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旅融合实证研究——以丽江市三股水景区为例
基于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以丽江三股水为例
![基于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以丽江三股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d85094b31126edb6e1a1003.png)
党建与政策I鈿早魏贏基于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以丽江三股水为例涂静摘要:本文以丽江三股水地区实地调研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村民对乡村旅游扶贫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和工作绩效感知,从中发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丽江三股水;居民感知;绩效乡村旅游扶贫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使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手段。
乡村旅游扶贫绩效的评价不仅是研判旅游扶贫精准度的关键,而且是指导精准扶贫深入开展的依据,调查居民对乡村旅游扶贫绩效的感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丽江三股水乡村旅游扶贫现状丽江市龙蟠乡宏文村俗名“三股水”,距离丽江市中心约45公里。
三股水全村共108户,408人,10年前村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
2013年,全村整合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己经成为丽江乃至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截止至2017年底,全村约60%的村民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村民人均年收入上升至10266元。
二、丽江三股水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调研2019年3月23、24日,调研团队到丽江三股水通过入户访谈、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得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扶贫绩效感知的数据和信息。
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
(一)样本分析从受访者的基本情况看,丽江三股水村民受访者男女比例分别为46.9%和53.1%;年龄集中在16—25岁,26—45岁,以青年人和中年人为主;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0%,说明受访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46.9%的受访者月收入为1000—2000元,25.5%的受访者月收入低于1000元;受访者中28.6%在景区工作,12.2%开办农家乐,11.2%进行小商品销售。
(二)居民评价结果分析1.经济绩效。
在经济绩效感知方面,村民对乡村旅游“促进了本村经济发展”“加快了本村脱贫致富”“增加了村民个人收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四个正面效应方面的赞同度分别为4.53、4.18、4.11、4.03,说明三股水村民普遍感受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ca0573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7.png)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摘要】本文围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展开研究,首先探讨了在理论框架下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然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具体的实践效果。
接着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进行评估,并探讨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
最后探讨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并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展示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理论框架、案例分析、政策评估、产业融合、可持续性、成果总结、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是指通过开展乡村旅游项目,促进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的探索和研究,是当前扶贫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可以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和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理论框架进行探讨,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评估当前的扶贫政策和措施,探讨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并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实践,总结出创新的发展路径,展望未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前景,为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理论框架下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探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在探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时,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个理论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准扶贫的概念和意义:精准扶贫是指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旅游业与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研究_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_李忠斌
![旅游业与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研究_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_李忠斌](https://img.taocdn.com/s3/m/d9cf1a403c1ec5da50e270de.png)
第6卷第3期2013年5月旅游论坛Tourism ForumVol.6No.3May.,2013[旅游业研究]旅游业与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李忠斌,万享明(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取得了累累硕果。
云南省丽江市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
利用丽江市2001-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对旅游业提高丽江市农民纯收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对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存在间接效应。
[关键词]经济发展;旅游业;民族地区;农民收入;旅游乘数效应[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13)02-0042-06 一、文献综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解决了物质生活的人们,对追求差异性文化生活的旅游愿望越来越强烈,旅游消费显著增长。
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云南省丽江市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友爱、享誉中外的世界级旅游文化名城。
旅游总收入占丽江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增大,2010年丽江市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78.32%,旅游业是丽江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尽管丽江市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获得累累硕果,但是,旅游经济并没有很好地惠及到最需要改善经济状况的广大农民。
2010年丽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410元,低于该年度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 952元的水平;2010年丽江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百分比为455.16%,同样高于该年度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百分比406.48%的水平。
旅游业在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能否成为带动丽江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成为缩小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加速器,成为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工具,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旅游业与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旅游业与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e7634e7551810a6f5248680.png)
值 的 比例不 断 增 大 , 2 0 1 0年 丽 江 市 旅 游 总 收 人 占 国
民生产 总值 的 比例 为 7 8 . 3 2 , 旅 游业 是 丽 江 市名 副 其 实 的支柱产 业 。尽 管 丽 江 市发 展 特 色 旅 游产 业 获 得 累 累硕果 , 但是 , 旅 游 经 济并 没 有 很 好 地 惠及 到 最 需 要改 善经济 状况 的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农 民 。2 0 1 0年 丽 江 市农 民 人 均纯 收入 为 3 4 1 0元 , 低 于该 年度 全 省农 民人 均 纯 收入 3 9 5 2元 的水平 ; 2 0 1 0年丽 江市城 乡居 民收入差
随着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和人 民生 活水 平的 提高 , 已 解决 了物 质生 活 的人 们 , 对追求 差 异性文 化生 活 的旅
游愿 望越 来越 强烈 , 旅游 消费显 著增 长 。 民族 地 区文
在 国 内外 现 有文献 中关 于旅 游业对 经 济增 长 、 解 决就
业、 旅游 业对 社会结 构产 生 的影 响 进行 了大 量 研 究 。
距 百分 比为 4 5 5 . 1 6 %, 同样 高 于 该 年 度 全 省 城 乡 居
民收 入百分 比 4 0 6 . 4 8 的水 平 。旅 游业 在 获 得 迅 猛
发 展 的同 时 , 能否 成 为带 动 丽江 市 经 济 发展 的 引擎 ,
成 为缩 小城 乡人 均收入 差距 的加速 器 , 成 为增加 农 民
[ 关键词] 经 济发展; 旅游业 , 民族地 区; 农 民收入 ; 旅游乘数效应 [ 中闰分类号] F 5 9 2 .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7 8 4 ( 2 0 1 3 ) 0 2 - 0 0 4 2 ・ 0 6
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初探
![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0fa9a24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d.png)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初探李 虹,王 阳(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摘要]实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是打破城乡双重结构,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旅游业有着强大的市场优势和新生的产业活力,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成为当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的主要措施。
但是,在进一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做到制定科学长期的规划、筹集资金、培养从业人员等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整合资源,精准制定资金援助方案,并向员工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以期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旅游扶贫[中图分类号]F323.8;F592.7 [文献标识码]A2017年10月28日第十九届中国共产党全国大会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乡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同时,国家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着重指出,要“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从而找到旅游和扶贫综合发展的新模式。
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达到扶贫的目的和效果,还能为当地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一半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
此外,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旅游者及其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有了一些变化,很多旅游者出于安全考虑,选择相对方便的短途周边游,在这其中,乡村旅游就成为游客外出旅游的首选方式,这同时也为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契机。
1 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1.1 大大改变低收入者的思想观念现存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乡村偏远地区。
对外来旅游者及其思想观念也比较抗拒,有较强的抵触心理。
此外,对于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的农民来说,他们很难相信发展旅游可以提高自身的收入。
而通过乡村旅游扶贫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让村民从旅游活动中得到经济利益,更多地尝到旅游活动带来的发展实惠,这就会由内而外的激发他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情,从而改变他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促进本地低收入者和外界的交流,增加贫困阶层获取新政策和新信息的渠道,树立对乡村旅游扶贫的信心,从而积极行动改善自身状况。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海景区精准扶贫政策及影响分析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海景区精准扶贫政策及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b831b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9.png)
239作者简介:宋沐轩(1997—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
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总书记在调研中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11月23日,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云南省丽江市拉市海景区旅游产业脱贫成果显著,给各地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区域收入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为实现脱贫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一)保护自然环境,保住经济发展根本1998年云南省批准建立了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住了旅游业的根基。
也降低了人类活动对拉市海流域的破坏,减少了当地自然灾害。
为以后旅游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促进旅游业转型,保证经济增长人民就业政府加快拉市海景区旅游业转型。
拉市海旅游转型升级工作包括了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旅游业态转型升级、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旅游管理转型升级、旅游营销转型升级、旅游服务转型升级、旅游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等方面。
按照“景观全域优化、服务全域配套、治理全域覆盖、产业全域联动、成果全民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遵循“优化存量、培育增量、适度超前、层次多样、突出品牌”的原则,玉龙县以旅游需求为基点,以旅游消费为主线,加快推进传统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新业态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市场秩序规范、营销推广创新、旅游服务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等七大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拉市海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监管机制,保证旅游业有序发展面对拉市海旅游业的负面问题,政府逐渐意识到“违反一起、惩治一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保证拉市海景区的良性发展。
于是当地政府宣布拉市海乡村旅游全面停业整顿,不再接待游客。
整顿后的马场必须实行明码标价,同时没有隐形收费。
在消费者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公平交易。
这些规定,使得拉市海景区又恢复了曾经的热闹。
政府对旅游业的规范,使得旅游业成为当地人民源源不断的致富源泉。
全域旅游现状分析与发展途径研究——以丽江为例
![全域旅游现状分析与发展途径研究——以丽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9272a7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e.png)
全域旅游现状分析与发展途径研究——以丽江为例一、全域旅游现状分析全域旅游是指将整个旅游目的地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丽江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全域旅游在当地的发展尤为重要。
1.旅游业发展现状丽江是云南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目前,丽江的旅游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旅游总收入逐年增加,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2.存在的问题尽管丽江的旅游业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景区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恶化和文化遗产破坏;其次,游客集中在少数热门景点,留宿游客的分布不够均衡;再次,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游客体验不佳,影响了全域旅游的发展。
二、发展途径研究为了实现丽江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一些发展途径的建议:1.突出自然文化资源丽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应该重点突出这些资源,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可以通过加大对景区的保护力度,推广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发一些新的旅游体验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
2.实施全域开发应该实施全域开发的理念,将丽江整个地区视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和管理。
可以通过建设便捷的交通系统、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到更广泛的地区游览。
3.提升服务水平为了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应该加大对旅游服务的投入,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旅游服务经验,制定更为规范的服务标准,打造更为人性化的旅游环境。
4.加强文化传承丽江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应该加强对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建立文化遗产维护机构,加大对当地传统手工艺的扶持力度,推动当地乡村文化的发展,为全域旅游提供更多文化内涵。
总之,丽江全域旅游的发展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
只有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资源,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丽江的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4b6f801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0.png)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困境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1. 旅游资源丰富:丽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玉龙雪山、束河古镇、丽江古城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 政府扶持力度大:丽江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业的投资和建设。
3. 旅游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丽江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不少乡村景区逐渐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就业和收入增加。
1.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部分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和商业化乡村旅游资源,导致景区环境恶化,破坏了乡村的原生态和文化传统。
2. 缺乏专业人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撑,但目前丽江乡村地区的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 服务水平不高: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当地旅游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游客的体验感受不佳,影响了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4. 乡村产业单一:部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旅游业来维持生计,一旦旅游市场波动,就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1. 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一种以“全域”为发展视角,以“全产业链”为发展路径,以“全要素融合”为发展方式的旅游发展新理念。
丽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促进城乡旅游资源的融合,打破传统旅游区划,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旅游产业体系。
2. 加强乡村旅游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严格控制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倾向,保护乡村的原生态和文化传统。
3. 引进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相关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乡村旅游业的合作,培养出更多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
4. 提升服务水平: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加大对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提升当地居民的服务意识和素质,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改善游客的体验感受。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7b0aea6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1a.png)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丽江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拥有独特的纳西文化和美丽
的自然风景。
在全域旅游的视域下,丽江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了重点关注。
然而,当前丽
江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许多困境。
首先,丽江乡村旅游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丽江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以观光旅
游为主,而缺乏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此外,许多乡村旅游业者缺乏创新能力和市场
竞争力,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客源市场原因阻碍了丽江乡村旅游的发展。
由于游客的需求差异性,丽江旅游
市场划分不够清晰,导致乡村旅游缺乏高端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
此外,丽江乡村旅游缺
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很少进入国际市场,无法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再次,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足。
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缺乏合适的基础设施和服
务设施,导致游客体验不佳,难以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同时,乡村旅游业者的管理技
能和服务质量需要提升,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最后,环境保护问题也是丽江乡村旅游发展的难点。
由于过度开发和旅游过度使用的
问题,丽江的生态环境逐步受到影响,部分生态景区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风光。
因此,相关
政府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确保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保持稳定和纯净。
总体而言,丽江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共同发力,制定有效的策略,并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丽江乡村旅游的可
持续发展。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旅游产业反贫困的路径研究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旅游产业反贫困的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029ce2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2.png)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旅游产业反贫困的路径研究摘要:在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边疆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是促进反贫困事业的有效途径,全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新理念,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统筹旅游地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减贫。
本文基于旅游产业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分析丽江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反贫困过程面临的多重困境;从全域旅游的发展视域,提出统筹贫困家庭参与全域旅游开发的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对接精准扶贫、加强能力扶贫构建多维可持续反贫困等三个方面研究丽江旅游产业反贫困的发展路径。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扶贫机制,探索适合丽江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多维可持续反贫困路径。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产业;反贫困一、问题的提出减缓甚至消除贫困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国外对旅游产业与反贫困问题的关系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重点关注旅游产业对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否具有反贫困效应,理论层面的文献较多,涉及两者之间的实证研究较少。
1999年4月,英国国际发展局(1999)在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PPT(pro-poortourism)概念,认为发展旅游扶贫是一种模式和途径,目标在于使贫困人口能在旅游产业链中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效益,并详细讨论了旅游扶贫的作用机理。
国内旅游反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国家旅游局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的调研提纲中首次将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开启国内旅游反贫困的摸索道路。
2022年中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同志正式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概念,强调整合区域旅游服务资源、优化旅游服务产业、社会共建共享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通过改变以往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转变。
周歆红(2002)认为在反贫困的过程中,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而反贫困和消除弱势群体的贫困状态是旅游反贫困的核心目标,通过旅游扶贫的要素和特征将旅游扶贫与旅游开发区分。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旅游产业反贫困的路径研究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旅游产业反贫困的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703ef4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8.png)
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旅游产业反贫困的路径研究摘要:全域旅游是一种以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竞争力、实现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共赢、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发展理念。
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丽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但也存在贫困问题。
本文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丽江旅游产业反贫困的路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丽江的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全域旅游;丽江;旅游产业;贫困反应研究一、引言丽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纳西族文化。
丽江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发展。
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怎样利用丽江的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贫困问题,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丽江旅游产业的现状1. 丽江的旅游发展现状丽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丽江的旅游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景区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文化保护不力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2. 丽江的贫困现状尽管丽江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贫困问题一直是当地的顽疾。
丽江是云南省的一个贫困县,许多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的教育、医疗等服务。
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技能和资金,农民很难分享到旅游业带来的红利,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三、全域旅游视域下丽江旅游产业反贫困的路径研究1. 提升全域竞争力,促进产业融合全域旅游理念强调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融合,实现共赢。
对于丽江来说,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手工业、民族文化产品等,将当地的优势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提升全域竞争力,促进产业融合,为当地的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2. 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品质丽江的环境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提升旅游品质。
精准扶贫视角的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相关探究
![精准扶贫视角的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相关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a59636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e.png)
精准扶贫视角的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相关探究近年来,我国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
为了进一步扶贫,发展旅游业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挑战。
民族地区的文化和风景资源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我国有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民族习俗和风景资源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
西南地区的彝族、藏族、傣族等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独特的风情。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仅能够提供就业机会,还能够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加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
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贫困和经济落后的问题,发展旅游业可以通过吸引游客和提供旅游服务,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旅游业发展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交通、餐饮、民宿等,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将得到缓解,居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改善。
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
相比于发达地区,许多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交通不便、餐饮住宿设施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对游客的体验和旅游业的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文化保护的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冲击,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文化遗产,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当地交通、通信、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的水平。
还需要加强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旅游业的发展不会对当地的文化造成负面影响。
还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带动经济的发展。
景区精准扶贫典型经验
![景区精准扶贫典型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e707784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7.png)
景区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景区精准扶贫是指利用景区资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
通过开发、利用景区资源,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下面将以某省的一个景区为例,介绍其精准扶贫的典型经验。
某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贫困程度较高的地区。
然而该省境内却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拥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景区。
其中,某景区作为该省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该省精准扶贫的典型代表。
首先,某景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注重旅游业的发展。
景区位于山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及丰富的民俗和文化。
景区管理部门针对这些优势,积极开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内容,增加了游客的满意度。
同时,景区还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旅游环境,打造了一个高品质的旅游目的地。
这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还为景区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基础。
其次,某景区积极推动就业扶贫。
景区周边的农村地区居民一直以来都是主要的扶贫对象。
景区管理部门设立了就业培训中心,为当地居民提供各类培训和就业机会,培养他们的旅游从业能力和技能。
景区还与当地的旅行社和酒店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通过扶持农民就业,有效地改善了他们的生计状况,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再次,某景区还注重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景区管理部门与当地居民合作,挖掘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开展合作生产和销售,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景区还鼓励当地居民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农户的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提供给游客居住,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景区还积极引导和吸引外部投资,推动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为农村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某景区注重社会公益事业的推进,助力农村社区的发展。
景区管理部门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活环境。
景区还组织公益活动,为农村地区的老人和儿童提供帮助和关怀,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
基于扶贫环境的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基于扶贫环境的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34e7c5dd36a32d7275816a.png)
基于扶贫环境的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作者:施玉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5期施玉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乡村居民带来可观收入,属于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其本身具备的综合效应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对其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扶贫环境,探讨了发展云南乡村旅游的有效策略。
引言最近几年,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能够从繁重的工作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通过旅游的方式放松心情,亲近自然。
乡村旅游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活动,强调以乡村性为依托,对农村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通过乡村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客体吸引游客的目光。
乡村旅游属于一种产业化扶贫方式,可以将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乡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一、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状况云南省本身有着异常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一直以来都有得到开发,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云南旅游改革及二次创业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呈现了飞速发展的趋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数量达到16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2个,拥有省级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91家,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50个,度假村的数量超过700,各类农家乐更是突破10 000家的大关。
从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分析,近5年,云南省凭借乡村旅游接待的游客年均增长率达到18.25%,旅游年均收入超过28%,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接近百万,帮助38万余人直接脱贫。
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云南省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首先,资金严重欠缺。
乡村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想要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云南乡村旅游多数都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短缺问题明显,政府部门虽然会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投入部分资金,但多为起步资金,后续资金短路,加上农村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无法投入更多资金开展旅游建设,宣传同样是一个大问题,单一的投资融资渠道严重制约了资本的转换。
文旅融合视域下丽江传统村落规划策略研究―以丽江市大来村为例
![文旅融合视域下丽江传统村落规划策略研究―以丽江市大来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094b2b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1.png)
文旅融合视域下丽江传统村落规划策略研究:以丽江市大来村为例在旅游与文化的交融中,丽江传统村落就像是一位古老的智者,它以独特的历史和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文旅融合视域下丽江传统村落规划策略,这就像是一场关于文化与旅游的精彩博弈,让我们一起来揭示其中的奥秘。
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丽江传统村落规划的现实意义。
规划就像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为丽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规划不仅仅是一个规划工具,更是一种创新思维,为文化旅游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接下来,我们要深入分析文旅融合视域下丽江传统村落规划策略。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密的手术,我们需要了解规划的原理、功能和应用场景。
通过对规划策略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为丽江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
然而,要想让这场博弈顺利地进行,我们还需要揭示丽江传统村落规划与文化旅游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就像是一条纽带,它将丽江传统村落规划与文化旅游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一方面,丽江传统村落规划能够保护村落的文化遗产,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文化旅游的优化又为规划的改进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通过揭示这种内在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丽江传统村落规划的应用,实现文化旅游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总的来说,文旅融合视域下丽江传统村落规划策略研究就像是一场关于文化与旅游的精彩博弈。
通过深入剖析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丽江传统村落规划在文化旅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其与文化旅游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场博弈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持续地努力和探索。
我们需要加强丽江传统村落规划的研究与应用,推动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揭示和利用丽江传统村落规划与文化旅游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实现文化旅游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文化旅游为舞台,共同努力,为丽江传统村落的未来探索一条光明的道路,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乡村旅游与“五个振兴”融合的模式与实践——以云南省丽江市普济村为例
![乡村旅游与“五个振兴”融合的模式与实践——以云南省丽江市普济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d22f27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0.png)
乡村旅游与“五个振兴”融合的模式与实践——以云南省丽
江市普济村为例
宋磊;范欣蓓
【期刊名称】《新西部》
【年(卷),期】2024()3
【摘要】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在促进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云南省丽江市普济村创新“旅游+五个振兴”融合模式,探索出在地盘活、政策用活、人心聚合、资源整合、民族团结、利益联结等具体实践策略,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及西部地区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具有典型启示作用。
【总页数】6页(P56-61)
【作者】宋磊;范欣蓓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视角下贵州乡村旅游模式选择
——以播州区花茂村、小坝场村为例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林草产业发展新实践——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3.公共图书馆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以云南省图书馆帮扶丽江市永胜县翠湖村图书馆为例4.乡村振兴视域下两种典型乡村旅游发展模
式的比较研究——以竹泉村和阿者科村为例5.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丽江市白沙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旅游业与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旅游业与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91e342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f.png)
旅游业与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李忠斌;万享明
【期刊名称】《旅游论坛》
【年(卷),期】2013(6)3
【摘要】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云南省丽江市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利用丽江市2001-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对旅游业提高丽江市农民纯收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对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存在间接效应.
【总页数】6页(P42-47)
【作者】李忠斌;万享明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与师资队伍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J], 陈惠菊;李方璐
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消费状况调查与思考——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为例 [J], 周琬謦;赵丽莎
3.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与师资队伍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J], 陈惠菊;李方璐;
4.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民族一体化构建--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龙蟠乡鲁南村为例 [J], 和万传;姜彩虹
5.民族地区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为例[J], 周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省农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云南省农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71dab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8.png)
云南省农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徐巧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24(35)4
【摘要】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农旅融合产生于乡村,发展在乡村,只有“乡村产业、乡村振兴”共同发力,才能实现农业“兴”、农民“富”、乡村“美”。
为研究云南省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水平,按照“投入-产出”思路构建云南省农业和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2016—2021年云南省农旅融合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但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旅游业滞后于农业发展水平;国家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为其注入新动力。
据此,提出要加快农旅融合业态创新、注重农旅融合人才培养和建立相关利益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提高云南省农旅融合发展水平。
【总页数】3页(P141-143)
【作者】徐巧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崇信县农旅融合发展构建美丽乡村建设探析
2.基于“三生空间”的田园综合体农旅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云南省林业现代
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4.构建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绥滨农场有限公司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纪实5.云南省农旅融合发展实证分析与模式构建——基于VAR模型的检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82019年5月下半月刊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旅融合实证研究——以丽江市三股水景区为例李 娟1,2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行全国减贫措施,贫困人口因此逐渐减少。
旅游扶贫是一种特殊的发展方式,因其特有的经济、社会、环境带动效应,成为我国重要的扶贫方式。
我国一些经济落后但旅游资源相对富集的贫困乡村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然而,受扶贫大环境的制约,我国传统的旅游扶贫采取的是“粗放式”“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在旅游发展实践中还存在“旅游飞地”、贫困人口参与度少、旅游扶贫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仍是贫困地区的主要产业,因此,探讨如何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增值,“扶业”和“扶人”双措并举,对真正实现精准化扶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旅游精准扶贫内涵解读旅游精准扶贫是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要求,从产业精准扶贫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是精准扶贫理念在旅游扶贫领域的具体应用。
旅游扶贫具有经济带动效应强、辐射范围大、受益面广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随着国内旅游扶贫实践的推进,我国许多学者对旅游扶贫内涵的研究也不断深化。
杨建等(2016)认为,旅游扶贫的实质是通过扶持,改善贫困地区旅游发展条件,提高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几率和能力,进而达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标。
郭清霞(2003)进一步指出,旅游业发展与减贫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旅游业发展并不等同于减贫。
邓小海等(2017)学者认为,以往的旅游扶贫模式更多地关注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和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效应,却忽视了旅游扶贫的本质目标,即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导致出现旅游扶贫目标被置换、帮富不帮穷、贫困人口被排斥在旅游发展大门之外和地区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等问题。
邓小海等(2015)学者认为,“造血式”扶贫就是要对旅游扶贫项目进行识别,只有当一个旅游项目能给特定贫困个体或人群带来净收益时,才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发展”,才称得上是旅游扶贫项目。
综合已有研究的阐释和实地调查思考,本文认为旅游精准扶贫是指在精准扶贫理念框架下,贫困地区因地制宜依托旅游产业开发,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开发等措施,协调相关利益主体活动,提升贫困人口的参与意愿和能力,实现提高贫困人口经济收入、提升贫困地区社会和环境利益等多重目标的产业扶贫方式。
二、农旅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是农村贫困地区实现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1.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马建(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其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产业融合丰富了原有的产业内涵,重塑了产业结构,延伸了产业价值链,促进了新业态的出现。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其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覆盖面广,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
农业和旅游业之间存在诸多技术经济联系,农业的“农、林、牧、副、渔”与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在产业链上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农业与旅游业的关联不断加深和扩大。
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风民俗、丰富的农业生产活动和新兴的农业科技等资源,日益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农业资源的旅游优势得以发挥,农业旅游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效益不断提升。
由此可见,农业与旅游业具有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2.走“农旅融合”之路是农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
“农旅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式”扶贫功能,是农村贫困地区实现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以传统小农生产为主,经济落后、产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济效益低下,但部分地区又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旅融合机制与模式研究——丽江为例”(项目编号:2018JS61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娟(1980—),女,哈尼族,云南红河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旅游地理、旅游职业教育研究。
旅游精准扶贫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则是实现农村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
本文在深入解读旅游精准扶贫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在旅游扶贫方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借助实地调研和访谈,总结了丽江市三股水景区在“农旅融合”发展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与升级,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
三、基于农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实证研究——以丽江市三股水景区为例三股水景区位于玉龙县城以西45km处,地属丽江市龙蟠乡兴文村宏文村民小组,处于“三江并流”核心区域、大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上,也是著名的阿喜茶马古道七十二道湾入口遗址,由于村子被三条大沟分割成三个独特的山寨,因此又俗称“三股水”。
2011年,宏文村通过招商引资、整村流转的方式打造的三股水景区,成为丽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笔者对其基于农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精准扶贫研究如下。
(一)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旅游精准扶贫获得了具有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1.精准扶贫,实现了可持续、绿色生态的科学发展。
三股水景区发展始终坚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
景区内山谷幽深,溪流瀑布、竹林柳林密布,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不破坏乡村原始自然风貌,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种植经济林木时充分利用荒山荒坡,不挤占基本农田和耕地;在开发建设当中保护现场特色元素和营造乡村原生态体验氛围,不扭曲乡村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保留乡村文化、古村落风貌的原真性,避免建设发展一面、破坏一方,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2.精准扶贫,建立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股水景区在开发之初,由村党支部牵头,以村民为主体,成立了三股水乡村旅游开发合作组织,把景区的经营权、开发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交给开发公司;通过村民以社员出资、流转土地折价入股、荒坡土地折价入股以及整合国家项目扶持资金转化为股份入股的方式,建立了“村级实体经济股份入股+红色股份入股+合作社社员出资+合作组织经营+盈余返还分红”的经营和利益分配模式,保障了村民利益。
从2012年开始,投资企业以30万元为起点,每三年递增,按年度分红的方式分红给村里,50年共计7 250万元。
2015年,每年分红60万元,加上村民在企业打工的收入、组建马队的收入、出售土特产和农副产品的收入,全组年收入约300多万元,村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
3.精准扶贫,村级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宏文村党支部以组织化理念整村流转发展乡村旅游,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景区开发之初,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示范,率先把自家的土地、荒坡整合出来进行流转;村党支部班子在乡村旅游开发合作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在景区设立党员服务驿站,组建景区环卫、矛盾纠纷协调、景区旅游咨询、观光车服务等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争取了免费使用出售农特产品的摊位;介绍年纪轻、素质高的村民到景区务工,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培训农家乐开办业务,帮扶有条件等旅游项目,但这些项目存在前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重游率低的问题,且丽江观音峡景区、东巴秘境景区也相继开发了同类项目,二者离丽江市区更近(观音峡景区约20km,东巴秘境约24km);景区主推的茶马古道文化、纳西族村落景观等要素在丽江大旅游环境下并不稀缺。
因此,景区在小尺度空间范围内的地理区位、旅游项目、开发资源,与丽江同类景区相比,并不具备突出的竞争优势。
2.基础设施不完善、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从旅游大交通来看,丽江市区到三股水景区的高速公路尚未全线贯通,国道路况较为复杂,也没有景区直通车;景区内部经前期旅游开发,水电路讯、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步道等基础服务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景区内外村容村貌差异较大,农业水利灌溉、道路、仓储物流和网络通信设施落后;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统一处理较难,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的处理问题突出,田间沟渠随处可见丢弃的农药瓶、化肥包装袋。
3.农业产业规模狭小,产业开发技术落后。
三股水景区所处的龙蟠乡属半山区乡镇,村民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生猪土鸡养殖规模小;山地型农田粮经兼作,且品种繁杂,没有形成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农旅融合产业基础有待提高。
此外,受社会经济水平和教育条件限制,大部分村民整体上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同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群体知识层次低,缺乏真正有素质和劳动技能的中青年群体,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4.乡村旅游产品层级低,欠缺效益增长点。
三股水景区乡村旅游与当前我国大多数乡村旅游现状相似,普遍存在产品层级较低的现象,表现在业态形式单一、同质竞争激烈、整体接待水平低等方面,导致多数产品经营季节性差异明显、经济效益低下。
游客产生了“乡村旅游就是农家乐,农家乐就是娱乐,就是打牌、钓鱼;体验就是摘樱桃、草莓;吃饭就是烧烤、土鸡”的认知误区。
(三)基于农旅融合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的建议1.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科学编制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纲领和蓝图。
编制旅游规划,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论证开发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根据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科学判定旅游的主要吸引物、发展模式、发展定位和营销策略等内容,既要体现区域特色,又要有利于实现差异化发展。
三股水景区规划要主动融入到丽江市、龙蟠乡各级旅游发展规划中,从战略层面寻求发展定位和政策支持,跳出“单一景区”搞旅游的陈旧模式,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统调发展,打造开放型、休闲型乡村旅游综合区。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现代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景区及周边乡村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要积极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逐步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状况,特别是要通过拓宽道路、建设养护等措施,解决进村道路和过村道路会车难、不安全等难题;要做好旅游区农业生产的技术、良种、农机、排灌等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高效节水生态农业建设;完善整村文化、体育、卫生和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农村厕所、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和互联网信息化系统等方面的设施建设。
3.依托经济组织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加强对人员技能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