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在红楼梦中的判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纨在红楼梦中的判词
李纨是一个复杂而难以看透的人物。
与秦可卿等人相比,李纨远远没有受到重视。
个人认为李纨和《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一样重要,值得好好挖掘。
1
李婉的图很简单。
一盆茂兰指的是贾兰,旁边的女子是李纨。
判词都很明了,“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既嵌着李纨的姓名,也嵌着贾蘭的名,意思也很简单。
第四句也很直白,符合判词的一贯风格。
比较难理解的是判词里面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经查,相关版本之间没有出入,这或许因为很难理解,抄书人需要更认真,不容易出现笔误。
目前还没有看到对这句话特别合理的解释,这也是红楼梦谜案之一。
与判词相比,李纨的曲子包含内容就丰富多了。
2
整首曲子,弥漫着功名二字。
晚韶华劈头就是一句“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先用“功名”二字扣住李纨。
句子的因果关系,决定了“功名”指的不是贾蘭身上的功名,而是李纨心中的功名。
之后几句分别是“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连续三个叠字句,分别指名、权、禄,让人
感觉一股股浓郁的功名利禄之意扑面而来,喘不过气。
唯一让人能够喘口气的是“昏惨惨黄泉路近”。
一个“寡妇失业”“如槁木死灰”,“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的李纨,心里究竟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让她不顾“黄泉路近”也紧紧抓住名权禄不放?
3
首句的“镜里”“梦里”,似乎另有所指。
当初看到宝玉跟紫鹃要菱花镜,就感觉这菱花镜不寻常。
再读到贾宝玉卧室里镜子时,看到镜子上蒙罩子是怕人丢魂,就感觉这两面镜子一定是重要道具。
但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
后来在知乎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专门针对红楼梦的镜子作分析,认为贾府是江南甄家的镜像,红楼梦就是通过镜子映像出来的一个梦,分析得非常有想象力。
如果这个分析可靠的话,那么李婉在镜中的善良和在梦中的成名就更有意思了。
除了能把李婉自己的事情解释清楚,也说明了网友的分析有多高明。
4
回到李纨这里。
李纨甫一出场,就把她描述成一个与世无争、安贫乐道之人,然而紧接着就用曲子将此前的定性完全反了过来。
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笔法,搞得好多角色面目支离破碎、描写互相矛盾,蒙过好多读者。
我们再看李纨的名字。
“纨”通常代指富家子弟,从对李纨前前后后的描写看,她的名绝非是“纨素”之意。
“宫裁”是一个乍看很难确指其义的字,结合李纨对功名的欲望看,宫裁的意思应该是“宫中总裁”,与江南甄家老爷子的官职称呼一样,二者可能是给我们设定的一个线索。
这个“宫”,或许虚指贾府,或实指李纨原型。
李纨出身于国子监,国子监完全可以代表国子监。
我们大概可以推断,李纨的原型是一个文人,是文人的代表。
5
按照悼明之亡说,“雌凤”王熙凤是魏忠贤,那么李纨原型很有可能就是叶向高等东林党人。
叶向高是首辅,做首辅平天下,是每一个读书人一生的最高梦想,出身国子监的李纨,完全能够与首辅这个角色吻合。
在大多数人眼里,宦官都是不读书的。
虽然明朝的宦官识文解字,但与那些读书人相比,特别是在读书人心里,他们大概也就是文盲吧。
王熙凤不识字,也许映射此事。
撇开悼明之亡说只谈角色,红楼梦对李纨权力欲望有很多描写。
具体体现在她与王熙凤的关系处理上。
李纨不惧凤姐。
别人在凤姐面前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宝钗想拿凤姐做台阶,还跌了一个跟头。
只有李纨敢在凤姐面前敢直直腰,但也仅仅是直直腰而已,她拿凤姐没有办法。
李纨觊觎凤姐的权力,那欲望大得让李纨失态。
如果贾珠不死,凤姐手中的权力就是她的,但是贾珠死了,李纨不甘心,所以她经常和凤姐斗嘴、斗气,甚至趁酒后摸平儿腰里的钥匙,暗中亲近权力,感受权力的味道。
为了功名利禄,李纨有些丧心病狂了,判词中说她不积阴鸷延儿孙,必然是为了功名利禄做出了让人不齿的事情,却没有想到自己已经“黄泉路近”,只留下她的痴念为人所笑。
6
李纨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点,李纨和凤姐不合,隐隐成对立状态。
长辈有邢夫人,妾室一层有赵姨娘,她是凤姐同辈中的代表。
能够和当权者长期保持对立,怎么说也不应该是个简单人物。
第二点是李纨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除了教贾兰,她的另一项工作是教弟妹们朗读。
是教育太傅的本分,再考虑到她的家庭背景,李纨的特征基本可以框定,身份可以隐藏。
前八十回内容预示李纨和贾蘭贾菌等在贾府衰败之后,东山再起。
也就是说,李纨在八十回后还有很重的戏份。
从李纨爱功名银子、不为儿孙积阴鸷的定性,以及巧姐被狠舅奸兄卖掉的预设看,很有可能巧姐被卖后,需要贾蘭付出某种代价才能救下,比如投靠站队,因此救巧姐就要冒逆旨等风险,娘儿俩为了功名,忍心不救,做下了让人耻笑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