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王安忆:《小鲍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精读」王安忆:《小鲍庄》
【编者寄语】
20世纪80年代,面对全球性的文化热和世界范围内的“寻根”潮流,中国文坛也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
寻根文学的主旨是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鲍庄》展示了王安忆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追寻。
该小说借助小鲍庄里人的活动,展现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在冲突中以捞渣的遇难暗示传统仁义的消亡,以小翠的报恩与反抗展现了另一种仁义。
节选部分为整部小说的高潮部分,将众人聚焦于洪水来临时期,通过危机展现各色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儒家仁义这一传统美德。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
小鲍庄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王安忆
这天,天亮了一些,云薄了一些,雨下得消沉了一些,心都想着,这一回大概挨过去了。
不料,正吃晌饭,却听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
打雷是一阵一阵的轰隆,而这是不间断的,轰轰地连成一片,连成一团。
(以环境描写开篇,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将人物置于雷雨天、发洪水这样急迫且考验人情人性的环境中,更能体现出文章的主旨。
)
>>>小说开端:以景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鲍秉德家里的,早不糊涂,晚不糊涂,就在水来了这一会儿,糊涂了,蓬着头乱跑。
鲍秉德越撵她,她越跑,朝着水来的方向跑,撒开腿,跑得风快,怎么也撵不上。
最后撵上了,又制不住她了。
来了几个男人,抓住她,才把她捆住,架到鲍秉德背上。
她在他背上挣着,咬他的肩膀,咬出了血。
他咬紧牙关,不松手,一步一步往东山上跑。
(此段描写将故事推向更加紧张的叙事节奏。
同时妻子虽为疯子,又百般折磨他,但鲍秉德并未放弃她,体现了鲍秉德淳朴、重情、不离
不弃的性格特点,与下文捞渣救人形成呼应,是文章重点突出之“点”,共同体现文章主旨。
)
鲍彦山家子跑上了石子路,回头一点人头,少了个捞渣。
(为找捞渣、发现捞渣因救人牺牲埋下伏笔。
)
“捞渣!”鲍彦山家里的直起嗓门喊。
文化子想起来了:“捞渣给鲍五爷送煎饼去,人或在他家了。
”
“他大,你回去找找吧!”鲍彦山家里的说。
水已经浸到大腿根了。
鲍彦山往回走了两步,见人就问:“见捞渣了吗?”
有人说:“没见。
”
有人说:“见了,和鲍五爷走在一起呢!”
鲍彦山心里略略放下了一些,还是不停地问后来的人。
水越涨越高,齐腰了。
鲍彦山望着大水,心想:“这会儿,要不跑出来,也没人了。
”(设置悬念,通过人物的对话“见过”与“没见过”这种不确定的回答,引起读者对该人物处境的担忧和阅读兴趣。
同时,形成了舒缓与紧张并存的叙事节奏。
)
鲍彦山终于下了决心,掉回头,顺着石子路往山上跑了。
鲍秉德家里的折腾得更厉害了,拼命往下挣,往水里挣。
鲍秉德有点支不住了。
她居然把绳子挣断了,两只手抱住她男人的头,往后扳。
她终于放开了男人的头,鲍秉德稍稍可以喘口气。
可还没来得及喘气,她忽然猛地朝后一翻,鲍秉德一个趔趄,不由松了朝后一手。
疯女人连头都没露一下,没了。
一片水,哪有个人啊!(以疯女人在水中的消失,表明了洪水之大,同时也暗示了捞渣的不幸遭遇。
)
水撵着人,(拟人手法,用“撵”写出了水势之大,之急。
)踩着石子路往山上跑。
有了这一条石子路,跑得赢水了。
跑到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小说发展阶段:人们逃避洪水。
村长点着人头,除了疯子,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鲍彦山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他和鲍五爷了吗?”都说没见,而
鲍彦山也再想不起究竟是谁说见了的。
也难怪,兵慌马乱的,瞅不真,听不真也是有的。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别嚎了!”村长嚷她们,皱紧了眉头。
“还嫌水少?会水的男人,都跟我来。
”
他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在危机时刻,这几十人不惧危险去救援他人。
由点及面,由鲍秉德不放弃疯妻这一个点延展到全村人都去寻找捞渣,在更大范围内突出了小鲍庄人普遍具有的道德观,体现了仁义这一文章主旨。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
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
“捞渣——鲍五爷”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散了,自己都听不见了。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
几条筏子齐划过去。
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
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
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足足有一个时辰。
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一个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
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
再回头一看,鲍五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捞渣为救了鲍五爷而心感安慰,鲍五爷为了等待他人救捞渣而拼命支撑,一老一小为彼此的付出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体现了人性的伟大和崇高。
突出了文本点面结合的“点”。
)
……(此处的省略体现了当时人们内心的诸多感慨,同时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
人们感叹着:“捞渣要自己先上树,死不了的。
”
“捞渣要自己先跑,跑得赢的。
”······(侧面描写,通过人们的对话,交代了捞渣本可以获救的,但为救鲍五爷而放弃了生的机会,更体现出人物的仁义。
)
打过孟良崮的鲍彦荣(特意强调人物身份,意在表明小鲍庄有为民、为他人牺牲的优良传统。
)忽然颤颤地伸出大拇指:“孩子是好样儿的!”
“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这才哭出了声,在场的无不落泪。
捞渣恬静地合着眼,睡在山头上,山下是一片汪洋。
天渐渐暗了,大人小孩都沉默着,守着一堆饼干、煎饼、面包,是县里撑着船送来的,连小孩都没动手去抓一块。
(侧面描写。
通过众人沉浸在捞渣牺牲的悲痛中,连孩子都不去拿食物,体现了人们对捞渣的敬佩之情。
作者正侧结合,再次由点及面的展现了小鲍庄人重情重义的美好品质。
)
>>>小说高潮阶段:搜救并发现捞渣遇难。
水下去了,要办丧事了。
全庄的人都去送他了,连别的庄上,都有人跑来送他。
都听说小鲍庄有个小孩为了个孤老头子,死了。
都听说小鲍庄出了个仁义孩子。
送葬的队伍,足有二百多人,二百多个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送葬队伍的庞大,连别村人也来送葬,将故事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
鲍庄的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大人和小孩的对比,再次强调捞渣精神的可贵。
)
刚退水的地,沉默着,默不作声地舔着送葬人的脚,送葬队伍歪下了一长串脚印队伍。
(以景结尾,默不作声的洪水,长串的脚印,送葬的队伍,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流露出人们为捞渣的遇难而悲痛的心情;同时洪水消退与开头洪水到来相互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从全书写作目的上来说:捞渣作为小鲍庄最具仁义的人,他的死亡也在某称程度上暗示传统仁义道德的消亡,使文章富有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
>>>小说结尾:为捞渣送葬。
【知识建构】
//点面结合手法//
点面结合法,是文章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常在描写某一事物是同时进行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描写,使文章具有说服力,鲜活、生动,突出特殊和一般的辨证关系。
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联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来谋篇布局的一种写作方法。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以小鲍庄整个村人们在洪水来临时的互相帮助、共同为捞渣送葬、捞渣牺牲后孩子们面对食物没有动手去抓为面,以捞渣救鲍五爷为点,点面结合的表现了小鲍庄人坚守仁义的美好品德。
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反应了人们身上存在的中华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