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竞争状况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充分利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产品产量处在适度规模时因单位产品费用水平相对下降而获得的经济利益,是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结果。
这种规模经济的形成,靠市场虽也可渐次获得,但毕竟耗费时日。
要加速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建立大批量生产的组织体系,只有动用经济政策的力量,对经济规模的形成适时引导,才能实现对规模经济利益的取得。
2、促进有效竞争
有效竞争是指企业间通过提高质量、降低价格、提供优质服务等正当竞争手段而进行的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的竞争,是相对于无效竞争而言的。
虽都是竞争,但这两种竞争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是对社会经济利益提高的促进,一个却是对社会资源的空耗。
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便是要限制无效竞争,促进有效竞争,从组织上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论述。
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把“组织”作为一种能强化知识作用的生产要素,他研究了垄断问题,论述了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冲突”,因此马歇尔被西方学者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
琼·罗宾逊(1930)提出“不完全竞争理论”,张伯伦(1933)提出“垄断竞争理论”,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S)的方向发展。
克拉克(1940)提出“有效竞争理论”,伯尔和明斯对经济力集中进行实证研究,勒纳和卡莱基对垄断指标进行探索等,这些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深入发展及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逐步形成的。
梅森和贝恩为哈佛学派的代表,他们通过案例研究和经验分析建立起产业组织理论的传统分析框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简称SC范式)。
哈佛学派以价格理论作为分析基础,把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市场置于其中分析,在分析中强调市场结构,偏重实证研究,主张在产业经济效果不理想时,可采取规制政策来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因而又被称为“结构主义理论”。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
1968年斯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问世,标志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1982年因其在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鲍莫尔等人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标志该理论的形成,被认为是自贝恩之后发展起来的很有影响的产业组织理论。
此外,威廉森(1975)提出的系统交易费用理论,用以分析和解释各类产业有关的问题,如企业垂直一体化、跨国公司行为、中间产品市场的非规范契约和寡头垄断行业等,颇有见地,因而也被视作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同时,以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等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把企业合并看作是促进市场调整的一个手段,是淘汰低效率企业的过程,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但其主张以完全自由的市场来获得充分的竞争,全面否定反垄断、规制政策的必要性,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极端自由主义理论。
1988年泰勒尔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讨论产业组织,并出版《产业组织理论》,该书已成为西方各大学经济学专业最权威的教科书。
2000年卡布尔出版《产业组织导论》一书,该书全面反映了产业组织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三、竞争状况研究
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潜在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作出反应前无磨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费特别的成本。
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了就跑”策略(Hitand-Run Entry)。
凭借这种攻击性行为进入市场的企业在该产业中滞留时间的长短,通常取决于现存企业的反应时间。
但是,即使是一个短暂的获利机会,也会吸引潜在进入者进入,并在现存企业对价格作出任何反映之前就站稳脚跟。
最后,由于退出市场是完全自由和不付代价的,因此,当现存企业作出报复反应使价格下降到无利可图时,它们会带着获得的利润离开市场。
这种进入退出甚至可以重复多次,直到消除任何垄断的超额利润。
可见,可竞争市场的本质在于,这种市场无法拒绝那种打了就跑的进入者,就如鲍莫尔所言:“即便倏忽易逝的盈利机会也不会被潜在的新进入者所忽视,因为他能在价格发生变动之前进入市场取得收益,然后在气候变得恶劣时不付任何代价地离开市场。
”
由于在可竞争市场上,这种闪电般的进入退出压力经常存在,因此无论是垄断市场还是寡占市场,任何企业者不能维持能带来垄断超额利润的价格。
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市场现行的价格水平评价进入市场的盈利可能性,如果现存企业不是保持最有效率的生产并把价格维持在竞争水平的话,其利润和需求就会被突如其来的进入者夺去。
因为任何超额利润都会吸引潜在进入者以同样的成本与现存企业分割市场份额或利润,使潜在进入者即使制订比现存企业更低的价格也能获得正常利润甚至部分超额利润。
因此,即便是独家垄断的企业,也只能制订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以防止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与其发生竞争。
同样,在可竞争市场上现存企业也不能维持任何形式的低效率的生产组织。
因为生产和管理上的低效率都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会吸引效率高的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
这些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迫使现存企业无论处在何种市场结构形态中都只能遵循可维持定价原则和保持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而可竞争市场的均衡,就是在现存企业的价格和市场地位的这种可持续条件下达到的,这时,有效率的产业组织成为一种内生的结果
四、产业组织竞争分析
中国学者在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工具完成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中使用的具有数量表征特性的竞争力指标体系来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竞争力指标有两类:一类是分析性指标,这类指标是反映竞争力形成原因的指标;另一类是显示性指标,是反映竞争力结果的指标。
“间接因素指标→直接因素指标→显示性指标”的逻辑顺序勾画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竞争潜力→竞争实力→竞争力的实现。
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属于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定性分析部分,将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就可以形成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理论。
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并对各指标科学分配权重,构建求和模型;然后,按各指标采集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套入求和公式,即得竞争力量化评估水平。
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另一个是对各指标科学地赋予权重。
其中,在指标赋权方面,可以直接借用统计学中的赋权理论,既可以采用传统赋权方法,也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等现代数学计量方法。
中国有学者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主要反映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又进一步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
直接原因指标主要反映生产率和企业营销管理效率等,间接原因指标大体相当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
在指标赋权问题上,他们既采用传统经验法则,也采用现代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
5.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和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都是静态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截取产业发展的某个横断面作为研究对象;动态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应以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竞争力特性。
研究产业发展的传统理论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发展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波特总结出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
四个阶段是依次递进的,也可能发生折返。
(我们认为,尽管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理论发展还远未达到成熟,但产业竞争力理论框架已初步形成,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个是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该理论以定性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一个是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国内外学者已在该领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为我们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系统性,以及产业竞争力评价本身的目的性、实用性等特征,共同决定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及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这一原则体现在对产业竞争力概念认识的正确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数据分析的准确性等方面。
(2)可行性原则。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尽量建立在波特钻石理论基础上,又要考虑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数据必须有现实的可达到的收集渠道,同时指标体系要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明确、易于操作。
(3)过程指标和状态指标相结合原则。
过程指标是指那些反映产业竞争力提高过程的指标,而状态指标指那些反映产业竞争能力或竞争结果的指标。
由于产业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只从静态角度对其进行考察是不全面的。
而只从静态角度考察产业的发展规律,得到的评价结果又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
因此,在评价产业竞争力时,既要有反映当前产业竞争力状态的静态指标,也要有能反映产业竞争力变化趋势的动态指标。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利用金融服务支持促进产业集群升级.财经界.2006,09.
[2]陈瑶.公司创业下组织变革特征与组织学习及绩效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
[3]樊耘,邵芳,李纪花.企业家对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影响的实证研究一一基于组织文化四层次模型.管理评论,2009,8,104一113.
[4]樊耘,李纪花,顾敏.基于四层次结构的组织文化与变革关系的实证分析.商业研究,2006,351(19),31一34.
[5]韩筱笛.促进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区域金融发展探索.特区经济,2009,5,46一47.
[6]蒋衔武,陆勇.企业员工对组织变革的反应模型分析.商业研究,2009,5,71一73.
[7]李健,金占明.战略联盟内部企业竞合关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129一134.
[8]李敏.企业社会网络对组织变革的影响.生产力研究,2004,3,153一155.
[9]李文博.知识网络结构,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9,29(8),415一417.
[10]李芸.西方现代组织变革新走向.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3),37一39.
[11]黎继子,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的竞合关系分析研究.财贸研究,2006,99一104.
[11]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7一2008).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13]梅丽霞,柏遵华,聂鸣.试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科研管理,2005,26(5),147一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