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第二课时名师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制取氧气(第二课时:高锰酸钾制氧气)》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广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化学课程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核心知识之一,这些都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习,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氧气的制取实验,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探索过程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
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有较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在前面学习氧气的性质及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基础上,学习高锰酸钾制氧气,按照气体制取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及实验注意问题学习,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行为,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学习方法如图片展示、阅读、探究、讨论、展示、归纳、拓展引申、讲解等,通过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预设典型问题,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兴趣高涨,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难点: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注意问题
重、难点突破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
2.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3.学案预习、诱导学习
4.拓展、引申典型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些错误的实验操作造成的后果,有助于学生理解、应
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自主预习展开教学(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重点展示
1.反应原理
【诱导学生写出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装置
【多媒体展示实验装置】
【小组讨论、展示】发生装置:固体加热性
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拓展】(1)气体制取发生装置的选择因素
(2)气体制取收集装置的选择因素
3.仪器安装
【学生上台组装仪器】
【讨论交流、展示】(1)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2)为什么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
【链接】试管口未塞棉花时造成的后果。
(3)为什么伸入试管的导管要稍稍露出胶塞
(4)为什么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时,导管要放到集气瓶口(5)为什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要伸到瓶底
4.实验步骤加热
【学生演示】(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装药品和棉花。
(3)定:固定装置,集气准备。
(4)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5)收:收集气体。
(6)离:导管撤离水槽
(7)熄:熄灭酒精灯。
5.实验注意问题
【讨论展示】(1)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能不能收集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方法是怎样的
(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方法是怎样的
(5)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是正放还是倒放
(6)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撤离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链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造成的后果六、课堂检测
1.请找出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装置的问题。
2.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填写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写装置代号,下同)____,将药品加入装置前,应进行了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若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课本P79-804、5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老师教过了,不一定学生学会了,课堂学生的思维要充分动起来,要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所以本节课每个学习目标的学习,都是老师在诱导、学生在学习,学生充分参与了,自然而然就实现了学习目标,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节课还通过典型问题链的设计,一步步点燃学生的思维,把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良好,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课堂举例、讨论、展示花费时间较多,导致课堂检测时间仓促,所以老师要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定时间,做到宏观掌控,这样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