺。
(六)发热无汗,或高热,热厥,四肢逆冷,亦治多汗自汗,虚汗盗汗。
曲泽在肘窝,委中在腘窝,在二处放血皆可退热,配用其他效穴或十宣,进其更著。
一般的说,在身体某些重要孔穴放血时,均可清营泄热。
用治汗症,合谷,委中,昆仑则解表或固表,支沟,曲泽,复溜则是养液与行液。
用法针(曲泽,委中可出血)
歌括沟谷复溜与昆仑,委中曲泽上下存;热高汗闭有卓效,全身之病可调停。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去火抽薪
穴组人中承浆风府劳宫通里涌泉
识名本方以承浆,人中,风府为主穴,劳官,涌泉,通里为配穴,有泄热消肿,抽薪去火之功,故名。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项强,头面肿大,唇舌咽喉肿痛,重舌,舌强,舌缓(偏向侧或垂出口外),瘖哑,发热烦渴,唇舌干裂出血,口内生疮糜烂,口臭,口噤,口眼歪斜,牙疳,牙疼,鼻中诸病。
《资生经》引《明堂下经》曰:“风府承浆疗瘖不能言。
舌急针哑门,舌缓针风府。
”《玉龙赋》曰:“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
”《玉龙歌》曰:“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並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天元太乙歌》及《凌云得效应穴歌》曰:“颈项强承浆可保,应在风府。
”《百症赋》曰:“牙疼泻承浆而即移。
”《聚英》曰:“消渴水沟承浆通。
”又曰:“咽痛风府效如神。
”用劳宫,涌泉与通里、是远隔以去其火,用人中,承浆与风府、是就近以抽其薪。
在严重病例,如添配金津玉液与手十宣诸穴,则泄热消肿之效当更著。
(二)中风,中暑(中热),中恶(毒气),尸厥,小儿惊风,癫狂喜笑不止或终日昏沉,易倦易睡。
心在志为喜,癫狂如喜笑不止,是心气盛也,用劳宫通里是清心,用涌泉是制火,头部三穴则是醒脑安神。
在牙关紧闭之际,更可添配颊车,或迳用颊车与劳宫,涌泉。
(三)胃脘痛,腹痛,呕吐泻痢,二便不通,霍乱。
人中通乎督脉行于身之后,承浆通乎任脉行于身之前,劳宫在上通乎心,涌泉在下通乎肾,通里是通心络小肠而通乎中,如此则上下前后中五方皆应,功用广搏,岂特仅是作用于胃肠病而巳哉。
(四)尿血,便血,疝气,小便淋涩黄赤短少,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及产后血晕。
义略。
(五)半身不遂,四肢麻木。
《肘后歌》曰:“腿脚有疾风府寻。
”《金鉴,十四经要穴主治歌》承浆条曰:“偏风不遂刺之效。
”又承浆与风府治偏风半身不递,俱见《聚英》及其他针书中。
添配四肢相应要穴,自更有用。
用法皆针亦可点灸。
歌括去火抽薪人中浆,风府通里次第详;劳宫下与涌泉合,头面胸腹四肢良。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三风合列
穴组风池三间合谷列缺间使三里吕细大都太冲
识名以风池三间,列缺,合谷为主穴,余为配穴,即以主穴之名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
(一)癫痫,癔病(精神失常),惊悸,小儿惊风,头痛头风,颈项
强急,上牙或下牙痛,牙龈咽喉头面颊腮肿痛,耳鸣耳聋,、鼻多涕或出血,口眼歪斜,目上戴,昏花及黄赤肿痛。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用手足阳明之三间,合谷,与三里,内庭等穴,以治牙疼已成为通治之法。
三间,合谷与列缺同用,以治头面及胸中诸病,是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也。
吕细有二,太溪别名吕细,内踝尖之经外奇穴亦名吕细,同主牙疼及喉痛,足少阴之脉並不入齿中,仅挟喉循舌本,其主牙疼是上病下取
与滋阴降
火之力。
内踝尖之吕细用于上下牙痛甚效,在内踝骨尖端细心按摸,于微凹处进针,约分许,略施旋捻,感应即迅向头部传导,痛止后即可出针,效果较之太溪更为显著,两吕细可择宜采用。
在面肌痉挛时,如采用风池,后溪,翳风,合谷,阳陵,效果亦好。
其余风池,间使,太冲诸穴,在上述证候中的作用不赘。
《金鉴·十四经要穴主治歌》曰:"三里三间並二间,法主牙疼食物难,並治偏风眼目疾,针灸三穴莫教偏。
《天星秘决》曰:“牙疼头痛并喉痹,先刺三间后三里。
” 《杂病十一症歌》曰:"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牙疼三分针吕细,齿疼依前指上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寻。
”又曰:“四肢无力中风邪,眼涩难开百病功,精神昏倦人不语,风池合谷用针通,,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各入五分于穴内,迎随得法有神功。
均可参证。
又眼痛与牙痛头面腰痛取大都以引气止痛,其作用是相通的。
用大都治目上插,目系急及目眩,见《资生经》。
当是对眼病及止痛作用俱有较强的效果。
(二)心痛,胃脘痛,呃逆,呕吐痰涎,咳血,伤寒结胸,痞满腹胀,感冒与腹痛腹泻。
《杂病十一穴歌》曰:“咽喉以下至于脐,胃脘之中百病危,心气痛时胸结硬,伤寒呕哕闷涎随,列缺下针三分许,三分针泻到风池。
二指三间并三里,中冲还刺五分依。
”《聚英》曰:“咳血列缺三里湾。
”可参证。
(三)男女下腹诸病,如疝,淋,多尿,遗尿,尿闭,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倒经,产后血晕腹痛及阴中诸病。
足少阳之脉由头走足,出气街绕毛际,取用风池治下腹病也有下病上取之义。
三里与大都同用是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的道理。
其余诸穴义不赞述。
(四)偏风,手足不随。
羲略。
(五)高热中暑,发热,无汗或自汗盗汗及疟疾。
针灸的退热作用。
只要是病与穴相应均有效果。
不必对某一经穴强作解说,用本法治疟疾也是退热发汗和打断疟疾连锁环节的作用,如《天元太乙歌》曰:“最好风池寻的穴,间使双刺有神功。
”《聚英》曰:“热出寒少间使中,再兼三里有神功。
”余穴用否均可。
用法皆针或点灸。
歌括三间风池合谷列,间使三里吕细说,大都兼之与太冲,头腹无忧胸不结。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双井流泉
穴组少商关冲曲泽神门行间复溜涌泉
识名以少商,关冲两个井穴为主,复溜,涌泉等穴为辅,有制火生津之效,故名。
用途及释义
(一)癫痫,癔病(精神失常),小儿客忤(惊吓得病),夜啼惊风,精神迟钝,嗜卧及头痛发热,头面肿大,面部发热,咽喉干燥,肿痛失
音,口腔秽腻发臭,舌肿大弛缓或僵硬,目赤肿痛,鼻出血。
少商为手太阴之井穴,关冲为手少阳之井穴,对清利肺气,与宣泄郁热,作用甚大。
《千金翼》曰:“关冲主喉痹不得食,常以缪刺之。
患左刺右,右刺左,左右同患则刺两畔”又曰:“重舌灸行间随年壮。
”《百症赋》曰:“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 又曰:“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
又曰:“复溜去舌干口燥之悲。
”《集成》载:口渴取曲泽神门。
口咽干燥一方面是体液减少(缺水)所致,再则也能是体液循行发生障碍之故。
肾为水脏其脉循喉咙挟舌本,肾经的复溜与涌泉是使体液循行恢复正常与使水泉上涌之义。
故可壮水制火而滋喉咽。
足厥阴之脉循喉咙入颃颡,佐以行间,肝肾同治,对喉舌病当更有用。
少商,关冲,曲泽,神
门等穴,均可清营泄热。
舌为心苗,心主神明。
《聚英》曰:“痴呆神门少商医,涌泉一穴与心俞。
”则曲泽与神门等穴,更有要义。
《百症赋》又曰:“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
”故对喉舌病亦可添配哑门廉泉与风府等穴,而收近攻之效。
(二)咳喘咯血胸痛,呼吸困难。
《资生经》载:“咳喘,咳逆,曲泽出血立已。
”这和尺泽的功用是相仿佛的。
可能是二穴同处肘弯,相距极近,而功用也复相同之故。
应用本法以治肺与气管及支气管之炎性病变,是有卓效的。
(三)腹胀腹痛,呃逆,霍乱,上吐下泻,六脉沉伏微弱。
其义可以经脉的行走与分布的关系中作理解。
(四)下腹及前阴诸病,如淋病,遗尿,尿失禁,尿闭,遗精,阴茎睾丸肿痛,疝,妇女阴中诸病。
少商,关冲,神门,曲泽对下腹病均有作用,与行间,复溜,涌泉,上下相应,更见周备。
(五)四肢或手足心发热。
义略。
用法皆针(少商,关冲及曲泽可出血)
歌括少商关冲复溜泉,神门行间曲泽填;泄热宁神喉咽利,宽胸平喘可消炎。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复方
枢转阴阳
穴组鱼际经渠大都委中丘墟
识名取手足太阴鱼际,经渠,大都之阴,足太阳委中之阳,与少阳为枢之丘墟,使上下内外通调,故名。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头目昏沉,发热、无汗盗汗,寒热往来,疟疾,疟方欲寒,头面腮颊肿,耳鸣聋,咽喉肿疼,牙疼鼻血。
《灵枢●热病》曰:热病而汗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
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三阴交)以止之。
”
《百症赋》曰:“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肺主皮毛,毛窍不通则热壅而喘。
故手太阴鱼际,经渠与孔最诸穴,均具有发汗退
热的作用。
人身的经脉上下出入均经过胸中,而自肺脏所产生的胸腔内压力的盈亏作用,正是经气流行和血液运转的推引力量。
因为有了肺脏的这种推引,由脾胃所吸收来的水谷精气才能到达于全身的毛窍。
人身的散热作用,不但要汗腺宣通,而且还要有律液蒸发,方可热随汗出。
由于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方可津液流转,水道通调。
故取大都以调整津液运
化的机能,以应经渠而收发汗退热的效果。
针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促进人体机能的正常化,故本法亦可用于多汗或盗汗,尤以委中一穴,既可解表发汗,又可固表止汗。
(《天元太乙歌》曰:“虚盗二汗须宜补,委中妙穴可传扬)伍以丘墟更有助于鱼际,委中等穴而清利头目。
(二)项背胁肋拘挛疼痛,咳喘吐血,呼吸浅表气不接续。
《灵●杂病》曰: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委中)。
《铜人》载:鱼际主痹走胸背痛不得息。
《聚英》曰:“背拘急者治经渠。
”又曰:“假如胁肋背痹痛,须治鱼际委中穴。
”又有歌曰:“背胁痹痛如何治,鱼际委中断得根。
”胸背为肺脏之外壳,肺脏为胸廊所包容,鱼际经渠与大都同用,是通乎手足太阴而调其内,用委中是通足太阳而治其外。
少阳为阳枢,处于表里之间,取足少阳之原穴丘墟以枢转内外,兼通其胁肋。
胸背胁肋之疼痛能除,而咳喘吐血亦可得以制止。
用法针(针经渠可避开桡动脉进针,委中可出血。
)或点灸。
歌括枢转阴阳鱼际渠,大都委中与丘墟;头疼发热不出汗,项背胸腹病可除。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偶方
一、治咳六合
识名中医对于咳嗽的认识,认为不但肺脏本身在遭受
病理刺激可发生咳嗽,即在肺脏以外的其他脏腑蒙受病理变化时,也将互相影响,引起或加重咳嗽而成为恶性循环。
在《素问.咳论》中又指出,咳是肺先受邪,然后乘他脏之虚而传与之。
如传于肝则为肝
咳,传于脾则为脾咳之类。
脏咳不愈乃传于府。
治咳的要领,除依照各经的见证而分经论治外,並应按照“脏咳取俞,腑咳取合”的原则综合治疗。
又
因肺为诸咳之总司,不论为何种咳嗽,均应同时采用肺经的孔穴施治。
特依照十二经脉互为表里的六合关系,创立“治咳六合”的法则,六合的顺序仍以《灵枢.经别》为准。
在六合”之中,同时也配合着原络主客的法则。
分述如下:
(一)一合溪委
穴组太溪大钟复溜委中昆仑京骨飞扬手下廉合谷鱼际
用途及释义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膀胱咳,咳而遗尿。
及咳喘上气,咳引尻痛。
取太溪(足少阴俞及原),委中(足太阳合),飞扬,京骨(足太经络及原)
大钟(足少阴络),复溜,昆仑等穴,以足少阴太阳表里经脏原络俞合同治.鱼际对咳引尻痛有效,迭被古针家所重视。
再则鱼际与合谷同用,既是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的道理。
更可增强下腹及下肢诸穴的作用。
用法针或点灸。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宣泄踝趾
穴组外踝尖足十宣
识名以其作用与部位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
(一)头目咽喉诸病,如头风头痛,头晕,头面肿,面赤发热,目赤肿,咽喉肿痛等。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头面咽喉诸病,均可上病下取而收显效。
(二)手指麻木,足背发热,肿痛,五趾皆痛,脚癣(香港脚)。
是手足相应与就近取穴、以泄热消肿顿挫病势的功效。
用法:皆以三棱点刺出血,亦可加用行间,太冲及侠溪等相应诸穴。
治脚癣可每周2~3次。
歌括疏泄踝趾足十宣,三棱点刺外踝尖;头喉诸病上取下,趾痛脚癣效可传。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暖脐合囟
穴组脐上下各五分
识名因其功效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小儿囟门不合。
《资生经》引《明堂下经》曰:“小儿囟门不合,灸脐上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壮,灸疮未发,囟先合矣。
”《聚英》对此有歌曰:“脐上脐下各五分,二穴各灸上三壮,灸疮未发囟先合,患者诚之必然康。
”其后各家均有引证。
理难强解。
用法以直接灸为宜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十三灯火
穴组囟门人中承浆少商脐轮脐心或脐带口脐周围青筋头上
识名以穴数与所用之方法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小儿脐风撮口。
清吴师机曰:“脐风,脐内入风也,最为恶候,其状啼哭不乳,眉心眼角必有黄色,乳内必有小核,脐周围有青筋出现,或从心窝到肚脐有青筋一道。
以灯心或小艾炷于青筋头上烧之,筋缩为度。
又方,灯火烧囟门一下,人中一下,承浆在下唇垂下处正中一下,两手大拇指外侧(应为内侧)少商穴各一下,脐轮绕脐烧六下,如“*”式,脐带未落于带口烧一下,既落于落处烧一下,共十三下效。
”童年曾见有木刻本之单页验方,亦载此法,有图有歌、歌曰:三朝七日眼边黄,便是脐风肝受伤,灯火十三能起死,回
春只此是仙方。
”家藏万卷,悉遭秦火,今自《理论骈文》及《针灸逢源)补入,原出处待查。
用法用灯蕊草蘸以豆油,菜油或麻油点燃。
对准孔穴,一焠即去,先上后下,依次用之,如用点灸法,更为简捷方便。
歌括三朝七日眼边黄,便是脐风肝受伤,灯火十三囟门始,人中
承浆与少商:脐轮六处依次用,脐心脐带口再当,脐周青筋不可少,国春只此是仙方。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商天筋委
穴组少商,天柱天突筋缩龟尾
识名以少商,天柱,天突为主,余为辅,即以穴名名之。
用途及释义
(-)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鼻血,喉舌肿痛,瘖哑,声嗄,颈項强痛,瘿气(甲状腺肿大)。
义略。
(二)久咳不止,小儿百日咳,哮喘,呼吸困难,气不接续,咳血,呃逆。
《聚英》曰:“咳逆振寒冶少商,更兼天突灸三壮。
”又曰:“久病咳兮少商穴,天柱三壮病即康。
”又曰:“医者若欲灸人哮,天突尾穹骨尖高。
”《胜玉歌》曰:“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哮闭自然安”。
天突紧邻喉头及大气管,天柱在延髓下方,延髓是呼吸及生命中枢之所在。
用天柱与
天突前后相应,自可影响与调节呼吸机能。
伍以少商与筋缩,对肺喉之作用更大。
《百症赋》曰:“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
”也是此意。
用于久咳声嗄更为适宜。
任督二脉是人身前后的子午线,在经脉的循行上,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园圈,天突与筋缩,龟尾同用,可以从上下前后,促进任督之运转,实有妙义。
用法仰卧,少商,天突针,余以灸或点灸为宜,或择宜针,少商可出血。
歌括天柱筋缩尾穹骨,更有少商与天突;头痛项肿声嗄除,平喘止呃医久咳。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膀胱承桨
穴组承浆膀胱俞中冲新大敦(足中趾尖)阴陵委中
识名以膀胱俞与承浆为主穴,余为配穴,即以主穴之名名之。
亦含膀胱虚而能容之意。
用途及释义
(一)头面口鼻诸病,如鼻血,口疮,干渴,舌强,瘖哑,项强,头面腮颊肿大,小儿急惊高热不退,角弓反张、神昏肢掣。
足厥阴之脉上巅顶。
足太阳之脉起自巅顶。
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承浆为任脉之所终。
中冲清营泄热,兼可清利三焦。
所主诸病,自可理解。
《灵. 热病》曰:“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郄中血络出血。
”膀胱俞与委中同用也与此义相合。
(二)腹中积块,腹胀腹痛,呕吐呃逆,泄痢,霍乱,便秘,遗精,遗尿,尿频,尿闭,淋病,脱肛,便血,疝,痔,鼠蹊(腹股沟)或下肢肿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带,产后及阴中诸病。
《聚英》曰:“小便不禁上承浆,阴陵委中太冲间,膀胱俞穴大敦穴,通治六穴患者安。
”任脉起于胞中,终于唇下,上取承浆通任脉之气,以治膀胱及下腹诸病,有掣引陷下之气上升之义。
与委中,阴陵,大敦,太冲及膀胱俞相应,则下腹诸器官之机能,更得有所提高。
又小便不禁或不通,针承浆,曲骨与照海,亦有良效。
用法:膀胱俞灸或深针(2~3寸)余针。
歌括膀胱俞穴可承浆,中冲阴陵委中详;更有大敦新穴在,头面下腹用皆良。
歌括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车水归仓
穴组水沟承浆地仓颊车合谷曲池三里
识名以水沟,地仓,颊车,承浆为主,余为辅,即主穴之名以名之。
用途及释义
(一)头面腮颊肿大,发热,唇吻干痛,干渴引饮,破裂出血,口唇弛缓流涎,口眼㖞斜,口噤,口内生疮腐臭,鼻血,牙疼,小儿惊风,不能吮乳。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换口交人中。
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挟口
环唇交承浆。
与地仓,颊车,三里,曲池,合谷等穴相配,远近交攻,以分泄阳明之实热而清利口齿,对于胃肠积滞,腐浊熏蒸,而有口舌糜烂者无为适用。
《资生经》载;“初生儿不吮乳,多啼,先灸承浆七壮,次灸颊车各七壮,炷如雀屎。
”《集成》治消渴饮水,用人中、承浆,兑端,神门,内关,隐白,然谷,三焦俞。
口中流涎也有人用中脘,膻中,大陵,劳宫,然谷,频车。
均可以参酌。
(二)中焦痞满,胃脘胁下疼痛,呕血,呕吐,呃逆,泄痢,霍乱。
《集成》载:“呕哕灸承浆七壮如小麦。
”在胃痛及呕血时,承浆配内关,厉兑,隐白有效。
有人报导,蛔虫腹痛他法止病无效时,灸地仓即效。
又报导:用四白,迎香与人中等穴,以治胆道蛔虫病。
待试用。
(三)男女下腹诸病,如尿频,尿闭,遗尿,疝,痔,淋,月经不调,崩带,痛经,经闭,产后血晕发痉,与阴中诸病。
用水沟与承浆治下腹病,可以从经脉关系和下病上取的道理来作理解。
有用地仓治女阴炎有效。
痔疾患者能在龈交处发现有小紫疙瘩,用针挑破出血。
可见口之上窍与前后阴之下窍是有其互相感应作用在内的。
在肠出血时,有用承浆,百会与厉兑,隐白者,与本法亦可参酌。
用法针或点灸。
(在治下腹病时,可损去颊车)
歌括水沟流向地仓边,颊车承浆彼此连;曲池合谷共三里,头面中焦下腹全。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推车过关
穴组颊车下关颧髎大迎翳风曲池合谷太冲(或临泣)
识名以颊车,下关为主,而治口颊等病,即因其名与用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中风,口眼㖞斜,口噤不开,牙车脱臼牙痛,牙龈肿痛,头面腮颊耳根咽喉等处肿痛,鼻血,干燥或多涎。
颊车与下关是就近作用于颌关节,对于下颌关节紧张(口噤不开)弛缓(习惯性下颌关节脱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颧髎在颧弓端凹陷中与丝竹空上下相直,在颜面瞤动,口眼㖞斜之际,常以此为发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