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1.1《沁园春长沙》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 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 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基础知识:字音
百舸( gě )
大船
寥廓(liáo kuò)
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zhēng róng) 不平凡,不寻常
苍茫(cāng máng) 旷远迷茫
恰同学少年( qià) 正当,正值
挥斥方遒(huī chìqiú) 奔放 强劲有力
关 于 词 的 知 识
1、词,又称长短句。兴起于隋,成 形于唐,盛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 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 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 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 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 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 “阕”。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 “长沙”是题目。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 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诗人自然的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 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即 革命领导权问题。
这一问写出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 怀和凌云壮志。


句式
设问。
返回 回目录页

作用

实际上是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
•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是客观景物。 • 意象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 想感情与 客观物象 融合形成 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 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 的艺术境界
“湘江秋景图”的意象
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
提 (二)俯仰交错:
“鹰击长空”是仰视,

“鱼翔浅底”是俯视;
(三)动静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景,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
“百舸
返回 回目录页

“万”

写出山之多。
“遍”
写出红之广。
返回 回目录页

赏 朗读上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析 ( 三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诗人为何在面对如此多娇江山时,会发出“怅” 的情绪?这一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胸襟和情怀?
二、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句式?在词 的结构上有 什么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诗人为何在面对如此多娇江山时,会发 出“怅”的情绪?
“漫”

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
“透”
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
返回 回目录页


“百”
写出江中船只之多。
“争”
表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返回 回目录页

“击”

搏击,表现出鹰飞矫健,强 劲有力。
“翔”
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 自由轻快游动。
返回
回目录页
“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万物在秋天里 都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这是诗 提 人眺望之余一个有力的哲理性的概括,宇宙 间的一切事物,即使是在“寒秋”里,仍在 示 不断地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美丽。特别是一 个“竞”字,把意境开拓得极为广阔,把 “万类”描绘得极富有生命力量,透过这一 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 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时代气息,想起了风起云 涌,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看到了当时革命 者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冲决一切罗网的战 斗风貌。
只在你追我赶。矫健的雄鹰,在广阔无限
的天空展翅飞翔,活泼的鱼群,在清澈
见底的江中,遨游自如。万物在深秋季
节里都在争取自由,显露出蓬勃的生机。
返回 回目录页

“看”领

起 “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漫江
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 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返回 回目录页
简析
(一)远近相间:
返回 回目录页
赏 析
朗读下阕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五 )
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这一层是由哪个字统领的?塑造 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阐释

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
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意气风
返回 回目录页
赏 析
朗读下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四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体会“忆”“岁月稠”等词语的表现 力。
三、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阐释

就在这橘子州上,我(诗人)曾 经和许多革命战友游览聚会,畅
谈国家大事,度过了许多不平凡


二、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
三、体会“独立”这个词语的表现力。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阐释

在深秋的季节里,我独立在橘
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停地
向北流去。
返回 回目录页

大意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返回 回目录页


“独立”表现 了抒情主人公卓 然而立的形象。
独立寒秋图
返回 回目录页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
浪遏飞舟(è)
阻止
课 文 朗 读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词文赏析
• 这首词总共描绘了 • 独立寒秋图
几幅图画?
• 湘江秋景图
• 请你给每幅图命名。• 峥嵘岁月图
• 中流击水图
赏 朗读上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 独 立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头。”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请用诗意的

语言描述这幅画。
• 联系时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 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政 府已在广州成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 东的心里充满了希望、激情,所以,他看到 的秋是生机勃勃的。
• 写作目的和情感,把江山写得如此壮美,就 越突出了我们主宰大地的需要,也就是革命 的需要。这也就更加突出了诗人强烈的革命 精神。
上一页
回目录页
二、“看”字领起哪几句?
三、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动静相宜,试简要分 析。
四、体会“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 透” “百舸”“争流”等词语的表现力。
五、体会这一层的感情色彩。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阐释
看啊!深秋时节的群山,层层叠叠的枫

树林,叶子全都像染过一样,红成了一
片;湘江的流水,碧绿通透,无数的船

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战略家和
理论家,中国共产
党、中国人民解放
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导人,诗人,书
法家。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这 首 词 写 于 1925 年 , 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

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

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
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

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
统一战线已确立,国民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结合整首词,谈谈这一层的 深刻含义。
三、概括下阕的意思。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阐释

战友们,还记得当年在湘江游
泳时,狂风巨浪简直把飞速行
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而我们
仍迎着风浪,奋勇向前的情景
吗?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结尾的含义
中 这个结尾含义深刻,既和上阕“谁主沉浮”
流 示
相呼应,又使下阕中“峥嵘岁月稠”得到具体 的表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到中流击水”,
返回
回目录页
反馈练习:古人多悲秋之作,为何毛泽东 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
阐释:毛泽东是叱咤风云 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 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 胸襟,崇高的风范,奋 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 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 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 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 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 多彩,充满生机。
的世界激起的万端思绪,通过对大
自然的盛衰荣枯提出了中国领导权
的问题。在对万类生物的关注中融
入对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
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返回
回目录页

上阕小结:

词的上阕即景抒情,给我们描绘 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 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 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 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或广博, 或宏伟, 或雄峻
竞相向上、 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 向上,昂扬奋 进的立意契合。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以壮景抒豪情
朗读上阕第二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赏
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二 由。”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
独 立 寒 秋

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 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 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 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
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
立寒秋”坦荡从容。
湘江秋景图
意象
• “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 景、物、人。(意象即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 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
回目录页
下阕的意思小结

词的下阕,诗人回忆往昔峥嵘 示 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 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 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 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 浮”的问题。
返回 回目录页



概括这首词的中心思想

及主要艺术特色。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中心思想
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 示 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
发,豪情奔放。纵论国家大事,
挥笔书写揭露黑暗、颂扬真理
的文章,把当时的反动势力一
概都视为粪土。
返回
峥嵘岁月图
回目录页

人物形象

“恰”字统领,直贯而下,显 得气势磅礴。这段文字形象地概 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 风貌和豪迈气概。
返回
回目录页
赏 朗读下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六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的岁月。
返回 回目录页

“忆” “岁月稠”

“忆”总起下阕,贯穿下阕,点明
下阕写的都是往昔的的事。“峥嵘岁
月稠”,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
比喻成连绵起伏的高峻山峰一个接着
一个,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毛泽
东同志在长沙时期丰富而又有意义的
战斗生活。
返回
回目录页

作用

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上阕, 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 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长沁 沙园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图片欣赏 课文朗读 赏析 本课作业
教学目标
• 1.诵读词作,感受毛泽东的豪情 壮志与豪迈风格。
•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品 味意象与意境。
• 3、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 技巧。

毛 泽 东 ( 1893-

1976),字润之,湖 南湘潭人。伟大的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 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 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壮志。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主要写作特色
1.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写壮景,抒豪情,独到的意境勾勒。
返回 回目录页



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根据本词上阕“看”引
出的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 的景物描写。
击 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中国社会正处在革命的风
水 口浪尖上,“谁主沉浮”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中
图 国劳动人民和一切共产党人面前,要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勇为革命的中流砥柱。只有在革命
的大风大浪中力挽狂澜、奋勇前进,才能掌握
祖国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冲破滔天的巨浪,
把中国革命的航船引向胜利的彼岸。这是诗人
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也是对昔日战友和一切同 返回 志的勉励和期望。
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奉命
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
讲习所,途经长沙,重
1925年的毛泽东
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 气势磅礴的词。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桑梓,指家乡)
• 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 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 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 泽东的大气!_____洒脱豪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