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复习教学设计(159中张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复习”教学设计
张红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
一、教学背景分析
1.知识分析
实验题是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很多学生畏惧实验原理分析题,觉得审题很困难,把题目分析清楚更困难。
其实,实验原理的分析,无非是对反应原理、操作原理和装置原理的综合分析,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考查。
只要学生平时学得扎扎实实,并了解了这一类题目考查的内容,学会解决这一类题目的方法,就能够克服畏难情绪,把实验题做得很好。
本课是一节实验的复习课,综合了学生学过的实验知识。
2.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十二个单元的内容,掌握了实验题中需要用到的化学反应,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具有一定的设计和进行实验的能力。
学生已经对压强的装置原理比较熟悉,但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的认知发展分析
在学习了化学所有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在一模考试之后,在实验能力上有个综合提高,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
对于本课,学生先回忆学过的基础实验,并进行小结。
然后练习做实验题,通过练习,总结做此类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完成检测题检验自己。
(3)学生学习本课的困难或障碍
学生对实验原理分析题有很强烈的畏难情绪。
同时,对这一类题目没有深入的分析,不知道这类题目的共同点,没有找到解决这一类题目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气体制备、物质检验、除杂的基本知识;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验原理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再现原型实验,回忆、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原理题的综合分析,以及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堂检测,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验原理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减少做实验原理题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处理策略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气体制备、检验、除杂和压强问题的知识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分析实验原理题的方法,减少畏难情绪难点的突破:
1.将综合实验进行拆分,从简单实验开始复习。
2.教授学生分析这一类题目的方法,如:回忆原型实验、分析实验过程和装置
原理等。
3.帮助学生分析这一类题目考查的内容,即:反应原理、操作原理和装置原理。
4.题目由简到难,让学生有成就感,不断增强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回忆并说出这些瓶子的用途,并画
出气体流向(见学案),感受原型实验的变形
(1)排空气法和排水法
若用这些装置收集氧气或氢气,请标出气体流向
(2)形成压强差的动力
该图如果向外放水,瓶内压强减小
小结:根据气体性质的不同选择收集方法。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这些装置的用途,并填写在学案上
小结:注意气体的走向——长进短出
再现实验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然后幻灯片展示各种变形的装置
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现象,并感受原型实验的变形
(具体装置见课件幻灯片)
提问:
1.为什么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2.我们学过的哪些实验装置有调节压强的作用?
课本的原型实验是哪个?
(在讲到质量守恒定律时,在锥形瓶的塞子上加个气球,用于调节压强)
强调:回答现象要全面
小结:压强增大:生成气体或者升高温度
压强减小:消耗气体或者降低温度
(具体事例见幻灯片)
气球起到调节压强的作用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
题目:
1.2014-2015年西城区一模:实验原理分析;
2.2014-2015年通州区一模:实验原理分析
(具体内容见后面附的学案)
总结:回归课本实验,学会知识迁移,排除畏难情绪,分析实验过程
实验原理的考查内容:装置原理、反应原理、操作原理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实验复习 副板书:
一、气体制备 二、检验、除杂
三、压强变化:压强增大:生成气体或升高温度
压强减小:消耗气体或降低温度 六、学案、课堂练习及检测
实验复习学案
一、 基本实验的简单变形 1. 气体制备
氧气
氢气
氧气 2. 检验、除杂
3. 改变压强 压强差的形成:
压强变化 形成原因 具体实例
压强增大
压强减小
课堂练习
(西城一模)【实验原理分析】
1.(4分)下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利用其进行相关实验。
(1)检验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从a 处通入空气, 观察到,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除杂:打开止水夹,从a 处缓慢通入O 2和CO 2的 混合气,瓶中液体无明显变化,在c 处得到较纯的O 2。
瓶中盛放的试剂是。
(3)获得稳定气流:打开止水夹,从a 处通入不稳定的氧气流,在c 处获得较为稳定的气流,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4)防止爆炸:气囊中有遇明火能爆炸的H 2和O 2混合气。
将气囊与a 处相连,在c 处连接尖嘴管,打开止水夹,通入混合气,在尖嘴处点燃气体,没有爆炸,原因是:①集气瓶中的水能降温和阻断燃烧;②。
(通州一模)【实验原理分析】
2.某实验小组根据右图所示装置(图中固定装置省略)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酸、碱、盐的性质,其中装置甲 的试管中盛有固体粉末B ,分液漏斗中盛有足量溶 液A ,装置乙中盛有足量液体。
b 止水夹
a
c
白磷
请回答问题:
(1)关闭K1,打开K2,若装置乙中水下有少量白磷(此时水温35℃),实验时将足量A(H2O2溶液)滴加到B(MnO2)中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则乙中有气泡冒出,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若迅速关闭K2,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K1,
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且白磷燃烧。
(2)关闭K1,打开K2,装置乙中有石灰水。
实验时将A(盐酸)滴加到B(白色固体)中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看到乙的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变浑浊,那么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当甲中不再产生气泡后,在不改变装置的情况下,进行以
下操作,能使乙中液体流入甲中。
课堂检测
1.(5分)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了2个兴趣实验。
每次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均可见C瓶内的水流入D中,B中有气泡逸出。
⑴在A处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
蜡烛燃烧
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A处放置某溶液,若B中盛有紫色溶液甲,则变红色;若B中盛有红色溶液乙,则变无色。
乙可能是__________,结合A、B两处物质的性质解释乙变色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学生对实验原理分析题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到这类题目考查的内容,即: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
学生的畏难情绪也有所缓解。
只是,一节课的时间还很短,还需要强化训练,多总结,多练习。
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要更加重要实验的教学,在每节课当中加强对实验的深入分析。
在符合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加强实验的综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