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城乡供水一体化思路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
档案工作的连续性要求,上述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工程档案验收管理工作。
(6)硬件设施建设不足
档案验收管理工作没有配备完备的硬件设施,一方面是投入机制中专门经费设置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场地预留量不够,造成档案验收大批量投入人员整编材料时,缺少相应的支撑设备和设施。
(7)工程延误延期
无论工程延误还是延期,都会使原有工期拉长,导致整个合同工期的延长,造成建设、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工程档案收集时间跨度大,加大了档案验收工作难度。
三、应对举措
1.普遍性与针对性并重
一是政策引领,制度体系补短板。
本着“有问题必有对策,有想法必有支撑”的原则,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使得工程档案管理有关制度、办法在理论逻辑上相互支撑,在验收工作实践中环环相扣。
二是按照“权力与责任同步下放”“谁承接、谁监管”的要求,明确责任主体,将具体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和目标予以公示,确保有关部署安排全面落实,保证执行力度。
三是在合同中明确条款,对验收影响因素予以有效约束。
2.重管理更重质量
一是将档案验收工作质量放在首位,遵循“没有质量,数量是零”的原则,针对内部工作人员,通过强化管理,明确要求在工作中,对于档案验收工作汇报说结果,请示工作说方案,总结过程说流程,布置工作说要求。
二是对于借助的专家外力,应抓好现场服务环节,并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基本要求,同步跟踪并协助督促项目法人对工程档案整编、法人自验和问题整改加强全过程管理。
三是抓住验收管理工作关键环节,对内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转变作风,设定阶段目标,将“补短板、强监管”工作总基调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 100011)
(专栏编辑:周 权)
一、我国城乡供水现状
1.城市供水情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供水大多从原来的自来水公司一家独大逐步发展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经营模式,若干经营主体共同承担供水任务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保障了城市发展,同时政府加强了水质和供水服务监管,确保供水安全。
2.农村供水情况
各级政府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以联片集中供水为主的供水模式,打破了行政区划和城乡分割的旧格局,建设了一批联村、跨镇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同时在山丘区建设改造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大大提高了农村供水能力,满足了群众生活需要。
二、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取得的成效
1.社会效益显著
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广大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卫生水”,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促进了经济良性发展
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极大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群众把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投入到生产建设当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3.提高了群众健康水平
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与水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
4.推动了城镇化建设
集中供水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进入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集中供水对镇域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教育、文化、
农村饮水城乡供水一体化思路探讨
张海蓉1 黄 锋1 张海峰2农田水利
66
2020.3
卫生、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存在问题及原因
1.规模供水企业管理不统一
饮水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且带有较强的公益性,应由政府部门统一调度监管并尽可能整合管理规模供水企业。
而目前普遍存在多头供水的情况,且各供水区域面积不大,各水厂供水规模有限,供水效益较差。
一些水厂为提高供水利润,在水源选择、水处理工艺等方面尽可能压缩成本,造成供水质量难以保证;个别民营企业存在配备专业人员少、相关供水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安全隐患。
2.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弱化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需要遵循“三分建七分管”,但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工程管理不善、正常管护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部分工程无法长效运行,甚至被破坏、损坏、废弃。
一些村集中供水工程缺少资金无法及时维护导致工程停止运行;部分村不收水费,管理混乱。
3.农村供水工程保证率低
饮水工程在建成之初水质、水量有较高的保证,但在遭遇大旱等情况下很多供水工程就会出现供水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由于农村水源地缺少保护措施,消毒设备不启用,高位水池不按规定清刷,导致水质达标率低。
部分村特殊年份水量不足,出现种植用水和饮用水争水现象。
有些供水工程水源不足,多年来无法发挥效益,很多村民因为供水保证率不高而采用自备井从而放弃使用自来水。
4.农村供水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由于建设工期紧、任务重、资金不足等原因,部分供水工程建设标准低,存在“先天不足”。
加之村内管网、配套设施维修及日常运行管理需要长期投入,多数工程收入较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出现了工程老化失修、停止供水或间断供水现象。
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思路探讨
1.确定规划目标
以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供水资源和保障能力,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方针,全面建成高质量的供水体系。
2.制定规划原则
(1)延伸城市管网
利用现有城市水厂,统筹水源调度,做好政府监管,最大限度整合供水企业。
在城市水源地水源保障率达到要求前提下,进行管网延伸,让农村群众用上和城市同样标准的自来水。
(2)扩大联村供水规模
新建、提升农村供水中心,整合水源、水厂、管网,增加水处理设施,扩大规模,提高水源保证率,在科学合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实施联村供水,提高供水效益。
(3)提升单村供水能力
对于偏远山区供水成本高、水源保证率低的村庄,新建、提升单村集中供水,如果水源没有保证,可分散供水,要确保干旱季节不断水。
3.理清规划思路
(1)以管理模式定工程
建管并重,管要先行,深入调研公司经营管理、供水中心管理、村级管理、个人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在明确了管理模式后再确定工程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技术标准:
1)公司经营管理:千吨万人以上规模水厂必须实施公司化经营管理,水厂处理工艺达到先进水平,公司人员配备齐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有相应水质化验能力和供水应急措施,统一入户水价,有管理、有盈利、有安全、有长效。
2)供水中心管理:千吨万人以下联村供水工程尽可能由供水中心管理,可由镇级政府成立供水中心来落实管理人员,制定供水价格。
做到管道维护及时,水费收取到位,工程长效运行。
3)村级管理或个人管理:单村供水工程,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可由村级管理或个人承包管理,但要明确责任人。
主要负责收取水费和工程维修,水价要合理,在保本基础上合理保障管理人员费用和工程维修费用。
(2)以水源条件定工程
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优质水、后一般水”“先易保护、后难保护”的原则,论证水源保证率,检测水源水质,统筹考虑水源条件,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和工艺。
1)地表水源:优先考虑流域面积较大、水源保证率可靠的地表水。
同时要确认水库上游养殖情况、农业种植情况、工业情况、水质情况等,与各级政府确认作为水源地后能否划定水源保护区,落实水
农田水利
67
2020.3
源保护要求。
2)地下水源:主要开采浅层水,深层水作为备用水源,要落实水源保护措施,保证水源安全,避免超采带来地质灾害。
(3)以接受能力定工程
通过调研和宣传,充分了解群众对农村供水具体情况的接受能力,在考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水源和工程标准。
1)供水水源:了解群众对拟用水源的接受能力,对于心理上不接受自来水的群众要通过宣传营造出科学用水安全用水的氛围,让群众对自来水放心,从而避免建成工程后使用率低造成投资浪费。
2)供水管理:了解群众对拟采用管理方式的接受能力,落实群众接受度较高的管理模式。
调研群众水价承受能力,保障全天候供水,充分了解群众使用自来水的意愿。
工程建设以及供水管理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避免群众抵制公共供水,造成工程运行困难■
(作者单位:1.济南市城乡水务局 250000 2.济南市雪野水库管理处 271100)
淮北平原农业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刘 佳 邬旭东 傅朝康 姚志东
一、概况
淮北平原地处黄淮海平原南侧,包含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全部省境地区。
淮北平原土地总面积3.74万km2,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平均年降水量在850mm 左右,亩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39 m3,不足安徽省平均水平的1/2,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
其中自然降水资源的70%以上集中在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地表径流量大,降水总体利用效率不高。
该地区主要为广阔的冲击平原,北部萧县、濉溪、宿州一带有局部低山岗丘,高程在50~250m之间。
该地区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地面坡度小,排水系统尚不完整,地面调蓄库容小,旱、涝、渍灾害风险依然存在。
二、淮北平原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严重
淮北平原灌区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受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工程标准低、工程规模不足、技术落后等缺陷,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老化失修、设施破损,效益衰减严重,服务功能严重退化。
淮北地区多数大、中、小沟不配套、淤积严重、杂草丛生、排水不畅,灌溉机电井淤积损毁严重,效益下降。
总体上,面临着标准不高、节水灌溉发展缓慢、田间工程配套不完善、用水效率低等诸多问题。
2.节水灌溉资金投入较少,资金分散
从近些年农田水利的投入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农田水利的投入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投入不足情况将持续存在,而淮北平原作为水利建设任务较重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
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水利建设资金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一直得不到重视,长期偏少;二是国家加大对大江大河治理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压力大,挤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三是各级涉农涉水部门均有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但只是各自使用,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四是有限的农田水利投入,难以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均衡发展,如投资规模较小的村组内的小型水源工程投入较多,能进行经营的工程和政策优惠的工程投入较多,而跨村组的纯公益性工程和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的工程投入很少。
3.农业节水灌溉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出《关于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提出各地要切实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
但是落实到地方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节水灌溉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已有法规的执行难度大,监管手段少;二是没有形成合理的农业水价制度,部
农田水利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