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
(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
(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案】(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
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
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⑵“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⑶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把握的方面: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用
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体会意象的内涵与特点,从而把握诗歌情感。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
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出比喻的准确运用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
郭沫若
美哉!美哉!
天体于我,
不曾有今宵欢快!
美哉!美哉!
我今生有此一宵,
人生诚可赞爱!
永恒无际的合抱哟!
惠爱无涯的目语哟!
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
你看那双子正中,
五车正中,
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
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
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
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
低低地垂在西方,
乘在那有翼之马的
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
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
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
拼一个长醉不醒!
【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
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
(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
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1)B
(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
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⑴ B;
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
清楚时局的内容诗关键;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⑶做好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写作方法,理解诗人的赞美、喜悦之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⑵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运用比喻,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
忆荣华富贵、故国家园、帝王江山。
如今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
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故答案为:(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或作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
(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6.诗词赏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________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案】(1)寓情于景;断肠
(2)深秋晚景图
【解析】【分析】(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写景,“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所以说前三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借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所以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2)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夕阳照耀的古道上。
由此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深秋晚景图。
故答案为:⑴寓情于景;断肠
⑵深秋晚景图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写作手法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所写景物及表达的感情。
⑵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行;早春
(2)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
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题目和内容分析,题目“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是诗人游览的地点,“春”点明游览的时间,“行”是这首诗的线索,诗人首先游览的景点有:孤山寺北、贾亭西,诗人边走边欣赏美景,最后到白沙提终。
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新燕”可以看出诗人游览的季节是早春。
(2)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早莺”“新燕”,他们的动作有“正暖树”“啄春泥”,边读边想象这几处早莺和新燕的动作、心理等,还要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进行着手,然后把这些想象到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故答案为:⑴行;早春
⑵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线索及所写季节的能力。
一般古诗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②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③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等。
找线索的方法:①要注意诗歌标题;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③要注意诗歌中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语等。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8.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2)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第一、二句的意思是: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其中“两年”写时间,“千里”写空间,这两个词语构成了鲜明的时空对比。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情,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忽然看见岸边的菊花开得正盛,可自己那有心情去欣赏呀,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明天又是重阳节了。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⑵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
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诗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钟山:山名。
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③相对:对着山。
(1)诗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幽”,幽静,从诗中筛选出相关的词语答题即可,如“无声”,没有声音,显出幽静,“不鸣”,不叫,没有声音,显出环境的幽静。
(2)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
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
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⑵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合适的词语即可。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0.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也用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1)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雄奇豪迈。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2)C
【解析】【分析】(1)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写出了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故此不是“慷慨悲壮”,风格为:雄奇豪迈。
(2)C.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大风大浪的景象。
故选C。
故答案为:⑴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雄奇豪迈。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⑵ C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风格、情感的鉴赏。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
⑵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杨花①
(唐)吴融
不斗秾华②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注释)①杨花:指柳絮。
②秋华:盛开的花朵。
(1)“读诗重想象”。
诗人将“杨花”比作________,因为杨花________的特点与之相似。
(2)“读诗重品味”。
从最后一句“唯”“独”二字中,能品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雪;颜色洁白;轻盈飞舞
(2)反衬出它与百花不同的个性与志趣,表现诗人对杨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解答时要结合诗文内容进行分析,“自飞晴野雪蒙蒙”意为在晴日的野外柳絮像漫天飞雪一样独自飞舞。
此句将杨花比作“雪”,并用“漫天飞舞的雪花”形象的表达出了杨花颜色洁白,轻盈飞
舞的特点。
据此作答即可。
(2)考查对古诗词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时要结合诗文内容进行分析,点出“唯”“独”二字在“炼字”的作用,并分析其表达情感的效果。
“唯有杨花独爱风”意为唯独只有柳絮更喜爱来风吹动,联系上文“百花长恨风吹落”来看,通过以百花的追求和品性反衬杨花的与众不同,通过“唯”“独”表现其追求自由、高傲不羁的品格,进而表现诗人对杨花的喜爱和赞美。
故答案为:⑴雪;颜色洁白;轻盈飞舞
⑵反衬出它与百花不同的个性与志趣,表现诗人对杨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赏析诗歌需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抓住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2.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不违背季节常理。
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作答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
“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
这里的“夏寒”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
原因是松树生长得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意思是: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
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这里主要描写了牛羊自在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
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⑴不违背季节常理。
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⑵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