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
当前,以育人为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让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完善。
因为过去那种单纯的应试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
初中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就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
特别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教学中更是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素质,使学生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那么,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呢?本人从以下几点来谈: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
这一古训就形象说明要了如指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更是要注重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分析思维的方法,培养他们分析思维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知道分析的结果,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融合贯通。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加强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呢?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学多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
”而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中流行的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以为这样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殊不知,学生越学越懒,不善于思考问题,“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好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声色变化画
一个折线图,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理解黑板上的图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就会进入“亢奋”状态,然后就会对这个问题引发争论,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是通过多方面途径来提高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开掘学生的潜能。
其次,以说带写,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多数学生开始怕写作文,因此,可以采用以说带写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写作能力。
也就是学生开始作文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口头作文,然后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用日记的形式吧他们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并定期交流,最后教师在评讲作文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习作,让学生树立起信心,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写作的兴趣也有了。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中慢慢锻炼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大纲已经明确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这一条作为阅读能力的首项要求提出来。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首先,要讲究阅读教学的艺术。
语感的培养是离不开对课本的阅读,因此,要经常通过有表情朗读和默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对语言
文字无数次的分析、比较、观摩和理解,这样就可以使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含意等在头脑中形成条件反射,并且固定下来,最后化为一定的表达能力。
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的冬天捕鸟充满情趣,教学这段时,可以采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形式来让学生掌握知识,默读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圈圈点点,动手动口,帮助记忆。
朗读时注意矫音正字,训练语感。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本文系列传神的动词进行朗读,使捕鸟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如“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词,读时要认真领会,还要展开丰富想象。
其次,词语的训练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因为词语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成为没有血肉的躯壳。
例如,“深”一词就有“深奥”“深刻”“深度”等多种意义。
如果我们仅仅死记它的这几种含义是不行的,只有把它放到“深广”、“深谋远虑”等语句中,它的意义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也才能真正掌握它的含义。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
才能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能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趣和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是很有好处的。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首先,引导学生感受美。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不会自发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以
语言艺术为手段,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导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以生动的美的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理解、想象来感受到美。
例如,教学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天门山》时,可以先从分析字词入手,第一句的“断”“开”很传神,山断江开,可见江水之浩大声势。
第二句的“回”也很传神,写出两山夹江,江水回旋之势。
第三句的“出”很妙,它把青山这一静止事物赋予动态美。
这样,通过这些关键字词的理解、分析,让学生去欣赏、体会,头脑中就会想象出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象,并体会到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品味出诗歌语言准确生动、高度凝练的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鉴赏美。
中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同时还缺乏生活经验和鉴赏美的能力,所以容易忽略一些美好东西,常常美丑难辨,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能鉴赏美。
怎样鉴赏呢?主要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来揭示其内在的美。
当然,语文课文的美和其他事物不一样,有时它并不直接表露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将其内在美完全揭示出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引导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作品的欣赏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如,在教学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雪》时,可以通过分析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来让学生鉴赏美。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这里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
作者由实景写到虚景,并想象雪后晴日的景色,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阕作者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
下阕由“惜”字领起,句句饱含惋惜
之情,作者既肯定了历史的杰出人物的赫赫武功,又叹惜他们的文治不足,评论准确而有分寸。
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写景与评论密切关联,互相映衬,产生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经过这样的分析、讲解,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他们就能理解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于是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欣赏到文章的美。
再次,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教学除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外,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学生去创造美。
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它既是一种文学欣赏,又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朗读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做到:目视、耳听、口诵、心想、手记,让学生自己去领会、去欣赏、去想象、去品味,理解文章的内容,想象美好的意境,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语文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教者灵活运用,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以上谈的只是人们容易忽视的几个方面,当然,要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作用,涉及到的问题还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今后努力去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