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的研究成果。
可以想象,作为一个科研成果,其影响面和影响力是有限的。
为了使科研成果能尽快走出书斋,融入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于是,我和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在这个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这部专著型教材。
该书可供全日制高等院校学校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儿童青少年教育工作等相关专业的读者使用,也可以作为有兴趣的大学生、研究生及党政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参考用书。
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遇到了新的挑战。
科学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深刻的痛苦。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职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压力不断加码,使多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
有鉴于此,向全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构筑有利于心身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已经成为一项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工作。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特聘的专职教授,在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的奖腋下,有幸主持申报了“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重大课题,并获准立项,使我有机会对全民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思考和研究;同时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负责人,应邀参与了教育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政策的咨询、编制与起草工作,对国家和政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切身的认识与理解。
因此,我觉得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为实现心理和谐的人类发展目标添砖加瓦,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出谋划策,为推动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心尽力,鞠躬尽瘁。
仅举一例,书中所列的“媒体连接”专栏,不但是为全书的可读性而设,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我和课题组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及我们有志于服务于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拳拳之心。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不同阶段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预防、教育和矫正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内容由三部分共13章组成。
第一部分(第1-3章),主要论述了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影响因素,以及研究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价值;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目标、任务、方法和心理健康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则反映了我与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编制工作中的一些理论与实践思考。
第二部分(第4-10章),针对幼儿、中小学生、中职生、大学生和研究生等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阐述了该年龄段各个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特点,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教育干预,特别是结合课题组的实验研究工作,详细介绍了由我主持已被广泛采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量表和中
职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过程,并探讨了亲子关系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模型建构,以及日常生活压力(职业压力)对研究生、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些实证研究将为人们更好理解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拓宽思路,为后继研究和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第11-13章)讨论了家庭、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对亲子互动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学习不良、离异家庭子女等特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此展开了论述,强调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支撑社区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后论述了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特别是情绪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诠释,并分析了情绪调节理论和积极心理学思潮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从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与类型入手,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本书作为专著型教材,虽说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结构和体例参照教育部对重大项目成果的具体要求,但作为教材,十分重视内容的系统性、新颖性,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述,重视基本知识、经典实验和研究成果的介绍;试图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现实社会价值;在体现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同时,力求突出全面性和一定的深度。
我们衷心赋予希冀:朋友们的阅读本身就是一次“心身健康”的旅行。
全书由我确定结构和体例,编者均为课题组研究人员。
各章作者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董妍)、第二章(俞国良、闫嵘)、第三章(俞国良、邢淑芬)、第四章(金东贤)、第五章(王永丽)、第六章(张雅明、赵军燕)、第七章(姜兆萍)、第八章(张雅明)、第九章(文书锋)、第十章(曾盼盼)、第十一章(池丽萍)、第十二章(张宝山)、第十三章(侯瑞鹤)。
这些作者虽说是我在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但他们同时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在他们写出初稿后,由我最后修改、统稿和定稿。
张雅明博士作为本书的副主编,他在课题研究和书稿完成过程中,作为我的主要合作者做了许多工作。
同时,妻子罗晓路博士和责任编辑曾红梅女士,为本书的编写出版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因此,可以说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是我所在课题组各个成员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此外,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其他相关研究资料,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未能尽数列上,在此致歉,并向该研究领域的前辈和专家学者们鞠躬叩谢!
由于编者和研究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和研究主题的复杂性,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祈望同行专家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至于书中有新意、有价值的观点和成果,应属于课题组苦心经营的结果,而书中的纰漏和不足之处,则应当由我负全责。
我衷心希望本书在读者不断的讨论批评声中日臻完善。
愿《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代人适应生活的必修课程;
愿《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代人踏步健康的金光大道!
俞国良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
2007年1月8日2009-06-05 人教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