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彭氏Ⅱ型捆绑式吻合技术在基层医院应用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良彭氏Ⅱ型捆绑式吻合技术在基层医院应用体会
王文超;盛晓梅;潘荣峰
【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Modified Peng's binding technique II on panereaticojejunostomy to prevent the complications such as pancreatic leakage and so on in primary hospitals. Methods From July 2003 to Nov 2010, 9 patients underwent panereaticojejunostomy with the Modified Peng's binding technique II. Results 9 patients were all successfully cured,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100%. 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pancreatic leakage, bile fistula, secondary intra - abdominal bleeding etc. Conclusion It is shown that Modified Peng's binding technique II on panereaticojejunostomy is effective to prevent pancreaticojejunostomy leak and worth carrying out in primary hospitals.%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改良彭氏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防止胰漏、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例患者采用改良彭氏Ⅱ型捆绑式吻合技术行一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所有9例患者手术存活率100%,无胰漏、胆漏、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彭氏Ⅱ型捆绑式吻合技术能有效预防胰肠吻合口漏,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期刊名称】《安徽医学》
【年(卷),期】2012(033)005
【总页数】2页(P567-568)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良彭氏Ⅱ型捆绑式吻合技术;胰漏
【作者】王文超;盛晓梅;潘荣峰
【作者单位】239200 来安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39200 来安县人民医院普外
科;239200 来安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从1935年Whipple实施第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以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一直是
治疗胰头癌、胆管下段癌及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的常规手术方式。

随着CT和MIR等影像技术在基层医院开展,对上述疾病在县级医院确诊率也明显提高,基
层医院开展一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例数也在逐年增加。

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复杂,并发症多,其中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因此预防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是降低手术病死率的关键所在。

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10年11月共对9例患者应用改良彭氏II型捆绑式吻合技术,无一例发生胰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54~70岁。

术后经病理证
实胰头癌2例,十二指肠癌4例,胆总管下端癌3例。

十二指乳头及降部良性肿瘤、肝门部及胆总管上段癌、胰体及胰尾部肿瘤未纳入本组。

1.2 手术方法本组采用彭氏II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方法[1],并略加改良,简述为3个步骤。

①断胰。

在拟定切线左端胰腺上、下缘各缝扎1针,用导尿管沿肠系膜上静脉从胰腺下缘穿至胰腺上缘,牵拉导尿管提起胰腺。

采用刮吸法切断胰腺时,左侧呈鱼口状。

在切至胰管时,要游离保留一段至少0.5 cm的胰管。

根据胰管直径选择相应口径的硅胶管,剪侧孔2~3个,总长15~20 cm,置入胰管3~5 cm,应用丝线将胰管和硅胶管结扎固定,并与少许胰腺实质做缝合固定。

距离断
面1 cm的胰腺上下缘靠近胰管各缝合1针,并且电凝胰腺断面,使胰腺断面彻底止血。

胰腺断端游离3 cm。

②空肠断端的准备与胰腺套入。

距离屈氏韧带20 cm,在靠近1根终末动脉处离断空肠,将空肠断端外翻,使至少3 cm的空肠黏膜翻转出来,用电凝破坏黏膜使其丧失分泌功能,然后塞入胰腺断端,再将已破坏黏膜的空肠断端翻回,完全包裹胰腺断端。

③捆绑。

在接近空肠断端两组血管之间的系膜截孔上分别穿过2根10号丝线,环绕并双重捆扎空肠,使空肠与胰腺紧密相贴。

间断缝合空肠断缘和胰腺组织4~5针(切勿越过捆扎线)以防脱套。

全组9例术后
均予奥曲肽0.1 mg皮下注射连续1周以抑制胰腺外分泌,其中6例术前营养较差,在重建后自胃前壁戳孔置空肠营养管一根,术后予肠内营养支持,余3例常规营
养支持。

2 结果
本组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无胰漏、胆瘘、腹腔出血等并发症。

手术
存活率100%。

术后1年内复诊次数较多,主要表现是纳差、上腹不适、营养不良等。

术后1年内死亡4例,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3年后死亡1例,生存时间39
个月;目前存活4例,分别超95个月,92个月,30个月和15个月。

3 讨论
胰漏是指胰液从损伤破裂的胰管漏出,被周围组织包裹可形成假性囊肿,若流入腹腔内可导致胰性腹水,若腹腔引流液>50 ml/d,引流液淀粉酶>3倍正常值以上,持续5 d以上,即可定义为胰漏。

文献报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发生率为10% ~20%,病死率达20% ~50%[2],因此,预防术后胰漏的发生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术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胰漏的主要原因[2-4]是胰肠吻合
口间隙渗漏、空肠内压增高、吻合口处张力过大、血供不佳等可影响胰肠吻合口的愈合。

彭淑牖教授发明的捆绑式吻合技术,将胰腺残端套入空肠内,消除了胰腺空肠缝合的缝针之间的小的间隙所形成的“突破口”,有效地降低了胰漏的发生。


往由于基层医院没有CT等影像设备和电子胃镜等设备,胰头癌、壶腹部癌等在基层医院常常不能明确诊断,而患者到大医院诊断后又很少返回,所以县级医院很少开展一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偶有开展又因胰漏和高病死率而心存畏惧。

随着县医院能力建设和全民医保的建立,基层医院对上述疾病的诊治能力明显提高。

我院近几年采用改良彭氏II型捆绑式吻合技术,主要改良是在胰管内置硅胶管15~20 cm,早期将胰液引到空肠远端,减少吻合口附近胰液量和空肠内压,从而减少吻合口处张力防止胰漏。

该术式操作简单,不需要什么特殊设备,不易发生胰漏。

缺点是胰腺残端创面暴露在肠腔内,易继发出血和胰管开口处瘢痕狭窄而影响胰腺外分泌功能,造成慢性胰腺炎,一般适合于胰腺质地柔软而脆弱、胰体较小、胰管细小而不伴有梗阻的患者。

我们认为改良彭氏II型捆绑式吻合技术在基层医院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由于基层医院大多病例不是体检发现,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加之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手术对病例的选择、手术的清扫范围、以及综合治疗的开展不够,故患者总生存率不理想。

参考文献
(2012-02-24收稿 2012-03-15修回)
【相关文献】
[1]彭淑牖,刘颖斌,牟一平,等.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第I型和第II型的对比研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5):279-280.
[2]王建伟,许斌,蔡秀军,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机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5):589-590.
[3]田志杰,杨勇,沈军,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防治体会.临床外科杂志,2006,
14(12):770-772.
[4]任学群,李宜雄,陈善正,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5(10):772-7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