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烈度表202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震烈度表2021
摘要:
一、地震烈度概念及历史发展
二、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编制与应用
三、2021 年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特点与更新
四、地震烈度表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正文:
一、地震烈度概念及历史发展
地震烈度是对地震引起的地震动及其对人、人工结构、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强弱程度的描述,不是一个物理量。

它直接由地震造成的影响评定,但也间接反映了地震动本身的强烈程度。

地震烈度受震级、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震烈度概念的提出已有百余年历史,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1.1 地震烈度和烈度表
地震烈度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64 年,意大利地图绘制者伽斯塔尔第在地图上用各种颜色标注滨海阿尔卑斯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不同的地区。

后来,人们借鉴并改进了他的作法,规定了评定烈度的宏观破坏现象及烈度评定方法,称之为地震烈度表。

17 世纪和18 世纪烈度曾以四度划分,1810 年出现了按照十度划分的烈度表。

1874 年意大利人罗西编制了第一张有实用价值的地震烈度表,1881 年瑞士人佛瑞尔也独立提出内容相似的烈度表,两人在1883 年联名发表了
Rossi-Forel(RF)烈度表,将烈度从微震到大灾分为10 度,并用简明语言规定了评定烈度的宏观现象与相应的标志,这种做法被广泛认同和采用。

1904 年意大利人坎卡尼将麦卡利烈度表的10 度细分为12 度,试图根据烈度确定震中。

二、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编制与应用
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编制始于20 世纪50 年代,是根据我国的地震活动情况和地震灾害特点制定的。

中国地震烈度表分为12 度,分别对应不同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在防震减灾、地震灾害评估、地震保险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2021 年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特点与更新
2021 年中国地震烈度表在保持原有烈度级别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地震灾害的特点和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主要表现在:
1.提高了烈度评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影响因素的选取上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
2.强化了烈度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对不同烈度级别的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更为详细和准确的评估;
3.增加了烈度表的适用范围,将地震烈度评定的领域从陆地扩展到海域,以适应我国地震活动和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

四、地震烈度表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地震烈度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烈度表能够直观地反映地震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防震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地震烈度表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地震灾害的风险,提高防震减灾意识,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3.地震烈度表在地震灾害评估、地震保险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有助于推动地震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总之,地震烈度表作为描述地震影响的重要工具,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