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就业前景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学生就业前景的探讨
摘要:现在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要勇敢面对,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首先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毕业面临的就业形势。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也是复杂多变的。
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关键词:社会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
不知道现在的广大学子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大家上大学是为了什么?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没错,这也许就是现在大学生们的心声。
刚刚踏入社会的很多大学生都抱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在社会里闯荡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
每个毕业生如果正确地选择职业,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每一位毕业生都要把握好机遇,争取迈好这第一步。
那么,如何迈好这步呢?
一、了解就业政策,把握就业形势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毕业生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从微观上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经过四年学习的大学生在毕业时,社会需求和当年入学时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置
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压缩编制,下岗人员日益增多,而高校的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多,从而使得就业形势更加紧张。
对工作不要太挑剔,毕竟你们都没有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愿意从低层做起,不要太在乎眼前的利益,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当你在你所属的那家公司学到经验以后,你就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不是很好么?所以最主要的是不要太在乎眼前的小利益,放弃以后的大利益。
三、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
就象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毕业生都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择业中的良好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
个人的择业目标应当和自身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目标适当,取决于知已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择业成功的一把钥匙。
2、避免从众心理。
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择业目标的确立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
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3、避免理想主义。
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
有些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同学,在择业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美满的结果,而错过了其他许多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4、克服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
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在择业中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四、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
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
1)、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
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
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
2)、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
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
3)、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
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参考文献:
1、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
2、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
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1
4、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