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5c54c49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4.png)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摘要】本文通过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从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法学知识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入法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意识,提升法律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在思想政治课中融入法学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法学教育、思想政治课、法治意识、法律素养、全面发展、重要性、应用、培养、提升、促进、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平公正的基石,而法学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思想政治课中,法学教育的地位愈发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知识,还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升法律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探讨法学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重要性,探讨法学知识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引领读者深入探讨思想政治课中法学教育的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2. 正文2.1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法学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法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学习法学知识,学生可以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范,培养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增强自我约束意识,从而避免违法违纪行为。
法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深入学习法学知识,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还可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和判断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法学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感和拥护度,从而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者和践行者。
2023年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3年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6e2a2d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4.png)
2023年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普遍将“思政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服务人民”的思想观念,塑造良好的价值观。
但是,在法学专业中,往往由于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实用性不强等原因,学生对思政课程容易产生疲劳和抵触情绪,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的效果,将思政教学融入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背景分析法学专业需要掌握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因此,思政教育在法学专业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进行思政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存在认为思政课程无法提升自己的法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想法,甚至存在疲劳、抵触的情绪,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贴近法学专业的学科特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助力法学产业的发展。
二、问题分析1.思政课程与法学专业课程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法学专业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法律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思政课程更多的是凝练国家利益至上、服务人民等思想观念。
因此,很多学生可能会认为思政课程无法提高法学专业课程的学习难度,以及对毕业生未来工作的实际应用带来贡献。
2.思政课程缺乏实践体验。
很多思政教育内容侧重于理论研究,难以给学生带来有意义且亲身参与的实践体验。
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实践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批判性议论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3.教学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思政教育仍停留在“接受式”教育阶段,将教育内容和方式简单粗暴地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需要创新教育理念,采用更多元化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思考、感受思想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三、改革建议1.强化课程之间的联系。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b2d7e20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0.png)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使其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和学生需求。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与时俱进性。
由于时代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
教师应敏锐地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了解当前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话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
其次,要贯彻实践教学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内容深奥,但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再次,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学习方式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例如,采用讲解与互动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要加强师生互动和思想碰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发者。
通过互动式的讲授和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头脑开放性和批判意识。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改革创新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加强师生互动和思想碰撞,才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8e95053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0.png)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成为了当前高校教务工作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做一些浅谈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当前,不少高校已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和调整,加大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践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通过教学中引入具体的案例分析、实践调研等方式,使其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马克思主义学习的资源和平台。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为重要。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多采用“灌输式”、“背诵式”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高校教师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课件解析、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注重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邀请政府官员、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社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座谈、实地考察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机会。
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加大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多进行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bdcdf4e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d.png)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亟需进行改革创新。
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很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改革创新应该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研究真实的政治事件和问题,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
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改革创新应该注重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可以采用讨论、辩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争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
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机会。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很难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
改革创新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情感教育活动、进行心理辅导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格。
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
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改革创新应该注重增加实践环节,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可以通过参观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现实政治活动中去,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a323df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7.png)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引言:法学专业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领域,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础。
尤其是在新时代,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究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1.1 法学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法学专业培养的是执法者、司法人员以及涉及法律领域的从业人员,他们的素质不仅仅在于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法律的制定与执行,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对伦理道德的坚守、对法治社会的推动。
因此,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2 法学专业课程对思政教育的具体影响通过法学专业课程对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与深入,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律人文精神、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并使他们在法律实践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师德、诚信和职业操守。
此外,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律观、法治观和法律信仰,培养学生对法治社会的热爱和信心,提供他们基于法律的正确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2.1 强化思政教材的选取与编写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要选择与编写贴合新时代、符合法制建设需要的思政教材。
这些教材应该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既能够传授法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研讨这些教材,使他们在学习法学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2.2 设计符合思政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法律的实践应用,进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提高其在法律实践中的综合素质。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250f96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5.png)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法学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入法学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法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思想政治课中,通过讲解宪法、法律、司法解释等法律相关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理念,认识到法律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指个体在法治社会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中,通过案例分析和法律知识的灌输,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使他们具备合法权益保护和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和法治观念。
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自觉。
法治自觉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品质。
在思想政治课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法律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自觉,建立守法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
从而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也需要教师和学校的重视。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和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学校也需要为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鼓励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使法学教育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学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自觉,树立正确的法律尊重观念,从而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有法治意识的公民。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探究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5a99aa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9.png)
四、结论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 一。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等途径可以实现高校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具有高度的法治 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实 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同时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
2、教学内容的选取: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重选取具有思想性和艺 术性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略到音乐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同时,还应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3、教学方法的运用:除了传统的讲授、示范和练习外,教师应采用多元化 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项目式教学、协作学习等。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谢谢观看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 末考试、实践环节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 合素质。
3、加强评价反馈。应加强评价反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 进。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参与评价反馈过程,共同促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 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 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高度的法治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法律人才。 具体而言,其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法律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它包 括对法律规则的遵守、对法律精神的信仰、对法律价值的认同等方面。高校法学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应通过深入挖掘法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 法治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0051748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9.png)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改革与创新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一、改革创新的重要性1.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2.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枯燥,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通过改革创新,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创新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得他们不仅能够获得纯知识上的收获,更能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做法1. 更新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材,引入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热点问题,使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 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多元化教学方法。
如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
3. 重视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可以通过实地调研、社会实践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注重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5. 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教学改革创新的主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学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升其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难点与对策1. 学生观念问题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较为枯燥,对教学改革创新持抵触态度。
法学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
![法学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f78e9a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7.png)
通过思政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 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法学专业课思政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
法学专业课思政教育改革必须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改革方向 正确、内容科学、方法有效。
社会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 现实和法治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04
CATALOGUE
法学专业课思政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课堂教学实践
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设计
结合法学专业课程特点,挖掘和充实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 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法学专业课思政教育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改革
强化法学理论教育
在法学专课中,加强马克思主 义法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理论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融入思政元素
结合法学专业课程内容,挖掘和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法治 精神、公平正义、社会责任等, 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
通过社会调查、媒体报道等方式,了解社会公众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包括法律意 识、法律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法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
通过统计法学专业毕业生在政法系统、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等领域的就业情况,评估 法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
持续改进方向
01
深化思政教育与专业 教育的融合
进一步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 合方式,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 的全过程,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12bd6d3ccbff121dc368381.png)
2020·02摘要:“课程思政”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
法学专业课程的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
“法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在传授法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权观和法治观,使法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关键词:法学课程;课程思政;教书育人作者简介:时显群,西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理学教学与研究。
(重庆400715)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8jy015)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20)02-0059-02“课程思政”是相对于高校传统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所有课程的教学都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熏陶,强调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特色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重言传身教和立德树人,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和目标。
[1]“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专业课的课堂里,学生在摄入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以法科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为视角。
高校法学专业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才的摇篮,法科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政治、法律工作,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党政机关政法类公务员,显然这类职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比其他职业更高。
这就意味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比其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加必要和迫切。
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课程中的渗透力和穿透力。
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2d3fe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e.png)
2020·08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陈楚庭摘要:高校法学教育旨在为国家法治建设事业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法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对于构建“大思政”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法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法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和能力,遵循分阶段育人原则,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共进。
关键词:“课程思政”;德法兼修;教学改革作者简介:陈楚庭,广东省总工会干校、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与思政教育和治理法治化研究。
(广东广州510507)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党建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机制探析”(2019JKDJ023)、广东省特色创新项目“国家治理体系中村规民约的历史擅变与现代转型作用机制研究”(2018GWTSCX024)的成果。
DOI :10.19865/ki.xxdj.2020.16.017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20)08-0051-03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为国家法治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的法治人才,成绩斐然。
新时代依法治国实践继续深化,党中央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目标,这既是对公检法等政法机关提高办案质量的鞭策,也是对高校法学教育提高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要求。
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摇篮,高校法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要求,继续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校法学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考量“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理念,指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知识传授过程中,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构建育人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以《侵权责任法》课程为例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以《侵权责任法》课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1d1760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f.png)
课程为例
目录
01 标题:从法律走向法 学的目标与路径
02
一、法律人工智能的 现状
03
二、人工智能法学的 发展目标
04 三、实现目标的路径
05 参考内容
标题:从法律走向法学的目标与 路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已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法律领域。在法 律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法律工作的智能化,大大提高了法律效率和公正性。然 而,在法律领域的应用,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的改变,更是对传统法律观念和 体系的挑战。本次演示将从法律的现状出发,探讨法学的发展目标,并分析实 现这些目标的路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应注重培养 和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 质。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学成果和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 重要指标,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
4、加强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工作。高校应选择适合自身 实际情况的优秀教材,注重教材的更新与拓展。同时,还应组织教师编写具有 自身特色的教材或讲义,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此外,还应积极引入国 外优秀的法学教材和文献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5、加强教学管理
3、提高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的需要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提高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法学专 业旨在培养具备法律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法治人才,而合格的法治人才不仅需要 掌握法律知识,还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文素 养。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3篇)
![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ddb42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8.png)
第1篇摘要:本文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背景,通过对当前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践探索。
旨在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言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求。
因此,对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1. 教学内容陈旧: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依靠期末考试,缺乏对学生日常学习、实践能力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三、思政课教学改革措施1. 优化教学内容: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实践活动、学生自评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四、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1. 创新教学模式:以“互联网+”为背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以《国际经济法》课程为例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以《国际经济法》课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398e8ba26925c52dc5bf78.png)
2019年第11期【摘要】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本文以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课程为例,通过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的界定,分析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探索,以期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人才培养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对于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既不是增设一门名为“课程思政”的课程,也不是用“课程思政”来替代“思政课程”,也不是要将法学专业课都建成“思政课程”,或者在课堂教学中专门拿出一个时间来进行“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不忽视任何一门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课程本身、课程所在学科等多方面的育人作用,形成由点及线、有线到面的全方位改革。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第一阵地”,应该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出发,在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法学乃“正义”之学,法学教育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应当包括对国家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号召。
毋庸讳言,在高校法学教育过程中,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在学生甚至在一些教师身上有所显现,法学教育存在着过度工具化、功利化倾向。
而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法价值引领渗透进法学专业课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法学课程,其关键在于“渗透性”,通过“无声润物”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c2e9fa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3.png)
关于法学专业“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探讨摘要:“课程思政”是当下教育中具有创新性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其主要指的是在各科专业课程的教育的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想与政治”的相关内容,以此加强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
而法学作为一个培养未来检察官、律师等高素质、高品德的专业,在自身的专业课程中不断利用“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对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法学专业的课程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
因此本文主要对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加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策;探讨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分析(一)课程缺乏对思想政治观念的认识在法律课程的教学中,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因素没有正确的认识。
这门课程主要内容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虽然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缺乏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
这对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完善的。
因此,有必要提高学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观念的认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因素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许多法学专业的教授都认为只要在教学专业课程时执行一个教学任务,只需要完成一个专业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就已经可以了,因而这样的想法是无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价值观的。
(二)专业课程涵盖的"课程思政"内容较为单一很多法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丰富,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仅仅是对法律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而法学教育很多时候都需要运用大量的对材料进行了案例分析,但是在解释案例时,老师没有深入研究思想和政治因素。
而且,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具有非系统性,不能采用合理的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简而言之,法律的主要主题没有某些思想和政治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对学生全面实施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
所以导致法学专业无法有效实施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法学课程思政伦理意义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法学课程思政伦理意义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9eb94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4.png)
法学课程思政伦理意义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摘要: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法学人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并且,近年来法学专业也逐渐建立起多层次、全面化的法学教育体系。
而课程思政是法货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相关专业重要的选修课程,因此,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大重要的作用。
明确法学课程思政的伦理意义,有利于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各种元素,从而为法学专业获取良好的教育成效提供强大支撑。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法学课程思政伦理意义及教学改革路径进行了探析,希望为相关的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法学专业;课程思政;伦理意义;教学改革路径前言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法律工作团队与政法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均需将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作为根本,从而以此为建设法治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法学课程思政是建立于法学人才培养体系与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机制的基础之上,全面分析与研究法学课程思政所具备的伦理意义,产将课程思政作为导向深入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全面完善与优化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同时还是开拓我国法治建设路径的重要保障。
基于此,针对法学课程思政伦理意义及教学改革路径开展研究,具备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法学课程思政具备的伦理意义(一)有利于为伦理实体的存在提供精神力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将伦理实体定义为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直处在无伦理或者伦理实体破碎的情况下,个人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根本。
黑格尔认为:国家、社会及家庭均为伦理实体发展中需经历的重要阶段。
在新伦理学体系内,把人类共同体纳为最高的伦理实体等级,而国家、民族、社区、社团及家庭等均为人类共同体伦理实体存在的具象。
伦理实体的存在与发展会受到情感、精神及物质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所以,只有精神因素才可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且可以在群体中逐渐形成强大的合力。
而高校也是具备了社会共同体的特性,在国内高校教育的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的强大优势,有效培育学生的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精神推动力。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88640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10.png)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发布时间:2022-12-12T08:30:20.798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6卷15期作者:陈晨[导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
陈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610213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
高校法学教育肩负着培养法治中国建设人才的重大使命,党中央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目标,这不仅是对公检法等司法机关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法学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培养的法治人才不仅仅要掌握法律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同样重要,在法学思政教育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高法学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共进。
关键词: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引言高校法学教育肩负着培养法治中国建设人才的重大使命,党中央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目标,这不仅是对公检法等司法机关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法学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培养的法治人才不仅仅要掌握法律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同样重要,在法学思政教育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高法学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共进。
1课程思政融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在法学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通过丰富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可以有效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教育“两张皮”现象,进而有效发挥法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对于法学教师而言,他们将法学课程所涵盖的思政元素融入法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既能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担当起对法学专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能加强对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法学“课程思政”的引入与设计研究
![法学“课程思政”的引入与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454d8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d.png)
法学“课程思政”的引入与设计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法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法学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法律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法学人才,大学法学教育开始引入“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指在法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治精神,弘扬法治文化,提升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法律实践中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还能够促进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法学人才。
通过对“课程思政”的引入和设计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如何在法学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高法学教育的实效性和现实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1.2 研究意义法学“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法学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法学“课程思政”可以促进法学教育的内涵建设,强化法学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导向,使法学课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
法学“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法学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法学“课程思政”的引入与设计,可以为高校法学教育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实践经验,推动法学教育向更高质量、更深度发展。
研究法学“课程思政”的引入与设计,对于推进高校法学教育改革、提升法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深入探讨法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法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全面提升法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字数:237】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法学“课程思政”的引入与设计,旨在深入研究法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与贯穿,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分析法学“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探讨思政教育在法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10月第8卷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Bengbu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Oct 2019Vol 8ꎬNo 5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究收稿日期:2019-06-30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7JYXM0204)ꎻ安徽财经大学重点教研项目(ACJYZD201705)ꎮ作者简介:金玉(1962-)ꎬ女ꎬ安徽淮南人ꎬ副教授ꎮE-mail:2336800432@qq.com金㊀玉(安徽财经大学㊀法学院ꎬ安徽㊀蚌埠㊀233030)摘㊀要:对思政教育融入法学通论课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ꎬ通过探讨法学通论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ꎬ提出了教师要坚定法治信仰㊁找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切入点㊁将法学通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衔接㊁完善课程思政的教材内容㊁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对策ꎬ目的使大学生德法兼修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ꎮ关键词:课程思政ꎻ法学通论ꎻ教书育人ꎻ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9)05-0087-05ExplorationfortheGeneralJurisprudenceCurriculumThinkingandPoliticsEducationandTeachingReformJINYu(SchoolofLawꎬAnhu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ꎬBengbuꎬ233030ꎬAnhui)Abstract:BytheanalysisonthenecessityforthethinkingandpoliticseducationfixedwiththeGeneralJurisprudencecourseꎬandbythediscussionontheexistingproblemsinteachingtheGeneralJurispru ̄dencecoursethinkingpoliticsꎬitproposedthatteachersshouldhavefirmlytheirruleoflawfaithꎬaccu ̄ratelyfindthepointofpenetrationbetweentheGeneralJurisprudencecourseandthethinkingandpoliticsteachingꎬcombinetheGeneralJurisprudenceclassroomteachingandthesocialpracticeeffectivelyꎬperfectthecontentofthetextbookoftheGeneralJurisprudencecoursethinkingandpoliticsꎬconstructitsteachingassesssystemoftheGeneralJurisprudencecoursethinkingandpoliticsꎬandsomemeasureslikethatꎬinordertomakethestudentslearningthemoralitiesandthelawstogethersotheycouldbecomethesocialistmodernizationelitesneeded.Keywords:curriculumthinkingandpoliticsꎻGeneralJurisprudenceꎻimpartingknowledgeandeducatingpeopleꎻclassroomteaching㊀㊀ 课程思政 是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㊁通识课程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ꎬ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ꎬ发挥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ꎬ共同构建高校育人体系ꎬ完成高等教育肩负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任务[1]ꎮ 课程思政 突出了通过不同课程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内涵ꎬ体现了我国大学课程坚持以德树人的基本理念ꎬ坚持 立德 与 求知 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ꎬ是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革新[2]ꎮ法学通论课程是高校针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ꎬ其内容包括:宪法㊁刑事法律制度㊁民事法律制度㊁行政法律制度㊁经济法等ꎬ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㊁规则意识㊁理性思维㊁创新能力ꎬ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法律权威观念ꎬ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ꎮ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法学通论课程ꎬ是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ꎬ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ꎬ实现全员㊁全程㊁全方位育人目的ꎬ专业课㊁通识课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向同行㊁相互协调ꎬ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单一到多元的创造性转变[3]ꎮ也就是说高校除思想政治课外ꎬ各专业课㊁通识课也要 立德树人 ꎬ法学通论课程应 德法兼修 与思想政治课一起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ꎮ1㊀将思政教育融入法学通论课的必要性1.1㊀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我国«高等教育法»在第三条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遵循宪法确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ꎬ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ꎮ在第四条㊁第五条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与任务ꎬ高等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德㊁智㊁体㊁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ꎮ教育过程是育人的活动ꎬ教育人的活动ꎬ是一种认识活动ꎬ教育学生认识自然㊁认识社会㊁认识人本身ꎬ也就是认识世界ꎬ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ꎮ但育人就有为谁育人㊁育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育人的问题ꎬ这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ꎮ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ꎬ坚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ꎮ在法学通论课程教学过程中ꎬ在进行法学基本理论与知识传授ꎬ培养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ꎬ发展学生的智力ꎬ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ꎬ使学生逐渐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ꎬ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㊁世界观㊁价值观ꎬ是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求ꎮ因而ꎬ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应该坚持 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 原则ꎬ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ꎬ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ꎬ以此完成高等教育要培养的热爱祖国㊁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ꎮ 无论是 思政课程 ꎬ还是 课程思政 都必须在立德树人㊁以文化人等育人方面保持一致ꎮ [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ꎬ 必须围绕学生㊁关照学生㊁服务学生ꎬ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㊁政治觉悟㊁道德品质㊁文化素养ꎬ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㊁全面发展的人才ꎮ [5]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去探索㊁实践法学通论的课程思政ꎬ是可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目的的ꎮ1.2㊀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须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的教师的职责ꎬ按照韩愈的说法ꎬ是要对学生传道㊁授业㊁解惑ꎮ在现如今看来ꎬ这个 道 的含义是颇为广泛的ꎬ政治思想教育是道ꎬ理想㊁道德㊁情操的培养是道ꎬ阐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㊁立场和方法是道ꎬ说明事物的规律ꎬ讲清某种道理也是道ꎮ总之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ꎬ掌握正确的认识世界的方法ꎮ所谓 授业 指的是传授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ꎮ但传道㊁授业与解惑ꎬ都偏重在知识方面ꎮ而求知的目的ꎬ却在于行ꎬ也就是实践ꎬ因此ꎬ我国«高等教育法»在高等教育的任务中又对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㊁创新精神进行了要求ꎮ总之ꎬ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以人为本㊁知行统一㊁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ꎮ就目前的高校法学通论课程教育教学来说ꎬ教师们在讲授各种法律基础理论与技能培养的同时ꎬ要更加重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ꎬ 守好一段渠㊁种好责任田ꎬ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ꎬ形成协同效应 [6]ꎬ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通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ꎮ实践证明ꎬ这样做是非常必要的ꎬ也是可行的ꎮ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ꎮ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不同之处ꎬ但它们也有相同之处即在培养人才的任务与目标上是一致的ꎮ 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 是法学教学的内在要求ꎬ其对法学通论课程教学起着指导和决定作用ꎮ笔者经过三十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ꎬ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ꎮ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法学通论课程教学过程中ꎬ必须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ꎬ才能达到高等教育的预期效果ꎬ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ꎮ近年来ꎬ我们注意到并在法学通论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ꎬ比如讲宪法时ꎬ对我国宪法序言的讲授增加了授课内容ꎬ通过对历史与现实比较以及生动的案例分析ꎬ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艰辛与光荣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ꎬ从而增强了大学生们爱祖国㊁爱人民㊁爱社会主义的意识ꎮ在法学通论教学中将法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ꎮ1.3㊀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过去一段时间ꎬ在我们培养的人才中ꎬ有一些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ꎬ这是值得高等教育重视的问题ꎮ因此ꎬ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法»修改时ꎬ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增加了应具备 社会责任感 的内容ꎮ这既是实践的要求也是立法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88金玉㊀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究炼ꎮ人才培养中ꎬ德㊁智㊁体㊁美ꎬ德为先ꎬ在德育的内容中ꎬ最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ꎮ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ꎬ掌握的本领越大㊁越多ꎬ对社会的破坏就越厉害ꎮ实践表明ꎬ在法学通论教学中ꎬ由于贯彻了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 原则ꎬ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目标ꎬ教学质量与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高ꎬ同学们获得的是满满的正能量ꎮ法律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之一ꎬ任何一部法律ꎬ都体现立法者的社会价值观ꎬ都是法的理论与价值和法律条文的统一体ꎮ因此在教学中ꎬ要想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ꎬ都必须结合立法背景以及立法的指导思想来分析ꎬ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弄清楚法律条文的意思ꎬ否则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理解的ꎮ在讲述法律条文的过程中ꎬ一定要理论联系社会实际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ꎮ如我国«宪法»ꎬ在第四章ꎬ分别在第一百四十一条㊁第一百四十二条㊁第一百四十三条ꎬ确定了我国的国旗㊁国歌㊁国徽㊁首都ꎬ每条都简明扼要ꎬ但背后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具体的法律制度保障ꎮ我国有«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ꎮ如我国«国歌法»第十五条规定ꎬ如果有侮辱国歌的行为ꎬ轻者构成违法ꎬ重者构成犯罪ꎮ因为ꎬ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ꎬ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亡时刻ꎬ由聂耳作曲ꎬ田汉作词ꎬ以唤起㊁鼓舞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ꎬ将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号角[7]ꎮ老师通过对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国歌变迁的讲解ꎬ使同学产生共鸣ꎬ增强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ꎬ同时对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ꎮ2㊀法学通论课程在思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1㊀任课教师认识不够担任法学通论课程的教师往往是法学院的专任教师ꎬ教师们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㊁党团组织㊁辅导员要完成的任务ꎬ法学通论课程的老师们的教学注意力较多集中在法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面ꎮ这样容易出现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状态ꎬ从而将教书与育人分离开来ꎮ其实ꎬ稍加思索ꎬ就不难发现ꎬ所谓的 法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不是孤立存在的ꎬ一部法律总是包含在基本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ꎬ有道才有文ꎬ因文以弘道ꎮ理解了法律条文ꎬ才能领会法律要体现的思想与要实现的价值ꎬ同时ꎬ在领会法律思想与价值的基础上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才能更深刻ꎬ运用才能得心应手ꎮ法律条文与立法指导思想统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文道统一ꎬ是客观的存在ꎬ是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教学规律ꎮ否定它的存在或忽视这一规律ꎬ都有可能会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ꎬ这一点已经被法学教学实践所证明ꎮ在法学通论课程教学中忽视道(政治思想教育)的教育ꎬ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思想混乱的现象ꎬ法律知识也不可能学好ꎮ2.2㊀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弱法学通论课程在高校一般是选修课ꎬ学生选这门课ꎬ有的是为了凑学分ꎬ有的是想学点能解决现实生活中产生争议的法律知识ꎮ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ꎬ受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授课方式的影响ꎬ学生们一般对思政教育没有很高的热情ꎬ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8]ꎮ如果教师忽视法学知识的特点ꎬ把法学通论课程上成思想政治课ꎬ这不仅给法学通论课程带来严重的损害ꎬ而那种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式又不能为学生所接受ꎬ甚至激发学生的反感情绪ꎬ达不到教育教学目的ꎮ但如果把法学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ꎬ就法学论法学ꎬ就法律谈法律ꎬ其结果也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ꎮ当代大学生身处资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ꎬ见多识广ꎬ而法学通论课程内容多ꎬ课时少ꎬ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ꎬ同时既传授法律知识又让同学们思想政治水平有所提高ꎬ这的确应是法学通论课程教师需深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ꎮ2.3㊀法学通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不完善首先ꎬ法学通论课程ꎬ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ꎮ教师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ꎬ讲自己熟悉的部门法内容ꎬ无法完成法学通论课程思政要求ꎮ其次ꎬ法学通论课程ꎬ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ꎬ教学目的不明确ꎮ教师授课自由度较大ꎬ容易导致与课程设置的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出现ꎮ再次ꎬ法学通论课程思政缺乏完善的考核标准ꎮ对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ꎬ教书与育人是否达到课程设置目的与要求ꎬ没有科学㊁合理的衡量标准体系ꎮ3㊀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法学通论课程的具体路径3.1㊀教师要坚定法治信仰教师本身要有正确的法治观ꎬ对法律要信仰ꎮ98蚌埠学院学报㊀2019年10月㊀第8卷㊀第5期(总第47期)这里的法治信仰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不相悖ꎮ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㊁毛泽东思想㊁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ꎬ2018年我国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时ꎬ上述指导思想已被写进了宪法ꎮ宪法是国家根本法ꎬ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ꎬ所有的组织与个人都要遵守ꎮ因此ꎬ法治的本质即是宪法治ꎮ在我国信仰法治与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一致的ꎮ教师要信仰法律ꎬ以身作则ꎬ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ꎬ如果教师本身都没有正确的信仰ꎬ口是心非ꎬ如何能教育好学生?因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ꎬ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ꎬ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ꎬ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ꎬ这也是实践检验过的真理ꎮ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育与育人两个方面ꎬ二者缺一不可ꎮ培养德㊁智㊁体㊁美全面发展的人ꎬ是教师的任务ꎬ我们要根据这个任务授课ꎬ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培养人ꎮ因此ꎬ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师ꎬ要 以德立身 ꎬ爱岗敬业ꎬ热爱学生ꎬ丰富与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ꎬ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发自内心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ꎬ使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如杜甫诗说的那样 随风潜入夜ꎬ润物细无声 ꎮ这样ꎬ就把法学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统一起来ꎬ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ꎮ3.2㊀走进学生心田播撒法治种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ꎬ教育活动的对象是有血㊁有肉的人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ꎬ走进学生的心里ꎬ与学生真诚地沟通与交流ꎮ因此ꎬ在法学通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ꎬ明确教学对象至关重要ꎮ在法学通论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ꎬ就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教学ꎬ让学生愿意接受㊁乐于接受㊁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ꎬ避免说教ꎮ我国现行«宪法»确立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ꎬ这既是我国所有法律都要贯彻与体现的价值与指导思想ꎬ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要完成的思政教育的内容ꎮ所以ꎬ在法学通论课程内容设计时ꎬ应充分考虑授课学生的专业背景ꎬ实际需要ꎬ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ꎬ将思政内容结合法学理论与实践ꎬ有针对性地育化进学生的心灵ꎬ启发学生的求知欲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ꎬ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ꎬ使学生尊法㊁守法ꎬ将法律作为行为的指南ꎬ当遇到纠纷与社会问题时ꎬ知道采用法律的手段解决ꎮ3.3㊀从法律文化入手找准切入点法律现象是文化现象ꎬ法律文化是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㊁组织和结构的总和[9]ꎮ中国的法学通论核心内容ꎬ是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ꎬ结合中国的历史与文化ꎬ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法学理论与法律制度经验ꎬ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制度ꎮ因此ꎬ教师在备课时ꎬ要结合中国的法律文化ꎬ将法学通论课程中的 思想政治元素 梳理出来ꎬ在教学中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自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ꎮ如在讲授法学通论课程宪法部分时ꎬ结合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宪法的背景ꎬ教师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结合ꎮ为后面讲解民法㊁经济法㊁行政法等部门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ꎬ做好有效的铺垫ꎮ在讲授民法时ꎬ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与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ꎬ进行比较分析ꎬ通过生动的案例剖析ꎬ使大学生们认识到诚信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ꎬ并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守诚信的人ꎮ3.4㊀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衔接我们不仅要在法学通论课堂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ꎬ还应将法学通论课程的 第二课堂 即社会实践ꎬ纳入到 课程思政 体系中来ꎮ如结合红色主题参观活动ꎬ使同学们了解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的艰难困苦ꎬ以此加深理解我国宪法序言以及第一条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内涵ꎻ结合升旗活动ꎬ讲述国旗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精神ꎬ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ꎬ每个公民有义务尊敬与爱护国旗ꎬ以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ꎻ结合反腐倡廉活动ꎬ通过到法院旁听审理腐败官员案件ꎬ告诫学生ꎬ今后成为国家公务员一定谨记权为民所用ꎬ当官不能发财ꎬ对权力要始终心存敬畏ꎻ通过邀请法官㊁检察官㊁律师讲座ꎬ举案说法ꎬ使同学们近距离了解㊁感受法律ꎬ以激发大家知法㊁守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ꎮ结合每年12月4日的宪法日宣传活动ꎬ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ꎬ以提高公民意识以及法治理念ꎮ3.5㊀加强课程建设ꎬ完善教材内容首先ꎬ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人员ꎬ编写一部适合中国大学生实际的高质量的法学通论课程思政的教材ꎮ教材要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ꎬ内容科学㊁合理ꎬ能有效地与目前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衔接ꎬ使两者的内容相互补充ꎬ避免重复ꎮ其次ꎬ制定法学通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南与教学大纲ꎮ明确法学通论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ꎬ特别09金玉㊀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究是法学通论课程所能体现的育人功能ꎮ一方面ꎬ要结合法学通论课程的特点ꎬ确定其所要承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务和内容ꎬ梳理出相应的思政价值元素ꎬ充分挖掘法学通论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ꎬ明确法学通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ꎻ另一方面ꎬ尊重法学通论课程的独特性ꎬ在坚持法学通论课程学科专业特征的基础上ꎬ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法学通论课程ꎬ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指南ꎬ为法学通论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提供具体的方向指引ꎮ3.6㊀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两部分:对教师的评价与对学生的评价ꎮ对教师的评价ꎬ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㊁教学内容的设计㊁教学效果等方面考量教师的育人成效ꎮ学校可通过教学督导㊁同行听课㊁学生评教来实现ꎮ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程度评价ꎬ应是多元的ꎮ首先ꎬ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ꎬ提问㊁作业㊁讨论课ꎬ将学习效果评价与育人评价结合ꎬ从单一知识掌握程度评价维度逐步向社会责任意识㊁思想道德意识等德育教育方面进行多维度考评延伸ꎮ改变过去单一考评体系ꎬ建立多元评价标准ꎬ使其真正体现出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目的ꎬ促进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得以提高ꎮ其次ꎬ学校从学生发展㊁成长需要出发ꎬ科学地制订法学通论课程思政育人标准ꎮ具体办法ꎬ如教务处与团委单独或联合ꎬ通过组织第二课堂㊁社会实践活动ꎬ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综合素质ꎬ其中考核数据中包括品德素质ꎮ学校通过建立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ꎬ从制度层面明确㊁规范法学通论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要求和操作办法[10]ꎬ增强教师与学生对于品德养成的重视ꎬ达到思政课㊁专业课㊁通识课协同育人目的ꎮ4㊀结论法学通论课程的思政教育是长期且系统的育人工程ꎮ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到课堂教学的多种方法的运用ꎬ从教材建设到教学实践的检验ꎬ从教学保障制度的构建到实施过程的不断完善ꎬ是循序渐进的过程ꎮ教师要不断挖掘法学通论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ꎬ使之有机地融入法学通论课堂ꎬ实现法学通论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目的ꎬ使法学通论课程成为学生德法兼修的平台ꎬ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ꎮ参考文献:[1]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ꎬ2017(Z3):21-24.[2]伍醒ꎬ顾建民. 课程思政 理念的历史逻辑㊁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ꎬ2019(3):54-60. [3]高德毅ꎬ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ꎬ2017(1):43-46.[4]邱仁富.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ꎬ2018(4):109-113. [5]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ꎬ2016-12-09(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ꎬ2017:378.[7]周叶中ꎬ主编.宪法[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15:221.[8]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ꎬ2017(7):10-14.[9]马新福ꎬ主编.法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ꎬ1995:452.[10]郑文文.协同育人视角下的 课程思政 实施路径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ꎬ2019(2):95-98.19蚌埠学院学报㊀2019年10月㊀第8卷㊀第5期(总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