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 考向6 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6 多元史观及史学研究
一、选择题
1.史学家王国维在《古史新证》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王国维强调历史研究应( )
A.善于对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的审定
B.注意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结合印证
C.注重对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真伪的考证
D.重视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的来源的收集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

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

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

这印证了( )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
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D.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
4.学者姜义华认为:从历史学来说,其实所谓的历史真相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我们现代的人研究历史只能依靠以前的资料,一步一步地去逼近历史真相,而不是说我找到了历史真相。

这主要是因为( ) A.历史经过世代传承,难免出现失真
B.历史学是人文学科,不具有科学性
C.历史学家阐述历史,带有主观因素
D.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并不真实可靠
5.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

材料强调的是( )
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D.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6.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写到:“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读史者应结合当时历史的特定环境感悟历史②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同情其所处环境③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具有批判意识④研究历史应神游冥想,充分发挥主观想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D.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8.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不可避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9.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

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结果,极为稳定而又保守的中国社会,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

”材料不能够体现的史观是( )
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
C.近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
10.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

由此可见( )
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B.欧洲始终非常敬仰中华文明
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
11.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入侵……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经济基础,解构了那些半野蛮半原始的社会结构……虽然对此我们会心怀悲伤,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正是这些看起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结构构成了东方专制主义最坚实的基础,它极大地禁锢了人类的思想。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历史传统文化因为文化传播被逐步淘汰
B.文化交流和文化开放可能带来文化损失
C.不是每一种文化的所有要素都值得保护
D.文化的开放使得一些弱势文化趋于灭亡
12.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

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即为归纳。

下表归纳正确的是( )
二、非选择题
13.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
“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历史学家杰克·戈德斯通在《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一书中写道:当时如果从英吉利海峡向大陆望去,从法国一直到土耳其再到中国,都是一片专制王权的海洋,我们就毫不奇怪英国人民一定会为他们能生活在一个拥有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国度而感到庆幸了。

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社会,才在此后的两个世纪
里产生了惊人的结果。

(1)戈德斯通所言是指何事?当时中英两国的政体如何?指出其各自的主要表现。

(2)英国“在此后的两个世纪里产生了”怎样的“惊人的结果”?
(3)戈德斯通研究问题的观察视角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