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教程

合集下载

对联大全 故事

对联大全 故事

对联大全故事对联,那可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超级有趣的一部分呢!它就像一个文化的精灵,在历史的长河里穿梭跳跃。

一、起源故事传说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呢。

那时候,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字。

他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哇,这可就是最早的春联啦。

当时可能孟昶自己都没意识到,他这随手一写呀,就开启了对联文化的大门。

这就像是在一片未开垦的文化荒原上,种下了一颗神奇的种子,然后这颗种子就慢慢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呢。

二、苏轼和佛印的对联趣事苏轼大家都知道吧,他可是个大才子。

他和佛印和尚之间就有好多关于对联的好玩事儿。

有一次呀,苏轼和佛印一起泛舟江上。

苏轼看到岸边有只狗在啃骨头,灵机一动,就出了个上联:“狗啃河上骨。

”这里的“河上”其实是暗指“和尚”,就是在调侃佛印呢。

佛印和尚多聪明呀,他一下子就明白了。

他把手中苏轼题字的扇子扔到水里,然后就说出了下联:“水流东坡诗。

”这里“诗”和“尸”同音,可把苏轼弄得哭笑不得。

你看,这两个人就像两个顽童,用对联互相打趣,多有趣呀。

三、解缙的对联传奇解缙也是个对联高手。

他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

有个大官想刁难他,就出了个上联:“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岂敢对锯。

”这里的“对锯”其实是暗指“对句”,还在嘲笑解缙是小猴子呢。

解缙可不怕,他马上回了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这里的“出蹄”也就是“出题”,把那个大官弄得很是尴尬。

解缙就像是对联界的小英雄,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刁难,还让那些小瞧他的人吃瘪,真是太酷了。

四、民间的对联故事在民间呀,对联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春联的内容可丰富啦。

有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像“风调雨顺年年好,国泰民安处处春。

”这就表达了老百姓最质朴的愿望呢。

还有些人家结婚的时候也会贴对联,像“红梅吐芳喜成连理,绿柳含笑永结同心。

”这对联一贴呀,整个婚礼的氛围都变得更加喜庆、温馨了呢。

对联的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都数不清。

关于对联的著名历史故事

关于对联的著名历史故事

关于对联的著名历史故事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在历史长河中有着丰富的故事和背后的历史典故。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对联相关的著名历史故事。

故事一:罗贯中的“文字狱”在明朝末年,脍炙人口的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曾经历过一段坎坷的经历。

当时,罗贯中因在书店中张贴对联“人人有本三国志,处处声名卜讲书”而被官府认定为“文字狱”的一员,因为这副对联中有暗指明朝朝政和官员贪污之意。

这使得罗贯中遭受到了监禁和迫害,甚至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最终,正直的官员陆续上台后,邓家老儿认定罗贯中无罪,并发布了特赦令,使得罗贯中的生命得以保全。

这个故事揭示了明朝末年的黑暗时期,也让人们意识到对联所蕴含的深意和其言辞之间的微妙关系。

故事二:林则徐的对聯斗争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现代禁烟运动的倡导者。

他在清朝晚期担任福建巡抚期间,下令禁烟,并张贴一副对联:“穷钟不打来犯,富泉无辜去市”。

这副对联的目的是让人们明白没有人会从禁烟政策中受益,因为其中既涉及到商家的经济利益,又涉及到个人的嗜好。

但是,官府和商人们对林则徐的政策持有不同观点,林则徐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最终,林则徐坚持以法治国,成功推行了禁烟政策,为后来的禁烟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历史故事告诉了人们,对联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也可以用于倡导伟大的事业。

故事三:秋瑾的对联传情秋瑾是中国清末时期的女性革命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她以擅长写对联而闻名,曾经用对联来表达爱情和对民族解放的渴望。

据传,在秋瑾的传世对联中有一句“枕干席湿虽知是泪,笑谈风云未露,洒出西江汉水。

”这副对联表达了秋瑾深情留恋故国的心情。

秋瑾还曾用对联来支持反清事业,鼓励人们团结起来反抗压迫,其中一副对联写道:“青铜骚人时意切,鸿雁双飞百尺楼”。

这一对联寓意着要以善良之人联手,共同追求自由和和平。

她以对联为媒介,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传达给人们,起到了激励人们的作用。

关于对联的著名历史故事

关于对联的著名历史故事

关于对联的著名历史故事对联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学形式,它以对仗工整、意蕴深远著称。

对联不仅是一种装饰和点缀,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于对联的著名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充满了智慧和趣味,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张贴对联显机智在明朝时期,有位富商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每年都会在门口贴上新对联。

有一年,他请了一位年轻的秀才为自己的大门张贴对联。

秀才欣然答应了,但是当他准备张贴时,富商却发现这对联不太对仗工整。

富商非常生气,认为秀才是在羞辱自己。

秀才却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我按照您的意思,将上下联尾字对仗,只是纸张太小,无法容纳整个对联。

”富商听后恍然大悟,并感慨秀才的机智。

这个故事说明了制作对联时要注重对仗工整,同时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智慧。

二、妙对联救人命清朝时期,有一位官员被派往边疆任职。

由于环境恶劣,官员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

他的家人为了让他安心工作,便请了一位精通对联的文人,为他在书房门口写了一副对联。

这副对联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期望,也暗示了他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官员在看到这副对联后深受感动,他振作精神,努力工作,最终为边疆百姓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

这个故事说明了好的对联可以激励人、鼓舞人,甚至可以救人性命。

三、巧对对联显才情在古代,有一位才子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经常在文人墨客中展示自己的对联。

有一次,他来到一位富商门前,看到门上贴着一副不甚工整的对联。

他略加思索,便上前对出了一副新对联,并将新对联贴在了原对联的旁边。

富商看到这对新旧对联对比鲜明,不禁赞叹这位才子的才华横溢。

这个故事说明了好的对联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四、总结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联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制作对联时要注重对仗工整,好的对联可以激励人、鼓舞人,甚至可以救人性命。

古代名人对联故事

古代名人对联故事

古代名人对联故事1、杨慎,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

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池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

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

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

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2、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同年十一月二日,日军侵占大连。

败讯传来,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一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对此,有人书联嘲之: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3、苏昆名丑杨三在演白蛇传时,讽刺了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后被李迫害致死。

观众十分气愤。

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李鸿章排行第二,故称李二先生。

4、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

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

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责问学生,没人承认。

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

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5、蒋介石竞选总统时,续范亭戏作一联: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

此联把蒋介石的丑态勾画得惟妙惟肖,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6、一九五三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人。

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

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

求对下联。

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

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

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

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

对联故事教学文档

对联故事教学文档

对联故事1. 前思后想看左传书往右翻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拋相传湖北有个叫“贼二爷”的穷书生,县官想找碴,故意请“贼二爷”和众乡绅到黄鹤楼吃西瓜,县官出了上联,无人以对,“贼二爷”即应下联,顺手把西瓜皮朝县官身上甩去。

2. 水底月是天上月眼中人是面前人 (宋代寇准出上句,杨大年对下句)3. 千年老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明朝解缙七岁時,随父亲去长江洗澡,父亲脱下衣服掛在老树上说了上联,解缙即答了下联。

4.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上联为张之洞,下联为梁启超)5. 鞭打黄牛背棍戳黑狗牙一私塾先生课余闲走,脱口而念出上联,正巧被迎面而来的讨饭小孩听见,接口应了下联。

6. 武侯祠的楹联武侯祠遍及我国各地,其中最出名、至今保存最好的是南阳和成都的两祠。

两祠中的两幅楹联,令人回味。

其一(南阳武侯祠):收两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思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幅对联巧妙地使用数字,对得工整,概括了诸葛亮出山后27年的戎马政治生涯,综合了世代传说的种种事迹。

其二(成都武侯祠):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幅对联道出诸葛亮治政治军的经验和他的高远境界。

他的用兵之道,以功心为上,功城为下;治蜀采用严刑峻法,使蜀中风化肃然。

7. 三味书屋周树人幼年时,在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当然那时他还未用“鲁迅”这个笔名。

一天,老师出了个对子让学生们对,上联是“独角兽”。

学生们纷纷对下联:“两头蛇”、“八脚虫”、“九头鸟”、“六耳猴”……又有一学生对“四眼狗”,老师越听越气。

这时周树人对道:“比目鱼。

”老师回嗔作喜,连说对得珠联壁合。

8. 巧用词牌苏东坡有一次出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对联的故事

对联的故事

对联的故事篇目1船夫的“绝对2宾主互对3半截春联4童子戏对1船夫的“绝对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出了个自负的罗状元。

有一次,罗状元乘船去九江,船夫求状元对一副对联,罗状元却写不下一个字。

船夫的上联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这上联过了几百年,也无人能对上。

到解放后,佛山有个老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的农村找一段名叫“九里香”的木料。

木料找到后,只花两天便运到了。

而据说1943年时,有个木匠花了一年才弄到这木料。

有人一时兴起,对出了四百多年前船夫的“绝对”:“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2宾主互对每逢农历七月七日,这家主人照例会设宴款待私塾先生。

这年七夕,先生见厨房并无动静,便写了上联:“客舍凄凉,恰是今宵七夕。

”主人见了,笑说忘了,对了下联:“寒斋寂寞,可移下月中秋。

”到了中秋,先生见主人还没准备,便再出上联:“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

”主人笑说:“我又忘了。

”他对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河迟?”到了重阳,仍未设宴,先生耐不住,再出了一句上联——“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

”主人说:“错啦,错啦,狄仁杰是唐代人,先生忘了吧?”先生说:“你前唐后汉记得这么清楚,为什么请先生一顿饭却老忘记呢?”说罢,宾主哈哈大笑。

3半截春联一年腊月,王羲之从山东移到绍兴落户。

乔迁之喜加上新春之乐,王羲之挥毫写下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王羲之名扬天下,春联才贴到大门上,转眼就被人偷偷揭走了。

他只得再写一副,可又很快被“粉丝”揭走。

眼看除夕临近,他想了一计,又写了一副,并将春联一剪为二,先贴一半到门上,这一半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副对联贴出后,果然没人偷了。

大年初一早上,王羲之将另一半春联贴到了门上,这副春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街坊一看,无不拍手称妙。

4童子戏对清朝有个李学政,善于吟诗作对。

古代趣味对联故事

古代趣味对联故事

古代趣味对联故事一、唐伯虎点秋香之对联趣事话说那风流才子唐伯虎,有一天在大街上闲逛。

他看到一群人围在一个华宅前,原来是华太师府上在征联选婿呢。

华太师出的上联是:“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这上联可有点难度,把“十口心”组合成了“思”字,还表达了一种心怀天下的情怀。

唐伯虎那可是对对联的高手啊,他略一思索,就对出了下联:“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这里呢,巧妙地把“八目尚”组合成了“赏”字,而且最后还点明了他心仪的秋香。

华太师一听,觉得这小伙子不仅才思敏捷,下联还对得如此巧妙又不失风雅,就把秋香许配给了唐伯虎。

从此啊,唐伯虎点秋香就成了一段佳话。

二、苏轼和佛印和尚的对联斗趣苏轼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这俩人没事儿就爱互相打趣。

有一天,苏轼去拜访佛印和尚。

他一进门就看到佛印和尚正在吃鱼,和尚看到苏轼来了,就把鱼藏到了磬里。

苏轼心里暗笑,他故意说:“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和尚顺口就接:“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马上说:“既然是‘庆有余’(磬有鱼),那快把磬里的鱼拿出来共享吧。

”佛印和尚这才知道上了苏轼的当,只好把鱼拿出来一起享用。

还有一次,苏轼和佛印和尚在江上划船。

苏轼看到岸边有只狗在啃骨头,就灵机一动,说:“狗啃河上(和尚)骨。

”这是在打趣佛印和尚呢。

佛印和尚也不示弱,他把手中题有苏轼诗的扇子扔到水里,说:“水漂东坡诗(尸)。

”两人相视大笑,这一对好友啊,真是趣味相投。

三、解缙妙对曹尚书解缙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有个曹尚书听说了解缙的才名,就想考考他。

曹尚书把解缙叫到府上,他指着门口的石狮子说:“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这上联有点刁钻,是在故意为难解缙。

解缙看了看院子里的葡萄架,马上回答:“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曹尚书一听,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

曹尚书又出一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这上联气势很大,把天当成棋盘,星星当成棋子。

解缙不慌不忙,对道:“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曹尚书连连点头,心里对解缙的才华十分佩服。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值得收藏!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值得收藏!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值得收藏!对联的历史故事蕴含很多历史知识,帮助大家理解文化内容。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一)一副绝妙数字联从前有个杨秀才和一个王秀才,两人同样饱读诗书,又时乖运蹇,应试多年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就双双投到督军府当了幕僚。

好在两人都没有家口之累,长年在外乐得无牵无挂。

那一年除夕,府中上下都回家探亲,他们两人无处可去,就在一起饮酒“守岁”。

两人谈天说地,倒也不觉孤凄。

但文人不改旧习,总想压倒别人。

杨秀才开了口:“王兄,我们就这样饮酒十分无聊,不如对句助兴如何?”王秀才回答说:“就请杨兄先出上联吧。

”杨秀才沉思片刻,说出上联:一夜连双岁;王秀才一听就觉得这个对子很不好对。

今夜除夕,过了今天就是明年,杨秀才即景生情,出得好,出得妙!沉思片刻,他才对出下联:五更分二年。

杨秀才立马称赞道:“王兄果然不凡,妙,妙!”接着又说:“这次换王兄先出吧。

”王秀才答道:“刚才我们对的是数字联,这一次也用数字,我出上联全用单数,杨兄下联全用双数,如何?”杨秀才听后,说:“看来,下面一联必定不简单,算了,你说怎样就怎样。

”王秀才就慢慢吟出上联:孤山独庙单枪匹马一将军;杨秀才听后愣了愣,心想:“这上联实在蹊跷,果真不容易对!”他想了好几个句子,都觉得不够工稳,急得他抓耳挠腮,眉头频皱,最后好不容易对出了下旬:双沟两溪同舟对桨二渔翁。

王秀才听后不由得啧啧道:“好,好!杨兄果然高明,对得太绝了。

”他们谁也没能难倒谁,从此就互相佩服起来。

后来督军也听说了这副对联,将他两人大大夸奖了一番,并将对联抄下,挂在自己的卧室之中。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二)考官“少目”学生“欠金”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官员叫吴省钦。

他颇有才学,曾考中进士,由编修一直升到了左都御史。

平时“工诗文,刻琢凝炼,援引精密”。

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视财如命,见利忘义,靠着官职,捞了许多“油水”。

有一年,他奉命到江西主持考试,又利用这次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

古代趣味对联故事_对联大全

古代趣味对联故事_对联大全

古代趣味对联故事趣味一1、焉知鱼不化为龙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字仲深,琼山(今广东琼山)人。

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

”接着念道:细雨肩头滴;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2、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

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谁谓犬能欺得虎!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趣味对联故事二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明建文进士,授编修(1)。

为明代有名学者。

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

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1、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

”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趣味对联故事三许将(一O四五--一一一一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中国民间对联故事

中国民间对联故事

中国民间对联故事对联,又称门对、春贴、对子、楹联等,是一种独特的汉语言文学形式,起源于中国。

它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对联的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幽默。

1. 孟尝君与对联相传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喜欢结交天下英才。

有一次,他邀请了许多文人墨客来家中做客,其中有一个叫苏秦的人。

孟尝君为了考验苏秦的才华,便让他在门口贴上一副对联。

苏秦想了想,便写下了“门前大桥下,走过行人皆过客”。

孟尝君看了之后,觉得这副对联表达了人生百态,非常赞赏。

从此,苏秦成为了孟尝君的座上宾。

2. 曹操与对联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才情横溢,善于写诗作赋。

有一次,曹操在宴会上写了一副对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副对联表达了天地壮阔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后来,曹操将这副对联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以示自己的豪迈胸怀。

3. 王羲之与对联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有一次,他在庙会上看到一位卖字画的老人,老人的字画虽然普通,但价格却非常高。

王羲之觉得这位老人有些狂妄,便想教训他一下。

于是,他拿起毛笔,写下了一副对联:“千里江山图,万里长空梦。

”这副对联表达了山水之间的辽阔景象,意境深远。

老人看了之后,知道自己无法与王羲之相比,便主动降低了价格。

4. 陆游与对联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有一次,陆游在家中宴请宾客,为了增加气氛,他提议大家来对对联。

众人纷纷响应,你一言我一语地写出了许多对联。

最后,陆游总结出了一副对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副对联表达了人生的坎坷与希望,令人感慨万千。

5. 郑板桥与对联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他的书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有一次,郑板桥在家中宴请宾客,为了增加气氛,他提议大家来对对联。

众人纷纷响应,你一言我一语地写出了许多对联。

最后,郑板桥总结出了一副对联:“梅兰竹菊四君子,风雅颂赞三才子。

对联的历史典故

对联的历史典故

对联的历史典故关于对联的历史典故我国的对联文化博大精深,它代表着古代传统文化的智慧,现在依旧充满魅力,那么你知道对联有什么历史典故吗?下面小编就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关于对联的.历史典故吧!关于对联的历史典故1、宦官自讨没趣。

明嘉靖年间,有个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两位户曹喝酒,仗势借酒醉出言道: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同饮的一个绅士打抱不平对道: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上联揭露户曹贪赃枉法,下联嘲讽宦官卖身求荣,读来令人痛快。

2、唐寅嘲商人。

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流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3、进退两难。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

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4、穷秀才改联抱不平。

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进士”,一年春节,为了炫耀门庭,贴出了这样一幅春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对联贴出后,乡亲们很愤怒。

有个穷秀才因无钱,年年落榜,故在夜里将春联改了几个字,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5、郑板桥联辱知府。

郑板桥任县令时,知府孙嘉新派人求字,郑知孙搜刮民财便写了一联:交忠朝庭因受百姓横批:前程金修。

对联故事大全

对联故事大全

对联故事大全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以对仗的方式表达出对事物的赞美或祝福。

对联的形式简洁明了,语言优美,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对联的故事,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故事一,《横批》的由来。

相传,明朝时期,有一位书法家在书写对联时,总是感到对联的横批不够美观,于是他决定创造一种新的书法形式。

他将对联的横批书写在两幅对联的中间,使得整幅对联看起来更加完整美观。

这种形式后来被称为“横批”,成为了对联书法中的一种经典形式。

故事二,《春联》的由来。

在古代,有一位文人在春节时写下了一副对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幅对联被人们传颂,后来成为了春节的经典对联形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联不仅仅是一种书法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

故事三,《对联的神秘力量》。

相传,有一位书法家在写对联时,不小心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写反了。

然而奇迹出现了,这样写出来的对联竟然比原来更加有灵气,更加让人喜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联的神秘力量是无法被解释的,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故事四,《对联的传承》。

在中国的乡村,有一位老人将自己写的对联挂在家门口,每年春节都会换上新的对联。

他告诉家人,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好好传承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文化的传承。

故事五,《对联的艺术魅力》。

有一位艺术家将对联的形式融入到了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将对联的语言与绘画相结合,使得作品更加富有韵味和内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联不仅仅是一种书法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以上就是关于对联的一些故事,希望能够让大家对这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书法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让对联的艺术魅力得以延续。

(经典)中国古代著名对联及对联故事

(经典)中国古代著名对联及对联故事

(经典)中国古代著名对联及对联故事【对联起源】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历史趣对小故事】1、纪晓岚和乾隆的妙对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

时间长了,纪晓岚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

乾隆皇帝也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纪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纪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

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纪晓岚衷心感戴圣恩。

我便: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对仗工整,应答如流,不觉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2、李调元妙对唐伯虎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

长老说有事相求。

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

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

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画上荷花和尚画。

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

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七个字反过来读,字的读音和正读完全相同,与唐伯虎的上联珠联璧合,长老拍手称奇。

从此,这幅画成了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

3、诸葛亮还击周瑜相传,周瑜自命不凡,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向诸葛亮呤道:有目也是瞅,无目也是丑,去掉瞅边目,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瞅”的古汉语的写法,左偏旁为“目”,右边为“丑”)诸葛亮听罢微微一笑,即刻对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桥,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

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古今经典著名对联故事

古今经典著名对联故事

古今经典著名对联故事摘要:一、引言: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二、著名对联故事1:杨慎与对联三、著名对联故事2:解缙与对联四、著名对联故事3:林则徐与对联五、著名对联故事4:毛泽东与对联六、对联的写作技巧与鉴赏标准七、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正文:【引言】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战国时期,历经千年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对仗工整的结构、寓意深远的意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四位古今著名对联故事,以展示对联的魅力和价值。

【著名对联故事1:杨慎与对联】杨慎,明朝著名文学家,博学多才,擅长对联。

有一次,他与友人在江边游玩,见到一位渔夫在船上唱歌,歌词中对杨慎颇为不敬。

杨慎便以对联回应,既展示了才子风度,又教育了渔夫。

此事传为佳话,成为对联史上的一段佳话。

【著名对联故事2:解缙与对联】解缙,明朝大学士,才子一枚。

有一年春节,他与家人团聚,一时兴起,以对联为游戏,要求家人对出下联。

解缙的父亲想了想,写下上联:“岁岁平安”,解缙的母亲、妹妹纷纷对出下联,形成了一幅温馨和睦的家庭画面。

【著名对联故事3:林则徐与对联】林则徐,清朝著名政治家,他以对联勉励自己,提倡清廉自律。

有一年,他在广州禁烟,宵小之徒想要行贿,林则徐以对联回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表达了他坚定的反腐决心。

【著名对联故事4:毛泽东与对联】毛泽东,新中国伟大领袖,才情横溢。

他在长征时期,曾写下对联:“山高水长,志士仁人”;“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

这副对联既展示了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又赞美了我国的壮美河山。

【对联的写作技巧与鉴赏标准】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鉴赏标准。

首先,对联要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其次,内容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最后,语言简洁明快,韵味悠长。

学会欣赏对联,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能弘扬传统文化。

古代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

古代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

古代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
古代历史中,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著名的故事。

1、曹操和王朗的对联故事
东汉时期,曹操和王朗在一起喝酒,王朗背了一句“壮志凌云”,曹操回答了“乘风破浪”。

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组非常出色的对联,但是王朗并不满意曹操的回答,他认为““乘风破浪””只是一个修辞手法,不如“草木知威”更为实际,因为草木知道大树威风凛凛,所以不会和它抢阳光、水分,曹操听后也非常赞同,就改了对联,变成了“壮志凌云草木知威”。

2、班固和华歆的对联故事
汉朝时期,班固和华歆同时学习书法,华歆的字很好看,班固就向他请教字的笔画之妙,华歆说:“画的好看不是事,要注重的是内涵。

”后来班固在一次书法比赛中打败了华歆,华歆觉得很奇怪,于是请班固解释他书法的成功之处,班固回答:“对联要对得对,大家写的多好那又如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对联中,重要的不是笔画的好坏,而是内涵的丰富和深度。

(经典)中国古代著名对联及对联故事

(经典)中国古代著名对联及对联故事

(经典)中国古代著名对联及对联故事(经典)中国古代著名对联及对联故事【对联起源】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历史趣对小故事】1、纪晓岚和乾隆的妙对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

时间长了,纪晓岚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

乾隆皇帝也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纪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纪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

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纪晓岚衷心感戴圣恩。

我便: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对仗工整,应答如流,不觉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2、李调元妙对唐伯虎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

长老说有事相求。

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

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

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画上荷花和尚画。

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

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七个字反过来读,字的读音和正读完全相同,与唐伯虎的上联珠联璧合,长老拍手称奇。

从此,这幅画成了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

3、诸葛亮还击周瑜相传,周瑜自命不凡,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向诸葛亮呤道:有目也是瞅,无目也是丑,去掉瞅边目,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瞅”的古汉语的写法,左偏旁为“目”,右边为“丑”)诸葛亮听罢微微一笑,即刻对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桥,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

关于对联的著名历史故事

关于对联的著名历史故事

关于对联的著名历史故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指的是将两句意义相对称、字数相等的诗句排列在左右或上下相对称的位置,以形成对仗的美感。

对联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其历史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于对联的著名故事,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些。

第一个著名的对联故事是关于“秦律齐盛”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高宗偶然听闻左右对句的音律与乐曲的旋律极为相似,于是决定请来相关专家进行实验。

结果他们发现,左右对句的形式能够很好地配合乐曲的合奏,并且增添了音韵的美感。

于是,高宗便下令让国内人民普及对联的学习和应用,推动了对联的繁荣发展。

第二个著名的对联故事是关于明代诗人宋应星的故事。

宋应星是明代著名的博学家、天文学家和农学家,他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而他对对联也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宋应星认为对联与八卦的卜筮相似,具有一定的神秘力量。

因此,他将对联与天文学知识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有关天文现象的对联,如“日月长”的对联,用来表达日月运行的轨迹。

他的这些对联不仅富有科学内涵,而且艺术价值极高。

第三个著名的对联故事是关于清朝文人吴兴浩与李串珍的传说。

吴兴浩和李串珍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们是好友,也是相互竞争的对手。

有一次,吴兴浩和李串珍决定举行一场对联比赛,看谁能写出更有妙思的对联。

比赛的规则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临摹一位名家的对联,并在对联的右下方补上一句。

最后,吴兴浩胜出,并补上了“百花齐放”的一句。

这一对联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百花各自盛开的情景,而且寓意着文人之间的友谊和竞争。

第四个著名的对联故事是关于民间艺人贾平凹的故事。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化名人,他以写作深受读者喜爱。

他曾经因为对对联的热爱而闻名于世。

贾平凹小时候来到一座古镇,看到镇上的对联千姿百态,非常着迷。

从此,他开始学习对联,并创作了大量的诗句和对联。

他的作品既富有思想性,又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奠定了他在对联领域的崇高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杨继盛巧对趣话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

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

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

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

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

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

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

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

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

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

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

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

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

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

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卖柴童妙对进家塾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

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

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

”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

”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

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

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

”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切瓜分客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

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

爷爷见了,笑着说:三跳,跳下地;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

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

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

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

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

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

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

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

接着吟道: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

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

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

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

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

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小于谦答对显文才于谦,(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1)。

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

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

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

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牛头喜得生牛角;于谦立即应对:狗嘴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

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

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三角如架鼓;于谦随声就应: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今朝同上凤凰台;于谦马上应对: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癸辛街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

”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子午台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

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

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一时无人对出。

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注:(1)明正统十四(一四四九)年秋,瓦刺(蒙古一部落)入侵,英宗被俘。

当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并亲自督战,击败瓦刺军,使当时局势转危为安,故称其为民族英雄。

焉知鱼不化为龙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九五)字仲深,琼山(今广东琼山)人。

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

”接着念道:细雨肩头滴;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

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谁谓犬能欺得虎!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

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

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家典故。

他认为真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1),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

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注:(1)夏德秀(二七八--三三五)南宋大臣,学者。

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庆元进士。

其哲学观点继承二程、朱熹之说,主张:“收放心,养德性”。

著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

杨溥巧对免父役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明建文进士,授编修(1)。

为明代有名学者。

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

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

”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注:( 编修:(1)官名。

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

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许将童年妙对许将(一O四五--一一一一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宋仁宗喜佑八年(一O六三年)中首名状元。

他小时候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

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

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谦逊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念出上联: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与许将交游的族亲中,不乏文人雅土,他们听了上联,一时应对无句,帮不了小许将的忙,干着急,担心他对不上。

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下联: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

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

“对得不错,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

”心想,再出一对试试。

于是,老伯开口:“小哥,让我再赐教一对如何?”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

但还是耐著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敬请老伯教诲”。

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复字的修辞手法,绞尽脑汁,想助小许将一臂之力。

然而,小许将可是心中有数,他回顾今日登山游览的情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重现在眼前:莲花岩上的托红寺,红寺映朝霞;玳瑁峰上盛开的红杜鹃,他想到这里,立刻得了下联,就慢条斯里对道: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