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1.法布尔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研究昆虫行为的方法是:( )
A. 实验法
B. 观察法
C. 比较法
D. 探究法
2.西瓜、葡萄等水果味道甜美、果汁丰富,这些果汁主要来自于细胞()
A. 细胞核
B. 液泡
C. 线粒体
D. 细胞膜
3.血液是属于一种()
A. 体液
B. 腺体分泌物
C. 组织
D. 器官
4.细胞分裂过程中复制并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是()
A. 染色体
B. 液泡
C. 线粒体
D. 叶绿体
5.蚕豆的叶肉细胞能够制造和储藏有机养料,其属于()
A. 保护组织
B. 薄壁组织
C. 输导组织
D. 机械组织
6.海带、葫芦藓、银杏、菠菜是我们常见的植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海带呈褐色,体内不含叶绿索,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葫芦藓有茎、叶的分化,无根,无输导组织,且植株矮小
C.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
D. 菠菜生活在陆地上,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
7.下列属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共同特征的是()
A. 体表有刺细胞
B. 身体呈辐射对称
C. 左右对称,背腹扁平
D. 有口无肛门
8.节肢动物就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的无脊椎动物,下列哪组是
节肢动物?()
A. 蝗虫、蚂蝗
B. 蜈蚣、蜘蛛蟹
C. 扬子鳄、壁虎
D. 蝙蝠、海蜇
9.显微镜对光时,下列各种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让低倍镜正对玻片标本
B. 载物台上不放任何玻片,让低倍镜头正对通光孔
C. 用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D. 对光时必须用平面反光镜
10.细胞的控制中心是()
A. 细胞莫
B. 细胞壁
C. 细胞质
D. 细胞核
11.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是()
A. 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
B. 胚的大小不同
C. 胚乳来源不同
D. 有无胚乳
12.下列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A. 海葵
B. 鲤鱼
C. 蜗牛
D. 企鹅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作“裸子植物的故乡”
B.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D. 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科、目、属、种
14.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形态最大,在下列镜头组
合中,应选择
A. 目镜10×,物镜10×
B. 目镜10×,物镜40×
C. 目镜16×,物镜10×
D. 目镜16×,物镜40×
15.下列关于动物与其气体交换的场所,相对应的一组是
①蚯蚓———体壁②缢蛏———鳃③鲫鱼———鳃
④青蛙———肺和皮肤⑤蝗虫———肺⑥家鸽———肺和气囊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④⑤⑥
D. ①②④⑥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16.小华学习了“生物类群”后,对生物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制了一张植物分
类检索表:
请回答
(1)a和b处应分别填上______。
(2)小华在一次野外活动时,采集到甲、乙、丙3种植物,通过观察标注了它们在检索表中的位置(见上表)。
这3种植物中,共同特征比较多的两种植物是______。
17.现有一台显微镜,配有两个物镜A(10×)、B(40×)和两个目镜C(40×)、D(10×)。
请回
答下列问题。
(1)对光时,物镜________(填字母A或B)应正对通光孔上方。
(2)若要在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的目镜和物镜是________(填两个字母,顺序可以颠倒)。
(3)将写有字母的透明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如图,则该字母是________。
(4)要想将右图中的字母移动到视野中央,则应向________方移动透明胶片。
(5)如果视野中有污点,转动目镜时污点跟着动则污点可能在________上。
(6)在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后,将物镜由10×转换成40×,显微镜下的视野会变________(亮/暗)。
18.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是某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含有机物数量直方图,若构成一条食物链,则可示为______。
(2)若有毒物质汞进入该生态系统,则体内汞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3)从乙和丙中分别取出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如图2和图3,表示丙体细胞是______。
(4)请写出甲生物呼吸作用文字表达式。
______。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
掌握观察法的概念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探究法等。
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的方法;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探究法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通过比较得知,法布尔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研究昆虫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
B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B
解析:解:A、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A错误;
B、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西瓜、葡萄等水果味道甜美、果汁丰富,这些果汁主要来自液泡,B正确;
C、线粒体是呼吸的场所,C错误;
D、细胞膜不但起保护作用,还能控制物质的进出,D错误。
故选:B。
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含有多种物质,据此解答。
掌握细胞的结构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解:A、体液是体内液体的总称,在成人约占体重的60%.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和脑脊液等,故不符合题意;
B、血液不是腺体的分泌物,故不符合题意。
C、结缔组织的种类很多,如骨组织、血液、肌腱、韧带、淋巴、皮下脂肪等,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的作用。
血液中有血细胞和血浆等物质,具有营养、保护、运输等作用,属于结缔组织。
故符合题意。
D、器官是有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如心脏、胃、肺等,该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考查的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功能,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各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据此作答
掌握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功能,结合题意,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4.答案:A
解析:解:细胞的分裂过程是: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最后在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
动植物不同,植物还需形成新的细胞壁,这样一个细胞就分成了两个细胞。
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变化最明显。
染色体复制,DNA也随之复制后形成形态和数目都相同的两份(加倍),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得前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恒定),从而保证了后代遗传特性的稳定。
故选:A。
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具体考查的是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细胞由一个分成两个。
细胞由一个分成两个时,动物细胞是原来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植物细胞是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有一个分成两个。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经复制形成形态和数目都相同的两份后平分。
5.答案:B
解析:解:A、保护组织一般位于根、茎、叶的表面,形成表皮,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所以A错误;
B、营养组织(薄壁组织)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因此营养组织有制造和储存营养的功能。
植物的果肉、叶肉、茎中央的髓等大多属于营养组织。
所以B正确;
C、输导组织能运输营养物质,导管和筛管属于输导组织,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所以C错误。
D、机械组织具有支持作用,故D错
故选:B。
植物体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营养组织和输导组织等,营养组织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因此营养组织有制造和储存营养的功能。
植物的果肉、叶肉、茎中央的髓等大多属于营养组织。
掌握植物各种组织的功能是解题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海带体内有藻黄素和叶绿体,因此为褐色,能制造有机物,错误。
B、葫芦藓有茎、叶的分化,无根,植株矮小,属于苔藓植物,正确。
C、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正确。
D、菠菜生活在陆地上,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下表皮,正确。
故选:A。
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植物类群的特征。
7.答案:D
解析:解:A、腔肠动物体表有刺细胞,扁形动物没有。
故A错误。
BC、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扁形动物呈左右对称(两侧对称).故BC错误。
D、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也有口无肛门。
故D正确。
故选:D。
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有口无肛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
8.答案:B
解析:解: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蝗虫、蜈蚣、蜘蛛蟹、蜜蜂、蜈蚣属于节肢动物;蚂蝗属于环节动物;扬子鳄、壁虎属于爬行动物;蝙蝠属于哺乳动物;海蜇属于腔肠动物。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节肢动物的特征。
解答时可以从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动物分类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节肢动物的特征。
9.答案:B
解析:
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分为: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和整理四步。
其中对光时有四转: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二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三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四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根据光线的强弱来选择镜面),直到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
A.对光时,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故A错误;
B.对光时,载物台上不放任何玻片,让低倍镜头正对通光孔,故B正确;
C.对光时,为了找到物像,应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故C错误;
D.根据光线的强弱来选择镜面,光线弱时,用凹面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细胞各个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形态的作用;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质促进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解: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着,裸露,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
故选:A。
根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把种子植物分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在于有无果实。
12.答案:D
解析:解:A海葵是腔肠动物,B鲤鱼是鱼类,C蜗牛是软体动物,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
D企鹅是鸟类属于恒温动物。
故选:D
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为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13.答案:D
解析:解:A、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代裸子植物分属于5纲,9目,12科,71属,近800种。
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5纲,八目,11科,41属,236种。
其中引种栽培1科,7属,51种,有不少是第三纪孑遗植物,或称“活化石”植物,占世界已知种数的26.7%,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我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
A正确;
B、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
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错误;
D、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D错误。
故选:D。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如利用野生水稻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较强的抗性的基因和栽培水稻进行杂交,从而培育出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
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4.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显微镜的使用。
理解和掌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越多。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10═50(倍);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10═100(倍);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6×10═160(倍);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6×40═640(倍)。
可见四种镜头组合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640倍,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动物的呼吸器官。
明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不同动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不同的,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用肺或气管呼吸;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一般用鳃呼吸。
①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正确;
②缢蛏属于软体动物,用鳃呼吸,正确;
③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正确;
④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正确;
⑤蝗虫生活在陆地上,用气管呼吸,错误;
⑥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而气囊中不进行气体交换,错误。
故选A 。
16.答案:无根茎叶分化;有茎和叶乙和丙
解析:解:(1)根据植物是否用种子繁殖后代,可以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其中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可见a是无根茎叶分化。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可见b是有茎叶,甲是蕨类植物;
(2)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的属于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属于被子植物。
可见图中乙是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是裸子植物;A是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根据子叶数目的不同,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一般单子叶植物的根系是须根系、平行脉,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是直根系,网状脉,所以丙是单子叶植物。
所以甲、乙、丙这3种植物中,共同特征比较多的两种植物是乙和丙。
故答案为:(1)无根茎叶分化;有茎叶;
(2)乙和丙。
根据植物是否用种子繁殖后代,可以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可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据此解答:
熟练掌握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仔细分析题意,即可解答。
17.答案:(1)A
(2)A和D
(3)d
(4)右上方
(5)目镜
(6)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显微镜各部分结构以及功能。
(1)在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要先对光。
对光时,先转动粗准焦螺旋,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因为在低倍镜下,视野宽容易发现物像),左眼注视目镜,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关镜(反光镜朝向光源),直到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为止。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所观察到的范围之间的关系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大,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小,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所以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临时装片的同一部位时,要使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该是放大倍数最小的显微镜,故应选择的目镜和物镜是A和D。
(3)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的放大的图像,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P”,那么,玻片上写的是完全倒置的“d“。
(4)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
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
较理想的图象位于视野右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5)我们视野中能看到污点的位置只有目镜、物镜与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
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如果不在目镜和玻片标本,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题干中,转动目镜,污点跟着动,说明污点在目镜。
(6)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后,若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显微镜下的视野会变暗。
18.答案:乙→甲→丙丙图2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析:解:(1)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内,营养级越高其生物的数量就越少,生产者是基础环节,故生产者是数量最多的。
根据图一的相对数量其食物链为:乙→甲→丙。
(2)由于生物富集现象,一些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级积累,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毒物质的浓度总是在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积累最多。
在此生态系统内丙是最高级消费者,处在食物链的末端,故它体内有毒物质最多。
(3)乙为生产者--植物,丙为消费者--动物,动植物细胞的根本区别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识图可知图3为植物细胞,图2为动物细胞。
(4)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甲生物呼吸作用文字表达式: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故答案为:
(1)乙→甲→丙
(2)丙
(3)图2
(4)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别越高数量越多,反之越少;分析图一的数据关系甲乙丙可形成的食物链是乙→甲→丙;其中的生产者是乙;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根据其特点可知图2是动物细胞,图3是植物细胞,据此解答。
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