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2020-2021年度高三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D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市2020-2021年度高三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
1. (9分)(2020·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
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
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
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
②批评史上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
它一方面把规律定得严,抑遏新风气的发生;而另一方面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
它也颇有外交老手的“富于弹性的坚定”那种味道。
传统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愈迫切:于是不再能委曲求全,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
③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
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例如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圣佩韦认为当时法国的浪漫诗派蜕变于法国十六世纪的诗歌。
中国也常有相类的努力。
明、清批评家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我们自己学生时代就看到提倡“中国文学改良”的学者煞费心机写了上溯古代的《中国白话文学史》,又看到白话散文家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公安”、“竟陵”两派。
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
它会影响创作,使新作品从自发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法:它也改造传统,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
④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观见审”(元行冲《释疑}》,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
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
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
⑤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
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
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
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
⑥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旁人难于意会。
释袜弘《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
”其实这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
文学研究里也有相似的现象。
假如我们不很认识古代和外国的文艺传统或风气,对于它们的作品往往读起来就像隔雾看花,谈起来也未免隔靴搔痒,要把手边用惯的尺度去衡量,把耳边听熟的议论去附会。
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
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别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
“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
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
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
⑦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
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
于是那两句老话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全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
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
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中国诗和中国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传统有惰性,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但是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
B . 批评史上有人曾嘲笑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传统其实并不呆板且相当灵活,因为旧传统既因坚守规律而抑遏新风气的发生,又因避免对抗导致地位动摇而收容新风气。
C . 新风气同旧传统一样,都具有两面性:新风气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又要宣示历史渊源,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依据所自。
作者认为这对创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D . 作者主要批评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树不见林的偏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旁征博引,语言风趣幽默,思维辩证缜密,论证方法丰富,论据详实,辛辣的讽刺入木三分,生活化
的语言生动活泼。
B . 比喻论证,把深奧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
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
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
C . 对比论证,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
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D . 引用论证,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明、清批评家把《水浒》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白话散文家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公安”、“竞陵”两派,来论证新风气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3)下列选项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
它表面上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而实际上把规律定得严,抑遇新风气的发生。
B . “外交老手的‘富于弹性的坚定’”比喻旧传统在面对新风气时,像外交老手一样,在坚定不变的底线和原则的前提下,也能接受灵活的、不触及本质的改变。
C . “当局称迷,傍观见审”中的“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
D . “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别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水米无干”指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言志”,诗歌用来“载道”。
2. (12分) (2019高一上·郑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量汽油、柴油消耗造成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目前我国汽车主要以汽油、柴油为燃料,随着汽车产销量及保有量的迅速增长,燃油汽车带来的能源紧张问题也更加突出。
而我国又是一个石油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的国家,201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64%。
而新能源汽车,能量来源主要是电力。
现阶段我国主要依靠火力发电,以消耗煤炭为主。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煤炭供需总体平衡。
传统燃油汽车在运行过程中直接排放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造成大范围分散污染。
而纯电动汽车本质上是一种零排放汽车,一般无直接排放污染物,间接污染物主要产生于非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过程中,可以采取
集中治理的方法加以控制。
另外,随着火电比重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核能发电比重增加,电力生产对大气造成的废气污染将逐渐减少。
同时,电动汽车比同类燃油车辆噪声也低至少5分贝,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将大幅度降低城市噪音污染。
(摘编自《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五年发展趋势预测》)
材料二:
全球知名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近日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在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排名中取得全球第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销两旺。
上半年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1.2万辆和19.5万辆,同比增长19.7%和14.4%。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全球汽车产业的生态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年已经成为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机遇。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宏祥说。
在这条机遇之路上,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要到达“引领”,还有相当距离。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三电”,即电池、电控、电机方面还与先进水准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化过程中普遍面临动力电池寿命短、续驶里程短、环境造应性差等技术性问题。
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管理部部长詹文章等人认为,无论是什么汽车,最关键的是核心系统、部件,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从感知、计算、控制的核心设备到关键零部件都存在依赖进口的问题。
此外,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智能”领城还有较大差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空间都比较大,智慧道路、智慧红绿灯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这些设施在车辆上的应用还有明显不足。
(摘编自《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逆袭之路”的看点》,新华网2017年7月23日)
材料三:
近日,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四部委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根据新政,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在2020年完全取消。
有行业人士称,补贴政策淡出之时,就是国外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日。
第一电动网的肖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外老牌车企都有新能源汽车规划,可能会在2020年中国财政补贴取消后,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
“外资企业蓄势待发”,这是她通过对能源汽车领域的长期研究做出的判断。
“其实,通过短期补贴提升中国汽车竞争力,只是一个‘弯道超车’战略。
”肖莹说,对于本土企业来讲,能否在补贴取消后获得长足发展,这几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摘编自《全球领先优势正在形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1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机动车尾气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加上我国燃油汽车带来了能源紧张问题,都表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正当其时。
B . 我国在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排名中取得全球第一,并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产销两旺,这意味着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C . 在全球汽车产业生态重塑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优势,但我国要成为世界汽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D .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竞争力,一旦此补贴政策取消,国外老牌车企就会大规模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相比于直接排放有害气体、带来大范围分散污染的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一般无直接排放污染物,其间接污染物也可加以控制。
B . 纯电动汽车本质上是一种零排放汽车,但电力生产环节会造成大气污染,而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电比重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C . 我国的普通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在核心系统、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仍然依赖进口,相关技术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D . 材料一重点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在应对能源紧缺和环保方面的优势,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呈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3.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树小记
于坚
①有一天读希腊神话,尤利西斯流浪一生,经历无数磨难,几十年后回到故乡,认出了童年时跟着父亲种下的树。
这是一种幸福。
我小时候特别崇拜我们大院里的一位爷爷,他总是很得意地告诉我们,院子里的老枇杷树是他种的,然后咧嘴一笑:那个枇杷鬼也是我放进去的。
我们在黄昏里吓得四处逃开,躲到母亲的背后。
有一天与黑人
诗人阿发聊天,他老家在美国,他说他的家门口有一棵老柳树,他母亲去世时,老柳树也倒下死了。
②我平生第一次种树是在上小学的时候。
那是1964年的春天,我正上小学,有一天,学校宣布,要种树了!我们高兴着,盼望着。
那天,艳阳高照,我们提着水桶,扛着比我们的个子还高的锄头,唱着歌去种树。
对我来说,这是个非常神圣的时刻。
我有一种父亲般的感觉,少年时的一件大事开始了,我坚信我自己种下的树在我长成大人的时候,也会长成一棵高高的大树。
我们种的是银桦树,我把种那棵树的坑挖得很深,埋下树苗,培土,浇水,最后把红领巾系在树脖子上,让它飘扬了一回。
我激动而严肃,像在寺院里面对着佛像,我相信这是一件与永恒有关的事情,我的生命有了一个具体的期待,我埋下的那一小片黑暗是将来的一个丰功伟绩。
树种好以后,我过几天就要提一桶水去浇,放学回家也要去看看,摇摇它,看它长结实了没有。
③几个月后的某日,忽然发现我们种的几百棵树全部被拔了出来,丢在地上,被太阳暴晒着。
几辆推土机停在附近。
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建筑工地,后来盖起了春城饭店。
那个早晨我看见这情景的时候,脑袋嗡嗡地响。
没有任何人通知我这件事情,也从来没有人向我解释过这件事情。
大人们根本没有把这当回事,谁会向一个三年级的少年去解释什么呢?但一个少年却遭遇了世界猛力的一击。
我种的树啊,我人生第一件完全是我自己干的正大光明的大事情。
④这个世界还有比我的树更强大的东西,那一天我模糊地感觉到了这点。
它可以根本不与我商量,哪怕我的事属于真理,它就那么在黑暗里咔嚓一下。
春城饭店的设计师也一样,他一定严肃认真,以设计百年大计的激情干了一个夏天,在我的树坑上设计了他的“树”,那是昆明上世纪60年代最早的高级饭店。
但10年后,我发现那里再次成为一个巨大的坑,他的“树”也被拔掉了。
⑤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我去滇池游泳,忽然发现水是臭的。
我才3个月没来啊,这里已经成了臭水坑!这不是一个盆,一个洗澡堂,一个水库,这是一片海啊!那个下午我仓皇逃出滇池,回到岸上坐着发呆。
我又一次感觉到那个巨大的力量,它比滇池都强大啊!我看着太阳,说不定它什么时候会被一把大刷子刷成黑的,我不以为这是神话。
⑥后来我又种过许多树,我几乎是在回家的路上就永远忘记了它们种在哪里,我不想像个守财奴或者庄园主那样把它们视为自己的财产。
生命中还有无数的树等着我去种呢!种树只是生命的无数过程之一,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种树的时候你体验了某种喜悦或者悲痛。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这些具体的事件中,种树只是种树这件事而已,这件事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意义,它将来是否会死掉,或者长成一棵大树,那是另一件事情,那是宇宙的事情。
天地无德,宇宙大千不是按照人类此一时彼一时的价值观、主义、尺度、喜怒无常的情绪来安排世界的。
⑦多年前我曾经在澳大利亚的荒野漫游,看见一棵树。
不知道是谁种的,那么遥远,那么自由蓬勃地生长着,那荒原上没有人,风吹过的时候,把树上的一点什么带去了远方。
那些风就是荒原上的种植者,它们从来不在乎结果、意义,天地无德,因此它们的树遍布大地。
⑧而且,也许,它们就是1964年的春天种下的。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写了三件有关种树的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⑤段写的与“滇池”有关的内容似与“种树”无关,作者安排这一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从“种树”这件事中悟到了哪些道理?请联系全文,任选两点进行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
4. (19.0分) (2019高二上·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________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勛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瓏。
文瓘以疑请,勣日:“子无为嫌。
若某,忧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________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戴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盾①宴虚。
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________富以康,劳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
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人罔常怀,怀于有仁。
臣愿抚之,无使劳________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未尝回容。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
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或曰:“已议。
”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帑盾: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
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③佗:他。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兄________孝友闻②________极推引
③逸________富以康④无使劳________生怨
A . ①以②故③而④而
B . ①因②因③则④于
C . ①以②因③则④而
D . ①以②则③而④于
(2)对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B .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C .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D .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3)“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
”这个复句的类型是()
A . 因果关系
B . 假设关系
C . 转折关系
D . 递进关系
(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 . 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 . 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 . 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遭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5. (9.0分) (2017高二下·辽宁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
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
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B . 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C .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D . “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E . 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 (6分) (2019高三下·云南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_。
(2)少焉,________,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 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率出兵,虽有“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3题;共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