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 26课猫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预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在本文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预习提示
作者简介
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作品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译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另外还有《郑振铎文集》。
生字生词
相称(chèn) 郁(yù)闷一缕(lǚ) 娱(yú)乐污涩(sè) 蜷(quán )伏
怂恿(sǒngyǒng)婢女(bì)惩戒(chéng)怅然(chàng)红绫(líng)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安详:从容不迫。
亡失:丢失,散失。
忙乱:事情繁忙而没有条理。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怏意:心情爽快舒适。
妄下断语:随便的下结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完成下列表格:
来历外形性情结局“我”的喜欢程度
“我”失猫后的心情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猫》课堂探究案
一、研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17-29段)。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4、“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
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5、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7、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三、感悟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
“对于-------------------------------,我想说:-------------------------- 。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主题归纳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的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呼吁我们要善待生命,同情弱小者。
《猫》参考答案
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第一只猫要来的白雪球似的可爱很活泼宠物
第二只猫要来的浑身黄色更有趣、更活泼宠物
第三只猫拾来的不好看、瘦忧郁、懒惰若有若无
三、研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
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
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
4、“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
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5、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7、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
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
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
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三、感悟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
“对于-----------------------------------,我想说:------------------------------- 。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斑羚飞渡》参考答案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讲讲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群斑羚被狩猎队所追杀,被逼到了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当“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但后来,斑羚群凭借娴熟的跳跃技巧,以牺牲老斑羚的生命为代价,成功地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赢得了种群的生存机会。
思路: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彩虹
2.斑羚群遇到了什么样进退维谷的绝境?
斑羚群被狩猎队和猎狗追赶,它们被逼上了戛洛山的伤心崖,面前是6米宽的山涧,而他们只能跳4—5米。
前有跳越不过的宽谷,后有追兵,斑羚群就是面对这样的进退维谷的绝境。
3、是谁想出了脱险的办法?文章从哪些方面对它进行了描写?
(镰刀头羊;神态、动作、声音、外貌)
《斑羚飞渡》课堂探究案
品读赏析(上)
4、课文中多次出现“彩虹”,这“彩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
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5、文中除了多次描写彩虹,也多次写到了羚羊的叫声,每次叫声都有什么含义?
(1)一只老斑羚哀咩一声,是临死的悲哀。
(2)镰刀头羊A、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B、“咩——咩”的吼叫,召唤母羚羊回来;指示飞渡的决策,并要求分列。
C、悲怆的轻咩一声既是忧伤的叹息,又是召唤补充死亡队伍的命令。
(3)一只公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是招呼一只半大斑羚出列试跳。
(4)半大斑羚兴奋的咩叫,是获得新生的喜悦。
6、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了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
“老斑羚”和“半大斑羚”的试跳情景写得特别详细,使我们对飞渡的惊险和壮烈感受真切。
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7、指名朗读“就在这时……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请同学们复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
复述时要记住主要内容,把握重点,抓住主要动词,然后串起来。
半大斑羚朝前(飞奔),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起跑),到悬崖边缘,半大斑羚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年斑羚(紧跟)在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猛蹬)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也再度(升高),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则笔直(坠落)山崖。
8、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的行列,后来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斑羚群分为两拨之后,头羊发现老年斑羚那拔少十来只,为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须使两拨斑羚数量一致,于是头羊从年轻的行列走出,归入年老的队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随着归入年老的队伍中,然而,选择
老年斑羚那拨,即是选择了死亡,因此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表达了它沉重而悲壮的心情。
9、在这群斑羚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迫切学习的金子般的东西呢?
牺牲精神、团队精神、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智慧、尊严,对生存权利的渴求……
10、导致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人类的欲望和自私、人性亮点的失落等。
探究主旨
11、“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为何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
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12、“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耍滑头的老斑羚回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遗憾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为什么让“我”震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想到动物精神的高贵和人类行为和思想的不光彩。
13、“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震惊?
因为“我”是猎人,参照人类在这种生死关头常常会有临阵脱逃的表现,但是作为一种动物的斑羚却没有。
可见动物的品德比人类还要高尚。
14、“它走了上前,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参考答案
1.老斑羚做桥墩搭的桥,半大斑羚成功跳到对岸,老斑羚则粉身碎骨。
2.老斑羚是心甘情愿、从容地走向死亡。
3.侧面描写,烘托整个老斑羚群为了赢得种族生存机会,心甘情愿选择死亡。
:1.①凝视②耀眼③灿烂④流露2.①一丝不苟一毛不拔一成不变一钱不值②坚持不懈百战不殆百折不挠宁死不屈3.略4.①A句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是“彩虹”,前面的中心词“天空”是彩虹出现的环境。
B句是一个复句,前一个分句陈述的是天空的明净,后一个分句说的是彩虹的出现,前后两句的意思不能连贯②A句说的是母斑羚已经走进了危险境地。
B句表现不出环境的危险,反面描绘了母斑羚的美丽。
5.C
《华南虎》参考答案
一、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
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
“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
(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象征: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那么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
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二、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2、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马》参考答案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
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⑴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①勇毅:无畏的精神,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②驯良: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⑵、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①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②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③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
四、问题探究
3、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4、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突出表现在哪些句子上?自由品读,读出情味。
(先谈自
己的理解,再朗读)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5、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
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
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6、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出对马的同情?
对比双方对比的用意
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习性特点写出了人工驯养的马的驯良,克制,处处受到束缚羁绊的不自由,更表现了天然野生的马的强壮、轻捷和遒劲,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马和狮子、驴子、牛、骆驼等的体形的比较说明马是身材高大而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
马与牛、驴的头颅的比较突出马的头部比例整齐,给人一种轻捷的神情,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
马与牛、驴、骆驼、犀牛、狮子的眼睛、耳朵、尾巴的比较。
突出马的眼睛闪闪有光且目光坦率,各部位配合优美。
7、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
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
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
《狼》参考答案
《狼》课堂探究案(一)
一、根据预习提示,翻译课文
译文
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很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住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再把骨头扔给狼,后面的狼停住,可是前面的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处境非常危急,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有个打麦场,场主在麦场中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的很。
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脑袋,又几刀杀死了它。
正要赶路,回头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身后。
大半个身子已经进去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两条大腿,也杀死了它。
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敌人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全被杀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分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第五段,作者评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写出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2)写出前狼假装睡觉姿态的句子(其一犬坐于前)
(3)写出前狼假装睡觉神态的句子(目似瞑,意暇甚。
)
(4)写出前狼假装睡觉目的的句子(盖以诱敌)
(5)点明主旨,发表评论的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狼》课堂探究案(二)
一、问题探究:
1.从描写方法上来分析文章如何刻画屠户与狼的形象。
(一)屠户:主要从心理与动作来表现其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如从“惧——投骨避狼”到“大窘——骨尽狼仍从”再到“恐——前后受其敌”,最后“悟——刀劈两狼”表现了屠户的心理变化过程。
)
(二)狼:主要从心理与神态、动作来表现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
(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将狼馋涎欲滴想吃人的绿眼睛刻画出来;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
2.学生自由讨论:
(1)双方的较量可谓斗智斗勇,看看人和狼的智慧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说说理由。
人:找柴堆作掩护,放下担子,拿起刀,为自己争取了主动。
一跃而起,攻其不备杀死一只狼。
乘胜追击,又杀死了另一只狼。
(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以及化整为零,一一击破的方式克敌制胜。
)
狼: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懂得以分散注意力、前后夹攻等方式战胜对方。
)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会失败”?
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1)标题。
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2)行文。
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
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3)结尾。
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3.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二、感悟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狼的本性是贪婪、凶残和狡诈,绝对不能对狼有半点怜悯之心。
同样,我们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