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高中2024年秋季学期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显然并非所有古代重要科技领域的原创地,但通过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中国制造”成为古代丝路上优质产品的代名词。

以中国周边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为基础,从历史实境出发来反观融合后创新并高出一筹的中国发明,无疑能让我们更加贴切真实地体认先人的智慧与成就。

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制造”的早期认识几乎只能从考古遗迹中获取。

公元前6至3世纪分布于阿尔泰山北麓、形成巴泽雷克文化的游牧民,通过向周边地区卖出马匹,积蓄了来自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大量商品。

墓葬所出遗物中,除一辆具有中国设计风格的大型四轮马车外,更引人注目的还有原产自楚地的铜镜和具有战国风格的丝织物。

这些产品有些饱含深厚的技术积累,有些展现出精致绝妙的制作工艺,还有些则涉及难以企及的奢华原料。

它们通过巴泽雷克等文化中转,进一步传播到北面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西面的东欧大草原等地。

古罗马作家曾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

尽管各国奢侈品都使古罗马这样的消费主义帝国黄金外流,但仍不难窥见中国发明在外来珍奇中占据的独特地位。

到西汉时期,中国官营作坊生产的漆器,则通过和亲等途径大量流入
匈奴,成为贵族墓葬中常见的陪葬珍宝。

可见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发明,是备受近邻们青睐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

数百年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治下的首都巴格达,同唐都长安一样,万邦来朝,商旅凑集。

这个文化勃兴时期的文献记载骤然增多,其中不乏盛赞中国发明的文字。

生活在巴格达的文化名流贾希兹(775-868),在其《论市场监察官》中提到从各国进口的货物,其中来自中国的有“优质宝剑、丝绸、大瓷碗、纸、墨、孔雀、快马、鞍鞯、毡、肉桂、大黄”。

在数量上,中国商品与来自拜占庭和波斯古城伊斯法罕的货物相当,略多于印度。

但后面几处的出产多为动植物、矿产甚至奴隶,唯独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

中亚加兹尼王朝的文人撒阿利比(961-1038)在其《珍闻谐趣之书》里提到中国时,开宗明义地对中国产品赋予极高评价:“阿拉伯人习惯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不管真正的原产地为何地,都称为‘中国的’······在制作珍品异物方面,今天和过去一样,中国以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著称。

”撒阿利比指出除精美透明的瓷器、可追溯到中国的撒马尔罕纸以外,中国人在塑像和绘画方面也拥有举世罕见的技巧。

中国画家不仅要在笔下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还要更加力透纸背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辨别出其笑容蕴含的究竟是嘲弄、困惑、莞尔还是惊异。

对中国制造的模仿在西亚一直进行着,但大部分时间内,当地工匠最终收获的是叹服。

波斯作家穆罕默德·花德米尔(逝世于1534年)记录了赫拉特(现阿富汗西北部城市)一位在金属器皿上绘制图案的
工艺大师曾数次尝试烧制中国瓷器,但经过不懈努力,他始终只能制作出形制与中国产品极为相似的器皿,但在颜色和纯净度上仍稍逊一筹。

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列举读者容易找到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和阿克伯《中国志》等关于中国发明的记载。

从丝路实境来看,有一种认识自古一以贯之,即中国发明在西亚和中亚作家眼中,已经远远不只是瓷器、纸张、丝绸、宝剑、工艺美术等具体事物(这些器物往往并非最早出现于中国),而是对精益求精、“画龙画虎亦画骨”的工匠精神的无尽追求。

抚忆往昔,这无疑是更加值得国人自豪和深思的历史遗产。

遥远的地理和心理距离容易带来认识上的偏颇。

翻看中世纪阿拉伯史料,无论是在大马士革还是开罗,其市场之繁荣、古代中国未尝发展但常见于西亚的科技领域之多,昭示出人类文明发展如钻石般拥有多个切面;即便如此,中国发明在其他切面依然拥有杰出地位。

(摘编自陈巍《古丝路语境下的中国发明》)
材料二汉朝时,中国就开始同周边的族群进行交往,这些族群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来源是原始的游牧和狩猎,与中国发达的农业文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当时繁华的唐朝具有丰富的物产、先进的政治制度,世界各地的外交使节挤满了长安城,都来取经学习,将中国作为模范。

在这些附属国的心中,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霸气十足的泱泱大国,这些国家主动向中国称臣,同时从中国引进各种文化以及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雕版印刷术、造纸术、制瓷技艺等等。

古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

中国开始
认为自己的文化思想是最优秀的文化思想,自己的科学技术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会把周围弹丸之地的小国家放在眼里。

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当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撞时,落后文化会向先进文化学习,而先进文化则不会向落后文化学习。

于是,落后文化在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走向先进,而先进文化不仅觉得落后文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吸取,还会对落后文化产生鄙视的心态,不断增强的自我优越意识,使得它们不思进取,因脚步停滞不前而衰落。

(摘编自张馨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既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也可以从考古发现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B.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制造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等,就先后以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受到周边地区的喜爱和追捧。

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因素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D.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侧重理性分析,材料二侧重列举史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形成于阿尔泰山北麓的巴泽雷克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转作用。

B.刻画出人物的灵魂,比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难度更大,也更能体现中国古代匠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C.作者没有选用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人的记载做论据,是因为这些记载为大家所熟悉,论证力度不够。

D.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大国心态导致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

3.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哦,香雪》中,香雪想从旅客手中换得铅笔盒,凤娇关注旅客头上的“金圈圈”。

B.《小王子》中,小王子抱怨沙漠里有点孤独,蛇说:“在有人的地方也一样孤独。


C. 《西游记》中,乌鸡国太子曾经如此评论唐朝:“你那东土虽是中原,其穷无比。


D.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轻视探春:“又是庶出,他敢怎么?”
4.材料一中,从史料记载看,中国古代科技及艺术远超其他国家的表现有哪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等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原因有哪些?(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

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

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

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

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

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

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

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

”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

”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

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

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

”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

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
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发生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

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

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
材料三赵柔,字元顺,金城人也。

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

沮渠牧犍时,为金部郎。

世祖平凉州,内徙京师。

高宗践阼,拜为著作郎。

后以历效有绩,出为河内太守,甚著仁惠。

柔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缣,柔呼主还之。

后有人与柔铧数百枚者,柔与子善明鬻之于市。

有从柔买,索绢二十匹。

有商人知其贱,与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

柔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也。

”遂与之。

缙绅之流,闻而敬服焉。

(《魏书·赵柔传》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苟为后义A而先利B不夺C不餍D未有仁E而遗其亲者也F未有义而后G其君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与“王何必曰利”中的“利”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

B.材料二“故义胜利者为治世”中的“治”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意义不相同。

C.材料二“有国之君不息牛羊”中的“息”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息”意义不相同。

D.材料三“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中的“以”是凭借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说“万乘之国、千乘之家、千乘之国、百乘之家”这几句话,意在指出如果先利后义,贪婪的人心得不到满足,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就会危险。

B.荀子认为,“义”与“利”都是人性的本能,人有逐利的冲动,在价值判断上,“义”要高于“利”,要用“义”来约束和引导“利”的冲动。

C.荀子认为,在重义的前提下,要正视和满足人们的求利欲望。

先王“制礼义”,就是用“礼”作为区分界线,适度满足人们的欲望。

D.赵柔同儿子善明去集市上卖铧。

有个人要买赵柔的铧,赵柔向他
要价二十匹绢。

另一商人见他的要价低,出价三十匹绢来买,赵柔与儿子都坚决地拒绝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4.请根据前两则材料,评价材料三第二段中赵柔的行为。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龙吟·赵祖文画西湖图,名曰总相宜①
扬无咎②
西湖天下应如是。

谁唤作、真西子。

云凝山秀,日增波媚,宜晴宜雨。

况是深秋,更当遥夜,月华如水。

记词人解道,丹青妙手,应难写、真奇语。

往事输他范蠡。

泛扁舟、仍携佳丽。

毫端幻出,淡妆浓抹,可人风味。

和靖③幽居,老坡遗迹,也应堪记。

更凭君画我,追随二老,游千家寺。

【注释】①总相宜:出自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扬无咎(1097-1169):字补之,北宋画家,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

③和靖:北宋诗人林逋,晚年隐居杭州西湖,谥号“和靖先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西湖美景就是画中这样:云雾凝结凸显山的秀色,日光更添水波的妩媚。

B.深秋时节,月光如水,即使“丹青妙手”也很难画出此时此刻的西湖美景。

C.怀想往事,谁也比不上范蠡,他驾着一叶扁舟,与西施泛舟湖上,十分悠闲。

D.画面中,词人追随着林和靖与苏东坡二人,一同游览西湖岸边的众多寺院。

16.这是一首题画词,画作以“总相宜”为名,意蕴丰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以澄江翠峰、残阳西风展现金陵黄昏秋景,又以“,”两句为画面增添明丽色彩。

(2)“民心所向”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描写了天下百姓拥护陈涉起义,奋起反抗秦朝暴政的盛况。

(3)服饰在古典诗词中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或成为诗中人物身份的象征,或寄寓诗人独特的情思,或体现时代的风尚,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荒芜了一个冬春的塞北大地,第一个传递生命信息的使者就是那些微不足道的青青小草。

你看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悄悄地,钻出尘封许久的泥土,吐出淡黄青绿的嫩芽,散出芬芳清新的草香,在经受几场风吹雨打和沙尘洗礼后不屈不挠,茁壮成长。

一点点,一片片,一层层,汇集成碧绿的海洋,微风吹过,这荡漾。

这与河流、山川、土地、森林、草原、阳光、空气融为一体,形成生命的载体,人间天堂。

它给人类提供可再生的给养,铸就人类绿色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青草的芬芳是儿时的一盅醉人的甘醇,它经久不息地滋润着我的心田。

时至今日,难以忘怀,忘不了家乡房前屋后田埂地畔草场林间那满眼的绿色,伴随着我们几代人的健康成长。

无论是嫩绿新鲜的小草,还是枯黄褪色的干草,它不仅能够将锦绣河山装点得分外妖娆,还能用纯洁、丰富的营养精气,让食草的奶牛产
出乳香四溢的奶汁,滋补我们强健的体魄。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今天的人们,嗅着芬芳馥郁的青草香味,咋能不联想到珍惜美丽如画的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的秀美河山,向往明天幸福美满的生活呢?
18.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

试从句式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9.分析文中加点的两个“这”字,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0.妙用标点有助于充分地表情达意。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内没有任何标点,却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传言说:动物血液很脏,吃不得,都是动物血管里的垃圾毒素。

A 。

首先,动物血管里的细胞代谢产物经肝脏和肾脏过滤已转化为其他物质;其次,用于食用的动物血液会经过杀菌等加工处理再上市。

所以在正规商超购买的鸭血、鸡血、猪血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吃。

吃动物血液制品有哪些好处呢?一是能补充蛋白质,动物血有“液态肉”之称,它的蛋白质含量和肉差不多,并且易被消化、吸收,而脂肪含量却低于肉类;B ,动物血液中的铁是易于人体消化吸收的血红素铁,因此,食用这种血液制品有利于人体中铁元素的补充,对缺铁性贫血有一定改善。

那么,C ?首先要看标签、看成分;其次要看外观、察色泽;再就是闻气味、尝口感;最后我们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很多人误以为农贸市场刚刚屠宰的鲜动物血液更新鲜美味,但实际上,①如果屠宰、加工过程不规范,②动物血液容易受到沙门氏菌污染,③食用后可能会造成发热、腹泻、恶心等症状,④儿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者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病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4分)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