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尔惟旧人。 (《 尚书 ·大诰》) ▪ 这种有“维” 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谓
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 如: ▪ 百工维时。 (《 尚书 ·皋陶谟》) ▪ 蚩尤惟始作乱。 (《 尚书 ·吕刑》)
14
乃
▪ “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
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
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
b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 ·魏策三)
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当时既
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如:
是是帚慧。 是是苫慧。
25
▲先秦虽已经有“是”字判断句,但还是少数,仍以
作指示代词为常。凡是可能用“此”替换的,一般 不宜视为判断词。 ▪ (1) 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 虢。 公曰:“是吾宝也。 ” (左传 ·僖2) ▪ (2) 少事长,贱事贵,不 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 也?(墨子 ·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 故也? (墨子 ·非攻上)
2.在上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的“是” ,常是复指上 文出现了的内容
▪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 所利非所用, 所用非所 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 日众。 是世之所 以乱也。 (韩非子 ·五蠹)
20
▪ 千里而见王, 是予所欲也。 (孟子·公孙丑上)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 (论语 ·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问。 (左 ·僖4)
▪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21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 作主语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 古今判断句的差异? 4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 用的频率很低)。
➢毛泽东,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 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 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 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 主语, 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 ”,表达判 断语气,帮助判断。
汉代:
a小儿谣曰: “楚王渡江得萍实, 大如斗, 赤如 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 ”此楚之应也。 (说苑 ·辨物) b童谣曰: “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 ”此是楚王之应也。(孔子家语
·致思)
a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 ·宣15)
b余 是 所 嫁 妇 人 之 父 也 。 ( 论 衡 · 死 伪 篇 )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 不是判断句。
9
B. 以副词“乃”、“即”、“诚”、“必”、“亦”、 “皆” 、“惟”、“维”、“伊”、“繄 ” 、“ 诚”、“实”、“尽”、“素”、“固”、“良”、 “必”、“真”、“又”、“本”、“盖”、“其
”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 ( 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韩信传)
(唐钰明: 《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 , 《中国语文》
1991-5; 《上古判断句辨析》 , 《古汉语研究》 1993-4)
27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
➢仲弓父,贱人。(史记 · 陈涉世家) ➢滕,小国也。(孟子 ·梁惠王下) ▪ 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 ·述而)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 陈 良,楚产也。 (孟子 ·滕文公上)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 ·僖4) ▪ 君者,出令者也。(韩愈.原道)
▪ 所重,民、食、 丧、 祭。 (论语 ·尧 曰)
8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 者▲说蟹) 六跪而二螯。 (荀子 ·劝学)
▪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这两句的意 思很明显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 因此尽 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17
▪ C. “为”字句式
▪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 ▪ 尔为 尔, 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
浼 ▪ 我余哉为。伯(鯈孟子,余·公而孙祖丑也上)。(左传)
▪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论语 ·微子)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微子)
省属重点高校。
▪ 对比: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 ·里仁)
3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 也。(史记 · 陈涉世家)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 · 隐元) 今京不度, 非制也。 (左传 · 隐元)
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 ·成 4)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
武汉工程大学是省属重点高校。
他不是湖北人。
22
▪ 来源:
▪ 古汉语判断句中“是”复指前文复杂的谓词性成
分,作判断句的主语。判断动词“是”即由此发 展而来。
▪ 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 味。
▪ 产生时间:
▪ 起源于先秦, 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语 中已不可或缺。
▪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
23
▪ 判断动词 “是”的早期用例
。
(荀子 ·仲尼)
▪ ( 3) 高祖曰: “是齐辩士也。 ” (史记 ·淮阴侯列 传)
26
对比:
▪ (4) 荀息曰: “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 借道乎虞乎? ”公曰: “此晋国宝也。 ” (谷梁
传 ·僖2)
▪ (5)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 此天下之通 义也。 (说苑 · 臣术)
▪ (6) 高祖曰:“此齐辨士蒯通也。 ” (汉书 ·
可以按照判断系词“是”去翻译,但
要意识到它们并不是判断系词。
12
为
▪ “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 作为” 、“ 成为” 、“ 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 如:
▪ 木直中绳, 糅以为轮。(《荀子 ·劝学》) ▪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 ·襄
公二十六年》) ▪ 即使用在判断句中, 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
▪ 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 ·张骞传)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 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 ▪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 ·张仪列传) ▪ 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 ▪ 荀卿,赵人。 (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
▪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 ·北山经)
7
▪劫天子,恶名也。 (战 国策 ·秦策)
▪ “为 ”字式: 判断句or动词谓语句
▲ 古代汉语的 “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
物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定。
▪▪ 王为使国人以为礼冠。。(论(语战·国先策进·)齐策) ▪ 女为《周南》、 《召南》矣乎? (论语 · 阳货) ▪ 杀鸡为黍而食之。 (论语 ·微子) ▪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 ·告子) ▪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 · 隐元)
15
即
▪ “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
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
肯定语气的作用, 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如:
▪
梁父即楚将项燕。 ( 《史记 ·项羽本纪》 )
▪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 ·襄公八年
》)
▪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即” ,一些有了“是”的 判断句在“是”前也用“即”,这都说明“即”不是判断词。 如:
▪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 权 重也。 (韩非子 ·五蠹)
5.条件、目 的等复杂语义关系
▪ 夫战,勇气也。 (左传 ·庄10)
▪ 百乘,显使也。 ( 战国策 ·齐策)
29
小结:
▪句式:
v 表达功能
▪ 1.主语+者,谓语+也。 v 1.类属关系
▪ 2.主语, 谓语+也。
v2.等同关系
28
▪ “判断句的活用”
3. 比喻关系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荀子 ·王制)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 ·颜渊) 4. 因 果 关 系 ( 一 般 由 谓 词 性 成 分 充 任 谓 语 )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 (庄子 ·养生主)
▪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庄子 ·秋水)
▪ 贱即买, 贵即卖。(《盐铁论 ·本议》)
▪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16
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 为”、“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 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 古汉语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 (司 马迁.报任安书) ▪ 劳师而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 ▪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 ·檀弓) ▪ 副词“非”修饰名词性谓语。 ▪ *他不是湖北人。 ▪ 副词“不”修饰判断动词“是” 。
意义空泛带来词义虚化,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联 系主语和名词性谓语的功能,“准判断词” 。
19
▪ D.判断动词“是”
▪ 主语+是+宾语 ▪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 鬷(zong)夷氏是其后也。(论衡 ·龙虚)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 ·里仁) ▪ 单个名词/代词+是+名词性成分
a襄子曰: “此必豫让也。 ” ( 战国策 ·赵策一)
b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 (史记 ·刺客列传)
24
先秦:
(1)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 “此 何种也 ? ”对曰: “此车轭也。 ”俄而复得一, 问 人曰: “此是何种也?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2) a韩, 魏之县也。 (马帛 · 战国纵横家书)
▪ 子诚齐人也。 (孟子 ·公孙丑上)
▪ 列御寇盖有德之士也。 ( 庄子 ·让王)
11
▪ 判斷謂語前出現的“卽、皆、必、 則、乃、素”等,都是副詞,用來 修飾判斷謂語。
▪ 在先秦,由于判断句中一般都不用
判断系词,所以,象“是” 、 “为”、
“乃” 、 “即” 、 “则” 、 “维” ( 或惟) 这类词出现在句子中时,有时虽然
▪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 ,古汉语判断句的 否定用“非”。
5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
A. 用“者”、“也”帮助判断
▪ 1.主语+者, 谓语+也。 ▪ 2.主语 ,谓语+也。 ▪ 3.主语+者, 谓语。
▪ 4.主语 ,谓语。
6
▪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 陈涉世家)
▪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逍遥游)
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如: ▪ 是乃狼也。 (《左传 ·宣公四年》)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 ·陈涉世家》) ▪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乃”,一些有了
“是” 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乃”,这都说明“乃” 不是判断词。 如: ▪ 乃入见。 (《曹刿轮战》) ▪ 访之,乃是逸少。 (《世说新语》)
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算 是判断词。 如: ▪ 余为伯鲦, 余而祖也。(《左传 ·宣公三年》) ▪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 (《论语·微 子》)
13
维
▪ “维(惟) ”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 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 很像是判断词, 但 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的 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 (韩非子 ·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 亦仁也。(荀子 ·非十二子)
10
▪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廉蔺列传)
▪ 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 ·醉翁亭记)
▪ 我马维骐, 六辔如丝。 (诗经 ·小雅) ▪ 尔维旧人。 (尚书 ·大诰) ▪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孟子 ·万章上) ▪ 吾翁即若翁。 (史记 ·项羽本纪) ▪ 吕公女,乃吕后也。 (史记 ·高帝本纪) ▪ 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史记 ·袁盎列传) ▪ 其带伊丝, 其弁伊骐。 (诗 ·曹风 ·鸠) ▪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左传 ·僖公五年)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判断句
▪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 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 判断句通过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分类,判 断两者是否同一事物,判断主语所指的属性、 类别,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 古汉语判断句的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 充当。
2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
武汉工程大学大学 是 他不是湖北人。
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 如: ▪ 百工维时。 (《 尚书 ·皋陶谟》) ▪ 蚩尤惟始作乱。 (《 尚书 ·吕刑》)
14
乃
▪ “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
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
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
b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 ·魏策三)
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当时既
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如:
是是帚慧。 是是苫慧。
25
▲先秦虽已经有“是”字判断句,但还是少数,仍以
作指示代词为常。凡是可能用“此”替换的,一般 不宜视为判断词。 ▪ (1) 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 虢。 公曰:“是吾宝也。 ” (左传 ·僖2) ▪ (2) 少事长,贱事贵,不 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 也?(墨子 ·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 故也? (墨子 ·非攻上)
2.在上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的“是” ,常是复指上 文出现了的内容
▪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 所利非所用, 所用非所 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 日众。 是世之所 以乱也。 (韩非子 ·五蠹)
20
▪ 千里而见王, 是予所欲也。 (孟子·公孙丑上)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 (论语 ·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问。 (左 ·僖4)
▪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21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 作主语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 古今判断句的差异? 4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 用的频率很低)。
➢毛泽东,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 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 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 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 主语, 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 ”,表达判 断语气,帮助判断。
汉代:
a小儿谣曰: “楚王渡江得萍实, 大如斗, 赤如 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 ”此楚之应也。 (说苑 ·辨物) b童谣曰: “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 ”此是楚王之应也。(孔子家语
·致思)
a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 ·宣15)
b余 是 所 嫁 妇 人 之 父 也 。 ( 论 衡 · 死 伪 篇 )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 不是判断句。
9
B. 以副词“乃”、“即”、“诚”、“必”、“亦”、 “皆” 、“惟”、“维”、“伊”、“繄 ” 、“ 诚”、“实”、“尽”、“素”、“固”、“良”、 “必”、“真”、“又”、“本”、“盖”、“其
”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 ( 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韩信传)
(唐钰明: 《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 , 《中国语文》
1991-5; 《上古判断句辨析》 , 《古汉语研究》 1993-4)
27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
➢仲弓父,贱人。(史记 · 陈涉世家) ➢滕,小国也。(孟子 ·梁惠王下) ▪ 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 ·述而)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 陈 良,楚产也。 (孟子 ·滕文公上)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 ·僖4) ▪ 君者,出令者也。(韩愈.原道)
▪ 所重,民、食、 丧、 祭。 (论语 ·尧 曰)
8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 者▲说蟹) 六跪而二螯。 (荀子 ·劝学)
▪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这两句的意 思很明显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 因此尽 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17
▪ C. “为”字句式
▪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 ▪ 尔为 尔, 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
浼 ▪ 我余哉为。伯(鯈孟子,余·公而孙祖丑也上)。(左传)
▪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论语 ·微子)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微子)
省属重点高校。
▪ 对比: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 ·里仁)
3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 也。(史记 · 陈涉世家)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 · 隐元) 今京不度, 非制也。 (左传 · 隐元)
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 ·成 4)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
武汉工程大学是省属重点高校。
他不是湖北人。
22
▪ 来源:
▪ 古汉语判断句中“是”复指前文复杂的谓词性成
分,作判断句的主语。判断动词“是”即由此发 展而来。
▪ 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 味。
▪ 产生时间:
▪ 起源于先秦, 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语 中已不可或缺。
▪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
23
▪ 判断动词 “是”的早期用例
。
(荀子 ·仲尼)
▪ ( 3) 高祖曰: “是齐辩士也。 ” (史记 ·淮阴侯列 传)
26
对比:
▪ (4) 荀息曰: “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 借道乎虞乎? ”公曰: “此晋国宝也。 ” (谷梁
传 ·僖2)
▪ (5)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 此天下之通 义也。 (说苑 · 臣术)
▪ (6) 高祖曰:“此齐辨士蒯通也。 ” (汉书 ·
可以按照判断系词“是”去翻译,但
要意识到它们并不是判断系词。
12
为
▪ “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 作为” 、“ 成为” 、“ 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 如:
▪ 木直中绳, 糅以为轮。(《荀子 ·劝学》) ▪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 ·襄
公二十六年》) ▪ 即使用在判断句中, 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
▪ 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 ·张骞传)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 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 ▪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 ·张仪列传) ▪ 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 ▪ 荀卿,赵人。 (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
▪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 ·北山经)
7
▪劫天子,恶名也。 (战 国策 ·秦策)
▪ “为 ”字式: 判断句or动词谓语句
▲ 古代汉语的 “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
物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定。
▪▪ 王为使国人以为礼冠。。(论(语战·国先策进·)齐策) ▪ 女为《周南》、 《召南》矣乎? (论语 · 阳货) ▪ 杀鸡为黍而食之。 (论语 ·微子) ▪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 ·告子) ▪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 · 隐元)
15
即
▪ “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
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
肯定语气的作用, 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如:
▪
梁父即楚将项燕。 ( 《史记 ·项羽本纪》 )
▪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 ·襄公八年
》)
▪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即” ,一些有了“是”的 判断句在“是”前也用“即”,这都说明“即”不是判断词。 如:
▪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 权 重也。 (韩非子 ·五蠹)
5.条件、目 的等复杂语义关系
▪ 夫战,勇气也。 (左传 ·庄10)
▪ 百乘,显使也。 ( 战国策 ·齐策)
29
小结:
▪句式:
v 表达功能
▪ 1.主语+者,谓语+也。 v 1.类属关系
▪ 2.主语, 谓语+也。
v2.等同关系
28
▪ “判断句的活用”
3. 比喻关系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荀子 ·王制)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 ·颜渊) 4. 因 果 关 系 ( 一 般 由 谓 词 性 成 分 充 任 谓 语 )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 (庄子 ·养生主)
▪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庄子 ·秋水)
▪ 贱即买, 贵即卖。(《盐铁论 ·本议》)
▪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16
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 为”、“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 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 古汉语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 (司 马迁.报任安书) ▪ 劳师而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 ▪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 ·檀弓) ▪ 副词“非”修饰名词性谓语。 ▪ *他不是湖北人。 ▪ 副词“不”修饰判断动词“是” 。
意义空泛带来词义虚化,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联 系主语和名词性谓语的功能,“准判断词” 。
19
▪ D.判断动词“是”
▪ 主语+是+宾语 ▪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 鬷(zong)夷氏是其后也。(论衡 ·龙虚)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 ·里仁) ▪ 单个名词/代词+是+名词性成分
a襄子曰: “此必豫让也。 ” ( 战国策 ·赵策一)
b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 (史记 ·刺客列传)
24
先秦:
(1)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 “此 何种也 ? ”对曰: “此车轭也。 ”俄而复得一, 问 人曰: “此是何种也?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2) a韩, 魏之县也。 (马帛 · 战国纵横家书)
▪ 子诚齐人也。 (孟子 ·公孙丑上)
▪ 列御寇盖有德之士也。 ( 庄子 ·让王)
11
▪ 判斷謂語前出現的“卽、皆、必、 則、乃、素”等,都是副詞,用來 修飾判斷謂語。
▪ 在先秦,由于判断句中一般都不用
判断系词,所以,象“是” 、 “为”、
“乃” 、 “即” 、 “则” 、 “维” ( 或惟) 这类词出现在句子中时,有时虽然
▪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 ,古汉语判断句的 否定用“非”。
5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
A. 用“者”、“也”帮助判断
▪ 1.主语+者, 谓语+也。 ▪ 2.主语 ,谓语+也。 ▪ 3.主语+者, 谓语。
▪ 4.主语 ,谓语。
6
▪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 陈涉世家)
▪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逍遥游)
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如: ▪ 是乃狼也。 (《左传 ·宣公四年》)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 ·陈涉世家》) ▪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乃”,一些有了
“是” 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乃”,这都说明“乃” 不是判断词。 如: ▪ 乃入见。 (《曹刿轮战》) ▪ 访之,乃是逸少。 (《世说新语》)
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算 是判断词。 如: ▪ 余为伯鲦, 余而祖也。(《左传 ·宣公三年》) ▪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 (《论语·微 子》)
13
维
▪ “维(惟) ”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 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 很像是判断词, 但 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的 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 (韩非子 ·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 亦仁也。(荀子 ·非十二子)
10
▪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廉蔺列传)
▪ 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 ·醉翁亭记)
▪ 我马维骐, 六辔如丝。 (诗经 ·小雅) ▪ 尔维旧人。 (尚书 ·大诰) ▪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孟子 ·万章上) ▪ 吾翁即若翁。 (史记 ·项羽本纪) ▪ 吕公女,乃吕后也。 (史记 ·高帝本纪) ▪ 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史记 ·袁盎列传) ▪ 其带伊丝, 其弁伊骐。 (诗 ·曹风 ·鸠) ▪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左传 ·僖公五年)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判断句
▪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 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 判断句通过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分类,判 断两者是否同一事物,判断主语所指的属性、 类别,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 古汉语判断句的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 充当。
2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
武汉工程大学大学 是 他不是湖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