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的异地重构——以无锡九龙仓玺园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4 AT 2019 / 01大约四十年前,国外开始了对工业建筑转型利
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与
城市重心的转移,我国从2006年起正式开展对工业
遗产的研究。

在关注其历史、艺术价值的同时,还
进行了大量保护与更新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
博物馆、办公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区、遗址公园等
一系列由工业遗产改造而来的空间与景观场所。

苏南地区曾有繁荣的民族工商业,遗留的工业
建筑种类繁多,其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也较为领先。

虽然受城市定位以及业态的影响,其建筑空间特点
不明显、规模不大,但由于其区位普遍优越,水陆
交通便利,周边易形成大规模的居民聚集区。

在工
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进程中,不再简单地将项目
定义为办公或文创,而是从城市设计或者社区生活
的角度寻求开发定位,从社区化转型利用的角度,
因此,如何加强保留建筑之间、遗产用地与社区之间的关联性成为设计前期讨论的焦点,而将其整合重组并对部分建筑异地重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出路。

2.2.1 对工业建筑遗产异地重建的思考异地重建或者易地重建,在学术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反对异地重建的学者认为:建筑遗产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建筑本身,还在于建筑所处的场所文脉以及相关的生活传统。

异地重建涉及到传统材料和工艺的保留,对传统以砖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在当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异地重建的策略违背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的核心精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且脱离了原有情境的建筑遗产将失去原有的意义,不再具有完整的历史价值。

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埃及在治理尼罗河水泛滥的过程中接受了外国专家的建议,将修坝后被水淹没的一些建筑搬到水库边上异地重建,却发现这些建筑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后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而支持者认为: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发展与保护成为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新命题。

在大量的遗产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境况下,采取整体搬迁、异地保护的方式是适合国情的一种方式。

而且对于工业建筑遗产,由于其多出现于近代,且建造方式多为砖混或者框架结构,空间特征简单,常常以群体形成的场所特征取胜,尤其是对于工艺简单、以小体量空间为主的建筑群。

九龙仓玺园的工业建筑群被新的城市规划道路分割,如果不进行搬迁重组,这些建筑遗产既不能依靠自身独特的空间或形态形成区域标志,也不能通过围合形成带有记忆的场所,为新的社区带来活力。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适度且合理的重组,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

挖掘和研究当下旧工业建筑的利用方式。

由于工业建筑的规模、本体特征及其与社区关系的不同,在社区化转型利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从城市设计、业态规划以及对社区生活的意义等方面综合考虑,因此带来了不一样的挑战。

1 项目概况无锡九龙仓玺园坐落于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地带,毗邻古运河,属于太湖广场核心区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小区的定位是打造具有场所特征的、舒适便捷的生活空间。

地块内留存五座工业遗产建筑,原属无锡布勒机械制造公司。

建筑竣工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别是三座排架结构的单层厂房和两座砖混结构的2层宿舍楼(图1),并列成两组散落于场地中,总建筑面积约5 000m 2。

2 规划定位与设计思考2.1 对地块内工业建筑与社区、城市关系的思考场地内保留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可能阻碍方案的个性化发挥,也可能成为形成项目特色的契机。

地块毗邻古运河,位于南长街传统历史街区的延伸地带,场地内的工业建筑可以成为古运河沿线工业遗产综合利用的有机组成部分(图2)。

从场地内工业遗产的位置与规划住区的关系上看,更新区面向城市开放,是住区通往城市的窗口。

社区相应的配套设施可以考虑充分利用这些历史建筑,借助其文化特质,为居民提供差异化、特质化、多样化的社区体验,增强居民对空间、历史文化的认同以及社区归属感。

2.2 对地块内工业建筑规划策略的思考虽然场地内五座工业遗存的空间利用性较好,但是由于规划道路的分割,削弱了原有建筑之间的关联,虽然遗留建筑的总面积不足5 000m 2,呈两组散落于场地中,却未能形成特征明显的区域场所,因此难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如果增加开放性公共空间的设计,则可进一步促进空间、行为的多样化,推动旧建筑的可持续利用(图3)。

摘 要
结合九龙仓玺园地块的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与再设计,探讨了小体量、散点存在的工业遗产的社区化转型与
利用,提出以异地重建、重组的方式构建场所特征,
打造可容纳公共活动的空间,从而形成遗产场所与社
区间的新关系。

关键词
工业遗产;社区;异地更新
Abstract
Based on the planning and redesigning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buildings
in Xi Yuan Par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with small volume and scattered points, and proposes
constructing the character of places by reconstructing and reorganizing
the community to create spaces for public activities, thus forming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ritage site and the community.
Key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community ;regeneration in different place
设计与研究 / Design & Research
3
21
工业遗产的异地重构*
——以无锡九龙仓玺园为例
Community-based R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Wuxi Jiulongcang Residential Design 郝靖欣1 万骞2 朱劼3 许晓1 HAO Jingxin ,WAN Qian ,ZHU Jie ,XU Xiao
1无锡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无锡市规划局 3无锡河畔置业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现状分布:分散规划调整:集中
AT 2019 / 01 1152.2.2 通过有限的重组打造社区公共空间中心
结合社区规划,最终确定将异地重建、重组
作为这几栋工业建筑的主要设计策略,群体的整合
将基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塑造及住区流线系统的梳
理。

依据前期分析结果,将三栋原态分散且体量偏
小的厂房集中到一起,与香樟街道形成集中的围合
空间,便于后续管理和开发社区商业活动。

重组后
的五座建筑围合出一个中心庭院,作为社区的中心
景观(图4),承担集聚中心的作用,也是社区的
场所精神所在。

为有机地联系起被城市道路分开
的四个地块,规划引入一条“U”形主轴,主轴上
依次布置小区的车行出入口、人行出入口以及景观
走廊,以“U”形轴线为线索,逐步展开对“点”
(出入口)和“面”(景观绿化)的进一步延伸设
计,形成“点”“线”“面”完整、立体的规划格
局。

利用保留的树木和工业遗产,将地块内东西向
的内街打造成一个时尚宜人的活力街区,使之成为社区的核心空间(图5)。

3 异地重建原则下的工业建筑的本体修缮与改造
由于历史建筑原本承载的功能已经死去,为了适应新的功能必须对空间进行改造。

工业建筑改
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具备鲜明的特征和可识别
度,而工业建筑空间的简洁性与经济性、立面的可
重复性是它的主要标签。

在现代的改造与再利用
中,往往是以工业建筑的简单体量作为认知的基
础,然后通过对表皮的现代化处理来彰显时代的特
征。

在这一过程中,对表皮的处理往往意味着给工业建筑贴上新的标签,如大面积的玻璃替代原来的
填充墙意味着将其商业化;包裹造型夸张的金属材
料意味着艺术化(图6);复古的清水砖墙和砖饰
拼花则意味着历史与情怀。

这些处理手法总体而言,都是在保留工业建筑固有的空间和外观特征的同时,进行二次创作,在新的环境背景下赋予老建筑新生。

九龙仓玺园地块中的工业建筑改造策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在建筑外观形态上,西侧原址、原样保留的建筑着重于外观的整修,根据组团建筑的尺度对原有占规划道路的建筑进行重新设计修建。

对外立面保留的砖墙进行清洗和修复,对部分新增的墙体采用和原砖墙接近的劈开砖饰面,拆除屋面现有的简易搭建和原有屋面瓦,重新加固后做保温防水层,重置屋面瓦(图7)。

现有建筑的门窗为实腹钢窗,门为金属板,但是大量门窗已经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甚至已拆除,无法达到现在民用建筑节能保温的要求,因此统一更换为铝合金门窗,保留原窗的风格样式。

通过设置外墙内保温系统和节能门窗,使改造建筑满足现行节能标准。

东侧三栋异地重建的建筑采用拆解后按原图、原样复建的模式,对可用的原建筑外墙红砖进行数道清洗修复工序。

修缮前工业遗存的内墙抹灰污染破损严重,部分钢结构构件锈蚀。

此次修缮设计中,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了必要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充分利用工业建筑空间大的特点,结合社区服务所需的办公/文体用房、社区食堂等功能重新设计,并增加楼梯间、卫生间等辅助设施空间,结合社区服务的各项配套要求赋予老建筑新功能,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图8);同时结合新旧场地,创造新的景观环境,以满足其作为社区配套新功能的需求。

九龙仓耗资数千万,通过迁建、修复的方式,延用二十世纪的工业文化遗产——无锡粮机厂,打造类四合院格局的社区会所和商业街。

斑驳的红砖昭示着岁月荏苒,域内两条近千米的林荫道上保留着200余株原生百年香樟树,甚至为了一棵原生树不惜改变布局,让地下管线绕了一个弯。

集中保留的遗产建筑与树木凝固了一个年代的故事,只为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触碰到那段被岁月蹉跎的历史。

4 结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更新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将会面临被废弃或改造的境况。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遵循保护历史遗产的前提下,挖掘工业遗产的内在价值,又不被严苛的历史遗产保护条约所制约,创造性地进行修缮和二次创作,激发老建筑的生命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建筑的生命在于人的活动,新社区的形成为工业遗产提供了新的生命之源,与社区结合,为业主服务,是工业建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使命。

而为了这一使命,重新进行规划布局,有效整合利用资源,在保存场所记忆的前提下,对工业建筑进行整体搬迁、修缮和改造,正是九龙仓玺园项目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尝试。

*注:本研究得到2017年度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BRA2017101)的资助。

参考文献[1] 沈嘉禄. 古建筑异地重建:“最不坏”的选择[EB/OL]. 2013.[2] 张希晨,郝靖欣. 从无锡工业遗产再利用看城市文化的复兴[J]. 工业建筑,2010,40(1).[3] 宋颖. 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4.
1 建筑原貌
2 基地概况
3 地块内工业遗存分布原状与重组对比图
4 工业遗存营造的社区庭院
5 移建后的街景
6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7 修缮后的玺园社区会所外观
8 社区化功能的门廊内外
658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