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文言文阅读评论奏疏精讲精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论·奏疏
一、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1~4 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孽深重,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
以义死,不苟幸生,而杀身成仁,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
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
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孽深重,诚小人矣。
及施恩泽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泽入人之深而
移人之速,犹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怎知夫纵之去也,不意
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怎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
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泽与夫知信义者哉?否则,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
不可以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杀身成仁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 “然而何为而可?”
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行为常者,其贤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认为高,不
逆情以干誉。
”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以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
项()
A.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以能也期:要求
B. 录大辟囚三百余人录:审察
.
C.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贼:推测
D. 不立异认为高,不逆情以干.誉干:干预。
答案 D [干:牟取,谋求,追求。
]
2.以下句中能够作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②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③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④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⑤一日之恩,能使杀身成仁而存信义。
⑥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A.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答案 B [①说明君子和小人的差别。
③太宗纵囚的目的。
⑥欧阳修赞同有时纵囚。
] 3.以下对此文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全文以情理、恩泽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连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
前伏后应,使整篇谈论交叉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B.文章的每段谈论均顿挫有致,并大批运用对照技巧以形成强烈的说服力。
C.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杀身成仁”的行为,只有君子才做获得,小人
是不行能做到的。
这反应出作者思想的限制性。
D.文章经过谈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泽,非贤人之法。
最后引
出文章要旨。
鲜亮地表达了欧阳修适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看法。
答案 C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行能做到。
]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乌有所谓施恩泽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情愿为 (或“因” )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罪犯恩泽和那罪犯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假如屡改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常常的法律么?
【参照译文】
信义在君子间通行,刑罚倒是应付小人的口被判处极刑的人,是罪孽深重,这类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
情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苛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平时,这类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查取被判处极刑的罪犯三百多人,开释他们回家,与他们商定如期自动回牢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望小人中最坏的人必定做到。
那些罪犯到期果真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出限期的。
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简单做到。
这莫非靠近人的常情吗?
有人说:“罪孽深重,确实是小人了。
等到施用恩泽去应付他们,就能够使他们变成君
子。
恩泽人心所向,快速改变人的品德,才有像这样的事出现。
”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泽人心所向的好名望。
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预计到他们必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开释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开释回家,不是预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必定能获得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假如是预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开释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欺骗民心。
假如是预计到皇帝必定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罪犯欺骗皇帝的相信。
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罪犯相互欺骗来成全各自的好名望,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罪犯恩泽与罪犯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假如
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实行恩泽,到此次开释罪犯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可以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泽,却能使罪犯不怕死,懂信誉,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
道理。
”
“既然这样,那么如何做才可行呢?”
我说:“放了又回来的,仍旧杀头不予赦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能够知
道是皇帝的恩泽使得他们这样做的。
可是,这是必定不会有的事。
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回来,再免他们的死罪,只可有时做做,假如常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能够不死,
这能够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可以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贤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
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必定以符合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别开生面来自称高明,不违反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望。
”
二、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5~8 题。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瑞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
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
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声泪俱下而.言。
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难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
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
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
..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
而误用之。
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馀年不视朝,纲纪弛
矣。
数年推行案例,名器滥矣。
吏赃官横,民生凋零,水旱无时,响马滋炽。
陛下试思
今天天下,为什么如乎?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
然嵩罢以后犹嵩未相以前而已,世非甚清明
也,不及汉文帝远甚。
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
今乃修
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
建宫筑室,则将作全力经营;购香市宝,则
度支差求四出。
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
然媿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
人未有不管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盘石之者也。
.
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
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
而谓陛下不管其家,人情乎?诸
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
其.否则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
执一二之不妥,疑千百之皆然,陷
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
《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
.
5.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称:切合。
.
B .虽有及民之美.美:美好。
C.此谊所大虑.也虑:担忧。
D .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措:弃置。
答案 B [ 美,名词,美德。
]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示“一意修真”的直接结果的一组是()
①竭民脂膏②滥兴土木③纲纪弛矣④名器滥矣⑤陛下之情偏⑥一时差快人意
A .④⑤⑥B.①⑤⑥
C.①②③D.②③⑥
答案 C [ ⑤是海瑞对皇上的谈论,⑥是皇上惩办严嵩父子的结果,这两项都不是“一意修真”的直接结果。
]
7.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归纳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汉文帝能用其富裕仁义饶恕的性格,节俭花费爱惜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
而嘉靖
皇帝则决心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一意学道修行,以致国家法律纲纪废弛。
B.嘉靖皇帝天资英明坚决,超出汉文帝很远。
然严嵩罢相以后还像严嵩未任相以前同
样,世道其实不十分清明,与汉文帝时相差很远。
C.古代君主有过错,依赖臣工扶正挽救。
但是在嘉靖一朝,大臣们却没有这样做,只
是一味地阿谀奉迎。
D.海瑞认为,陛下连国家都不管,是不符合人情的。
而臣子使陛下陷于有过错的行为
中,而安稳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了。
答案 B [ “嘉靖皇帝天资英明坚决,超出汉文帝好多”不过海瑞对皇帝的溢美之词。
我们不可以据此判断嘉靖皇帝超出汉文帝好多。
]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盘石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拍手称快。
(2)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定得好像盘石同样的人。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骗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可以使
陛下满意的人。
【参照译文】
臣听闻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其责任最重要。
要想名符其实,也只有拜托群臣
百官,使群臣百官悉心陈言而已。
臣请竭效忠诚为陛下陈述。
以前的汉文帝是贤能君主,贾谊还声泪俱下地上疏言事。
其实不是由于要求太高,而是由于汉文帝性格仁爱但近于纤弱,虽有推恩泽到百姓的美德,但仍是难免于懒惰荒弃,这是贾谊十分担忧的。
陛下天资英明坚决,超出汉文帝好多。
但是汉文帝能用其富裕仁义饶恕的性格,节俭花费爱惜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几乎达到刑具不用的境地。
陛下则决心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被歪念拉过去,反而把坚毅圣明的实质误用了。
以致为了得道升仙,(陛下 )全心全意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滥兴土木匠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法律纲纪已经废弛了。
数年来这一状况推衍扩大,损坏了国家礼法。
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没法生活,水旱灾祸常常发生,响马愈来愈多。
请陛下想一想今天的天下,终究成了什么样子?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拍手称快。
但是严嵩罢相以后还像其未任相以前同样,世道其实不十分清明,比汉文帝时差太远了。
由于天下人不用直接服侍陛下已经好久
了。
古代君主有过错,依赖大臣扶正挽救。
此刻居然修斋建醮,大家都前来上香、纳贡
仙桃天药,大家一起奉辞上表庆祝。
建筑宫室,则由将作官员全力经营;购置香料瑰宝,
则由度支派人四下追求。
陛下做犯错误行为,而诸臣都随着错误地服从,没有一个人肯
为陛下进直言,阿谀奉迎得太甚分了。
但是 (诸臣 )心中愧疚和空虚,回去又在背后訾议,欺君之罪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是陛下的家。
人没有不管自己的家的,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定得好像盘石同
样的人。
全心全意学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诱惑。
过分的苛断,是陛下的情偏。
但是说
陛下连家也不管,符合人情吗?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骗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
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可以使陛下满意的人。
其实不是这样的,是君主之心和臣下
之心有时不相遇合造成的,也就是说陛下厌恶浅陋的大臣,所以拒谏。
因一两个不合意,就思疑千百个都这样,使陛下陷于有过错的行为中安稳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
了。
《礼记》说“在上君主有怀疑则百姓易诱惑,若在下的人奸诈难知其心,则在上的
君主治理劳累”。
说的就是这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