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第13章-家用化学品卫生
常见的微生物:细菌、霉菌、致病菌
化妆品受污染后出现变色、异味、发霉、 酸败、膏体液化分层、产生毒素或代谢 产物等引起各种类型的化妆品皮肤病, 感染。
◆绿脓杆菌污染的化妆品如误入眼内可引起角膜化脓性溃疡,
病情严重,发展迅速,1~2天内可引起角膜大片坏死,穿 孔,痊愈后留下疤痕或角膜葡萄肿,或白斑。
②光毒性皮炎:
指化妆品中某些物能增加皮肤对光的敏感性,而产 生光毒性反应导致皮肤损伤。
临床特点:皮肤的红斑反应及消退后的色素沉着。
光毒性皮炎与光变异性接触皮炎的临床鉴别
区别点
光毒性皮炎
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病因
化妆品中的化学物质增加皮肤对 化妆品中的光变应原物质光
光的敏感性
照后诱发过敏反应
病理 部位
3.其他
合成洗涤剂引起污染环境,尤其水环境,从而对人 体造成间接危害。 (1)泡沫覆盖,少氧,水体COD和BOD高,水生态影响; (2)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感官性状产生不良影响; (3)抑制水生动物卵的孵化和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 (4)污水灌溉,通过食物链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四)绿色洗涤剂
4
二、化妆品的分类
《化妆品分类》GB/T18670-2002):
(1)按使用功能分类
可分为特殊用途化妆品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普 通化妆品)两大类。其中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又可分 为清洁类化妆品、护理类化妆品以及美容类化妆品。
(2)按使用部位分类
可分为肤用化妆品、发用化妆品、口腔用化妆品
以及指甲用化妆品。
洗涤剂基本属于低毒或微毒化学物质
1.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以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中毒症状为主。 2.慢性毒性有抑制精子生长、引起输卵管硬化甚至胎鼠畸形。 3.对致癌物4-硝基喹啉-1-氧化物有促癌作用,增加小鼠胃癌发生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内分泌干扰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些重金属等。
3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也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6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9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的位移过程。
10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12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
13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的类型包括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14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环境卫生学 全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通常以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或参与环境介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性有机污染物。
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植物和微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如果其数量、浓度超健康。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结构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即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
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关关系。
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群。
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
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高度每上升100m ,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
NOX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大气污染事件。
化学和生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对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
1h 内平均浓度的最高100 µm 的颗粒物,空气介质中的颗粒l0μm 的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的科学。
环境是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大气、水、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利:清洁的空气和水,充足的阳光,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弊:自然灾害,天然动物毒素,天然植物毒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利:更适于居住,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为人生存提供物质条件。
弊:持久性污染物的存在污染自然环境,正常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应答基因:即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
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一次污染物(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暴露途径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⒈影响总暴露量⒉影响吸收率⒊改变作用靶。
健康效应: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非病理性的)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说1.环境卫生学: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露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足利用环境有利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乞降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升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 : 是人类赖以生计的物质环境条件,往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样环境因素。
详细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含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3.环境因素 : 经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加环境介质的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样无机和有机的构成成分。
4.环境内分泌扰乱物 EDCs: 是指拥有近似激素作用,扰乱内分泌功能,进而对机体或后辈惹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5.长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能在环境中长久残留长久存在、在生物体内连续性积蓄的化合物被称为长久性有机污染物。
6.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余物质发生反响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整不一样的新的污染物。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 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散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域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经过饮水、食品等门路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惹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8.生物多样性 : 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存在的生态综合体。
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构成。
9.可连续发展 :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单应知足今世人的需要,并且不该伤害后代后辈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连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0.洁净生产 : 指能够节俭能源、减少资源耗费,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余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含洁净的能源、洁净的生产过程和洁净的产品。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与问答题大全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与问答题大全《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以及预防环境相关疾病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饮用水卫生、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固体废物管理等。
接下来,我们将回答一些与《环境卫生学》相关的简答题和问答题。
【简答题】1. 什么是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预防环境相关疾病的学科。
2.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饮用水卫生、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固体废物管理等。
3. 为什么饮用水卫生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饮用水卫生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几乎所有生物体都需要水来生存。
如果饮用水受到污染,人们可能会接触到有害物质,导致水传播的疾病发生,如霍乱、痢疾等。
4. 如何保护和改善饮用水卫生?保护和改善饮用水卫生的方法包括建设水处理厂,加强水源保护,定期监测水质,为居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等。
5. 空气质量差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影响?空气质量差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影响,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过敏和免疫系统问题等。
6. 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包括减少工业排放、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城市绿化等。
7. 噪音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噪音污染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压力和焦虑等。
8. 如何减少噪音污染?减少噪音污染的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的隔音性能、室内装修降噪等。
9. 固体废物的管理对环境有哪些影响?不正确的固体废物管理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0. 如何进行合理的固体废物管理?合理的固体废物管理包括分类回收、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和资源化利用等。
【问答题】1. 请简要介绍饮用水卫生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饮用水卫生的监测方法包括采集水样进行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总大肠菌群、大肠杆菌、氨氮等。
标准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的饮用水卫生标准,如中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质量指南》。
环境卫生学标准
环境卫生学标准环境卫生学标准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保持卫生、预防疾病传播的一系列标准和措施。
环境卫生学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卫生学标准旨在规范环境卫生管理,提高环境卫生水平,有效预防疾病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首先,环境卫生学标准包括了环境卫生的各个方面,如空气、水质、噪音、土壤等。
其中,空气质量是环境卫生学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在城市环境中,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污染源不断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因此,环境卫生学标准需要对空气质量进行严格监测,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障人们的健康。
其次,水质是环境卫生学标准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
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而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饮用健康。
在一些地区,由于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等原因,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导致水源匮乏,水质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因此,环境卫生学标准需要对水质进行严格监测,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以保障人们的饮用健康。
再次,噪音是环境卫生学标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噪音、建筑施工噪音等噪音污染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中会导致人们的听力受损,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环境卫生学标准需要对噪音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土壤质量也是环境卫生学标准中需要重视的内容之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和人们的健康。
在一些地区,由于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原因,导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人们的健康。
因此,环境卫生学标准需要对土壤质量进行严格监测,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人们的健康。
综上所述,环境卫生学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学标准的宣传和执行,不断提高环境卫生水平,保障人民的健康。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标准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标准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是指对医院环境卫生状况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定时的监测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环境卫生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保障医院环境卫生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标准是对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工作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监测范围。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范围包括医院内部环境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
医院内部环境包括病房、手术室、门诊部、药房、实验室、餐厅、洗衣房、垃圾处理站等区域,周围环境包括医院周围的空气、水源、噪音、废气、废水等环境因素。
二、监测内容。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噪音监测、废气监测、废水监测、医疗废物监测等内容。
其中,空气质量监测包括室内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尘埃等微生物的监测,有害气体的监测;水质监测包括自来水、生活用水、医用水的监测;噪音监测包括医院内各个区域的噪音水平监测;废气监测包括医院内各种废气的排放监测;废水监测包括医院内各种废水的排放监测;医疗废物监测包括医院内各类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测。
三、监测方法。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监测和定量监测两种方法。
定性监测是指通过观察、嗅闻、听声等方法对环境卫生状况进行判断;定量监测是指通过仪器设备对环境因素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
在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空气采样分析法、水质采样分析法、噪音计量法、废气废水排放监测法等。
四、监测标准。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标准是对医院环境卫生状况进行评价的依据。
监测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医院实际情况和医疗质量要求。
监测标准应当明确各项监测指标的限值要求,包括空气中微生物总数、有害气体浓度、水质中各项污染物的含量、噪音水平、废气废水排放标准等内容。
五、监测结果评价。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评价是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确定环境卫生状况是否符合监测标准要求。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2002年真题1.大气污染对健康造成的慢性危害和远期影响有哪些?a.影响呼吸系统功能:大气中的SO2 、NO X 、硫酸雾及颗粒物不仅能产生急性刺激性作用,还可长期反复刺激引起咽炎、喉炎、眼结膜炎和气管炎等。
呼吸道炎症反复发作,可引起气道狭窄,气道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同程度下降,最终形成慢性阻塞性疾病。
b.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居民唾液溶菌酶和SigA的含量明显降低,血清中的其他免疫指标也有下降。
c.引起变态反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大气污染可加剧哮喘患者的症状,大气中的SO2、O3、NOx等污染物会引起支气管收缩、气道反应性增强以及加剧过敏反应。
空气颗粒物加剧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d.其他:大气中镉、锌、铅以及铬浓度的分布与这些地区的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炎等疾病的分布趋势一致。
e.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肺癌发生和死亡率增加。
远期影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其他:影响居民生活卫生条件。
2.何为可吸入颗粒?其毒性及危害与哪些因素有关?a.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空气动力学直径≤10µm的颗粒物,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而命名之,又因其能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被称为飘尘。
b.颗粒物的粒径:一般来说,粒径小的颗粒物沉降速度慢,易被吸入。
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呼吸道的沉积部位不同。
颗粒物的粒径不同,其有害物质的含量也有所不同。
颗粒物的成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多达数百种以上,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
颗粒物的毒性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颗粒物上还可吸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呼吸道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清除沉积于呼吸道的颗粒物是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的重要环节,呼吸道不同部位清除机制有所不同。
3.a.发病机制: 1. 对骨组织和钙磷代谢的影响:①氟化钙主要沉积于骨、软骨、关节面、韧带和肌腱附着点等部位,造成骨质硬化、骨密度增加,并可使骨膜、韧带及肌腱等发生硬化。
知识点总结—环境卫生
一.名解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3.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因素,也存在一些对环境不利的因素。
4.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5.内分泌干扰物:许多环境化学物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影响称内分泌干扰物。
6.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通常有气液固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因素: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组成成分。
8.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各种功能流(物种流,物质流,能力流,信息流)所联合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等特征。
10.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称环境污染。
11.健康危险度评价(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做综合性,定性,定量评价过程。
12.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均为发生改变13.二次污染物: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原来的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14.生物放大作用: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一、引言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护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学科。
环境卫生学通过分析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为制定环境政策和实施卫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影响因素以及保护方法。
二、基本概念环境卫生学是卫生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关注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卫生学旨在通过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制定卫生政策和实施措施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三、研究内容环境卫生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 空气质量: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控制大气污染的程度。
2. 水质卫生:研究水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制定水质标准和水处理技术,保障饮用水安全。
3. 食品安全:研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和管理。
4. 环境噪声:探讨噪声对健康的危害,规范城市噪声管理。
5. 废物处理:研究废物处理及资源回收的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 环境与职业健康:探讨环境与职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保障从业人员健康。
四、影响因素环境卫生学研究发现,环境卫生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 空气污染: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可导致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2. 水污染:饮用水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引发疾病。
3. 食品安全: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污染会导致食物中毒和慢性疾病。
4. 环境噪声: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容易引发听力损伤和心理问题。
5. 废物处理:不当的废物处理会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五、保护方法为了维护环境卫生和保护人类健康,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政府部门应完善环境卫生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环境质量信息。
3. 推广环保技术,提高废物处理和水处理的效率。
4.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规范环境卫生管理。
5. 倡导公众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家畜环境: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家畜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之总体。
环境应激:家畜对干扰或妨碍机体正常机能的内外环境刺激。
温热环境:家畜周围空气中的温暖、炎热与寒冷、它由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气流和太阳热辐射等温热环境因素综合而成,是影响家畜健康生产性能的重要环境因素。
标准代谢:家畜在饥饿、休息气温适宜和消化道中无养分可吸收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的产热量。
热增耗: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代谢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以热的形式散失。
生产产热:家畜的生殖、生长、产乳、产毛、产蛋,都在维持产热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产热量,这主要是营养成分转化为上述畜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主要借助物理调节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实际是由下限临界温度和过高临界温度构成的一个温度区舒适区:在等热区的下半部偏上,尚有一区域,在此区域内产热和散热正好达到平衡,不需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家畜最舒适,这一区域称为舒热区(舒适区)。
如环温高于舒适区,便开始遭受热应激,如低则遭受冷应激。
热平衡破坏:在家畜的热冷调节仍不能维持产、散热平衡时、必然引起动物提问的升高或者下降,叫做动物的热平衡的破坏。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g/cm 3.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力。
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率。
饱和差;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当时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之差。
饱和差愈大,表示空气愈干燥。
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因为气温下降,使空气达到饱和,这是的温度为露点。
空气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物理量叫做,简称气湿。
温湿指数:气温和气湿两者结合来评价炎热程度一个指标。
等温指数:用气温、气湿、风速相结合来评定不同状态奶牛热应激程度的一个指标。
有效温度:亦称作“实感温度”是在人类卫生学中根据气温、气湿、气流三个主要温热因素对人综合作用时,人的主观感觉制定出的一个指标。
环境卫生学理论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理论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环境卫生的定义是()。
A. 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B. 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C. 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D. 研究环境质量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答案:C2. 以下哪项不属于环境卫生的研究内容?()A.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B. 环境卫生标准C. 城市规划与管理D. 生态平衡答案:D3. 环境卫生的研究方法不包括以下哪项?()A. 现场调查B. 实验室研究C. 统计分析D. 环境卫生监测答案:D4.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
A. 自然环境B. 生活环境C. 环境污染D. 人群健康答案:B5. 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条件是()。
A. 环境污染B. 暴露人群C. 暴露时间和强度D. 环境质量答案:B6.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是()。
A. 制定环境卫生标准B. 评价环境质量C. 保护环境,维护人群健康D. 研究环境污染的来源和规律答案:C7.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环节不包括以下哪项?()A. 暴露B. 毒性作用C. 疾病发生D. 环境自净答案:D8. 环境污染的来源不包括以下哪项?()A. 工业污染B. 农业污染C. 生活污染D. 自然灾害答案:D9. 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A. 污染物减排B. 污染物治理C.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D. 生态恢复答案:C10. 环境卫生监测的目的不包括以下哪项?()A. 掌握环境污染状况B. 评价环境质量C. 制定环境卫生标准D. 预测环境污染发展趋势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1. 简述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答案: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卫生标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治理等方面。
12. 简述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条件。
答案: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条件包括暴露人群、环境污染、暴露时间和强度、环境质量等。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环境卫生学考题解析3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环境卫生学考题解析问答题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答:定义: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研究内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何为生物标志物?试述环境与健康研究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
答: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生物标志物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3.试述水俣病的成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答:概念及成因:日本水俣湾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主要是由当地化工厂排放大量的含甲基汞废水进入水域所致。
临床表现:发音困难,肢端麻木、视野缩小,运动失调,狂躁不安等;先天性水俣病发病机制:无机汞变成甲基汞或甲基汞排入水体;甲基汞经水生食物链进入人体,变成氯化甲基汞;吸收入血液的甲基汞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巯基结合入脑;由于甲基汞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脑组织,从而对胎儿脑组织造成广泛的损害,出生后成为先天性水俣病。
4.酚、多氯联苯的危害有哪些?答:酚的危害有:急性酚中毒表现为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及造血系统损害、黑尿等;不少酚类化合物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污染水体使水的感官形状恶化。
酚、多氯联苯的危害有:多氯联苯是一类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多氯联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干扰体内的内分泌状态,出生前接触多氯联苯可使子代的发育及出生后行为异常;多氯联苯可在母乳中浓集通过授乳影响子代;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生长发育障碍;米糠油中毒事件。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通常以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或参与环境介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性有机污染物。
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植物和微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如果其数量、浓度超健康。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结构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即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
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关关系。
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群。
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
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高度每上升100m ,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
NOX )VOCs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大气污染事件。
化学和生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对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
1h 内平均浓度的最高100 µm 的颗粒物,空气介质中的颗粒l0μm 的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总结一、环境卫生学概述环境卫生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因素的学科。
它涉及了环境卫生监测、环境污染防治、职业病防治、环境与健康评价等多个方面。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的评估、环境污染的监测、环境卫生风险评估、环境卫生规划与管理等。
二、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卫生: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卫生状况,包括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环境因素: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如空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辐射等。
3. 环境评价:通过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估,了解环境的卫生状况,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环境污染: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一定浓度或强度,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
5. 环境卫生规划与管理:通过制定环境卫生规划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维护人类健康。
三、环境卫生学的重要内容1. 空气卫生: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害气体、臭氧等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2. 水卫生:研究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水中的细菌、病毒、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危害。
3. 土壤卫生:研究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对食物安全和地下水污染的影响。
4. 噪声卫生:研究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噪声对听觉系统、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危害。
5. 辐射卫生: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
主要关注核辐射和电磁辐射对细胞遗传物质和生殖系统的危害。
6. 职业病防治:研究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职业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治疗。
7. 环境与健康评价:通过对环境和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1、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等。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
四、一些概念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有些环境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被称为~。
2、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3、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第一节人类的环境1、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2、人类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可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二、生态环境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3、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源和条件。
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环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
4、生态系统健康通常把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作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第二节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1、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发展史上长期形成的一种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气候、热、光3、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4、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5、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二、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1、首先,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2、其次,要发挥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3、人与环境息息相通,密不可分,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
第三节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过程。
其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介质,首先是在接纳物质的单一介质(空气、水或土壤)内迁移,然后可进入包括生物在内的其他环境介质。
1、单一介质内的迁移2、不同介质间的迁移3、生物性迁移:食物链和食物网(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1、化学转化: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
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
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通过光化学氧化作用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统称为光化学氧化剂。
2、生物转化:指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1、扩大暴露范围2、增加暴露途径3、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4、影响暴露途径二、暴露特征与反应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应的决定因素,没有环境的暴露,也就没有相应的效应。
(一)暴露途径同一种有害化合物,可以有不同的污染来源。
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
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
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的机制也不同。
(二)剂量-反应关系1、与机体出现各种有害效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有害物质到达机体靶器官或靶组织的数量。
2、剂量-反应曲线分为无阈值和有阈值两种类型。
(三)暴露时间1、作用剂量不仅与环境介质中物质浓度有关,而且与暴露时间有关。
2、有害因素的暴露可以是一次短时间的,也可以是多次长期的或者无限期持续性的。
3、对于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剂量下数月或数年内的重复暴露。
4、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两个要素。
5、从理论上讲,化学污染物进入机体经历6个生物半减期后,在体内最大可能的蓄积量趋于稳定,此后,摄入量与排出量趋于平衡。
摄入量愈大,达到平衡后其最大蓄积量也愈大;摄入量少,则体内最大蓄积量也少。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一)环境因素的多样性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
(二)联合作用的类型-看例子1、相加作用:如大部分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作用;具有麻醉作用的化合物;两个有机磷农药同时进入机体时,其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
2、独立作用:如酒精与氯乙烯的联合作用(亚细胞水平)。
3、协同作用:如马拉硫磷与苯硫磷的联合作用为协同作用。
4、增强作用:如异丙醇对肝脏无毒,但当其与四氯化碳同时进入体内时,则可使四氯化碳的毒性大大高于其单独作用。
5、拮抗作用:如肟类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竞争与胆碱酯酶结合,致使有机磷化合物毒性效应减弱。
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一)人群健康效应谱健康效应从弱到强分为5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2、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3、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出现严重重度,导致死亡。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1、非遗传因素: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生活习惯、暴露史、心理状态、保护性措施等。
2、遗传因素:性别、种族、遗传缺陷和环境应答基因的基因多态性等。
第四节自然环境与健康一、自然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1、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滑坡、崩塌、泥石流;2、气象灾害:台风、龙卷风、焚风、暴雨洪涝、干旱、霜冻、雪暴、冰雹和沙尘暴;3、极端天气:高温、寒冷4、高原特殊地理环境二、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一)地表化学元素分布1、常量元素:占人体内化学元素总量的99.95%,如碳、氢、氧、氮、硫、钾、钠、磷、钙、镁、氯等11种元素。
2、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01%的化学元素,包括锌、铁、铜、锰、钴、铬、钒、锡、硒、氟、碘、钼、铝、铅、镉、汞、铊、镍、锶、锂、硅及多种稀土元素等。
(二)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1、参与酶的构成和酶的激活,影响酶的活性;2、参与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发挥特殊功能;3、参与激素及其辅助因子的合成,与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4、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5、对生长发育、机体免疫功能和感官功能均有明显影响和重要作用。
(三)地球化学因素与疾病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也是地方病,如碘缺乏病、地方性氟病、地方性砷中毒和地方性硒中毒等。
第五节环境污染与健康1、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称为~。
2、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通常分为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三类。
3、影响特点:(1)多样:可发生迁移、富集和转化(2)复杂:多因素联合作用(3)长期:低水平长时间(4)广泛:受影响人群广、反应的个体差异大一、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一)急性危害1、大气污染烟雾事件2、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3、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二)慢性危害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损害的逐渐积累,包括该物质在机体内的物质或功能蓄积是产生慢性危害的根本原因。
1、非特异性影响2、引起慢性病3、持续性蓄积危害二、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根据其对人的致癌危险分成4类:1、1类:对人致癌,107种2、2A类:对人很可能致癌,59种2B类:对人可能致癌,267种3、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508种4、对人很可能不致癌,仅1种第六节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一、基准与标准1、基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某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暴露于不同环境和对象与其所产生的有害危险度之间关系,反映的是污染物与效应的关系,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对人群不产生有害或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浓度),是根据剂量-反应关系和一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
不考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人为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
是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而确定的。
2、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考虑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等因素,并由国家管理机构批准发布执行,具有法律强制性和约束力。
3、基准是标准的核心,是标准的科学依据,基准的数值决定了标准的基本水平。
一般而言,基准值和标准值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标准值也可严于基准值。
第七节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一、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从宏观上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
(一)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研究的基本内容(1)研究已知的环境暴露因素对人群的健康效应(2)探索引起健康异常的环境有害因素(3)研究暴露剂量-反应关系2、研究方法(1)描述性研究:生态和现况(2)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定群(3)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二)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的测量1、暴露测量: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2、健康效应的测量(1)测量的对象:调查对象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可进行焦小娜样本的特定人群研究和抽样调查。
(2)测量的内容:包括疾病率的测量和生理功能测量。
3、暴露与健康效应关系评价以上测量的结果,应采用正确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特别注意混杂因素控制和因果关系判断。
第八节健康危险度评价1、健康危险度评价(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2、健康危险度评价的特点(1)健康保护观念的转变:安全是相对的(2)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定量化一、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一)危害鉴定1、危害鉴定: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首要步骤,属于定性评价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