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
古代工艺美术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领会丝绸、陶瓷、青铜、玉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内容结构
本课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等加以介绍,以便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全面的认识。

然后分别论述了四个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丝绸一节,在简要叙述了中国丝绸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别后,以唐代《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为例,分析了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青铜器一节,通过对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重要青铜艺术作品的分析,体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及不同的时代特征。

陶瓷一节,分别介绍了原始彩陶和宋元等朝代的瓷器,以彩陶《人面鱼纹盆》、《漩涡纹尖底瓶》、《白瓷孩儿枕》、《青花八吉祥纹扁瓶》为例,说明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深远影响,同时反映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

玉器一节,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玉器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内涵,然后分析了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的艺术特征。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的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的难点: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资料
作品分析
云纹漆耳杯套盒西汉
斫木胎。

盒呈椭圆形,两端有耳,系两个大耳杯扣合而
成。

内装七个小耳杯,小耳杯也为椭圆形,其中六件相叠侧置,一件反扣。

这套耳杯盒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大小套扣、聚散为整,充分利用空间,使用方便,便于保存,体现了汉代人卓越的设计才能。

盒及小耳杯内壁皆髹朱漆,外髹黑漆,并绘以云气纹及几何图案,线条纤细圆转,红、黑二色相映,显得分外精致华美。

此器为酒器,是墓主人长沙国丞相利苍家专门定做的。

漆器是中国古老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已开始造漆器。

漆器是以木、竹、皮等材料为胎,表面涂饰天然漆树的汁液制成。

漆器色泽以红、黑二色为多,常采用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手法装饰,典雅华贵。

舞马衔杯纹银壶唐
造型仿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皮囊。

腹部两面有模压冲出的舞马一匹,马口衔杯。

它表现了盛唐时期宫廷舞马祝寿的情景。

唐玄宗时曾驯养一批能闻乐起舞的骏马,每逢皇帝生日大宴百官时,舞马助兴。

曲终,舞马跪拜献寿,皇帝赐酒,舞马衔杯自饮。

此壶装饰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精彩情节。

壶表面鎏金,造型、装饰、工艺均体现了盛唐金银器的时代特征。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
骆驼立于一块长方形的陶板上,曲颈昂首,高大雄壮。

骆驼背负平台,台铺花毡,四角各坐乐俑,二为胡人,二为汉人,或弹拨、或吹奏、或拍击。

仅存的乐器是传自波斯的
四弦琵琶,它为左前方的胡人持抱,但持抱与弹拨方式与今日不同。

中立的胡人俑做歌舞状,神情颇生动。

图示的骆驼载乐俑是唐三彩,是唐代雕塑中的杰作,场景虽颇复杂,但配置紧凑合度,结构比例准确,表情动态传神。

载俑的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驮负的五俑三胡两汉,仅存的乐器源出波斯,这生动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花鸟纹锦唐
斜纹。

红色地,粉红、果绿、棕、海蓝色花。

图案中央为一只饱满的大团花,四周繁花朵朵,百鸟争鸣,蜂蝶飞舞,祥云缭绕,春意盎然。

构图虽严整有序,但望去却更像一幅写实的图画。

此锦出土于有781年历史的墓葬中,锦纹以牡丹花为主,当此之时,唐人玩赏牡丹正如醉如痴。

应注意的还有写实花鸟图案的成熟完善,在这个时期,花鸟结合,以花为主的写实图案成为中国装饰的主流,此后花卉纹的地位不断上升,直到明清。

绮地乘云绣西汉
黄色对鸟菱纹绮地,以朱红、绛红、浅棕、藏青等色丝线辫绣花纹,图案祥云缭绕,其间又有一个眼部夸张的凤头,凤身已同云纹相连,主题大约是凤鸟驾云飞翔。

“乘云绣”的命名是根据墓中随葬物品的“遣策”竹简。

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唐
斜纹。

棕黄色地,白、绿、蓝、黑等色花。

联珠圈直径达45厘米,珠圈外的辅纹是以小联珠圈为中心的十字对称忍冬。

珠圈内,中央为一棵瑞果累累的生命树,上下各有一组对称的猎狮骑士,骑士隆鼻深目,胯骑翼马,回首射狮,马身上有“山”字和“吉”字,马鞍下无镫。

色彩高贵沉稳,图案细腻准确,场景复杂,织造精密,雍容华美,气派不凡,是今见唐锦中最精彩的一幅。

两骑士的容颜、冠帽、甲胄、翼马、马具、生命树、骑士与狮的动态等,又显示出与波斯艺术的密切联系。

唐代织物有法定的规格,一般丝绸以长四丈、宽一尺八寸为一匹,由于锦的档次颇高,故其量词每不用匹,而称张、端、段等,长度比一般织物短,有时还会宽许多,而图示的这幅是今见唐锦最宽大的,并且,它完整如新,又是今见唐锦中保存最好的。

保存完好与它长年封存在法隆寺的梦殿中有关。

法隆寺是7世纪初由圣德太子创建的,而其梦殿则始终紧闭大门,1879年方始开启。

传说这幅锦曾是圣德太子的“御锦旗”,如今为日本奉为“国宝”。

卷草凤纹锦唐
斜纹。

紫地,白、黄、绿、红、紫色花。

主纹为卷草内的行凤,其形体虽不硕大强壮,但神情昂扬激奋,姿态极矫健,体现了唐代凤鸟形态特征。

唐人称灵禽异兽纹的织锦为瑞锦,这件凤纹锦即为瑞锦。

图示的锦纹与联珠纹锦相近,
但联珠圈已为卷草取代,这是因为它的时代略晚,同时,这也反映了花卉纹地位的上升。

虎食人卣商
卣为盛酒具,多为圆形体,口有盖,肩附提梁。

此器体为虎形怪兽,呈坐姿,以足和尾支撑身体,面目狰狞,口内含人头,作欲食状。

整个造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鲜明地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神秘、狞厉的艺术特征。

饕餮纹单柱爵,商
爵为商代青铜器中常见的饮酒具,多为圆筒状身,三高足,腹部一边有柄,口一端有流,另一端有尖尾,流上往往立双柱。

此爵造型较为特别,两柱合为一柱,高高耸立,气势夺人。

爵腹部浮雕装饰商代青铜器流行的饕餮纹。

人头像商
司母戊方鼎商
长方形腹,直口,宽沿,双立耳,平底有四柱状足,造型厚重雄浑、气势恢宏。

耳的外廓饰双虎噬人头纹,腹部的周边饰兽面纹,四面的中心空白无饰,衬托出凸起的边饰。

鼎腹四角各饰一道扉棱,与腹部上、下边饰中间的短扉棱相呼应,严整而富于变化。

足的上部皆饰一兽面纹,下接三道弦纹,与腹部装饰衔接,过渡自然。

通体纹饰布局严谨,制作精美,使器体更加庄重、威严。

鼎腹内有铬文“司母戊”三字。

据专家考证,此鼎可能
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是商代王权统治的象征,为国之重器。

此鼎形制巨大,铸造工艺复杂。

采用陶范法,先用黏土塑成泥模,后翻制成陶范,再于陶范内浇铸铜液,制作成器。

鼎身和四足用多块陶范一次浇铸而成,双耳为单独铸造,再与鼎身合铸为一体。

双耳、四足皆中空。

器体重达875千克,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度水平。

它是我国已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禾人面方鼎商
器体呈长方形,立耳,四柱状足,为商代后期鼎常见的样式。

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特征突出,十分醒目。

表情威严肃穆,高颧骨,双眼圆睁,眉弯曲,唇紧闭。

双耳肥大,上饰勾云纹,下有手爪形纹饰。

地衬云雷纹。

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并带有齿状凸饰,使形体庄重而富于动势。

足上部饰兽面纹,也饰扉棱,与腹部呼应,下有三道弦纹。

耳外侧饰阴线夔龙纹。

整个装饰层次丰富,清晰精致,主题鲜明。

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此鼎亦被称之为大禾方鼎。

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

有的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
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

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

从艺术形式上看,此器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

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

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四羊方尊商
四方形体,大口外侈,长颈,鼓腹,高圈足。

腹部四角各饰一羊,羊身与器腹融为一体,一对前腿附立于圈足上,羊首突出器外,细致写实,并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羊沉静的形象。

羊角粗大,向内卷曲,尖角上挑,极具装饰意味。

肩部饰四龙,龙体蟠绕,龙首凸起于羊首之间,双角直立如柱状,与羊首恰成鲜明对照,大小曲直,变化有致。

器体满饰精细的阴纹。

颈上部饰蕉叶纹,与器形相吻合,适应并强化了口部开放、上扬的动势。

下饰带状夔纹、兽面纹。

羊背、胸部皆饰鳞纹,前腿上饰长冠鸟。

圈足上饰倒夔纹。

器体四角和四壁的中心各饰一道扉棱。

扉棱亦称棱脊,是在器表合范处作适当处理,以掩盖合范留下的痕迹,不仅起到加固器体的作用,还演变为富有特色的装饰,使体面间转折产生起伏变化,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流行扉棱装饰。

此尊的扉棱皆加饰阴纹,上部凸出沿
外,羊颈下、腹部的扉棱还带有钩状饰,变化微妙,更富于装饰性。

尊为盛酒器,指侈口、鼓腹、高圈足的器皿。

尊、彝二字常联用,泛指青铜礼器。

青铜器中圆尊常见,方尊较少。

此尊造型雄奇,装饰瑰丽,工艺精绝,为尊中上品。

盂鼎西周
圆形腹,下部略鼓,圆底,三柱状足。

口折沿,双立耳外撇。

造型雄浑凝重。

装饰较为简朴,口沿下饰带状兽面纹,起短扉棱。

足上部亦饰兽面,有曲折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与腹部纹饰相呼应,同中有异,形成巧妙的对比。

此器形制、纹饰为西周早期圆鼎的典型样式,具有严谨的作风,朴素而不失华贵。

器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

此鼎作于周康王二十三年,是盂为祭祀其祖父南公而作。

铭文中记述周朝开国经验,康王告诫盂不得酗酒,认为商之所以亡国,就在于沉湎于酒。

可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颇为珍贵。

周人反对酗酒,西周青铜酒器衰落即与此相关。

此器通称大盂鼎,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不知去向。

速西周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

这件作品造型别致,构思奇妙。

器身为扁平圆形,长方形口,口上为凤鸟形盖,凤首高昂,双翼振展,器身与盖以虎形链及双环相连。

管状流,前
部饰龙头。

兽首形扳、四兽足。

腹两侧各有一个由三圈纹饰构成的圆形图案,由外而内分别为变体龙纹、重环纹、蟠龙纹。

器盖内壁铸铭文3行29字:“速来朕皇高且单/公圣考尊/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虢季子白盘西周
长方形,直口,圆角,深腹下敛,平底,四曲尺形足。

四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耳。

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

此盘形制巨大,造型端庄雄浑,方圆结合,与纹饰结构一致,十分和谐。

通体的八个兽首衔环耳铸造精致,增强了造型的凝重感。

盘内底有铭文8行111字,记载虢季子白受王命征伐猃狁,获胜得厚赏,因作此盘以为纪念。

铭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可与《诗经》相印证,也是杰出的西周金文书法作品。

此盘为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盘,其用途不同于一般盛水用盘,作盛水、盛冰、沐浴之用。

莲鹤方壶春秋
壶体长方形,直口微侈,长颈,深腹,下腹鼓凸,圈足外撇。

造型主体为春秋时期常见的方壶式样,其令人瞩目之处是奇特的造型附件和装饰。

双耳为圆雕式伏龙,双角高耸,回首卷尾,龙体起伏,鳞纹镂孔。

腹部四角以伏兽取代扉棱,四兽回首曲体,肩生双翼。

圈足底部有两条回首咋舌的长尾小兽,承托器体。

壶身群兽缠绕,参差嶙峋。

最富有特色的是壶盖的设计,方盖顶一周镂空双层莲瓣,外张如同盛开的莲花,中心有可取下的长方形盖顶,上铸一振翅欲飞的立鹤,形象写实,姿态矫健而豪迈。

器表饰以浮雕式纹样,工细繁密,盖沿饰窃曲纹,壶身满饰蟠螭纹,圈足四边各饰一组相对的伏兽纹。

蟠螭纹为春秋时青铜器上流行的纹饰,由数条无角的小龙蟠曲纠结而成,细密严谨,富于韵律感。

此壶造型、装饰皆体现出新的时代风尚,雄伟瑰丽,具有舒展向上的气势,格调清新活泼,与充满神秘威严气氛的商、西周青铜器形成鲜明对照。

长信宫灯西汉
器形为一宫女跪坐执灯状。

宫女身着宽袖、交领深衣,面部饱满,眉目清秀,左手托灯座,右手高举提灯罩,体态优美,神情端庄,不失为人物雕塑艺术的精品。

其手中灯体为圆形,灯盘有短柄,上置两块瓦状罩板,顶部灯盖与宫女右手袍袖合为一体、衔接自然。

整个造型立意新奇,制作精美。

通体鎏金,更显富丽华贵。

此灯的结构十分精巧合理。

器体由九个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

宫女体中空,其头部、右臂和灯座、灯盘、灯罩等均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以调节光照方向和光束的大小,并以手袖作为吸烟道,使灯火的烟烬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灯座可盛水,能将吸入体内的烟炱溶于水中,起
到防止空气污染的作用。

灯上刻有铭文9处64字,其中有“长信”字样,故称之为长信宫灯。

墓主窦绾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铜朱雀灯西汉
灯体为朱雀,振翅、扬尾伫立,足踏蟠龙,口衔灯盘。

盘为环形,内分三格。

此器造型优美,朱雀衔盘、踏龙起舞,富于浪漫色彩;其体前倾,增强了动感;舒展的尾、翅与略倾斜的灯盘相互平衡,底部的蟠龙座亦使器体保持稳定。

整个器形似欹实正、神采飞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灯为汉代工艺美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细泥红陶,造型为卷沿折腹圆底式,外壁用黑彩绘单体鱼纹,三鱼首尾相随,构成二方连续纹样。

鱼张口、露齿、鼓目、扬鳍。

鱼体局部基本形皆为直边三角,点、线、面结合,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多饰于圆底盆的内外壁。

有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

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鱼纹构成。

半坡鱼纹的表现经历了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直边三角和线纹组合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原始先民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人面鱼纹盆
细泥红陶,卷沿、斜腹、圆底。

施黑彩,口沿四个箭头纹和竖线纹相互间隔。

盆内壁饰人面纹和鱼纹的对称图案。

人面纹居于主体部位,面为圆形,额头一半涂黑,一半饰半圆弧,双眼各以一条横线表示,鼻如倒“T”形。

嘴及下颏部位涂黑,露“工”字形口,两边各饰一鱼纹,鱼头与嘴角重合,似口衔双鱼。

耳部也饰对称鱼纹,头部似戴三角形高冠,与口边的鱼形相似。

人面纹之间的单体鱼纹,近似三角形,鱼身画网格纹。

鱼纹造型与人面耳饰双鱼形象同中有异、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人、鱼共生的奇异图画。

人面纹在半坡型彩陶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发现十余例,皆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人鱼合体是其主要特征,极富想像力。

关于人面纹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的把它看作是原始图腾崇拜的产物,有“寓人于鱼”之意;有的认为它表现了先民渔猎巫术仪式;还有人认为它有祈祷“生殖繁盛”的意义等,它给今人留下难解之谜。

我们从这件制作精细、纹饰奇幻的彩陶盆中,可以看到原始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用简单,质朴的形象,巧妙地传达出人、鱼之间的密切联系。


器体为短颈、侈口、硕腹、平底,腹部有双耳。

颈部饰粗锯齿纹,腹部用红、黑两彩相间描绘带有细锯齿的菱格纹,在菱格中心填入米字纹。

粗壮的菱格纹与细密的锯齿相间描绘产生对比,变化微妙。

口沿内饰垂弧形细锯齿纹,腹部边
饰为粗弦纹、波浪纹。

此瓮布局严谨、描绘细致,具有多重视觉效果,无论正视、俯视都形成完整的图案:正视为二方连续,俯视则是圆形适合纹样。

口沿装饰呈六瓣花蕊,九个菱格纹组成九瓣花纹。

半山型彩陶的许多装饰都具有这个特点。

漩涡纹尖底瓶
尖底瓶是原始人的汲水器,器型为小口、深腹、尖底,瓶腹中部有双耳,便于系绳。

设计合理,有较强的使用功能,用它汲水方便省力,尖底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也便于插进土中放置,适合原始人的生活方式。

它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

仰韶文化尖底瓶多素面,或拍印绳纹,未见彩绘装饰,马家窑文化尖底瓶则别具一格。

此瓶为敞口、直颈、丰肩式,外壁除尖底部位外,满饰黑彩漩涡纹,圆点、弧线穿插回旋。

颈部和下腹部的平行弦与主纹衔接,上下呼应。

流转的线条与黑白相间、大小变幻的圆点完美地结合于一体。

这种漩涡纹是马家窑彩陶的杰出创造,有学者认为它表现了奔腾的黄河流水,湍急的黄河水形成一个个漩涡是原始陶工创作的源泉。

青釉凤首壶唐
胎色灰白。

胎体厚重,釉色青绿,釉内开片。

壶口和壶盖合成一凤头,螭柄,头衔口沿,前肢抚壶肩,后肢抓底座。

装饰繁满,以堆贴方法为主,辅以刻划,做出联珠、莲瓣、
卷叶、力士、宝相花等多种花纹,纹饰组成装饰带,层层环绕器身。

造型、装饰明显受西方艺术影响,奇崛挺拔,是初唐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花釉里红镂塑盖罐元
&n
[1][2]下一页
bsp;器形饱满雄放。

以捏塑的狮子为盖钮,在罐盖和罐身上饰变形莲瓣、回纹、云肩、海水、卷草、花卉等多种纹样,腹部为开光,内饰镂雕的山石与四季花卉,红花蓝叶,相当精致,开光外缘环以堆贴出的细小缀珠纹。

盖罐集青花、釉里红于一身,兼备彩绘、镂雕、堆贴、捏塑四种技法,组合完美,体现出元代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清
造型端庄,胎体极轻薄。

碗外壁绘湖石牡丹,花朵盛开,红、白、黄、紫,各色兼备。

雄雉鸡立于湖石上,延颈回首,顾盼多情,长尾上扬,彩羽灿然;雌雉鸡从花丛中探出头来。

画面描绘精细,色彩明艳。

碗外壁还题有五言诗两句:“嫩蕊苞金粉,重葩结绣云。

”诗的右上角有“佳丽”,下有“金成”、“旭映”三方胭脂彩印章。

底有“雍正年制”楷书款。

此碗为雍正珐琅彩瓷的代表作品。

珐琅彩是清代康熙时创烧的彩绘瓷品种,在烧成的瓷胎上用珐琅彩料绘画纹样,再经第二次烧成。

珐琅彩瓷器胎来
自景德镇官窑,运至京城,在宫廷内绘画纹饰、烧制完成,专供皇家使用,选料讲究,不惜工本。

雍正珐琅彩较之康熙时更为精致,大多在洁白的瓷器上彩绘。

装饰题材大为丰富,花鸟、山水、竹石等皆有描绘,画面上配以题诗及印章,诗、书、画、印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绘画艺术特色。

此碗纹饰与传统工笔重彩花鸟画的风格一致。

白瓷孩儿枕北宋
造型为一俯卧的儿童,双臂抱拢,枕于头下,侧首上仰,双足拱起。

此枕以儿童俯卧形成的弯曲下凹的背部为枕面,构思巧妙,既可作实用品,又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

儿童形象刻画细腻传神,脸部饱满,宽额大耳,眉毛高挑,双目圆睁,鼻子小巧挺直,小嘴鼓凸,把稚气未脱的童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惹人爱怜。

在头顶两侧各扎一髻,为我国古代儿童常见的“勃角儿”发式。

儿童左手垫头,右手拿绣球,上缀丝绦蝴蝶结。

身穿长袍,外罩背心,下穿肥裤,足着软靴。

衣纹处理简洁流畅、疏密得体,很好表现出衣物的质感,绣球及袍服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枕座为椭圆形,有一周浮雕纹饰,为“开光”布局,两头开光为椭圆形,中间两面为菱花形。

四组开光内皆饰卷草纹,外饰云头纹,两者不处在同一平面上,前者低于后者,纹饰层次分明,雕刻细密,富于装饰性。

此枕通体施釉,质地乳白,釉面均匀,益发显示出造型
的清纯可爱。

这种孩儿枕传世仅此一件,为稀世瑰宝。

青花瓷鸳鸯莲纹盘
青花是以含钴的色料在瓷坯上绘画纹饰,施釉后,经高温烧成,呈现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装饰效果。

唐、宋时期青花已有少量制作,元代烧制成熟,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性品种。

这件青花花口盘体现了元代青花瓷的工艺水平。

盘心绘莲池鸳鸯,外绕一周缠枝莲花,口沿饰几何纹。

青花色调明快、蓝白相映,具有独特的装饰意味。

五彩花蝶纹攒盘清
此盘造型呈盛开的花朵,由十二个花瓣状小盘组合而成,形态优美,使用便利,可分可合,是清代官窑瓷器中的优秀设计。

器表以五彩描金花蝶纹装饰,每一小盘内的花蝶形态各异,而在整体上仍十分和谐统一。

这类攒盘在清代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中并不鲜见,传世品中就有圆形、多边形、各式花形等。

五彩是我国明清时期主要的彩绘瓷品种之一,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纹饰,再经第二次烧成,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此盘除运用常见的彩料描绘外,还饰以金彩,更显华贵。

青花八吉祥纹扁瓶清
此瓶是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高档青花瓷,尺度较大,造型庄重。

器表所饰青花纹样布局疏密得当,主题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