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徐水综合高中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河北省徐水综合高中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注重情感表现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学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

不仅诗词歌赋始终离不开抒情言志,就是神话传说和戏曲小说也无不以情感为内核,注重表现人性人情以打动人心,追求以美善战胜丑恶的结局,使人们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得以寄托与慰藉。

与此相适应,中国文论也建构起了言志说、缘情说、性情说、主情说等理论观念,既是对这种文学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反过来也对文学实践给予有力支撑与引导。

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型时期。

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文学观念影响,力图将我国传统情感论与现代审美论有机融合起来,创建新的审美情感论文学观念,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

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阐发的便是审美情感论的现代文学观念,他认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翔起来的能力,而使人欣悦则是文学的目的,因此,感情、美和想象便是文学的三个特质。

从上述可知,我国现代文论转型并没有割断传统,而是努力将情感表现与艺术审美融合起来建构新的文学观念,这对于新文学实践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现代文论转型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建构及其发展。

反映论文学观念的重要特点是要求文学真实反映生活,特别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认识作用。

但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仅限于追求真实性,同时还强调典型性和思想情感的力量。

联系文学实践来看,以巴金的创作为例,他说当初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所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怎样生活得更美好,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从《家》《寒夜》等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作者的影子与生活的真实性,更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

在作者笔下,寒意袭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人性温暖,普通人物的命运遭际中无不充满了同情,令人悲观绝望的现实处境里也仍然让人看到希望。

然而后来的文学观念嬗变没有把这种文学传统继承下来。

情感表现论的文学观念日渐式微,文学反映论也发生了各种不同情形的变异。

一种情形是不要“源于生活”而只强调“高于生活”,似乎艺术创造越高大上越好,导致文学创作完全凭想象编造生活和粉饰现实,随心所欲地拔高乃至神化人物,把文学变成某种思想观念的传声筒,蜕变为一种伪现实主义。

进入新时期后出现的另一种情形,作为对伪现实主义的反拨,只强调“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而反对“高于生活”的典型性,使得有些作品只停留于各种阴暗生活与人性扭曲现象的揭露性描写,从中感受不到人间温暖,也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成为一种简单化的“暴露文学”,谈不上真正的文学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富有责任感的文论家积极倡导并努力建构审美反映论,将反映论文学观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审美反映论的要义就在于,文学不仅
是生活的反映,更是审美的艺术,而文学审美的核心就在于审美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摹写,而且还有作家想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现,这才是文学的根本特性。

这样的理论阐发无疑有助于深化对于文学反映生活的理解,从而将文学创作引向正确的道路。

(摘编自赖大仁《重建当代“情感论”文学观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以注重情感变化为传统,以情动人,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

B.中国文论包含言志说、缘情说等理论观念,有力地支撑与引导了文学实践。

C.将反映论文学观念融入中国现代文论,导致了不应该出现的两种变异现象。

D.审美情感是文学审美的核心,所以有情感表现的作品就是真正意义的文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学实践以及中国文论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情感表现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B.文章以巴金的创作为例论证现实主义文学既要追求真实性还要强调典型性和情感表现。

C.文章通过分析文学反映论两种变异的危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审美反映论的要义。

D.文章二、三两段逐层递进,论述了中国文论在现代转型时期的两种表现及其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论概括与阐释了中国文学实践,在转型期借鉴了西方文学观念,曲折前行。

B.在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接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比接受反映论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

C.只凭想象编造生活和只描写阴暗生活与人性扭曲现象都不是文学创作的正确做法。

D.审美反映论的建构体现了文论家的责任感,是对错误的文学创作主张的拨乱反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下
周海亮
老吴的叔叔,突然找到老吴。

叔叔说:“如果你不帮我和狗娃,怕是没人帮得了我们。


狗娃酒后去镇上赶集,因两句话,与一个后生动起手。

狗娃顺手抄起旁边的锄头,后生的脑袋上,就多出一个血窟窿。

后生被送进医院,十几天来,醒不来也死不了。

后生的老母亲,整天呼天抢地。

后生的家人将老吴叔叔家翻了个底朝天,又将村子围困数日,仍等不回狗娃。

狗娃失踪已数日,没人知道他到底逃到了哪里。

老吴的父母死得早,全靠叔叔将他养大。

叔叔不仅养大了他,还勒紧腰带供他读完大学。

假如没有叔叔,老吴也许早就饿死了,更别提能当上区法院院长。

好多次,过年回乡下,老吴喝多了酒,拍着胸脯说:“无论叔叔摊上什么事,我都会帮。

”再喝一口酒,补充道,“哪怕没有立场。


尽管酒醒后,他挺讨厌自己这些话。

可是再喝酒,再喝多,他还是会说。

现在老吴没有喝酒。

没有喝酒的老吴,说话就会谨慎很多。

他问叔叔:“狗娃去哪儿了?”叔叔说:“狗娃这种情况,能判几年?”
“不好说……那后生不是还没醒吗?”老吴支支吾吾,“还得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如果狗娃能自首……”
“生活刚好起来,怎么会出这样的事?”叔叔擦一把泪,打断了他的话。

狗娃刚刚大学毕业。

他回乡下看望老吴的叔叔,顺便等一个事业单位的录取通知。

狗娃出事那天,通知恰好来了。

老吴的叔叔捧着通知,哭了半宿。

“狗娃要面子。

如果蹲几年监狱,怕他出来会干傻事。

”叔叔说,“我太了解狗娃了,他把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狗娃绝不能坐牢。

”叔叔老来得子,狗娃是他唯一的希望。

晚上叔叔在老吴家里吃饭,两个人都喝多了。

老吴突然说:“你把我当亲儿子,我也把狗娃当亲兄弟。

”叔叔抬起眼:“帮他吗?”老吴说:“哪怕没有立场。


然后,吐得昏天暗地。

送走叔叔,老吴从手机里翻出几个电话号码,每一串数字都代表着一个好兄弟。

老吴知道,只要把狗娃送去他们那里,每个地方待上一年半载,几年后再回来,这件事也许就过去了。

他怕狗娃出事。

不是现在,而是以后。

因为狗娃把面子和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有人敲门。

猫眼里看,破烂的乡下老农打扮。

一开门,老农就给他跪下。

再扶,老农死活不肯起来。

“知道狗娃是您的堂弟,”老农说,“可是他打伤了我儿子。


“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当然没关系,”老农说,“我只想给您磕几个头。


老吴突然想哭。

他知道老农有很多话想说,他知道老农什么也不敢说,他知道老农对他非常不信任,他知道老农的心里尚存一点希望。

他试图扶起老农,但没有成功。

他于是陪老农跪下,在老农面前,他感到自己比老农还要卑微。

后来他甚至陪老农抹眼泪,陪老农磕头。

最后他起身去给老农倒水,回来时,老农已经走了。

老吴看见,老农跪的地方,那么坚硬的大理石地面,似乎多出了两个浅浅的小坑。

那夜,老吴再一次失眠。

他听到牙齿咬出咯咯的声音。

早晨,老吴开着车子,找到狗娃。

狗娃并未跑远,他躲在一个看似极危险实则很安全的地方。

之前,老吴并没有猜到他的堂弟竟会有如此的心机。

——尽管狗娃比老吴小了近二十岁,但狗娃的确是他的堂弟。

狗娃钻进车子,说:“我爸都对我说了。

”又说,“我在那边绝不会再惹祸。


老吴不说话。

车子开得飞快,却不是高速公路的方向。

狗娃感觉出了蹊跷。

“哥,去哪儿?”与其说是询问,不如说是哀求了。

老吴不说话。

他将车子开到派出所门前。

“自首吧!”将车子停下,他回头,看着狗娃。

狗娃打开车门,欲逃。

老吴拽紧他。

“你做错了事,就该付出代价。

”老吴说,“你有尊严,后生和他的家人也有尊严,法律也有尊严……”
“放开我!”
“自首吧。


狗娃掏出刀,比画着,试图逼开老吴。

争夺与撕扯中。

刀子稀里糊涂地刺出,老吴挣扎了几下,瘫了身子,胸口汩汩地冒出血。

昨晚老吴就猜到会有这样的结果,他太了解狗娃了。

现在,他想,不管他能不能熬过去,不管狗娃会不会自首,他已经做完了他该做的一切。

阳光下,他无愧于心。

“自首吧!”失去知觉之前,老吴看着狗娃,微笑着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老吴的叔叔,突然找到老吴”,其中的“突然”两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冲击着读者的心,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小说多次写到喝酒,特别是写狗娃酒后去赶集,因两句话,与一后生动起手,并用锄头打伤后生,反映出喝酒误事害人,深化了主题。

C.当老吴说“如果狗娃能自首……”时,他叔叔马上打断他的话,后面还说“狗娃绝不能坐牢”,这表现老吴的叔叔是一个急于求回报的人。

D.小说描写老农跪过的大理石地面上,似乎多出两个浅浅的小坑,这是老吴对老农意志的心理反映,是对老吴心理的真实描写。

2.小说中的老吴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狗娃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老农要维护家人的尊严、老吴要维护法律的尊严,请结合全文,说说这三个人所维护的尊严的本质,并谈谈你对维护个人尊严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
伊莎多拉·邓肯,1878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

从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寒,她母亲白天上课,晚上给他们弹奏贝多芬、肖邦的乐曲,或者朗读莎士比亚、拜伦的作品,因此,邓肯的早年生活是在音乐和诗歌的熏陶中度过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邓肯自幼聪明过人,人称“奇女子”。

她尤其擅长舞蹈。

6岁时,她就为邻居小朋友召办起了舞蹈“学校”。

10岁时,许多有钱人的孩子都请她去教跳舞。

11岁时,贫穷的家庭生活使她无法再去上学了。

她就整天到公共图书院去,贪婪地读着各种书籍,有时她把书借回来,通宵阅读。

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

她认为,当时流行的“芭蕾舞”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足尖踏地旋转的舞姿不美观。

她决心创造出一种舞蹈,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

为了这一目的,她进行了刻苦的钻研和训练。

往往一个舞姿要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她终于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新型舞蹈——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完全顺乎自然的既庄严而又活泼的现代自由舞蹈。

然而这种舞艺在当时的美国无人赏识。

从旧金山、芝加哥又到纽约,邓肯竟然没有找到一个知音。

迫于生计,邓肯改穿短裙跳“刺激性”的舞蹈,挣了一些钱。

但到续约时,邓肯拒绝了,她不想违背自己的理想,只做取悦于观众的事。

后来邓肯全家到了伦敦,却因穷困潦倒而只能四处游荡。

就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位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的阔太太请邓肯在她的宴会厅上献艺。

邓肯美丽迷人的面庞,娴熟不俗套的舞姿使与会者赞不绝口。

众人喊着喊着:“她跳得真妙!”从此邓肯一鸣惊人,解决了生计问题,也博得了极大的声誉。

以后,她们又到奥地利、匈牙利、俄国等许多国家献艺,每到一处,都引起了观众们热烈的欢呼和赞扬,邓肯成了传奇式的人物,成了名震世界的舞蹈家。

伟大的成就没有使邓肯陶醉,当她红极一时的时候,她没有忘记生她养她的土地,她重返美国,在纽约,她免费为贫民窟的父老兄弟们进行演出。

有人说,邓肯的舞蹈,贫民区的人根本看不懂,但邓肯发现“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邓肯的舞蹈感动了每一个人。

邓肯为了传授技艺,在德国、法国、俄国、美国创办过多所舞蹈学校。

在巴黎的舞蹈学校,3名学生的生活费用全由她负担,花去了她相当一部分存款,所以邓肯一家的生活一直都不富裕。

1921年,邓肯收到了苏俄政府发给她的一封电报,电文如下:“只有苏俄政府能了解您,欢迎速来,将为您建立学校。

”邓肯兴奋极了,立即应邀前往。

邓肯在苏联获得了高尚的荣誉。

她跳舞、办学,心情极为舒畅。

她给世人留下的《邓肯自传》,使人受到启迪,受到鼓舞,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

她所创造的现代舞,使她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

1.下列关于现代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舞是对传统的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舞姿不美观的芭蕾舞的改变与创新。

B.现代舞是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

C.现代舞的动作虽然自由,但也需要演员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反复探索。

D.现代舞演出时要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才能演绎出那种顺乎自然的既庄严而又活泼的自由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也为她后来能创作出《邓肯自传》打下了文字基础。

B.邓肯在伦敦的演出获得成功,解决了生计问题,也博得了极大的声誉,这也说明获得物质保障是一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C.邓肯到美国贫民窟演出,“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说明任何阶层的人都有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D.邓肯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追求新舞蹈的理想等等内容,使《邓肯自传》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让人受到启迪,受到鼓舞。

3.从文章看,伊莎多拉·邓肯“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

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
..之术。

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

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惠王卒,武王立。

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

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
..,而寡人死不朽矣。

”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

事成,尽以为子功。

”向寿
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

甘茂至,王问其故。

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今臣,羁旅之臣也。

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

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武王召甘茂,欲罢兵。

甘茂曰:“息壤在彼。

”王曰:“有之。

”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

斩首六万,遂拔宜阳。

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

其弟立,为昭王。

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

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

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

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

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

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

”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

”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

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

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

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
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
..。

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

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

”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

秦卒相向寿。

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

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C.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

《山海经》:“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也用来指沃土。

D.江东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

文中的“江东”是指会稽等吴越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

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凯旋而归,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

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

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

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

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

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

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

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

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2)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

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

5.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自题陋轩
清·吴嘉纪
风雨不能蔽,谁能爱此庐?荒凉人罕到,俯仰我为居。

遣病一篱菊,驱愁数卷书。

款扉谁问讯?禽鸟识樵渔。

(注)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一字野人,江苏泰州人。

隐居家乡,生活贫困。

有《陋轩诗集》。

1.从体裁上看,本诗是一首
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问句为反问,答在问中,语含激愤。

B.三四句写小庐环境荒凉低矮,仅容一人。

C.第二问句暗示主人不与庸夫俗流相交往。

D.全篇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语言质朴细腻。

3.以画线句为例,分析作者的个性特点。

6、(1)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2)生亦我所欲,________________,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二章》)
(3)________________,青霭入看无。

(王维《终南山》)
(4)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5)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6)_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7)仓廪实而知礼节,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史记》)
(8)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7、《掌上的心》是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作品,品读该诗,说说这首诗的妙处。

要求:答出3条妙处,100字左右。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150字。

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常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任意选取一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

要求:描述生动形象,符合原著内容。

②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之一。

每逢春节,你会选取哪副春联贴在门口?请写出来,并说明
理由。

要求:a.先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b.条理清楚,理由充分。

答题格式如下:
③每当国家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工作者一定冲在最前面,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们于危难之中。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写一段抒情文字来赞美他们。

要求:感情真挚,有文采。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孙祁祥教授在北京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讲话,劝告学生做到“五个珍惜”,即请珍惜当下;请珍惜他人;请珍惜自己,特别是你的健康;请珍惜你内心的渴望,而不要忽视它、压抑它、甚至掐灭它;最后,请珍惜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对于以上“五个珍惜”,你有什么感触或思考,请你选择两到三个“珍惜”,使之形成有机联系,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脱离材料,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B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