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与中国大片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莱坞大片与中国大片的比较分析
摘要
对于大片现象的利弊分析,就是对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学习好莱坞模式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由于好莱坞模式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是中国人学习模仿它的主要动因,因此,从商业角度来说,中国式大片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否定的,它们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剂强心针,是对好莱坞电影统治中国观众局面的一次有力反抗。

但是,在习得这种模式以后,中国人就不能满足于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正如从电影既是商品又是艺术那样,兼顾艺术性也是中国电影不得不追求的目标。

从电影思想艺术、电影产业发展等角度来看,大片独领风骚的局面也存有弊端。

首先,古装电影一枝独秀, 并不是一种好现象,“文化进化的原理告诉我们,多元化文化形态共存以及各种形态之间的竞争和交融不仅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更是单一文化形态生存的前提......
关键字: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中国大片文化商业
1 好莱坞大片
1.1 好莱坞大片定义及特点
“大片”一词,并没有科学的定义及准确的内涵和外延,人们“一般把投入大资金、营造大场面、拥有大明星的电影称为…大片‟”。

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对外开放,“好莱坞大片”一词应运而生。

然而好莱坞大片到底是什么样的片,似乎语焉不详。

不用说,这些影得是好莱坞(即美国电影公司)生产的,同时还得“大”。

怎么个大法?投资大,明星大,场面大,票房大,等等。

可是并不是满足了这些条件就可以被称为好莱坞大片。

中国的媒体在宣传影片的时候把好多片子都笼统地归为好莱坞大片,但真要把其中的一些单拿出来,称其为好莱坞大片,又会让人觉得别扭。

《怪物史莱克》系列的票房够大吧?管他叫“好莱坞大片”有点让人张不开口。

好莱坞大片并不仅仅是由好莱坞生产的,更主要的是他们的剧本是按照好莱坞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好莱坞的方式就是美国的方式:工业化,商品化,大规模产;模块化,标准化,流水线组装。

有人总结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元素:好莱坞大片=标准化的美国价值观(题材)+标准化剧情(故事情节)+个人英雄主义(角色人物)+大明星+高投资特效好。

”1莱坞模式的剧本正是按照这种方法组织和编写出来的,而这也是好莱坞影片最根本的特征。

基于流行小说、经典名著改编的剧本虽然也能够尽量向好莱坞的模式靠拢,但是书的原有结构毕竟难以彻底改变,特别是已经拥有了相当读者群的作品,改动太大、取舍太过会招致粉丝抗议。

有关知名人物、历史事件的剧本更是难以随心所欲地编排,这类题材几乎是好莱坞影片的软肋,好莱坞模式生产出来的历史片常常令人嗤之以鼻。

因此好莱坞影片少有改编作品,即便有也往往选自模式近似的小说,比如《达芬奇密码》,几乎是把原书搬过来直接拍的,给演员发一本小说就可以当剧本了。

而虚构的魔幻和科幻题材是好莱坞的最爱,因为剧本编写没有任何限制,同时可以插入任意的好莱坞标准化模块,因而它们是产生好莱坞大片的沃土。

1.2 好莱坞大片经典范例-变形金刚创意过程分析
《变形金刚》,可以说它是好莱坞大片的经典范例。

可以想象《变形金刚》的创意过程,那个百万美元的主意正是变形金刚本身-- 一个具有强大品牌号召力、同时非常容易展
1 选自《好莱坞类型电影》托马斯·沙茨、冯欣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08出版)
开的暴力主题。

有了这个创意,《变形金刚》基本上就可以通过可行性分析了。

变形金刚的打斗故事被安排到了真实的人类社会中,否则其他主题和元素都难以加入。

1.2.1 主人公山姆作为精神英雄的成功塑造。

剧中的人类英雄男孩山姆是精神英雄而非实力英雄,因为他并没有能力直接参与对抗;同时暴力主题是变形金刚之间的打斗,并不需要一个人类武林高手出来喧宾夺主,因而未成年人成为这个精神英雄的最佳人选。

但是单靠这个精神英雄又显薄弱,所以又写了一些勇猛的海军陆战队员来补充人类的英雄形象。

是英雄就得抱得美人归,所以山姆不能年纪太小。

11年级上下都够得着,既能和同学抢女朋友、正大光明的追求美色,又还算能力不足、打斗中不出力合情合理。

1.2.2山姆的父母,代表了最普通的美国大众。

山姆的父母是为搞笑专设的人物,和最普通的美国大众一样,无知、浅薄、爱吹牛,但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就是心地纯良、胸无城府。

美国人自嘲的精神非常令人敬佩,但是自嘲的底线也相当明确:完全无法解释为自豪的东西是不能拿来自嘲的。

再来罗列一下片中的部分次级元素,全都是美国人民喜闻乐见的。

1.2.3 危机四伏的世界中的军人的英雄形象
这个不用多说了,海军陆战队员身上着墨颇多,卡塔尔沙漠中的美军基地暗示着伊拉克战争和全球反恐的大背景。

1.2.4 海外驻地当地人民对美军的拥护热爱,传播美国的民主自由。

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在美军中跑来跑去,友好热情,获得无尽怜爱;关键时刻引路帮忙,报答恩情。

这是美国影视作品中的惯用技法了。

写一个成年人爱戴美军一是难免肉麻,二是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恐有虚假之嫌。

小孩则是永恒的爱戴美军的主力军,因为他们不会被意识形态所蒙蔽,能够用他们的赤子之心领悟到美国政府和军队不远万里、传播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操。

1.2.5 如何主次分明的多种族和谐社会,赢得世界人民的好感。

海军陆战队的小分队里主要写了三个人:一个着重表现的白人,是最后给予邪恶变形金刚致命一击的英雄;一个与之形影不离的黑人,在决战中给白人英雄递了炸药包,使之完成对邪恶变形金刚的致命一击;一个老说西班牙语的拉丁裔,英雄群体中的一员。

这是一个人人看了都不会有意见的组合。

1.2.6 小人物打破常规发挥大作用,处处透漏美国文化。

虽然有研究表明当今的美国社会阶级分化已非常明显,阶级之间的流动性甚至不如欧洲,但是美国梦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小人物可以通过个人奋斗从最底层成功。

等级差别在主流文化中必须受到批判,或者假装不存在。

五角大楼中的那位情报分析员就是为这个元素而设计的。

她偷偷地一步跨进正在召开高层会议的房间,直接向国防部长汇报她的分析结果,也就一步跨过了她与国防部长之间的无数等级。

其结果,当然是小人物发挥了大作用,美国梦又一次成真了。

1.2.7 讽刺官员愚蠢无能,凸显美国民众充分的权力与自由。

美国的建国理想之一即相信民众、给予民众充分的权力与自由;而政府则不能被信任,需要受到严格的监督。

美国民众觉得政府官员是自己花钱(通过纳税)雇来为自己服务的,所以他们对官员绝不会仰视,更不要说称之为“衣食父母”了。

如果官员愚蠢无能,老百姓会毫不留情地大加讽刺,这也是为什么政治漫画会那么流行。

其实大多数政府官员并不那么愚蠢无能,但是影视作品里总得讽刺些什么人才能搞笑。

其他人动不动就算弱势群体,唯有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让他们出丑娱乐一下纳税人也算他们的本分,所以,不讽刺他们讽刺谁呢?于是,就有了那个不着四六、最后被整得很惨的FBI的侦探。

不过要注意了,被讽刺只能是FBI这种名声比较臭的机构,警察、消防队员这些舍生忘死、保障人民安全的人决不能讽刺。

同时,刑不上大夫,FBI的小探员可以整,国防部长却必须是道貌岸然的。

其他更琐碎的东西就不再分析了。

总之,把这些主题、模块、元素像变形金刚似的插在一起,再变变形,一部好莱坞大片就横空出世了。

只要这些零件齐全,没有大明星、没有大投资、没有什么大场面照样可以有大票房。

从7月4日上映到22日,《变形金刚》的全球票房达到2.24亿美元,而在中国大陆市场,5天便突破1亿元人民币。

《变形金刚》热映使得上海的影院纷纷停下美国人拍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南京》(此前《南京》在北京上映四天,南京因担心上座率低而未上映),全力上映《变形金刚》。

为什么?因为《变
形金刚》是好莱坞大片,而《南京》既不好莱坞,也不高大全。

当美国的一些人良心发现拍了一部为中国人说话的片子之后,中国人说“吾爱真理,吾更爱好莱坞大片。


2中国大片
2.1 中国大片从无到有,类型单一,处境尴尬
自2000年李安《卧虎藏龙》创造了一个预期之外的神话后,“中国式大片”的配方就被建构起来。

《英雄》(电影版、美剧版)、《十面埋伏》、《无极》、《七剑》、《夜宴》相继粉墨登场,《满城尽带黄金甲》、《墨攻》、《赤壁》也接踵而至。

“中国式大片”,在媒介的热炒,喧嚣的票房,公众的指责,以及公众期望与失望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走过了十多年。

其古装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宏大场面,奇观景致,东方特色综合而成的、金钱堆积起来的奇观化的视听拼盘,除了带来嘉年华式的观影经历外,难有经典电影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心灵震撼。

“中国化的大片可谓继承了好莱坞大片的全部衣钵,无论是从发行制作,还是影片上映前期后期的宣传,电影届对好莱坞模式的学习不可谓不到家。

而从影片的题材类型角度来说,中国式大片也具有自身之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特点:古装电影是中国式大片的主要类型。

”2从《英雄》的开创,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无极》,古装大片一路走来,不仅重新激发了国人对于国产片的兴趣,也使得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不断在世界性电影节上获得奖项。

在肯定民族电影取得的巨大的成绩同时,笔者认为人们更应该看清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单一古装大片“一枝独秀”现象的深层困境。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对这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有较为准确的把握。

但想达到这些目标,首先还应该从对中国式大片的基因进行分析开始。

中国式大片在包装制作宣传上学习好莱坞模式已经初见成效。

初步成功之后,是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譬如说,近年来影评界开始对国产大片,尤其是古装大片的生产制作过程进行反思:“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所实行的一直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有决定剧本修改和改拍的权利,他们往往更加追求影片在艺术上的高水平,缺乏必要的商业本
2 选自《电影产业研究之主流文化与中国主流大片卷(2009)》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09出版)
领。

”3但是, 自中国式大片诞生以来,这种模式逐渐得到了颠覆性的改变,首先是导演的作用开始拓展,在有些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把主要的精力不是用于思考如何才能有效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融进自己的作品中,而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电影前期融资或者后期制作上。

与此相伴随的,是制片人地位的提升,由于制片人是导演进行融资的主要依靠对象,他们对影片的内容风格开始逐渐有发言权:“制片人往往是影片的核心人物,而导演则是剧组的雇佣者,往往不同程度地失去了主导权...如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导演, 尽管还没有被剥夺导演的权力,但也以转型的方式挥别了自己的电影理想,走上了和电影工业的‘共谋’之路......如果说,在《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中,我们还能看到张艺谋对现实生活的一些感悟和思考的话,那么,在他与新画面公司的合作之作的《英雄》中,那些思考和表达的冲动已经完全被制作‘视觉盛宴’的渴望所抑制...... 所以被人讥讽为‘成功地把自己变回了摄影师。

”4
好莱坞大片的精神内涵在于表现美国精神和对美式生活方式的向往,而国产的大片想要表现的内在精神层面中有没有东方哲学、智慧式的思考蕴涵于其中呢?在这里不妨拿《赤壁(下)》作为例子,影片结尾周瑜对曹操感喟道:“这场战争,我们都是失败者。

”有人认为这表现了中国人“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观念,也符合“和谐世界” 的主题。

但是笔者认为,与好莱坞电影相比, 中国人在这方面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但想达到西方电影那种蕴说教于无形之中的水平,还需时日。

2.2 大片兴旺何以成为时代潮流
2.2.1 时代文化潮流、电影发展走势、观众心理期求共同推动
大片兴旺是电影发展必然面对的时代潮流,单纯幻想依循非市场创作传统,要求电影退回到自得其乐的创作年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上个世纪末,中国电影在计划经济圈子中已经走到低谷,观众日渐稀少、电影院门庭冷落的事实,推动着招引观众回归电影的急切期望。

建立市场机制的最初原因是让电影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在21世纪最初几年,寻求市场实现电影长足发展的努力取得成效,中国电影的产量和票房逐年增长,其中,大片的概念逐渐清晰并越来越占据中心位置,相伴而生带来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电影是文化产品。

以2007年内地华语片前三名看:《投名状》2.2亿人民币,《集结号》2.1亿人民币,《色·戒》1.2亿人民币。

没有它们,难以想象中国电影将赢得怎样的状貌。

毫无疑问,观
3 选自《好莱坞电影市场运作的启示》杜巧玲,[A],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4 选自《论当前电影市场的“失衡” 现象》丁莉丽,[A],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

众的影院之旅也多半冲着大片而去。

大片的确需要评判,大片也有辨析的必要,但简单的轻蔑大片不是促进大片健康发展的良策。

准确地说,时代文化潮流、电影发展走势、观众心理期求都是大片登上历史舞台的推动力。

大片的出现也是中国电影必然走到的汇聚点。

2.2.2 大片出现自有其背景
大片出现自有其背景。

从《英雄》开端的大片浪潮,遭遇到形式至上、思想混乱、人物苍白、价值取向含混等等批评,但市场上的观影主体却不断攀升。

以为排除大片,电影就艺术了,或者以为艺术天然和大片绝缘等,都是自以为是的认识。

关于大片带来的技术主义辨析、类型化可能、抵抗大片的中小型操作的比照,艺术和市场如何协调等问题,都要在大片存在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较好的分析。

2.2.3 符合市场投入产出的规律
大片的出现也符合市场投入产出的规律。

大片是市场生存第一的时代标志,有了大片的存在才有市场以及延伸创作的可能。

不言而喻,大片造就了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片超过半壁江山的民族满足感,也刺激了生产投资的可能。

“二八规律”在电影创作上也有普遍性:80%资金投向少量的大片商业片,20%收益取得在80%的创作中。

其实,电影消费也是如此。

大制作片、大导演、大明星成为观众选择的主要因素。

除去了大片,一些哪怕得到世界奖项的中国电影几乎不为人所知,也是事实。

2.2.4 造就电影投资渠道的国际化、多样化
大片还造就了电影投资渠道的国际化、多样化的现实。

我们已经知道,2007年度402部影片创作中,民营公司独立摄制和合作出品的影片高达267部,显示了远别于传统生产的格局。

多投资主体的合拍片越来越多,在电影《赤壁》的联合出品方就超过十家。

2.3 大片现象利弊分析
对于大片现象的利弊分析,就是对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学习好莱坞模式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由于好莱坞模式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是中国人学习模仿它的主要动因,因此,从商业角度来说,中国式大片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否定的,它们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剂强心针,是对好莱坞电影统治中国观众局面的一次有力反抗。

但是,在习得这种模式以后,中国人
就不能满足于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正如从电影既是商品又是艺术那样,兼顾艺术性也是中国电影不得不追求的目标。

从电影思想艺术、电影产业发展等角度来看,大片独领风骚的局面也存有弊端。

首先,古装电影一枝独秀, 并不是一种好现象,文化进化的原理告诉我们,多元化文化形态共存以及各种形态之间的竞争和交融不仅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更是单一文化形态生存的前提......如果古装武侠大片像恐龙独霸几千年前的地球生物圈那样独霸中国商业电影世界,那么我们真该担忧,有一天中国商业电影的…生物圈‟连同…古装武侠大片‟这一恐龙物种会不会一起消亡?在这一点上,好莱坞与我们可截然相反,美国电影的类型片种类多样,反映现实生活的不在少数;其次,古装大片的盛行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一种渴望走向世界,为西方所认可的情绪在起着主导作用。

《英雄》等电影的获奖证明西方电影界已经初步肯定了我们,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不仅西方观众可能会腻味,更重要的是这种电影精神本质的贫困不利于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

如果张艺谋陈凯歌们还仍然是一种符号,一个代表身价的数字,还不能做出回归过去的姿态、毫无各自风格之言, 那么这种扼杀个体思想的电影生产体制还能走多远还只能是个未知数。

3对比分析
3.1 好莱坞商业电影元素及中国影业对比借鉴
美国好莱坞中国影业
资源整合
演员整合:葛丽泰·嘉宝、
费雯·丽、英格里·褒曼等都来
自欧洲; 导演整合:法、德、
英、意、瑞、东欧、拉美,如卓
别林、希区柯克;
故事和人物整合:埃及金字
塔、中国花木兰、圣经摩西出埃
及记。

拥有丰富的文化宝藏、世界级的导演、演员 ,然而有待剧本转化和资源整合。

主题与题材
宣扬‚标准化美国价值观‛。

通过好莱坞输出完整的美国价值
和美国精神,代表着美国梦
American Dream:梦想、自由、
快乐、
友爱。

商业电影讲究‚文化之魂‛,基于标准一致的‚中国式价值观‛有待构建。

故事情节与角色塑造
情节与人物是一部影片的基
本骨架,是架构一部影片的最基
本元素。

类型片发达、类型人
物突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

类型片模糊,类型人物不突出。

冯小刚电影将本土文化与类型剧相结合的商业策略创造了具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模式。

大明星
在好莱坞,明星是最重要的
资源,有时甚至是为明星量身定
做影片,明星号召力直接影响票
房。

具有真正票房号召力的明星稀缺,‚大明星制‛电影制作模式还不突出。

3.2 结论与对策
以上探讨的是好莱坞电影的‚内容内核‛,虽然这是最最本质的‚灵魂‛,然而这些远远不够,还必须要在对美国文化、社会、政治、外交、经济背景、电影整体产业运作有一个通盘认
识之后,才能够真正理解, 为什么美国可以缔造出世界财富梦工厂好莱坞,并垄断全球电影市场 70%的份额。

而我们更为关心的实际问题是,中国与美国的电影机制到底有多少可以求同
存异、共谋巨片时代发展的地方?在拆除引入壁垒保护后,中国影业未来究竟会受到美国好
莱坞多大的票房冲击?
国产大片可以视作是好莱坞模式对中国电影业的最新影响,国产大片是个“混血儿”, 是好莱坞模式中国电影产业之现状相结合的产物,是好莱坞大片的“中国化”。

而好莱坞模
式到底如何为我所用应成为中国电影界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限于行文的重点, 笔者主要从宏观层面、从电影思想内容之转变的角度粗浅地提出两点对于解决中国式大片现存问
题的对策:
第一,“如何有效改变单一类型片是国产大片亟待解决的问题,罗素说:“参差多态是幸
福的本源”,多种多样的类型电影各领风骚的局面,是中国电影努力的方向。

古装大片运作
模式之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用到其他类型片,尤其是反映现实的类型片的制作上来。

”5最近
两年来,《叶问》、《南京!南京!》、《风声》等非古装大片的成功体现出了影视人的努力,但是和好莱坞的类型片比起来, 中国的类型电影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 , 才是世界的。

”中国电影在拥有了向美国西部片那样的独特类型化模式之后,还应该学会试着用电影来表现中华民
5 选自李小丽《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李小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08出版)
族的传统精神和思考方式。

如果国产大片只是徒具古装外壳,那么即使大片中的主角们身着汉服,口出文言,依然还是停留在对西方电影低层次的模仿上。

毋庸讳言, 这将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它或许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因为好莱坞电影的长期统治地位已经于无形中塑造了全世界观众的观影理念,心理期待,而这些理念。

期待的本质则是一种强调个人奋斗、团结友爱等“美国精神”(笔者姑且用这样的词语来概括)。

中西文化差异巨大,自不必说。

中国电影怎样才能真正拥有一颗“中国心”, 怎样才能为广大观众接受理解、进而重塑好莱坞统治时代观众所形成的认识、理念?这项任务,真正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骆思典、孙绍谊,《“狼来了”:好莱坞与中国电影市场》,[Z],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北京,2001。

[2] 吴鹤沪,《2005-2006 年引入分账大片市场观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 李亦中,《好莱坞生存之道——美国电影四大属性再认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丁莉丽,《论当前电影市场的“失衡” 现象》[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

[5]杜巧玲,《好莱坞电影市场运作的启示》[A],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电影产业研究之文化消费与电影卷(2006)[C],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6] 《类型化与中国商业电影的内容策略探讨》[A],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 电影产业研究之文化消费与电影卷(2006) [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7] 托马斯·沙茨、冯欣《好莱坞类型电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08出版)
[8]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电影产业研究之主流文化与中国主流大片卷(2009)》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09出版)
[9] 李小丽《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李小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08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