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4.12.1苏武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次会议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苏武传》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3.情感目标
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流程
生平简介
班固的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来世代从政,并受儒学熏陶。曾祖父况,举孝廉为郎,成帝时为越骑校尉,况女被成帝选入宫中为婕妤。大伯祖父伯,受儒学,以“沈湎于酒”谏成帝,官至水衡都尉,二伯祖父斿,博学,官至右曹中郎将,曾与刘向校理秘书。祖父稚,官至广平相,被王莽排挤而为延陵园郎。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在父亲的影响下,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这时,著名的思想家王充正值青春年华,从会稽老家来到京城洛阳游学,他景仰班彪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也前来拜班彪为师,虚心求教。王充对于班彪的著史事业充满敬意,称赞班彪的著述可与太史公、扬雄媲美。由于他经常到老师家中请教,与年纪比他小五岁的班固逐渐熟悉起来,并对少年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的一天,王充又来向老师请教,恰好班固也在客厅里,并对他们谈论汉事不时插上一二句颇具见识的话语,王充听后十分惊奇,不禁抚摸着班固的后背,对老师说:“此儿必记汉事”,认为班固将来必定会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东汉皇家图书馆)所存资料,续写固之遗作,然尚未毕便卒。同郡马续,乃昭之门人,博览古今,帝乃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个人பைடு நூலகம்历
洛阳求学
班固自幼接受儒学世家的良好教育和熏陶,加之班固聪明好学,9岁就能写文章、诵诗赋了。当时,父亲班彪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后来,父亲有意续写《史记后传》,开始阅读大量汉朝典籍。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16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这是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在这里,班固结识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学。由于班固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到班彪死时,班固虽然年仅23岁,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前置
学习
人物概述
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伯班嗣、父班彪,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固自幼受家庭教育,在父、祖的熏陶下,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他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父卒,以父所著《史记后传》未详,乃潜精研思,欲继承其父末竟之事业,完成其书之编撰。不久,有人上书明帝,告发固私改国史,因被收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弟班超诸阙上书,为之力辩,乃得释。后明帝召诣校书部,任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之书。于是,在父彪《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的基础上,潜精积思二十余年,于建初中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其八《表》和《天文志》又由其妹班昭及史学家马续续成。该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尊崇儒术,宣扬名教,旁贯五经,倡导“三纲五常”及封建等级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强调五行灾异。但也能从人为得失之中探求王朝兴亡之原因。其文辞渊雅,叙事详赡,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新体例(《史通·六家》)。对后世史学编撰深有影响。建初四年(79),章帝诏诸儒大会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固以史臣身份出席会议,“实主其事”,会后汇集诸儒奏议撰成《白虎通义》一书,记录了白虎观会议辩论经学的结果,集今文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为之理论化、法典化。其后,又随章帝出巡大江南北,主张与少数民族通使,和平相处。和帝永元元年(89),因匈奴侵扰,大将军窦宪率军出征,以固为中护军、行中郎将事,参议军机大事。后窦宪因檀权被杀。他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所著尚有《典引》、《宾戏》、《应讥》及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等四十多篇,尤善作赋,以《两都赋》最为有名。所著多散佚,明张溥辑有《班兰台集》,今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固在史学方面开创的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各朝都有-些史学家仿其体例编撰各朝的断代变,后为官方定为正史、由政府组织人员进行编写。不断续成“十七变”、“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等。其维护封建等级制、尊崇儒家思想、宣扬天命论等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中央档案典籍管理员),秩俸为二千石,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班固职位很低,先任郎官。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为玄武司马,是守卫玄武门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吏。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