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传播力提升路径与思考——以央广《新闻纵横》节目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传播力提升路径与思考——以央广《新闻纵横》节目为例
作者:石良豫
来源:《声屏世界》 2021年第8期
石良豫
摘要:新闻专题节目是广播新闻频率最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

文章以央广中国之声
《新闻纵横》节目为例,分析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思考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广播节目
创新发展,促进优质内容更加有效传播。

关键词:广播新闻专题故事化思维传播力《新闻纵横》
新闻专题节目是广播新闻频率最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

此类节目不仅时效性强、报道
内容丰富,更要广度深度兼具、编排逻辑清晰。

《新闻纵横》创办于1994年,2009年12月改
版为两小时综合新闻节目,聚焦昨日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并继续保留舆论监督功能。

突出新闻专题特性
新闻专题类节目不同于消息或评论,既要准确及时反映新闻事实的基本面貌,又要多
角度多层次挖掘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真实。

做好新闻多个“落点”的报道,恰是广播新闻专题节目追求的传播佳境。

关注新闻第一落点,凸显时效性、贴近性。

一般来说,由于新闻专题节目的侧重点不同,在时效性等方面要略逊于新闻消息类节目,但是近年来,借助通讯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网
普及等科技支撑,尤其是广播新闻采访在人员、设备等方面更为灵活便捷,新闻专题节目在新
闻的“第一落点”上也更为主动,时效性等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

以2017年9月21日《新闻
纵横》关于高铁复兴号上海至北京开通的报道为例,节目安排的首次直播连线在当日8点,连
线地点选择在运行的高铁上,侧重以体验式报道方式介绍复兴号的运行情况,符合广播媒体的
传播规律。

央视当天的首次连线时间安排在7点,连线地点在北京和上海两个首发车站,侧重
介绍复兴号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较而言,央视的报道虽然时间更早一些,但央广《新闻纵横》
采取的体验式报道在兼顾时效性的同时,能更直观真切地让听众感受到复兴号的不同。

由于高
速列车信号不好影响连线时长,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连线中加大对乘客和乘务人员感受的呈现,加入更多细节信息的表达。

在直播连线报道后,《新闻纵横》编排了美国铁路工业展览会
上关于中国高铁的报道,一来是在时间上比较接近,二来可以从专业技术角度详解复兴号的特
别之处。

通过一连串具有时效性、贴近性的内容衔接而形成整体报道,让听众在接受信息中有
体验、有感受、有分析,层次分明、印象深刻。

紧抓新闻第二落点,重独家、求深度。

新闻专题节目要及时报道新闻事件本身,更需
要及时对新闻事件“第二落点”进行挖掘和呈现,通过对新闻背景、后续情况、舆论热点的解
读与追踪以及各方观点的反映,尽可能全面呈现新闻事实的内涵、外延和深度价值,满足受众
群体的多层次信息需求。

如果说各媒体对新闻“第一落点”的呈现可能大同小异,那么,对
“第二落点”的捕捉则能促进共享新闻转化为差异化的独家报道,让节目内容更有深度、广度,更为立体化。

例如,2018年5月5日《新闻纵横》关于“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
的节目,延续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一新闻热点,以
纪念活动为核心紧扣时代主题,重点围绕“四路记者直击海外纪念活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的《习近平最新用典》”“特别节目《提问马克思》”以及“传记影片
《青年马克思》中西方视角下的马克思是什么样”等话题做拓展和延伸报道。

节目既给受众带
来全方位多样化信息,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激发受众认知与共鸣,充分体现出《新闻纵横》作为新闻专题节目对高度、角度、深度、广度、速度的价值追求。

注重节目编排,切合广播特点
广播作为大众传媒,通过语言、音乐、音响等声音进行表达,实现线性传播。

面对日益
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广播要吸引和巩固受众群体,扩大影响力,必须充分发挥传播优势,运用多样化报道形式,丰富节目内容,切合广播特点。

其中,注重节目编排和节目间的衔
接勾连,显得尤为重要。

丰富报道内容和形式,碎片化传播。

网络时代,新媒体迅猛扩张,自媒体日益风行,“碎片化”成为传播趋向的形象表述,表现在受众需求、信息传递、时间空间等不同方面。

广
播新闻专题节目的时间相对都比较长,更需要在节目编排上做到思路清晰、间隔明确,发挥广
播碎片化传播之所长,综合运用同期声、解说、音乐等手段,通过对播、交谈等多种方式,力
争内容紧凑又体现出节奏明确的律动感。

举例来说,有时候,为开掘主题把事情说透,往往采
访录音等内容比较长,将近七八分钟也舍不得删减,虽然会在播出过程中设置音响、片花等增
加可听性,但广播线形传播稍纵即逝,又缺乏画面的吸引,内容时间过长反而容易让听众“出戏”,更抓不住报道的重点。

类似这样的情况,需要在节目编排时格外注意,对素材做碎片化
处理,比如将记者的报道和主播的介绍结合起来,变换叙述的节奏,提高可听性和针对性。


这方面,《新闻纵横》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每期时长两小时,内容基本上以4-6分钟为一个小单位安排报道,中间穿插最新消息、“今日系列”板块等,综合运用直播连线、专家解读、采
访录音等多样化报道形式,使各种报道形式的功能和表现力最大化,增加了节目整体的丰富性,整个节目又浑然一体,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穿透力。

增强不同节目间互动,吸引更多受众。

广播节目间的衔接勾连互动,是吸引听众的有
效方式。

当前互联网传播信息快速而便捷,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移动设备可以随时将最新资讯
传达到受众,但在抓住重点深度解读的准确性、全面性上相对是短板,而这一点恰恰是广播新
闻专题节目之所长。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的播出时间往往相对固定,在抓新闻第二落点进行拓展
解析上具有明显优势。

因此,基于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扬长避短,通过各个节目间的衔接
勾连互动,不断将新闻专题节目的内容要点和播出时间传达到听众,将听众吸引过来,对提高
传播效率、增强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央广中国之声的《新闻和报纸报摘》节目,在播出中将
《新闻纵横》的重点新闻加以预告,两个节目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互动勾连。

从全天新闻编播的
角度观察,如能进一步加强《新闻纵横》与《央广新闻》的互动,借助滚动播出重点新闻的机会,告知听众其他新闻专题节目的内容要点,既方便听众收听更加全面、权威的新闻解析,形
成对新闻节目内容的整体性印象,又易于形成新闻矩阵的舆论辐射,提升传播效率和效果。

运用故事化思维,进行“广播化”转化
广播传播符号相对比较单一,更需要既切合节目类型内容又贴近受众、通俗易懂的表达
方式,方便听众入耳入心、接纳信息,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专业知识的通俗化。

新闻专题节目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其中科普类报道较为常见,但
又比较特殊。

主要特殊在怎样将高深专业的科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传播给受众,这
一直是广播电视媒体的难题。

尤其是广播节目,表现形式更为受限,一般是通过主持人或记者
的口语化表达,运用比喻、描述、类比等手法加以呈现,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做到深入浅出、生
动有趣、通俗易懂是做好报道的关键。

例如《新闻纵横》节目中的《探测卫星“悟空”九天之
上捕获暗物质踪迹,重大发现如何帮助我们解开“宇宙幽灵”的身份之谜?》,通过充满中国
文化符号的“悟空”号的发现,为大家揭开“暗物质”这个“听过”又“不明白”的科学问题,
内容虽然专业但表述趣味性强,加之充分运用音响效果,易于瞬间引起听众的兴趣,在兴趣中
进一步理解科学发现。

报道中,主持人导语部分做了这样的处理,效果很好:“不知你有没有
想过一个问题,太阳系围绕银河系的中心,以非常快的速度旋转,但是为什么没有因为速度过
高而飞离银河系的中心呢?是否还有其他看不见的物质,通过引力拉着太阳?而这些看不见的
物质,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暗物质'。

”这段导语基本上说清楚了“暗物质”的存在和作用,特别是“拉着太阳”的表述,一下子打通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听众间的理解屏障。

如果在后续
的详尽报道中,更充分地贯穿这种表述风格于“电子能谱在1TeV处体现出一个拐折”“电子宇宙射线能谱位于1.4TeV处”等专业内容,对这则科技新闻的传达输出将更加理想。

因此,适应广播特点,对节目内容、稿件进行适应性改造,让专业知识通俗化表达出来,应成为广播新闻
专题节目的编播共识。

细节表达更具现场感。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欣赏水平也
在不断提升,受众越来越关注个性化体验和感受。

为此,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也要运用“故事化
思维”,不再标签化或生硬地肯定否定,而是将人物和细节自然生动地展示给听众,这种对细
节的记录表达更具现场感,质朴的语言更能直击人心。

以《新闻纵横》的系列报道《解码体育
之乡》为例,记者采访了多个基层体校,穿越体育之乡的过去与未来,聚焦当地人们从“将孩
子逼上竞技体育华山一条路”到强身健体快乐体育的思想转变,反映出几十年来体育事业的飞
速发展和转型变迁。

其中第二集《体操之乡仙桃:一个跟头翻过三十年》的节目内容更加生活化,揭开“量产体操世界冠军”之地的神秘感,题材本身就具备吸引听众的兴趣点,在节目编
排和报道上也体现出平实而关注细节的讲故事风格。

例如在节目中,先是记者介绍杨威的启蒙
教练彭友平以训练要求严格而著称,杨威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和彭教练还有一些亲戚
关系,但每次训练完就感觉不到亲戚关系了。

可如今,彭友平的身份已经不只是一名严格的教练,他口袋里还时常揣着饼干和糖果,正跟记者聊着天就突然起身向前急奔,原来是那个最小
的3岁孩子又远离了他的视线。

这时接入采访同期声,传出彭教练质朴的乡音,念叨着“来来来,快点,让他从里面出来。

最重要小孩子安全……”夹杂着记者的感叹“这操的心太多了,
就跟幼儿园一样……”仿佛引领着听众直入现场,画面感跃然而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人们
思想转变以及时代中人平凡而可敬的节目主题,由声音直入心田。

塑造高质量的声音。

广播中那些稍纵即逝的语言、音乐、音响等各类声音组成了广播节目,通过电波传送到千家万户。

广播离不开声音,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的有效传播更离不开高质
量声音编组在一起的节目内容,因此在采录节目中要注意语言、音乐、音响的质量和选配。

以《新闻纵横》系列报道《长江日记》为例,该报道纪实性强、角度多元、内容丰富,通过一篇
篇记者现场记录的“日记”,向听众呈现了“长江沿岸新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这类节目在
声音尤其是音响的处理上应格外注意:其一,长江流经多个省份,各地方言不同,有的方言一
时难以听懂,在采访过程中可以适当重复受访者的话,或在制作时适当对方言进行压混配音,
以方便听众准确接收信息内容;其二,因节目报道内容围绕“长江”展开,采访大多需要在户
外进行,自然界的风声、水声、船声等各种声音混杂,在如此复杂的声场下,为了让听众清晰
地听到、准确地理解节目内容,更需要通过技术方面的支持,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基础上形成高
质量的声音传送。

总之,塑造高质量的声音,让各种声音完成恰到好处的广播化转化,从而在
节目中“真”起来、“活”起来,是实现广播节目有效传播的良好基础。

结语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普及,新媒体快速兴起,对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挤压,也促使其不断探寻融合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式。

尽管如此,广播仍然受到音频爱好者、动态环境下的受众以及网络技术难以覆盖、传送效果一
般地区受众的欢迎。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环境下,广播需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适应听众和社
会需求,不断分析节目特点寻求创新,制作播出高质量的节目,使节目常听常新,更具传播力
和引导力,巩固和拓展受众群体,不断释放独特的广播魅力。

(作者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本文责编:邵满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