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C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7高三下·枣庄月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真正的“好”教师重“深教”而不唯“浅教”。

所谓“浅教”,唯重堆砌知识的形态,条块分割,外在于“人”:最令人痛心者,莫过于轻视甚或无视本应自如驾驭知识的强劲思想力。

复制了大量弥散着书香的“知识”却不知其何以如是,何以用之。

更心安理得于丢失开启未来世界的“金钥匙’—______(质疑/置疑)批判、独立评论和逻辑演绎。

这就从本源上断开了重构新世界知识形态的可能。

梁启超先生早在“五·四”之前即(犀利/锋利)批判传统教育“偏于记性”、忽略悟性,至今不失为针砭时弊的教育箴言。

而“浅教”的对立面是“深教”,它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辩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叫醒/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能力为终极境界;换言之,卓越教育所视之为“贵者”,并非复制传统知识的机械“记性”,而是创生无尽真知和新知的珍贵思想力及其相辅相成的表达力。

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一切知识都会暗然凋落,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强劲(jìn)逻辑演绎
B . 悄然老去(qiǎo)暗然凋落
C . 箴(zhēn)言相辅相成
D . 针砭(biǎn)严谨思辩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质疑锋利叫醒
B . 质疑犀利唤醒
C . 置疑犀利唤醒
D . 置疑锋利叫醒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二上·舒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
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

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

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

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

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汉学是外国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 . 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 . 汉学研究不但促进、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D . 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 . 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 . 汉学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 . 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者应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B . 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只要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 . 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 . 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3. (9分) (2020高三上·肇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推选中国地名中的最美汉字,一定非“阳”字莫属。

有人曾对现今省会、地级市和区县级地名进行统计,带“阳”字的地名多达117个。

其中两个省会城市为贵阳、沈阳,地级市有岳阳、襄阳、南阳、资阳、辽阳、揭阳等19个,再小一级的阳字地名更多达96个。

而且,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古董”,有的甚至沉淀了几千年。

古人扎堆起“阳”名,这其中有“阴”地不宜建城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中国人喜“阳”不喜“阴”。

例如山东的省会济南,在济水之南,但并不称“济阴”。

又如古都开封,地处黄河南岸,并未取名“河阴”。

即使是对那些带有“阳”字的地名,古人同样极为挑剔和讲究。

最典型的是洛阳。

洛阳是块风水宝地,北有邙山,南有洛水,双阳之地,山川形胜,历朝历代都是皇帝的心头好,而洛阳的名字也十分纠结。

洛河古名雒水,所以战国时,被取名“雒阳”。

雒从火。

秦时,五行之说渐起,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东汉尚火德,复名雒阳。

三国时魏的德运为土,认为“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遂复改为洛阳。

后世沿用至今。

(摘编自堇青《一阴一阳之谓道》)
材料二:
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

专家表示,地名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

解读地名活动受到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尝试。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

“我一直认为,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

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时光长河里。

”胡阿祥这样看待地名的含义。

“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

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当前,民政部正在推进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拟对规范地名管理、保持地名稳定、保护地名文化等做出一系列新规定。

“此次解读地名的兴起也将对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等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解读地名热潮的基础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

他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名“玉门关”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但有关东汉时期军事家班超与玉门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我们看似在解读地名,实际上是在解读地名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的情感。

”康震说。

(摘编自《从解读地名热看文化自信》,新华网2019年12月19日)
材料三:
12月9日,在察院弄机关宿舍大门边,靖江市竖起该市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察院弄”。

石碑上半部分采用汉白玉材质,底座则为花岗岩材质,石碑正面上半部分刻有“靖江市历史文化地名察院弄靖江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九年”等字样,背面的红色碑文介绍了“察院弄”地名的来历,并有“清代曾任户部侍郎郎中、绍兴知府的朱熙即居此巷”等信息。

靖江市民政局地名办公室主任高峰介绍,该市首批共计18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将陆续竖立,包括白衣堂、戏鱼墩、弯腰沟、正东圩、旧志五桥、炮台圩、八圩渡口、范家石桥、礼士桥、小关、宋家市、盛家大厅、胜利街、朱大路、布市里、玉带河、巽河等。

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说,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因口口误传而被更改,竖立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可以将地名“凝固”下来,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增添人文景观,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

据了解,2018年4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一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50条。

2019年6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二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45条。

对进入名录的95条地名,该市依据《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进行管理、保护和利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优先延续、保留和规范使用。

对部分极具历史价值、文化底蕴的历史地名,采取设立保护标识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宣传。

(摘编自《靖江竖起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泰州日报》2019年12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阳字地名的存在,既反映了中国人对地理方位的认知,也镌刻着古人的智慧,也是历史的见证,传统文化的印记。

B . 洛阳地名几经变动,说明古人已经深谙阴阳五行之道。

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对宇宙的探索精神。

C . 解读地名的热潮与大众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日益浓厚密不可分,此活动是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尝试,也将促进地名文化保护工作。

D . 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承载历史信息的地名进行保护,有利于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

(2)地名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下列各项是对相关地名来历的介绍,其中不能反映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是()
A . 仁怀市:北宋时期,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亲善政策,“仁怀”就是这一历史的反映,寓意仁德、怀柔。

B . 安义县:明正德年间,不时有人啸聚山林,朝廷割某地五乡置县,以“安义”为名,以期地方安宁,人民通达礼义。

C . 忠县:战国时期巴国国王请求楚国派兵平定内乱,并许以城池作酬谢。

内乱平息后,巴国将军巴曼子不愿故国分裂,也不愿失信于楚王,于是自刎以谢楚王。

后唐太宗感念巴曼子的壮举,特赐名忠州,后改忠县至今。

D . 景德镇:陶瓷之都景德镇在宋初名为昌南镇,因进贡的青白瓷“清如天,明如镜”深受真宗喜爱,所以将其年号景德赐给昌南为地名,故有景德镇。

(3)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出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措施。

4. (12分) (2018高一上·潮州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着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

每天会洗好
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

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

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

每当这时候,祖母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

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

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耿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培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

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培烛。

倾听黑暗的培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从祖母逝世前示意我们点上蜡烛写起,既扣住了“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这一标题,又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B . “我”父亲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C . 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

D . “这苦难的烈马,一且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E . 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

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7高二上·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

少为县吏,折节读书。

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

改澧州。

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

恕尽擿发①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

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

太宗询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

”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

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

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

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

俟意稍解复进,悫②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

太宗以其忠,多从之。

迁礼部侍郎。

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

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真宗嘉之。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

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

五年,知贡举。

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

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

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

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

恕已病,犹勉强亲职。

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
其贫。

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

”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

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注释】①擿发:(tī fā)揭露。

②悫:(què)诚实,谨慎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同辈或朋友称呼。

B .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 . 咸平二年,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

D . 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也可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即是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

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将积久的弊
政清理一空,太宗极其器重他,亲笔在殿柱上题词“真盐铁陈恕”。

B . 陈恕公忠体国,讲究策略。

陈恕奏事,有时太宗没有深察,误解责问;他就收回手板退到大殿墙边站立,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上前奏事,不改变立场,有时会如此三四次。

太宗因他忠心,大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C . 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

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

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 . 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

陈恕生病,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闲职,真宗要他推荐可以接替他的人,于是他推荐了当时被罢免了枢密使之职的寇准,寇准被真宗任命为三司使后不负所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②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20高三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

酒杯秋吸露②,诗句夜裁冰③。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

②酒杯秋吸露:运用典故,“河东项曼斯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

曰:‘去时有数仙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

居月之旁,其寒凄怆。

口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

每饮一杯,数月不饥。

’”形容一个人秋来饮美酒的惬意。

③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 . “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