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现代文阅读
第31讲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
目录
一、考点过关练 (2)
考向1:分析文章论证结构 (2)
考向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
二、真题实战练 (9)
三、重难创新练 (19)
考向1:分析文章论证结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①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从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到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从举办中国人首次天宫画展,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跨年、首次在太空过春节,一个又一个“首次”,彰显了我国不断提升的航天实力,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鼓舞着广大青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豪情壮志。
②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这是广大青年担负起时代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③爱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1935年初秋,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为国奋斗之志。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这个故事,并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对于广大青年而言,爱国之情始终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始终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始终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今日之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这里有可亲可敬的人民,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赓续传承的事业。
亲眼见证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亲身经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伟大历史进程,亲眼见证“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空等一个个科技创新突破……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完全有理由也完全有决心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⑤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这是青年彭士禄在组织征求他意见,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的坚定回答;“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从小就树立并付诸行动的坚定信念;“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这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生山启燕毕业后的坚定选择……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爱国方式,但中国青年爱国的底色始终不变。
今天,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①,把爱国心化为报国行,依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
⑥“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中的发问,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这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宣言,也是无数中国青年的共同心声。
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广大青年必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选自2022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注释】①出自《晏子春秋•内篇》。
1.★论证要求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①
①
①
2.结合材料说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3.论证材料要与观点一致。
下列材料中不能充当本文道理论据的是()
A.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孟子)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D.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答案】1.①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①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体现;
①中国青年的爱国方式。
2.①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豪情壮志;
①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①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3.A 【解析】1.本题考查论点概括。
第一空,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
阅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①段由探索星空说起,引出话题“爱国”,引出下文的论述。
然后从“爱国精神对有志青年的重要性”“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中国青年的爱国方式”三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即题目。
第二空,结合①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可概括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
第三空,结合①段中“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内容可概括为:中国青年的爱国方式。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彰显了我国不断提升的航天实力,鼓舞着广大青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豪情壮志”可概括: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豪情壮志;
根据第①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可概括: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根据第①段“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可概括: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3.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A.句意为: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能做为儿子。
强调的是“孝道”;
B.句意为: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表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
C.句意为: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表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
D.句意为:总是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来赴国家的急难。
表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
故选A。
考向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美好“止于丰饶处”
①生活中,类似“追求极致、抵达完美”的文章,时常可见。
的确,追寻丰盈、止于至善,可以说是不少人的潜在目标和行为准则。
但最近看到一句话“止于丰饶处”,意即凡事须有度,当留有余地、适可而止。
这种“留余”的理念,值得深思。
存续“留余”思维,审慎把握为人处世之度,有助于避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等倾向。
②进退之间,脚下留有余地。
进与退,需要辩证看待。
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一些看似孤寂无奈的后退,映照的却是“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的豁达。
明朝高景逸有言:“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对个体来说,日常言行中讲一点“留余”,进有度、退有则,就不难实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最终抵达“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
③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
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
看透得失,才有余闲;心有余闲,才能宽广。
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装得太多、太满,以至于负重过载,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
学会“留余”,及时调适人生节奏,美好时光就能更多地驻足停留。
④取舍之间,身后留有余声。
苏轼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取与舍的辩证法说明,“拥有一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应该学会有所舍弃。
曾国藩笃信“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
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身后有余褒,历史有回响。
取舍之道,又何尝不指引着人间正道。
⑤其实,“人生最不该有风景占尽的念头”。
既葆有拼搏奋斗的姿态,也善于以“留余”的视角审视人生,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洒脱的自我。
(作者:鲁浩。
有删改)【文本二】
人生要知进退
①曾国藩曾讲:“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
”
②人的一生,都是在环境中不断适应,才能生存,懂得识时务、知进退,才能善其身。
③庄子在《山木》中讲过一个山木与鸣雁存亡的故事。
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因其不成材而免于被砍伐,一只鹅却因为不会鸣叫被杀而成为下酒菜。
他的学生对此感到有些疑惑,到底是积极进取,振翅高飞,展露才能;还是学会隐退,守拙藏愚,以求自保?
④庄子讲道:“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
”君子应当处于有才和无才之间,该进则进,
当退则退。
遇到合适时机,可以像龙一样,飞腾万里,吞云吐雾;环境不允许之时,可以像蛇一样,潜伏于草莽之间,放低姿态,拥抱平凡。
人生,唯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明白进退,才能保护自我,茁壮成长。
4.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文本的题目都可以看作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明确,清晰简洁。
B.文本一的第①段和文本二的第①段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本一主要从如何把握进退、得失和取舍三个方面论述了善于“留余”让人生更美好。
D.文本一的第①段引用苏轼的话论证了人应该学会取舍,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5.★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6.两个文本都有关于“进退”的论述,但目的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B 5.首先提出本段论点“得失之间,心上留余闲”;接着从正面列举唐代诗人李涉流放中与僧人闲聊顿悟的例子举例论证该观点;然后从反面论述一些人心累是因为心中没有余闲,对比论证再次突出本段观点。
最后强调要学会“留余”,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
6.文本一对“进退”的论述,强调的是豁达,不把话说满,不把事做绝,证明“进退之间,脚下留余地”这一分论点,从而论证中心论点,美好“止于丰饶处”。
文本二用庄子《山木》中的例子阐述了如何把握“进退”,强调的是在多变的环境中善于把握时机,这样才能减少危境,更好地生活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有误,文本一的第①段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没有举例论证;
故选B。
5.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文本一第①段首先提出论点“得失之间,心上留余闲”;然后“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从正面列举了唐代诗人李涉流放中与僧人闲聊顿悟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证明该观点;接着“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装得太多、太满,以至于负重过载,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又从反面论述一些人心累是因为心中没有余闲,运用对比论证再次突出本段观点。
最后一句“学会‘留余’,及时调适人生节奏,美好时光就能更多地驻足停留”强调要学会“留余”,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本一开篇点明中心论点“凡事须有度,当留有余地、适可而止”;接着进一步指出“留有余地堪称一种人生智慧”;然后从如何看待进退、得失、取舍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作总结,强调中心论点:美好“止于丰饶处”。
文本二首先引用曾国藩的话引出了中心论点“人生要知进退”,然后用庄子《山木》中的例子阐述了如何把握“进退”,强调了在多变的环境中善于把握时机,明白进退,这样才能减少危境,保护自我,茁壮成长,
更好地生活。
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发制人策略是指在谈判时处于劣势的一方,面对强敌的时候,采取避敌锋芒、以逸待劳的策略,积极制造和发现敌人的过失和弱点,争取谈判主动权,实现由劣势到优势的转变,从而获得谈判的胜利的一种谈判策略。
其特点具有先被动后主动,先软弱后强硬的特点,往往能一锤定音。
不管对方如何自以为是,如何无理取闹,都耐心听取对方的要求和理由,并不时向对方请教有关问题,好像有被对方说服的倾向。
其实,是在暗中准备条件,积蓄力量,以便一击而中,一击而倒。
【材料二】
孙子说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战争中,善战的人会先做好战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人出现问题,之后一举攻之。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先为不可胜,在你明白即使先动手攻击对方,也没有把握能够获胜的时候,也就是自己与对方的实力相差不大的时候。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战胜对方,那么就要“待”。
以待敌之可胜,等待对方先动手,看准时机,然后自己出手,准确、迅猛。
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便是一个“待”字。
等待,等待时机成熟,等待最佳的出手时刻。
要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生活中例子其实很多。
柔道比赛中,交战双方都会不停变换自己的身形,却迟迟不愿动手先攻击,他们都在等待,等待对方先出手,等待对方露出破绽,等待自己出手的适宜时机,一举击败对方。
乒乓球比赛中,种子选手的水平其实都相差无几,他们比拼的就是心态,就是等待对方先失误。
【材料三】
采取后发制人策略,需要抓住要害和根本。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想让每件都获得完美的结果,就需要我们在做事前认真思考、周详计划。
“谋定而后动”,经过准确、周到的谋划之后再行动,才能够有所收获。
《明星大侦探》中五季常驻嘉宾何炅和撒贝宁因为在节目中出色的表现,被网友“封神”,大家无不为他们在节目中的精彩推断而折服。
他们两人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强,给大家提供了很多的断案思路。
撒贝宁是法治栏目主持人出身,他在节目中讲求证据的指向性,善于抓证据的要害;何炅曾是一名大学教师,判断事情善于从“中心”出发,找关联。
两人条理分明,忙中有序,完美地展现了谋定而后动。
历史上也有很多抓住对方要害,后发制人的军事典故,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故事都传达了一个道理:先谋后事则昌,谋定而后动,方得始终。
采取后发制人策略,需要积累经验和实力。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后发制人的关键不在于“后下手”,而在于过程中的经验累积。
事实上,后发制人不只应用于兵法中,对于学习也很有见地。
我们看过很多高考状元的学习故事,他们就是普通人、平凡人,他们的学习故事也出其不意的一致,大多数都是勤勉地付出,才取得最终的胜果。
他们坚毅拼搏,在累积中成长,后发制人,一举成功的故事,
相信会给大家力量。
7.下列不适合充当材料二第三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A.战败的越王勾践每天品尝苦胆,扪心自责,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最终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B.解放军为了击破国民党军进犯,先以一部兵力诱敌深入,待敌进入后,将其包围发起攻击,一举歼灭敌军,圆满地完成了战役任务。
C.司马懿在曹爽风头正劲的时候,选择隐忍,待曹爽失势交出兵权后,司马懿立刻以谋反之罪屠灭其三族。
D.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等齐军三次击鼓进军后,才建议鲁军击鼓进军,最后一鼓作气,战胜齐军。
8.★简述材料三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9.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如何才能做到后发制人?
10.材料一中提到后发制人是一种谈判策略。
2020 年9 月,联合国安理会举行视频公开会,美国代表在发言中指责中方抗疫不透明、处置不当,对疫情在全球蔓延负有责任。
其实,中方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通报分享疫情信息,并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
如果你是我国的一名外交官,请说说你将如何用“后发制人”的策略对美方做出有力回击。
【答案】7.C 8.首先,提出本段观点“采取后发制人策略,需要积累经验和实力”;接着,引用名言论证经验积累才是后发制人的关键;最后,列举高考状元坚毅拼搏,在积累中成长,后发制人,一举成功的事例来证明本段观点。
9.需要果断地把握住时机并能迅速出击;需要抓住要害和根本;需要积累经验和实力。
10.示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方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通报分享疫情信息,并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
中方的努力和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扬。
反观美国政府不集中精力抗疫,却一直试图转移视线,嫁祸于人。
这样既挽救不了生命,更不能控制疫情。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面对病毒,我们应该团结一心,并肩战斗,共同夺取抗疫的最终胜利。
【解析】7.本题考查论据理解与运用。
C.通读材料二第三段可提炼中心论点为:“等待,等待时机成熟,等待最佳的出手时刻”,而选项中司马懿的例子是强调隐忍,与本段论点不符;
故选C。
8.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分析。
首先,根据“采取后发制人策略,需要积累经验和实力”可知,本段首句提出本段观点;
其次,根据“‘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后发制人的关键不在于‘后下手’,而在于过程中的经验累积”可知,此句引用名言论证经验积累才是后发制人的关键;
最后,根据“我们看过很多高考状元的学习故事,他们就是普通人、平凡人,他们的学习故事也出其不意
的一致,大多数都是勤勉地付出,才取得最终的胜果。
他们坚毅拼搏,在累积中成长,后发制人,一举成功的故事,相信会给大家力量”可知,这里举出高考状元的成功例子,属于举例论证,进而论证本段观点。
故论证思路为:提出观点、引用名言论证、举例论证。
据此回答即可。
9.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提炼。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以待敌之可胜,等待对方先动手,看准时机,然后自己出手,准确、迅猛”可知,需要果断地把握住时机并能迅速出击;
根据材料三第一段“采取后发制人策略,需要抓住要害和根本”可知,需要抓住要害和根本;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采取后发制人策略,需要积累经验和实力”可知,需要积累经验和实力。
据此回答即可。
10.本题考查拓展探究。
根据三则材料可知,需要果断地把握住时机并能迅速出击;需要抓住要害和根本;需要积累经验和实力。
面对美方代表的单方面指责,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策略做出有力回击。
结合题干“利用‘后发制人’策略做出有力回击”,利用“后发制人”地策略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短时间内成功控制疫情,并向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抗疫援助和物资。
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向国际社会持续分享疫情信息。
早在今年1月3日,中方就开始向美方正式定期通报。
而据媒体报道,美方在疫情初期就认识到疫情风险,但对美国民众故意淡化风险,以免引起恐慌。
是谁在隐瞒?为什么拥有最先进医疗技术和最发达医疗体系的美国感染人数最多?为什么纽约成为疫情震中,联合国在成立75周年之际被迫“关门”?相信国际社会已经看得非常清楚。
如果美方真心抗疫,就应该集中精力保护本国人民生命健康,而不是忙于“甩锅”卸责、转移视线。
(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善养“静气”
傅凌艳
①《孟子•告子上》有一则“学弈”的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人表面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学习结束,两人棋艺相差甚大。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时的态度不一样;前者保持了心态宁静,后者却没有做到。
(1)。
②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
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成为一代名家,他回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