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单元 第7课 散文诗两首之《金色花》 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体裁上把现实题材处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体裁处理为具有现实成分;体裁上,诗人创造出“故事诗”和政治抒情诗的形式;还致力于创造自由体诗。
峪(yù):嘉峪关
瓣(bàn):花瓣
辨(biàn):辨别
辩(biàn):辩护
辫(biàn):辫子
内容展示
作者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成这首诗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
明确:
拟人。诗人首先反把自己比作金色花,然后又赋予金色花人的感情和动作。这样写可以使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有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看课文,并在课文中找出主要的修辞手法。
收集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对生字注音,生词释义,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积累成果。
三、课文内容梳理
读完课文,完成下面练习,课时展示:
1、作者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成这首诗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检测(分小组展示预习效果,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老师视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作补充)
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1)
课题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学习散文诗用意象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会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听老师归纳,结合课文深思。
一篇文章讲解中的画龙点睛。这一小结主要抓住富有童趣的写法及其作用来讲,有一定的指导性。
金色花
课堂板书
捉迷藏,看妈妈工作,不出声
三次游戏
回报母亲
让妈妈嗅到花香
投景到妈妈读的书页上
跳到妈妈的面前
母子对话:坏孩子、不告诉你
学生做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看课文,讨论
了解想象的作用。
课堂泼、调皮而又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成的。这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而长在树的高枝上。这是一种儿童的逻辑;当母亲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儿不响”,这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形象,最后,当母亲问他去哪儿了时,“我不告诉你,妈妈”,一句话把调皮孩子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文章中,使用童真的口吻字写作,有时会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会得到读者的肯定与喜欢。
学生做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问题探究
一、齐读第1-3段,回答下面问题。
1、诗歌开头的“假如”一词大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假如”表明全文内容是以一种假想的方式写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词视为整首诗的诗眼。
2、从“笑嘻嘻”“匿笑”“悄悄地开放”“看着你工作”这些词语,你能看出什么?
点拨:可以看出“我”在用一种嬉戏的方式身母亲表达真挚的爱意。
3、“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也不响。”表现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点拨:“暗暗地匿笑”写出了孩子调皮、快乐、天真、活泼的特点,说明了沐浴在母爱中的孩子是快乐幸福的。
二、抽读第4-7段,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点拨:写“我”和母亲的三次嬉戏经过,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爱和依恋之情。
主题探讨
归纳《金色花》的主题思想。
明确:这是一首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而引出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表现出一个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也表现出这种人性至善至美的爱的圣洁。
学生思考,整理答案。
培养学生归纳主题思想的能力。
写法探讨
结合课文,体会想象的写法。
明确:这篇课文中,作者首先说自己是一朵金色花,然后,从金色花的角度,想象出一系列的动作和神态,以此表达出对母亲的喜爱。想象以已有的实事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实际,而是由此将思维扩散开去,它是直觉的深化与外延。要注意的是,想象要有其合理性。
走近作者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学生做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生字展示
蒂(dì)梗(ɡěnɡ)
祷(dǎo)告沐浴(mù yù)
罗摩衍(yǎn)那
读,并做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词义展示
沐浴: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祷告:向神灵祈求保佑。
形似字展示
祷(dāo):祷告
涛(tāo):波涛
浴(yù):沐浴
裕(yù):富裕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交流点拨】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为妈妈遮挡住刺眼的阳光。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难点
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课前预习(可分组进行,也可整体进行,但课堂展示时可以分组完成)
一、文学常识积累
运用你能找到的资料,收集关于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出处、作者的主要作品等相关信息,上课时为大家展示。
二、字词积累
2、作者以时间顺序来写“我”与母亲节的三次嬉戏,说说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4段:写第一次嬉戏,这是一次对母爱无私的回报。孩子想为正在祷告的母亲做些什么,于是就想将自己变成金色花,让花香沁入母亲的心脾。
第5段写第二次嬉戏,时间是中午。母亲在读《摩罗衍那》时,“我”想用“我”的影子为母亲遮挡住刺眼的阳光。
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歌,有诗的情绪和思想,给读者美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音韵美和节奏感。
第7段写第三次嬉戏时间是黄昏。“我”想用我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给母亲一个惊喜。
三、抽读第8-9段,思考问题:
1、通过这两段对话,你体会到什么情感?如何理解“坏孩子”的含义?
点拨:母亲着急,而孩子则得意洋洋的样子,体会到母子之间纯真的感情。“坏孩子”是母亲疼爱孩子的特殊表现方式,这也是母亲对找不到自己孩子的一种嗔怪。
笔记。
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
课
课题含义(老师补充)
“金色花”是印度字神圣之树,也正因为如此,诗人才用它来表达圣洁的母子之爱。此诗是泰戈尔的早期诗作,这一时期的泰戈尔正处于思想的幼稚期,表现在作品是就是“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手段来改造国民素质,从而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自治。
思考问题,整理答案。
学生读这三个段,体会诗人的真情。
体会句子的意思
品味文章语言,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概括内容,并恰当表达
品味语言,分析含义。
学生思考问题,然后做笔记。
考查学生对开头句(段)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真情。
品味句子。
培养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考查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的能力以及品味语言特点的能力。
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体裁上把现实题材处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体裁处理为具有现实成分;体裁上,诗人创造出“故事诗”和政治抒情诗的形式;还致力于创造自由体诗。
峪(yù):嘉峪关
瓣(bàn):花瓣
辨(biàn):辨别
辩(biàn):辩护
辫(biàn):辫子
内容展示
作者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成这首诗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
明确:
拟人。诗人首先反把自己比作金色花,然后又赋予金色花人的感情和动作。这样写可以使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有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看课文,并在课文中找出主要的修辞手法。
收集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对生字注音,生词释义,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积累成果。
三、课文内容梳理
读完课文,完成下面练习,课时展示:
1、作者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成这首诗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检测(分小组展示预习效果,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老师视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作补充)
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1)
课题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学习散文诗用意象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会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听老师归纳,结合课文深思。
一篇文章讲解中的画龙点睛。这一小结主要抓住富有童趣的写法及其作用来讲,有一定的指导性。
金色花
课堂板书
捉迷藏,看妈妈工作,不出声
三次游戏
回报母亲
让妈妈嗅到花香
投景到妈妈读的书页上
跳到妈妈的面前
母子对话:坏孩子、不告诉你
学生做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看课文,讨论
了解想象的作用。
课堂泼、调皮而又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成的。这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而长在树的高枝上。这是一种儿童的逻辑;当母亲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儿不响”,这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形象,最后,当母亲问他去哪儿了时,“我不告诉你,妈妈”,一句话把调皮孩子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文章中,使用童真的口吻字写作,有时会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会得到读者的肯定与喜欢。
学生做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问题探究
一、齐读第1-3段,回答下面问题。
1、诗歌开头的“假如”一词大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假如”表明全文内容是以一种假想的方式写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词视为整首诗的诗眼。
2、从“笑嘻嘻”“匿笑”“悄悄地开放”“看着你工作”这些词语,你能看出什么?
点拨:可以看出“我”在用一种嬉戏的方式身母亲表达真挚的爱意。
3、“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也不响。”表现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点拨:“暗暗地匿笑”写出了孩子调皮、快乐、天真、活泼的特点,说明了沐浴在母爱中的孩子是快乐幸福的。
二、抽读第4-7段,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点拨:写“我”和母亲的三次嬉戏经过,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爱和依恋之情。
主题探讨
归纳《金色花》的主题思想。
明确:这是一首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而引出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表现出一个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也表现出这种人性至善至美的爱的圣洁。
学生思考,整理答案。
培养学生归纳主题思想的能力。
写法探讨
结合课文,体会想象的写法。
明确:这篇课文中,作者首先说自己是一朵金色花,然后,从金色花的角度,想象出一系列的动作和神态,以此表达出对母亲的喜爱。想象以已有的实事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实际,而是由此将思维扩散开去,它是直觉的深化与外延。要注意的是,想象要有其合理性。
走近作者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学生做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生字展示
蒂(dì)梗(ɡěnɡ)
祷(dǎo)告沐浴(mù yù)
罗摩衍(yǎn)那
读,并做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词义展示
沐浴: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祷告:向神灵祈求保佑。
形似字展示
祷(dāo):祷告
涛(tāo):波涛
浴(yù):沐浴
裕(yù):富裕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交流点拨】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为妈妈遮挡住刺眼的阳光。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难点
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课前预习(可分组进行,也可整体进行,但课堂展示时可以分组完成)
一、文学常识积累
运用你能找到的资料,收集关于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出处、作者的主要作品等相关信息,上课时为大家展示。
二、字词积累
2、作者以时间顺序来写“我”与母亲节的三次嬉戏,说说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4段:写第一次嬉戏,这是一次对母爱无私的回报。孩子想为正在祷告的母亲做些什么,于是就想将自己变成金色花,让花香沁入母亲的心脾。
第5段写第二次嬉戏,时间是中午。母亲在读《摩罗衍那》时,“我”想用“我”的影子为母亲遮挡住刺眼的阳光。
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歌,有诗的情绪和思想,给读者美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音韵美和节奏感。
第7段写第三次嬉戏时间是黄昏。“我”想用我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给母亲一个惊喜。
三、抽读第8-9段,思考问题:
1、通过这两段对话,你体会到什么情感?如何理解“坏孩子”的含义?
点拨:母亲着急,而孩子则得意洋洋的样子,体会到母子之间纯真的感情。“坏孩子”是母亲疼爱孩子的特殊表现方式,这也是母亲对找不到自己孩子的一种嗔怪。
笔记。
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
课
课题含义(老师补充)
“金色花”是印度字神圣之树,也正因为如此,诗人才用它来表达圣洁的母子之爱。此诗是泰戈尔的早期诗作,这一时期的泰戈尔正处于思想的幼稚期,表现在作品是就是“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手段来改造国民素质,从而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自治。
思考问题,整理答案。
学生读这三个段,体会诗人的真情。
体会句子的意思
品味文章语言,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概括内容,并恰当表达
品味语言,分析含义。
学生思考问题,然后做笔记。
考查学生对开头句(段)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真情。
品味句子。
培养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考查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的能力以及品味语言特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