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求一篇关于婚姻习俗的调查报告
闹新房,亦称看新妇、戏新妇等,是传统婚俗中的组成部分。
顾名思义,闹新房的重点在于戏弄新娘;但也有称弄新婿的,是把对象转移到新郎身上。
四川
部分地区的闹新房习俗更奇特,是撇开新郎新娘,专寻做公公婆婆的开心。
而各少数民族的闹新房习俗,益呈姿彩多异。
同样,有关这一习俗的起源问题,也有多种答案。
明代学者杨慎曾提出闹新房源于晋代,依据见晋人葛洪《抱朴子·疾谬篇》:“俗有戏新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谩对。
甚为鄙黩,不可忍论。
”
但是近世学者杨树达先生则提出,闹新房之俗汉代已有,依据之一便是《群书治要》引汉末仲
长统《昌言》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
显阴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
”山东莒县沈刘庄汉墓中,曾有一幅被
原考古报告称之为“男女亲吻图”的画像石:下格刻三人,一男一女居中对立,二人引臂相互拥抱,作亲吻状。
女子身后立一侍女,举手推亲吻女子的头部。
人物的上端似为帷帐,用以表示室内之事。
张妙把杜士捆绑起来,捶打二十下,又将其倒悬,以至死亡。
地方官受理杜家告状,认为此乃
乐极生悲,非故意杀人,故未判张妙死罪。
原文没有点明是杜士娶媳妇,还是替儿子娶媳妇。
倘若其身分是公公,则四川闹新房之俗,可
谓古已有之了。
清人龚炜认为闹新房习俗起源于战国晚期,由河北一带向其他地区传播(《巢林笔谈续编·嫁
娶恶习》)。
近年来讨究闹新房话题的学者,多赞同此说。
依据出自《汉书·地理志下》等。
大意是,燕太子丹广纳宾客,搜罗勇士,以维护燕国的安全。
为此,宾客们调戏他的姬妾美人,亦无所谓;太子丹甚至主动献美以结宾客的欢心。
这种看重
宾客轻视女眷的行为,对民众影响颇大,导致一国形成愚悍轻薄的风气。
“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
所谓闹新房的原始形态,就是这样
形成的。
王绍玺先生对上述看法提出疑问:燕太子丹的“阴养壮士”是燕王喜二十七年(前228)的事,
下距六国被灭,仅七年时间。
因燕太子丹的行为而演成一种社会习俗,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是
不可能的。
同时,王绍玺根据《诗经》、《九歌》及《仪礼》、《礼记》中的有关描述,指出闹新房的原型,应是曾作为一种新婚礼仪的“看新妇”,如《左传·庄公二十四年》里,就有庄公娶回哀姜夫
人时,让朝臣和同姓妇女一起看新妇的实例。
早先的看新妇,很可能是行礼如仪,文质彬彬,
但“看”与“闹”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闹新房是看新妇的发展,由“礼”变“俗”的时间,至少比燕太子丹的养士早半个世纪以上,而其
雏形则形成于春秋时代(《闹新房小考》,载《国风》第三卷第三期)。
还有一说,把闹新房习俗的起源时间更往前推。
如有的学者指出,它是原始时代掠夺婚的遗迹。
“那时一个部落的男子确实是用暴力到外边从
别的部落为自己抢劫妻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8页)。
抢回妻子后,马上举行婚礼,女方部落则循迹追踪而至,企图抢回,此即“闹新房”的原初意义,实质上是大打出手。
随着掠夺婚向交换婚、聘娶婚的过渡,“抢婚”、“抢亲”逐渐流于形式,这
种形式就是侦察、下手、袭击、追赶、接应等一系列原始婚俗的再演,最后仍免不了“闹新房”:
由女方部落追踪而至者(其实是前来参加并对婚礼给予认可的客人),对新郎实施种种象征性
的惩罚。
所以,早期的闹新房概以新郎为戏弄对象。
如正史上记载,南北朝时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就保
持着这种传统:参加婚礼的女方的妇女,用木棍抽打新郎,新郎不得还手。
甚至北齐文宣帝高洋娶段韶的妹妹时,段韶之妻元氏也照样使用“俗弄女婿法”,杖打皇帝。
皇
帝不便“免俗”,又因此怀恨,事后对段昭说:“我会杀尔妇!”吓得元氏赶快躲藏起来(见《北史·后妃下·段昭仪》)。
至于鲜卑族后来受汉族文化影响,闹新房的内容由“杖女婿”变为“戏新娘”,这当然有一个进程,而这一进程对汉民族自身而言,不过是在此之前就早早完成而已。
又有人认为:从人类婚俗的发展轨迹看,掠夺婚现象的大量出现,当是在对偶婚制度已趋向稳定之后。
在此以前,曾有过一个族外群婚制阶段,人类文化学者称之为“普那路亚家庭”,即几个兄弟共
娶一个妻子,或姊妹几人拥有一个丈夫。
这种婚俗,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迹可寻。
而闹新房的源头,就根植于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转折的过程中:平辈的兄弟或姊妹,在新婚之夕,用戏弄新娘或新郎的方式,借以伸张他(她)们已经失去的权利。
纵观目前某些民族中流
行的闹新房习俗,也确实多由同一家族、同一村寨的平辈男女青年充当“闹”的主角。
这一观点似乎不但能使“戏新娘”、“弄女婿”的现象得到合理解释,而且对解开闹新房起源之谜
也具有理论意义。
此外,周作人。
急
山东一带的婚嫁,大体上分为这样几个步骤:议婚、订婚、送日子、铺房、迎娶、拜堂合卺。
在这几个步骤中,迎娶最为热闹,也最为有特色。
婚礼日早晨,吹鼓手最先来到主家大门口鼓
吹一通,然后进洞房再吹。
稍事休息后,迎亲的花轿就要起程。
一般迎亲的花轿有两乘,新郎
坐的叫“官轿",给新娘准备的叫“花轿”。
去迎亲的时候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坐在里面,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字样。
一切就绪,三声炮响“三吹三打”后,新郎才能进入女家门内。
新郎先要拜女
方的祖先和家长。
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
新娘由其兄弟用椅抬出闺房,送入轿中,意为脚不沾娘家的土。
博山一带,新娘是“抱”上轿的。
结婚那天,新娘的兄弟背着新娘跑,伴娘在后护卫,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
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姑娘便随着娶亲的
队伍出嫁了。
2泰安曲阜博山:奇特的夜婚习俗
我们知道,在婚嫁礼俗中,婚礼一般是在白天举行的,但在泰安、曲阜、博山等地,举行婚礼
的时间却是在子夜,这就是所谓的“夜婚”
在泰安,青年男女结婚时,男家要在结婚这天上午去女家抬嫁妆,而且只能用人抬,不能用车拉。
到了下午,男家将吹鼓手请到家中,开始吹吹打打,然后新郎由两名男青年陪同,并有4
人或者6人打着灯笼,在吹鼓手吹奏的乐曲伴奏下,挨门挨户送谢帖(实际上是古代成人仪式
的残留,用这种方式表明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娶妻生子了),拱揖。
送完谢帖后,吹鼓手到新
房吹奏喜庆乐曲,招引群众说笑热闹,谓之“闹房”。
闹完房后,才去女家迎亲。
迎亲时男家抬
两乘轿前往,一乘轿内抬着新郎,另一乘轿内则抬着一只公鸡。
而此时新娘则在娘家按风俗进
行“上头”、“开脸”、“哭嫁”等一系列仪式,直到夫家迎娶者来到时“上轿”。
在博山,新娘是被“抢”上车或轿的:新郎带着一帮人赶到女家后,新娘的兄弟背着新娘跑,伴
娘在后面护卫,新郎则带人追赶。
这种抢婚制,在历史上是从伙婚制和母权制向偶婚制和父权
制过渡阶段产生的,在当时是要真夺真抢的,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演变成一种象征性的抢夺。
“抢夺”一番之后,便把新娘请上轿子,女家还有送嫁的跟着去送呢。
轿子抬回男家,拜堂、进
洞房、新娘坐帐如仪;男家设筵招待女家送嫁人等。
散席后,女家送嫁人员告别,少不得对公
婆说些新娘“不懂事,也没学出针线活,请多操心教育”之类的客气话,然后连夜返回。
婚礼至
此宣告结束。
关于夜婚习俗的由来,向来众说不一。
一种说法是附会出一些故事,无非是当地有一恶霸,肆
意横行,胡作非为,凡有百姓娶妻嫁女,被他知道,必要强抢而去,享受“初夜权”,人们为了
躲过他的毒手,便将白天娶亲改在夜间之类。
此说基本不为专家认可。
有专家认为,夜婚是掠
夺婚的遗风。
掠夺婚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抢婚。
抢婚制通行于氏族部落时期,那时一个氏族
的男子往往在另一个氏族中抢劫一个女子强迫成婚,这就需要动用武力,有时要付出流血牺牲
甚至引起氏族部落间的战争。
而去别的部落抢亲并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工作,因此需要纠
合一定数量的族人一同去抢。
由于女人是大家一起去抢来的,她被视为氏族的共同财富,在她
未在这个氏族里举行结婚仪式之前,凡是参与了抢亲的人员都有恣意戏弄乃至与其发生性关系
的权利——而这就是闹房习俗的由来。
更多的专家学者则根据古代学者论述推断:夜婚习俗初
始于远古社会,当时尚处于伙婚(亦称杂婚,性关系不受任何限制,一切男子属于一切女子,
一切女子属于一切男子,不分辈份,不论血统)制阶段,那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男女交媾是
一种羞涩行为,不应像低等动物那样随时随地进行,因而逐渐对交媾时辰有了选择。
白天不方便,深夜又太困倦,因此选在黄昏时分。
当伙婚制和母权制向偶婚制和父权制演进时,出现了
男娶女嫁现象,婚嫁时辰自然而然沿袭先民男女交媾的习惯,定在黄昏时候。
后来逐渐发展到
以具体的时辰为“吉时”,所以时间并不十分确定,但大都不超过子夜时分。
《家乡风俗谈》调查报告范文
一入腊月,老人们就开始提醒孩子们,快要过年了,不许再说脏话、粗话,一切不吉利的字眼
一律都是禁忌。
过了农历二十就算进入年关了,乡亲邻里见面就会问:过年杀猪吗?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晚饭
要烙火烧,据说是灶王爷的生日。
年集开始一天比一天热闹,卖春联的一直摆到马路上,卖鞭
炮的不停地燃放各种炮仗,互相比试着看谁的更响。
亲戚邻居再见面问的是:年货办得怎样了?过年忙的是妇女,忙过浆洗缝被、打米磨面之后,腊月二十五就开始在厨房里忙了:发面蒸馒头是最大的工程。
从一点点酵面开始,反复添加生
面粉,反复发酵,直到盛满两三个面盆。
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面盆要放在烧了温水的大锅里,面团才发得蜂窝一样蓬松,哪怕盖子上
压着大石头,第二天早上也会被高高的顶起。
蒸馍要蒸得够吃到元宵节的,要连续忙上两三个昼夜。
冬天的夜晚,炉膛里烧着旺火,孩子们围在灶前,听大人们说着陈年旧事,直到在柴堆里睡熟。
我家因为来拜年的亲戚多,一般都要蒸上十几二十锅。
馒头的形状和平常的不同,一律是圆形的包了陷的,或眉豆,或大枣或红薯,热腾腾刚出笼的
馒头散发着清香,用手轻轻按下去,很快又恢复饱满白胖的形状,一层层揭开,越嚼越香甜。
生活困难的日子,这白面馒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就开始准备饺子陷、过油、煮肉了。
生活好了之后每年都要杀一头自家养
的猪,大部分拿去集市一会儿工夫就卖完了,留下些好肉以及猪头、猪腿和杂碎,可以做成各
种美味的菜肴。
鸡、鸭、鱼一律都用油炸了,有时再炸些红薯片、萝卜丝等,一忙就是一整天。
家乡没有生炒肉的习惯,所有过年的肉都要大锅煮熟了存放着,用的时候只要切一切稍稍加工就成了。
饺子陷则一定是用生肉做的,那时没有绞肉机,左邻右舍传来啪啪啪剁饺子陷的声音,那是乡
下过年最动听的音乐。
除夕就是我们要过的年,早饭之后家家帖上鲜艳的春联,喜庆的气氛即刻扑面而来。
午饭就是最丰盛的团圆饭,准备八到十个菜,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再热上一壶小酒,不会喝的
也喝上一盅,辣得脸通红。
除夕整个下午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在那些平常吃不到肉的日子里,
过年的饺子无疑就是最奢侈的享受。
从除夕到初一,一日三餐开饭前都要放上一挂鞭炮,有时自家还没做好饭,就听到别处鞭炮响,我们都会说一声:谁家开饭这么早?!等到鞭炮齐鸣,那声音营造的景象实在壮观。
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拿出只有过年才吃的点心、水果、花生、瓜子等各种小吃,开始了除夕夜
的守岁,老人们叫做熬棉袄:只要熬到天亮,就能得到一件斩新的大棉袄。
我小时候曾陪着大人们熬,木材烧起的炉火考得脸发烫,每次不到午夜就睡着了,梦里真的看
到漆黑的夜里亮起一道金光,南天门大开,老天爷笑眯眯地给我扔下一件大棉袄。
家乡的规矩是从初一开始,忙了一年的人们要停止一切劳作,整个正月不扫地不动剪刀,一日三餐都有现
成的馒头、饺子和各种熟食,只需要简单加工就很快弄出一桌饭菜来。
大人们省出时间串门、聊天、娱乐。
初二开始,路上到处可见拜年的“大军”,或拎或挑,其实
拜年的礼物也不过是一家一包红砂糖和甜果子,都用草纸包得棱角鲜明,顶端蒙着印了金色图
岸的油亮红纸。
你家送我家,我家送他家,如此周转下去,可以一直送到二月二。
现在回想起来,偶尔因为包
装破了不得不打开自己吃掉的甜面点,味道是那么好,没有色素,没有香精,没有。
,只有令人不停咋嘴的回味。
如今,点心的礼盒越来越精美,而味道却越来越糟糕了。
求一篇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整个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
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
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
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
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
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
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4、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
呈祥等。
5、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
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6、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
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
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
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
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
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
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五、调查结论我们中国春节的这些习俗,其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怎么写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
用三种。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
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
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
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
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
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
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
和号召。
求一篇婚姻调查报告
武陵区涉台婚姻调查报告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人员往来日趋频繁,两岸同胞联姻者越来越多。
据初步统计,我区涉台婚姻300多对,做好这部分台胞和“新”台属的工作,是做好台湾人民工
作的重要内容。
武陵区台办根据上级台办的布置,从3月初到6月底,对2006年上半年以前
的武陵与台湾两地通婚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现状及特点截止目前,武陵区有302对两岸联姻(含德山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其中,年轻
一代的婚姻关系有180对,男方大多是台湾的,年龄在30~45岁之间,他们间的年龄悬殊大
2~23岁之间,这类婚姻占了90%,中老年人形成的婚姻有6对,占5.9%,他们间的年龄差
距在10至30.岁之间,老夫少妻配的婚姻有6对,占5.9%,这种类型的夫妻,男女双方的平
均年龄相差30岁以上,年龄悬殊最大的为60岁。
目前,因双方感情破裂已离异的6起,已申请定居台湾的大陆女士10人,台湾探亲居住的女
士有72人。
根据上述婚姻状况分析,我区涉台婚姻的特点是“五多五少”。
即:第一,台湾男性多,我方男性少,只占0.98%;第二,双方年龄相当的逐渐增多,1996
年前登记结婚的有30对,双方年龄相差大多超过20岁,相差最大的为60岁。
近两年结婚的
双方年龄相差不大,10岁以内达到40对,“老少配”的逐渐减少;第三,双方通过别人介绍的多,自己相识恋爱结婚的少;第四,我方从事服务业、工商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待业女青年与台
湾的公务员、工人、商人通婚的逐渐增多,与无业或退休的台胞通婚的少;第五,以金钱为基
础的多,以事业为基础的少;同时,双方文化程度逐渐提高,台胞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有10人,我方女性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人,其中湖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毕业的1人,常德师范学校毕业的2人,常德商校毕业的1人;两岸联姻呈上升趋势,94年1月-98年12月,我区的涉台婚姻有48对,平均每年近10对,99年1月-2001年6月,我区与台联姻的54对,平均每年近22对,2001年7月~2006年6月,涉台婚姻200多对,出现成倍增长
态势。
二、影响(一)积极影响1、随着涉台婚姻数量的增加,对新世纪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2、有利于扩大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
近几年,武陵区与台胞联姻的女性,每年都要去台湾一、两次,占全区赴台人数的80%,男方每年都要回武陵探亲,双方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
有利于增强对祖国大陆的凝聚力,有利于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3、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和相互了解。
通过夫妻间的你来我往,他们对两岸的社会现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形势等方面的了解,由少到多,由窄到宽,由浅到深,有利于沟通
思想,形成共识,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同进也使更多的年轻一代的台胞了解祖国大陆,了解
我党的对台方针政策,联姻双方利用至亲的姻缘关系形成新的统一战线,反对台湾“独立”,促
进祖国统一。
4、有利于促进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渠道,提高子女的文化素质。
近几年来,与我
区女性联姻的台胞,为其妻在我区建房或购房20栋(套),同时,还有3位台胞缘于这种至
亲关系,在我区创办了企业。
台胞寄带回的资金达480多万元。
去年,家住城北街道办事处的曾环(1999年7月湖南省水
电学校毕业),与台湾的全俊福(籍贯,临澧县,大陆籍台胞的第二代)于去年结婚后,到台
湾她公公办的电脑软件公司上班;家住城北街道柏子园居民区的高小玲,丧夫后,与台胞谢铁
樵结婚,由于谢铁樵先生非常重才,送她的小孩读军校,专科毕业后,又接着到军事科学院读
本科,高女士与交谈的时候,觉悟的说:“我的这个小孩,能有今天,完全搭帮老头子(指她
现在的丈夫-谢铁樵先生)”!(二)消极影响 1、底子不清,情况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