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1、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等。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
四、一些概念
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有些环境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被称为~。
2、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3、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
1、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2、人类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二、生态环境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
3、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为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源和条件。
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环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
4、生态系统健康
通常把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作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第二节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1、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发展史上长期形成的一种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2、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气候、热、光
3、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4、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5、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二、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1、首先,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2、其次,要发挥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
3、人与环境息息相通,密不可分,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第三节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过程。其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介质,首先是在接纳物质的单一介质(空气、水或土壤)内迁移,然后可进入包括生物在内的其他环境介质。
1、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2、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3、生物性迁移: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1、化学转化: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通过光化学氧化作用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统称为光化学氧化剂。
2、生物转化:指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1、扩大暴露范围
2、增加暴露途径
3、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4、影响暴露途径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应的决定因素,没有环境的暴露,也就没有相应的效应。
(一)暴露途径
同一种有害化合物,可以有不同的污染来源。
1、影响总暴露量
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
2、影响吸收率
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
3、改变作用靶
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的机制也不同。
(二)剂量-反应关系
1、与机体出现各种有害效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有害物质到达机体靶器官或靶组织的数量。
2、剂量-反应曲线分为无阈值和有阈值两种类型。
(三)暴露时间
1、作用剂量不仅与环境介质中物质浓度有关,而且与暴露时间有关。
2、有害因素的暴露可以是一次短时间的,也可以是多次长期的或者无限期持续性的。
3、对于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剂量下数月或数年内的重复暴露。
4、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两个要素。
5、从理论上讲,化学污染物进入机体经历6个生物半减期后,在体内最大可能的蓄积量趋于稳定,此后,摄入量与排出量趋于平衡。摄入量愈大,达到平衡后其最大蓄积量也愈大;摄入量少,则体内最大蓄积量也少。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一)环境因素的多样性
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
(二)联合作用的类型-看例子
1、相加作用:如大部分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作用;具有麻醉作用的化合物;两个有机磷农药同时进入机体时,其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
2、独立作用:如酒精与氯乙烯的联合作用(亚细胞水平)。
3、协同作用:如马拉硫磷与苯硫磷的联合作用为协同作用。
4、增强作用:如异丙醇对肝脏无毒,但当其与四氯化碳同时进入体内时,则可使四氯化碳的毒性大大高于其单独作用。
5、拮抗作用:如肟类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竞争与胆碱酯酶结合,致使有机磷化合物毒性效应减弱。
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一)人群健康效应谱
健康效应从弱到强分为5级
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2、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
3、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
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
5、出现严重重度,导致死亡。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