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驳岸的植物配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采用水平仪、全站仪等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并严格落实复核制度,各个作业面放线质量责任皆落实到人。

4.2花岗岩铺装
本工程部分人行步道采用花岗岩铺装,为保证施工质量,水泥采用32.5硅酸盐水泥,严格控制中砂含泥率。

在铺装前,由施工人员在铺装作业面前弹线、找平,从中部逐步向两侧铺装,在铺装前10h,用水将花岗岩浸湿。

在施工的过程中,由施工人员巡检板材铺装平整度、间隙,由项目经理定期、不定期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抽查。

4.3透水砖铺装
在种植有乔木的人行步道旁,采用透水砖铺装。

铺装采用比例为1:3的水泥浆,分色线条采用45毅切角处理,根据施工图纸,按顺序分段进行铺装,在铺装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整体几何形状,对铺砖平整度、间隙需严格检查。

4.4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遵循景观多样化的原则,除了完全遵循施工图纸外,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植物造景进行合理的协调,达到丰富植物空间层次的目的。

在施工的过程中,针对本工程苗木规格比较大的特征,从挑选到栽植,全过程皆有专人控制苗木的扎支撑稳定性。

因存在反季节种植等情况,本工程利用了植物激素滴灌等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工艺,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3]。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前,需要对小区管网施工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同时要对回填夯实的情况进行勘察,避免回填方面的问题导致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4.5水体处理
本工程以“园林水文化”为建设主体,在整个施工面中,水域占17%,所以需要加强对水体处理的重视。

在人工湖的处理上,首先,为解决人工湖漏水等问题,委托专业的厂家进行土工膜施工,并在施工完成后,对其进行质量检验;其次,为体现绿色施工理念,工程中植物的养护用水皆为湖区中的曝氧水,同时雨水通过收集、沉淀、过滤后再补充进湖区,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施工成本。

5结束语
本工程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施工完成后未出现质量问题,且园林整体建设给人观感良好。

总的来说,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必须要注意细部质量的控制,同时要注意对设计方案的理解以及设计意图的体现,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园林绿化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平.施工质量管理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17):80.
[2]杨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其措施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6).
[3]薛术兰,贾秀锋.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15):152.
收稿日期:2019-6-21
浅谈生态驳岸的植物配置
黄娟
(中誉设计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福州350000)
摘要:生态驳岸是回归自然的生态驳岸,生态驳岸水系的植物配置主要是通过水生植物(水域植物)、湿生植物(水陆交界植物)、陆生植物(陆地植物)科学、艺术的种植创造结构稳定、生态和谐、富有诗情画意的水系植物群落,园林植物的合理种植不仅为水体增色添彩,还具有含蓄、净化水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驳岸;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14-0057-02
为了顺应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发展的潮流,生态驳岸在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生态驳岸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使水体形成丰富多样的生境,为水里的微生物、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式,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1生态驳岸的种类
驳岸在园林工程的定义是指:建于水体边缘和陆地交界处,用工程措施加工岸使其稳固,以免遭受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保护风景园林中水体的设施。

生态驳岸是指运用植物、木材、石材等自然材料,创造一些适宜植物、昆虫及鱼类的生存环境[1]。

生态驳岸一般分为三类:
(1)自然缓坡式驳岸:没有经过过多人工处理,只需按土壤的自然安息角进行放坡,并逐层夯实土壤,面层再种植植被,这种驳岸适用于湖面较开阔和坡度比较缓的区域,优点是生态功能稳定,生物丰富,景观自然。

(2)生物工程河岸:通过自然可降解的材料对河岸进行人工防冲蚀和加固处理,并在上面种植植物,此种驳岸适用于水流平缓,坡度平缓,或适当大于土壤自然安息角的区域。

优点是通过人为措施重建的水陆生态系统,岸栖生物丰富,景观自然。

(3)结构柔性河岸:运用木材、石材、金属、土工织物及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结合植物种植形成的河岸,此种驳岸适用于护岸高度不超过3m,坡度小于70%,无急流的水体。

优点是植被与硬性材料相结合,达到比较自然和生态的功能,并增加堤岸抗洪能力。

2应用的植物种类
生态驳岸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水面到滨水绿地植物从水生湿生到陆生的过渡,通过乔灌木的合理配置,形成自然优美、生态功能健全的园林水景滨水地带。

2.1水生植物(水域植物)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

①挺水植物常分布于0~ 1.5m的浅水区域,其中有的种类生长于潮湿的岸边或沼泽地,主要有荷花、芦苇、再力花、香蒲、水葱、芦竹、菖蒲、水烛、泽泻、慈姑等等。

②浮叶型水生植物的根状茎发达,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漂浮于水面上。

常用品种有睡莲、萍蓬草、荇菜、菱角、芡实、王莲等等。

③沉水型水生植物根茎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中,常用品种有海菖蒲、苦草、金鱼藻、水车前、穗花狐尾藻、黑藻等等。

④漂浮植物的根不生于泥中,株体漂浮于水面之上,随水流、风浪四处漂泊,多数以观叶为主,常用品种有浮萍、凤眼莲、大薸等植物。

2.2湿生植物(水陆交界植物)
湿生植物主要指种在水边的耐水湿植物,常用品种有美人蕉、旱伞草、再力花、花叶芦竹、千屈茶、常绿水生鸢尾、翠芦莉、垂柳、木麻黄、水杉、池杉、落羽杉、木芙蓉、水翁、乌桕、枫杨等植物
2.3滨水绿地陆生植物
在水系水岸线以上的滨水地带,主要以陆生生境为主,采用陆生植物乔灌草搭配的方式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构建生态优美、植物群灌稳定的生态系统。

树种采用一般的常用园林植物品种即可,如:香樟、朴树、广玉兰、黄山栾树、秋枫、美异木棉、桂花、茶花、红叶石楠、毛杜鹃、红花继木、金叶女贞等。

3生态驳岸的植物的配置
由于地形、水文及水质环境的不同,城市水系和园林水体构建的驳岸形式也不同,为了构建生态功能稳定、绿化景观效果良好的植物群落,必须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及相应的群落结构形式,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生态水系绿化景观。

下面主要介绍下三种不同形式水体的植物配置方法:
3.1溪流的植物配置
溪流一般不宽,自然蜿蜒,叠石偶见,主要体现山林野趣的意境。

溪流中的石头间隙种植黄菖蒲、水生鸢尾、水葱、香蒲等水生植物,驳岸边缘密植多个不同品种、不同叶形、不同叶色的植物形成品种丰富、色彩斑斓、高低错落的耐水湿灌木丛,可用再力花、美人蕉、春羽、海芋、翠芦莉、八仙花、龟背竹等植物,溪流灌木地被的品种越多越丰富,越接近自然溪流景观。

中层再配以开花观叶植物如鸡蛋花、木芙蓉、红枫、杨梅、桂花等植物,上层配以高大的乔木如小叶榄仁、香樟、无患子、枫香、重阳木等植物模拟自然溪流隐于乔木之下的景境,创建苍翠夹道、宁静而悠远的溪流景观。

溪流植树还经采用“夹峙”的种植手法[2],即在溪流两侧点缀种植树型优美,高大的乔木,形成夹景,渲染高远清幽意境。

3.2精致小水面的植物配置
精致小水面一般指景观水池、水塘,面积一般不大,水体尺度怡人,感觉亲切。

植物的配置既要考虑平面布局、立面层次、季相性等整体效果,也要注得植物的个体美[3]。

水面布置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面积一般不能超过水面的1/3。

水陆交界处为了使水面连接的更自然,一般从水面从低到高依次配置地被、灌木,使水面与植物融为一体。

但是水缘植物应该避免围着水岸线种满,应该留出透视空间,方便游人欣赏水面景观,也使空间更加开阔,视线有延伸性。

为了水面植物过渡更加自然,水缘种植一些伸出水面的植物,如鸡蛋花和其他弯干植物等,植物种植时还应注意点缀些叶型叶色不一样的植物,如大叶的龟背竹、春羽、花叶良姜等,色叶的红枫、紫锦木等,使水缘植物更加丰富、跳跃生动,也更加贴近自然驳岸植物景观。

水岸绿地植物应高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留出视线空间,密的地方用点状组团植物种植形式,上层选择树型优美的高大乔木,再层层搭配小乔木、花灌木,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疏的地方可以留出绿地空间或点植乔木。

3.3开阔水面的植物配置
开阔的水面应该营造一望无际、烟波飘渺的景境,以观赏水面为主。

较大的水面一般利用倒影连接湖光天色,水生植物不宜大面积种植,应以片植为主,一般种植在游人可以驻足欣赏的地方种植如栈道两侧,水边建筑周边。

水边植物配置时应该注意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有疏有密,简洁大气,与天浑然一体,立面上应该形成高低错落的林冠线。

可以通过片植高耸的水杉,与水面形成强烈的高深对比和水平垂直对比;也可以以草地为基底,片植观花植物如樱花,开花的时候形成花海形成视觉冲击;可以通过在水面狭小处种植植物形成夹景限定视线延伸方向,形成深远感;可以种植大面积的香蒲等挺水植物,形成水边野趣;也可以通过孤植树型优美的大树,形成独景;还可以通过种植多层次的绿化如再力花-木芙蓉-黄槿、桂花-香樟、黄山栾的搭配形式,形成景深效果。

4结语
城市建设中滨水绿带对优化城市环境具有突出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植物设计师在进行滨水植物设计时,应该以生态景观并重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用合理的植物配置模式配置,创造自然生态的水体植物景观,为人们打造更宜居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丁丽泽.城市河道生态驳岸评价与设计应用———以宁波江东河道为例
[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12.
[2]刘彦红,刘永东,吴建忠,李旭.植物景境设计[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88-90.
[3]王雪芬.杭州西湖风景区水生植物配置[J].现代园艺,2014(1):120-121.
收稿日期:2019-6-21
作者简介:黄娟(1986-),女,福建福安人,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园林植物设计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