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高考语文总复习 3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后对点快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领航】山东省201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3-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后对点快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若”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类比,“好像、好比、如同”的意思) ②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表比较,“好像”)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表比较,“及、比得上”的意思) ④若.
入前为寿(表条件,“如果”的意思) ⑤至若.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指示代词,“那”的意思) ⑥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表假设,“假若、如果”的意思) ⑦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表比喻,“好比、如同”的意思) A .①③⑤⑥ B .②⑤⑥⑦ C .③④⑤⑦
D .①②④⑥
解析:②是“接近、相似”的意思;④应该是代词,你;⑦应该是表示揣测,“似乎、好像”的意思。
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D.⎩⎪⎨⎪⎧
遽扑之.,入石穴中均之.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解析:A 项两个“于”,都是介词,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引进时间、地点。
B.以:介词,“凭借……身份”/介词,因为、由于;C.为:介词,被/介词,为了;D.之:代词,代虫/指示代词,这。
答案:A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
..哉何如:怎样。
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乎而况:何况。
C.且如
..今年冬,未休关西卒且如:而且如同。
D.于是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于是:与“于是”今义同。
解析:C项“且如”是复音虚词,不能简单采用两者相加的办法推断它的意义和用法。
这里的“且如”,是“就像”的意思。
答案:C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③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④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⑥吾攻赵,旦暮且.下
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⑧西门豹曰:“诺。
且.留待之须臾。
”
A.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解析:①②表并列的连词,“并且”;③⑤副词,“尚且”“况且”;④⑥副词,“将、将要”;
⑦⑧副词,“暂且”。
答案:A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⑤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
⑦屋极有窗以.达气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⑤⑥
C .②④⑥⑦
D .①③④⑤
解析:②④⑥⑦都是连词,表前面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后面的目的,可译为“来”。
①介词,可译为“用”;③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⑤介词,可译为“因、由于”。
答案:C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表承接,“就、便”的意思) 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表示承接假设的结果,“那么、那就”)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因果,“所以”的意思)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转折,“可是、却”的意思) ⑤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表条件,“才是”的意思) ⑥口耳之间则.四寸耳(用在主谓之间,限制修饰谓语,“只、才”的意思) ⑦愿依彭咸之遗则.
(名词,“侧面”的意思) ⑧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与“已”连用,“而已、罢了”的意思) A .②③④⑧
B .①④⑤⑦
C .①②④⑥⑧
D .③⑤⑥⑦
解析:③应该是“就、那么”的意思;⑤应该是表判断,“就、就是”的意思;⑦应该是名词,“准则”的意思。
答案:C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魏与.赵攻韩 B.⎩⎪⎨⎪⎧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C.⎩⎪⎨⎪⎧
吾与.汝毕力平险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是谁之过与.吾与.
点也 解析:C.都是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
A.前句中的“与”是介词,可译为“和、跟、同”;后句中的“与”是连词,表并列,译为“和”。
B.前句中的“与”是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和”;后句中的“与”是介词,可译为“替、给、为”。
D.前句中的“与”是语
气词,表示设问或反问,可译为“呢”;后句中的“与”是动词,解释为“赞同”。
答案:C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③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④壮士能复饮乎.
⑤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⑥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⑦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A.①②⑤⑦B.③④⑥⑦
C.①③⑤⑦D.②④⑤
解析:②④⑤都是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翻译为“吗”。
①语气词,表感叹,与“嗟”一起可译为“唉”;③语气词,用在句中表舒缓语气,不译;⑥语气词,表反诘,可译为“呢、啊”;⑦语气词,表强烈的感叹语气,可译为“呢、啊”。
答案:D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③作《师说》以贻之.
④宋何罪之.有
⑤填然鼓之.
⑥行不知所之.
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⑤⑥⑦⑧D.②④⑤⑥⑦⑧
解析:①结构助词“的”;②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代词,译为“他”;④宾语前置的标志;⑤音节助词;⑥动词,译为“到、往”;⑦与②同,③与①同。
答案:A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
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师道谓其.
诗得法杜甫
B .其.重之也如此
C .其.
词有“瑰伟之文……”
D .乐其.
林泉之胜 解析:例句中“其”,指示代词,那。
A 项,代词,代黄庭坚;B 项,代词,代苏轼;C 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 项,指示代词,那,与例句同。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学甫而.
不为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 C.⎩⎪⎨⎪⎧
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
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解析:A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 项,介词,在/介词,比;C 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 项,句中语气停顿,表舒缓语气。
答案:D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比诗歌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起初,黄庭坚游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1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
【注】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
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于”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比”。
答案: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
12.下面的短文中共有十二个“其”字,并已给它们编上了号码。
请你先仔细辨析它们各自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将它们的号码分别填入与该“其”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例句后的括号中。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羊愈谨。
狐与狼愤然而去。
例句:(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2)此皆言其可目者( )
(3)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
”( )
(4)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
(5)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8)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9)其皆出于此乎( )
(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1)其如土石何( )
答案:(1)⑥(2)⑨(3)③(4)⑩(5)⑫(6)④
(7)⑪(8)②(9)①(10)⑦⑧(11)⑤(例句中的“其”的意义依次是:它的、它、其中
的、那、难道、自己的、一定、如果、大概、是……还是、不译)
【参考译文】
狐狸对狼说:“羊肉大概是很鲜美的吧!你如果有这种欲望,不妨从羊群中叼一只来吃,也好一饱你自己的口福。
”狼说:“那拿凶猛的牧羊犬怎么办呢?”狐狸挑拨牧羊犬说:“羊多次咒骂你,它的话不堪入耳,你却一点也不发火,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等它嬉戏追逐的时候,我愿意为你洗尽那耻辱。
你一定要答应这件事!”牧羊犬笑着说:“欲加之罪,难道还找不到理由吗?”牧羊犬保护羊群更加小心谨慎了。
狐狸与狼气愤地离开了。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衽()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
(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A.遂而则B.乃而故
C.乃以则D.遂以故
解析: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B
(2)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②援琴撞之.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D.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即“莫违之”。
句③是助词“的”。
答案:D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
”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
晋平公收起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
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
”晋平公说:“是我说的。
”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
”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鉴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