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写得不是某一特定地方的春景,而是作为季节的“春”,文中充满浓烈的情感,写春天到来时的那些最富有特点也最能体现春之新鲜、美好、生机盎然的场面,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表达了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深入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朗读,把握重音和停连,在朗读过程中想象课文中的优美情景,品味文章优美语句,学习本文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重音和停连。
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深入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1、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
2、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品析画面。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朱自清的《春》。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三、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áo)烟黄晕(yùn)
巢(cháo)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抖擞(dǒu sǒu)
2、多音字注音组词: hé
sǎn yūn báo hè
散晕薄 bó和 huó
sàn yùn bò huò
hú
3、解释词语:
应和抖擞抚摸朗润酝酿呼朋引伴宛转花枝招展
四、整体感知:
1、放课件,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
3、再读课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作者笔下的春天是一个怎样的春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富于美感、似有灵性和情感;作者对春的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
4、课文分为哪几部分?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喜悦。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
具体细致地描绘出各幅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春天的新、美、力。
5、课文描绘了哪几幅图?
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五、课堂小结:
总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描绘出五幅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
六、作业布置
1、反复朗读成诵。
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背诵。
二、语段精读
(一)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明确: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二)绘春
1、春草图:
①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软绵绵,写姿态。
②“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③小草很可爱生命力也顽强,它招来了许多人。
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
从这些动作,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孩子。
这是作者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在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的。
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
而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
④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
提问: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
明确: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
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⑤点面结合,由近到远。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2、春花图:
①第4节描写了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②写树上——花下——遍地;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动静、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结合。
③“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
寓在其中。
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④修辞手法:排比和比喻
⑤“闹“字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闹,有嗡嗡的声响,而且还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而叫,只表达叫喊的意思,没有用闹字生动活泼。
3、春风图:
①第5节写风从触觉、嗅觉、听觉几个角度写;写出了春风和煦、芳香、悦耳的特点。
照应了前文春花图、春草图。
②这一段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4、春雨图:
①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织”和“笼”把雨的形态描绘了出来。
②三个比喻句形象生动。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③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
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
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5、迎春图:
①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图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
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
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
②“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写出了人们迎春的愉快心情,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6、小结: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
(三)赞春
1、朗读8、9、10节。
2、开始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明确: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3、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读课文注解。
明确: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
4、为什么又比作“健壮的青年”?
明确: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
5、三个比喻的作用: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三、课堂小结:
1、文中有四种美: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语言美。
2、本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
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四、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并完成顶尖练习册
【板书设计】
总写:春归图
春草图
盼春——绘春春花图——赞春
分写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