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里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
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
祥子一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
到四点多钟,黑云开始显出疲乏来,绵软无力的打着不甚红的闪。
一会儿,西边的云裂开,黑的云峰镶上金黄的边,一些白气在云下奔走;闪都到南边去,曳着几声不甚响亮的雷。
又待了一会儿,西边的云缝露出来阳光,把带着雨水的树叶照成一片金绿。
东边天上挂着一双七色的虹,两头插在黑云里,桥背顶着一块青天。
虹不久消散了,天上已没有一块黑云,洗过了的蓝空与洗过了的一切,像由黑暗里刚生出一个新的,清凉的,美丽的世界。
连大杂院里的水坑上也来了几个各色的蜻蜓。
可是,除了孩子们赤着脚追逐那些蜻蜓,杂院里的人们并顾不得欣赏这雨后的晴天。
小福子屋的后檐墙塌了一块,姐儿三个忙着把炕席揭起来,堵住窟窿,院墙塌了好几处,大家没工夫去管,只顾了收拾自己的屋里:有的台阶太矮,水已灌到屋中,大家七手八脚的拿着簸箕破碗往外淘水。
有的倒了山墙,设法去填堵。
有的屋顶漏得像个喷壶,把东西全淋湿,忙着往出搬运,放在炉旁去烤,或搁在窗台上去晒。
在正下雨的时候,大家躲在那随时可以塌倒而把他们活埋了的屋中,把命交给了老天;雨后,他们算计着,收拾着,那些损失;虽然大雨过去,一斤粮食也许落一半个铜子,可是他们的损失不是这个所能偿补的。
(1)《骆驼祥子》是谁的作品?请介绍祥子“骆驼”这一外号的由来及其深层次含义。
(2)选文最后两段分别描写雨后的美景和雨后穷人忙着收拾家用的物品,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坐车人的形象?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答案】(1)老舍(舒庆春)。
祥子的第一辆车被军阀混战中的乱兵抢走,他自己也被捉到军队里干苦活,乘着军队移动之际,他偷偷牵回三匹骆驼,卖了35块大洋,从此得了“骆驼”这一外号;
其深层含义是:他老实、健壮、坚忍,就如同骆驼一样。
(2)对比。
作者将雨后的景色写得绚丽清新,充满生机,与下文大杂院里的穷人们被大雨浇得狼狈不堪的窘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穷人生活的艰辛。
(3)性格特点: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
从“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可以看出。
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内容、人物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要回忆学过的文章,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
做好此类题,平时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
(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方法的能力。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分析。
作者将雨后的景色写得绚丽清新,充满生机,与下文大杂院里的穷人们被大雨浇得狼狈不堪的窘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穷人生活的艰辛。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点评】《骆驼祥子》是“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她的声音很低,脸紧紧挨着我的脸,神秘地盯着我的眼睛,似乎从那里往我的眼睛里灌进了令人兴奋的力量。
她讲得流畅自然,非常好听,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
“再讲一个!”“好,好,再讲一个!”
“有一个灶神爷,坐在炉灶里,面条儿扎进了他的脚心,他哎哟哎哟地直叫:
“‘哎哟,疼啊,我受不了了,小老鼠!’”
讲着,外祖母抬起一只脚,晃来晃去,假装非常痛苦,好像她就是那个面条儿扎进了脚心的灶神。
和我一起听故事的还有船上的水手们,都是些留着胡子的高大的男人。
他们夸赞外祖母讲得好,要求:“再讲一个,老太太!”
还说:“走,跟我们一起去吃晚饭!”
餐桌上,他们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不过,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的,因为船上有一个人,禁止所有的人吃水果,他看见了会毫不犹豫地夺过水果来给你扔到河里去的。
这个人穿的衣服有点像警察的制服,上面钉着铜扣子,整天像喝得醉乎乎的,人们都躲着他。
(1)上面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文段中的“我”是指谁?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母讲故事非常精彩?
(4)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1)童年
;高尔基
(2)阿廖沙
(3)外祖母每次讲故事时,手舞足蹈、声情并茂;每次她讲完一个故事,“我”总是说“再来一个!”;和我一齐听故事的水手听完故事后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4)有着乐观的热爱生活的态度。
【解析】【分析】(1)《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3)从文段叙述来看,外祖母讲故事时带着肢体表演,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再讲一个!”“好,好,再讲一个!”水手们也很喜欢听,这些都表现了故事的精彩。
(4)生活如此贫困的外祖母却能生活的这么快乐,可见其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童年》中的文段阅读,涉及文学常识、阅读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两部分别是《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读张爱玲
贾平凹
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
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张爱玲。
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的多,细细密密的碎布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有一班只看颜色的看客,噢儿噢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翠翠、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又能比得崔莺莺?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里的一连串地漂过去,溅一连串的水花。
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这般贯通了天地,看似胡乱说,其实骨子里尽是道教的写法——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着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
张是一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招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
看了张的散文,就寻张的小说,但到处寻不着。
那一年到香港,什么书也没买,只买了她的几本,先看过一个长篇,有些失望,待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经日深。
——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嗜好上瘾的东西都是毒品。
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是要读。
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有的人的作品读得多了,可以探出其思维规律,循法可学,有的则不能,这就是真正的天才。
张的天才是发展得最好者之一。
我往往读她的一部书,读完了如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了从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过桥走到这里?又像是醒来回忆梦,一部分清楚,一部分无法理会,恍恍惚惚。
她明显的有曹霑的才情,又有现今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
天才的长处特长、短处极短,孔雀开屏幕最美丽的时候也暴露了屁股,何况张又是个执著的人。
时下的人,尤其是也稍耍弄些文的人,已经有了毛病,读作品不是浸淫作品,不是学人家的精华,启迪自家的智慧,而是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还没看原著,只听别人说着好了,就来气,带气入读,就只有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无损于天才,却害了自家。
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长读的。
与许多人来谈张的作品,都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不指所描叙的内容,而是那种才气如云,以为她是很古的人,当知道张现在还活着,还和我们同在一个时候,这多少让我们感到形秽和丧气。
《西厢记》上说:“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西厢记》上又说:“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1)第一段中说:“细细密密的碎布儿如戏台上的旦角”,“哪一个又能比得上崔莺莺”,这两句中加线的词在文章中分别指什么?
(2)第一段中“单是正经的角儿,……哪一个又能比得崔莺莺?”,句中“翠翠、白素贞、七仙女、崔莺莺”分别是哪些作品中的人物?(写两个即可)
(3)文章第一段中作者认为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有什么具体特点?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每项不超过4个字)。
①思想②文体③语言
(4)文章哪一语句与第三段中“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这个比喻意思相同?
(5)“天才的长处特长、短处极短”,张爱玲小说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用原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1)“戏台上的旦角”:指女人的散文,“崔莺莺”:指的是张爱玲的散文。
(2)翠翠《边城》,白素贞《白蛇传》。
(或是七仙女《天仙配》,崔莺莺《西厢记》)
(3)①独特、奇特②文体不纯③风趣刻薄
(4)“横挑鼻子竖挑眼”,“只听别人说着好了,就来气”(答对一点即可)
(5)长处是:“ 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
”
短处是:“ 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
”
【解析】【分析】“天才的长处特长、短处极短”这句话是在上文基础上写出来的,结合上文对张爱玲作品特点的评论“她明显的有曹霑的才情,又有现今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
”就可以找到长处“切入角度(独特),行文的诡谲以
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和短处“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了。
【点评】语句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特别是有含义的语句,更要有前后特定内容的照应、解释。
所以,先要知道语句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再到前后语段里去查找相关内容。
当然,能在通读全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语句含义,再去查找会更容易些。
4.阅读《枣核》的一个语段,按文后要求完成小题。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很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间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
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
(1)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语表达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①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②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2)“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句话中的“家乡味道”指的是什么?
(3)“家庭事业都如意”,“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
”他缺的是什么?
(4)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①直截了当,单刀直入,表达朋友急于向“我”倾诉思乡之苦的情态。
②这个句式起强调作用。
强调每逢佳节倍思故乡。
(2)花园布局具有家乡的地方色彩。
(3)儿女长大成人,家庭设施齐全,事业兴旺发达。
但身处异国他乡,缺少乡情乡韵。
丰厚的物质享受无法弥补远离故土的缺憾。
(或:缺少思乡爱国之情的寄托物)
(4)点明题意,表达这位美籍华人对故土的思念,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解析】【分析】(1)①“劈头”在这里是“正冲着头;迎头”,直截了当,说明这个朋友急于想我诉说思乡之苦的心理。
②“一过……就……”,这个句式实际上是表示一种强调,表达了一种佳节思亲的感情。
(2)花园里有垂柳,有睡莲池,这些都是按照家乡的样子来布置的,具有家乡的地方特色,所以说有“家乡的味道”
(3)“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从这句话来看,他真正缺的是思乡爱国的寄托物,因为身在异国他乡,见不到家乡的景,看不到家乡的人,虽然物质生活很如意,可心灵上深深地思乡之情却无处寄托。
(4)本段落主要讲的是“他”对祖国、对故土深深地思念之情,从全文来看,这一段落点明了题意,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5.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二松树金龟子
法布尔
①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松树金龟子有音乐天赋,连雌虫也一样能唱歌。
雄虫是不是靠唱歌来召唤、引诱异性呢?是不是雌虫也用歌声来呼应雄虫的歌声呢?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
可惜的是,我既没有听到它们在树上一唱一和,也没有听到它们在铁丝网里对唱。
我无法作证。
②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
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
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声器官。
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
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③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
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
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
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后翼就是玻璃。
可见金龟子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
④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发音的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
是为了求偶而歌唱?这有可能。
然而,尽管我特别注意,在深夜里,也从未听到过金龟子的歌声。
就是近在咫尺的铁丝网里,我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
⑤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
一直唱到你不再去冒犯它。
那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唱歌,倒更像是抱怨声,对命运的抗议声。
真是奇怪,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歌声是用来表达痛苦的,而沉默则是欢乐的标志。
⑥稍有异常,纺织娘就不再歌唱。
与之相反,知了一旦被捉住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
螽斯的唱歌既能表达悲哀,也能表达欢乐,以至于难以分清到底是在哀鸣,还是在欢歌。
⑦昆虫默不作声是否表示它很愉快?它高声大叫是不是为了吓退敌人?如果金龟子和知了面对危险大喊大叫,那为什么纺织娘面对危险却要停止叫喊?
⑧总而言之,昆虫究竟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1)法布尔是________昆虫学家,他创作的《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有“________”的美誉。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文章写松树金龟子的鸣叫,为什么还要写纺织娘、知了、螽斯的鸣叫?
(4)你从法布尔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金龟子的例子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5)请试着找出一处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加以说明。
(6)试用符号标出下面这个句子的主要成分。
《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
【答案】(1)法国;昆虫的史诗
(2)介绍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以及唱歌原因的研究过程。
(3)表明松树金龟子的鸣叫与其他几种发声昆虫的鸣叫状况不尽相同,引起作者探索发声昆虫鸣叫的原因及其规律的兴趣。
(4)要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就要亲自观察等。
(5)“稍有异常,纺织娘就不再歌唱。
与之相反,知了一旦被捉住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松树金龟子与知了面对异常情况,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6)(《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掌握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一般是作者(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及文体知识等内容要熟记,平时多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阅读文本可知文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以及唱歌的原因。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应先找到题干中提示的内容,仔细阅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本文主要介绍了金龟子的唱歌及发音原理和作者对唱歌原因的研究过程。
而题干中的内容出现在第⑥段,这一段介绍了纺织娘、知了、螽斯唱歌的原因,结合上一段的内容,可知这样写表明松树金龟子的鸣叫与其他几种发声昆虫的鸣叫状况不尽相同,并引起下文中作者探索发声昆虫鸣叫的原因及其规律这一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就行。
例:要得到第一手资料,就要亲自观察等。
(5)此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能够准确辨析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成分的辨析能力。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是表明主语怎么样、有什么性质、处在什么状态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
定语是在句子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
故答案为:(1)法国、昆虫的史诗
(2)介绍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以及唱歌原因的研究过程。
(3)表明松树金龟子的鸣叫与其他几种发声昆虫的鸣叫状况不尽相同,引起作者探索发声昆虫鸣叫的原因及其规律的兴趣。
(4)要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就要亲自观察等。
(5)“稍有异常,纺织娘就不再歌唱。
与之相反,知了一旦被捉住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松树金龟子与知了面对异常情况,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6)(《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
【点评】做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的答题步骤为:(1)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2)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3)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4)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探春,贾政与赵姨娘生的女儿。
她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曾说:“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兄弟姊妹跟前(暗示对同母弟弟贾环),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
”
她独具胸怀,又与大观园众姊妹不同。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走得出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
”探春这番话可见她非同一般的志向。
她勇建海棠社,在建社宣言中写道:“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众姐妹及宝玉都听她的号令,入社吟诗谈文。
凤姐患病时,她和李纨、宝钗暂摄家政,对大观园进行了一番改革,办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她提出来取消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该项是以上学为名的开支,实际上津贴了袭人、李纨、赵姨娘。
第二件,把各位姑娘每月头油粉钱二两银子也取消了,因各位姑娘,每月各有其月费银子,此项开支是重复。
第三件,探春觉得家仆中赖大家的花园管理有办法,联想到大观园中每年所产稻米、竹笋、莲藕、花、果、鱼虾等,年产可值四百两银子,全都糟踢了。
因而提出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起来,除给姑娘的头油、脂粉、花瓶、鸟食等外,各自享有剩下的盈余。
探春的改革,部分地纠正了贾府的弊端。
探春最值得称道的,是她在“抄检大观园”过程中的表现。
一花独秀,主子中能够反抗的只有探春。
她不愧庶出,她没有白白付出代价,她已经学会了在不利情况下捍卫自己的尊严。
她言语尖刻,说得又狠又准。
她读书知理,能一眼判定此次搜检的极不正常的性质与严重后果。
她敢于斗争,一个耳光的清脆响声永垂天地。
《红楼梦》中整日男男女女吃吃喝喝,哭哭笑笑,本来就少阳刚之气,“抄检大观园”读起来更是令人憋气,幸亏有探春这个耳光,金声玉振,为抄检的受害者也为读者出了一口恶气。
(1)探春为什么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
(2)探春首先发起诗社,众姐妹和宝玉都听她的号召,从中可以看出她有什么才能?(3)有关探春改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探春有眼光,有魄力,但庶出的地位,暂摄家政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