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日本与中国都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向西方学习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日本谓之为明治维新,而中国则是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成果的戊戌变法。
这两场改良运动都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而出现的,它们在两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但其结果以及对后世之影响却不可同日而语。
日本的成功改革使得日本从此屹立世界强国之林,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仅仅是维持了百日便被迫停止,随着改良派的计划破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也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迫害,最后使得中国国运坎坷,正因为改革的失败,导致近代中国难以得到质的蜕变,国弱民穷。
那么,同为闭关锁国多年的封建专制国家,在同样的改革政策下为什么两场运动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国富民强之路,戊戌变法却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这两场运动又有何相异之处呢?下面将对这两场运动进行比较思考。
即使粗略地扫瞄一下,人们也会发现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就其基本方面说,有着许多的相同点。
这些相同点,与其说是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由世界大势和两国自身的社会性质,以及中日两个民族在此时所面临的历史课题造成的。
一句话,这些共同点,是历史地形成的。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这种侵略与危机,在中国表现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是《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是黄金的大量外流,是经济的日趋恶化,是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是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别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它们都背负着救亡的历史任务。
第二,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两国虽然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都有所发展,但这种生产关系却不占主导地位,半殖民地化的农业经济仍是统治基础。
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封建社会为出发点,旨在经过变革而走向近代文明的政治运动。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
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
第四,从运动的实行方式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在中国,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界的精英们,拥簇着一个光绪皇帝,在政坛上兴云布雨,以期达到运动的目的。
在日本,则是得到一批武士支持的萨摩、长州二藩和一些有西方思想的志士,把凄凉寂寞的天皇推到历史的前台,以实现自身的抱负。
然而,历史仿佛对中国过于残酷,而对日本过于恩宠。
当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运动,摆脱了殖民化命运的枷锁,走向资本主义进而成为近代列强中的一个时,中国却在戊戌变法之后,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蚕食、瓜分的对象。
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同途”而“殊归”情况,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这里扮演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接下来继续讨论这两个政治运动的主要区别,在我们看来这也恰恰是明治维新何以取得成功,而戊戌变法何以失败的主要所在。
首先,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却有很大的不同。
领导戊戌变法的维新派没有军政实权,也没有广大人民作后盾,只有一个连自己地位也朝夕难保的傀儡皇帝,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却掌有大权;反观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夕,以长州蕃为首的革新派即以“开港倒幕”、“强蕃割据”为口号,展开反封建的倒幕运动。
长州、萨摩、土佐、肥前诸蕃,不仅有“船中八策”、“王政复古”、“辞官纳地”的方案、纲领,还有事实上的“王政造成的以天皇为核心的政治权威”,它恰恰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行者。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日本人对外来文化既不一概排斥,也不盲目崇拜,而是对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合理吸收经过创造性的再熔炼,使其具有新的性质而逐步成为日本传统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的情况则比较复杂。
历史进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肩负“救亡”和“兴中”的使命,为救国也向西方去寻求真理。
但由于自身封建社会的绵长、天朝上国的固有姿态和长期的闭关锁国使的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之路倍感曲折。
再次,中国是一个大国,而日本,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岛国,这种空间背景的差异,也给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败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就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总量而言,中
国似乎胜于日本,但以中国之大,日本之小,就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社会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而言,日本的这个比例比中国的要高。
最后,从革新派所运用的策略来比较,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派显得较为条理、有序,而戊戌变法在操作上则显得紊乱和操之过急。
那么我们从这两场运动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或许加强对外开放、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立足中国国情是基本思考,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场运动中所体现出的人人志士们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情操更值得我们去发扬,这是不朽的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