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电大2005学年第二学期政治经济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电大2005学年第二学期政治经济学试题
200607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2.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
3.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把资本划分为以下两部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例。
5.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6.资本周转速度同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7.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法人制度。
8.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9.按照三次产业划分法,农业是第一产业。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是(B)。
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B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的的所有者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3.同时属于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资本的生产资料是(A)。
A设备B原料C燃料D辅助材料
4.社会分工是指(A)。
A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B同一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C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D企业内部的分工
5.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B)。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D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6.下列措施中属于财政收入政策的是(C)。
A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B增减社会福利开支C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D增减政府直接投资
7.国际市场上,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B)。
A生产商品最少的国家的国别价值决定的B国际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生产条件最差的国家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条件最好的国家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时间决定的
8.股票控制额是指(D)。
A所有股东掌握的股票面额的总和B所有股东掌握的股票平均额C股东掌握的股票平均额D 能达到控制股份公司的股票额
9.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是(D)。
A服务市场B信息市场C技术市场D金融市场
10.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B)。
A使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唯一手段B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使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不受任何限制D排斥国家计划对经济的任何调节作用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项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有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AC)。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和基础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内容和形式
2.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AD)。
A社会的需求结构B社会的产业结构C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E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
3.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有(AB)。
A计划配置B市场配置C企业配置D自然配置E供给制
4.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CDE)。
A生产责任制B厂长负责制C企业法人制度D有限责任制度E科学的组织制度
5.作为社会保障主体的社会保险主要有(ABCD)。
A养老保险B医疗保险C失业保险D工伤保险E妇女儿童保险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剩余价值率:也称剥削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3.市场体系:是指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4.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溶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
5.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本国领土内所有用货币表示的生产活动的增加值。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案要点:
⑴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分)
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为: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3分)
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为: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分)
2.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
⑴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分)
⑵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待售商品的总量;第二商品的价格水平;第三货币的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构成商品价格总额。
因此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
可用公式来表示为:(3分)
⑶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分)
3.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如何?
答案要点:
⑴我国经济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
(2分)
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分)
⑶占主体地位的公有经济有两种形式,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2分)
⑷非公有经济有私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等。
(2分)六.论述题(16分):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外部环境怎样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
答案要点:
(1)企业经济行为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对策和行动。
(2)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因素包括两方面,即治理结构和外部环境。
首先,企业的治理结构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
从社会关系方面来说,企业实质上是所有者、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和权力关系的组合。
这三个不同利益和权力的主体,都要求企业目标与本身利益一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又要兼顾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利益。
实现这种要求的途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即出资者拥有所有权,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并相应建立组织机构,使三者之间形成利益相关、权责分明、互相制衡的关系。
其次,企业的外部环境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政策环境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
政策环境指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各种干预行为的总和。
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各种调控手段的运用都会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
市场环境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行为表现为富于创造性和进取性;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技术进步动力不足,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外延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