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美术课堂的提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学美术课堂的提问
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柳暗花明;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

原因何在呢?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提问的效果,往往影响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今天我就从激趣引思、遵循认知、围绕目标、探索思考、依据生成、拓展视野这六个方面来谈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技巧。

一、激趣引思——拟人化之问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一堂美术课成功的前提。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要富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思维。

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考虑趣味性的必要。

而且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

例:《树叶变变变》片段
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带有很强的童趣性,他们天真好奇,富有童话情节。

针对学生这个特点,本课整体营造了和小熊比赛“树叶变变变”的情境,其中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
(1)瞧,可爱的小熊也来了!播放课件中的Flash短片,问:小熊看到了哪些形状的树叶?
(2)树叶的形状有心形、扇形、条形、针形、掌形等等,真是多姿多彩啊!老师捡起树叶,夹进书,把它变成了一枚书签(出示),小熊捡起美丽的树叶,又会变成什么呢?
这样问,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小熊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

(3)小熊像魔术大师一样,把树叶变成了__?变成了__?变成了__?
将欣赏的范作看成是小熊“变”出来的,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树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4)“小朋友们,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我变树叶的本领,但我还要考考大家——你知道下面这些是怎么变出来的吗?”以小熊的口吻引导学生发现树叶贴画中修剪和添画的方法。

你看,这样童趣的情境,生动的语言,彻底打破了树叶贴画应注意的条条框框的枯燥,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孩子们完全陶醉在“树叶变变变”的游戏中,对美术的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所以,问题的趣味性是学生体验学习快乐与成功的一条有效通道。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设疑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情趣,发人深省,教师要增强提问巧妙的意识。

二、遵循认知——通俗化之问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难以回答,就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反之,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水平,依据教材特点,合理设疑,使思考成为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在上一年级美术课《有趣的脸》时,教师出示面具提问:你觉得这些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面面相觑,教室一阵沉默)学生处于低年级,对于一些专业术语还是不太理解,概括能力不强。

教师将问题的高度拔高,缺乏知识连接性,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如果将问题改成这样的提问:这些面具和我们的脸长得一样吗?为什么?用浅显的语言将一个专业的问题简化成两个问题。

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纷纷说面具的五官比较有趣、好笑……随后,教师可以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学生就能够简单有效地理解脸谱的特点了。

其实,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概括的智力活动过程,其目的是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处理,深题浅问,化难为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围绕目标——导向性之问
我们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围绕教学内容,抓住突破口,把握重难点,精心设计关键性的问题。

例:《标志》
教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优秀的标志简明清晰地传达了内容,还富有现代的审美情趣……”,假如问题简单设计为:“标志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问怎能促使学生多看多思呢?所以,在教学时设计时可以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收集的标志的环节,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请为大家介绍这是什么标志?整个标志有哪些颜色?外形是怎样的?由哪些元素组成?”学生顺着这些广延性问题引导的方向去思考,不但很形象地理解了标志的若干艺术特色,而且通过介绍,还能了解更多的指示内涵,引导学生感知标志设计的特点。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更有利于美术教学的展开。

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速目标的达成,可谓扣住重点、事半功倍。

四、探索思考———留白式之问
教师提问后,也亦可适度留白,给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

每一节美术课都会欣赏到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在美术教学上尤为重要。

出示图片以后,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因为,欣赏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能以一句简单的“好看吗?”或“以讲代思”,把答案告诉学生。

多预留点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感悟、梳理,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提高审美情趣。

提问的总量要适量。

连续的提问会使学生接受混乱,需要问则问,不需要问则不问。

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反应和思考,不能期待提问与解答只在瞬间完成,要给学生留有余地。

五、依据生成———顺水推舟之问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

课堂上,有时学生的回答是根本无法预料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因势利导,设置疏导性问题,帮助学生真正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例,欣赏大师毕加索作品《大公鸡》时,有个孩子提出,这只大公鸡好难看,随后,更多的孩子也附和着说这只大公鸡一点都不好看,怎么会是大画家画的呢?于是教者马上反问道:孩子们,这只大公鸡难看在什么地方啊?
学生异口同声道:这公鸡一点都不像,侧着身子却还有两只眼睛,是怪物。

明白了原因,教者追问道:除了长得奇怪以外,这画有没有你认为好看的地方?你看大公鸡头仰得?它身上?教师边说边指,引导孩子继续仔细观赏大公鸡。

这时,学生慢慢地被引到了“正路”。

有的说:老师,他画的大公鸡头仰得高高的,嘴巴张得大大的,把公鸡的神态都画出来了;有的说:它身上的色彩也很漂亮,五颜六色的;有的说:他画的鸡很特别,和其他画家都不一样。

此时,教者接着说道:毕加索是位艺术天才,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敢于“异想天开”,画出与众不同的画。

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也动动脑筋和大师比一比,画出一只又神气又特别的大公鸡呢?学生听后跃跃欲试,试与大师比高低。

可见,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顺水推舟,才能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拓展视野——开放性之问
有人说中国的小学生是“问号”,初中生是“感叹号”,高中生是“句号”。

这句话真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也常说美术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课堂中要尽可能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美不美、对不对、好不好等等。

美术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给予学生沃土,洒以阳光,滋以雨露,为其来日的枝繁叶茂提供有利条件。

例:《鞋的联想》片段
这节课,我们用纯真的心、灵巧的手创作出了一幅幅新颖独特的鞋的联想的作品,让老师也大开眼界,你们真棒!在鞋子博物馆中还有更多更美的鞋在欢迎大家去参观!——播放课件,学生欣赏,感知原来鲜花嫩叶能做成鞋,彩纸扑克能做成鞋,稻草泥土能做成鞋,凉席树藤能做成鞋……请同学们联系生活,看看、找找、想想哪些材料也能做鞋?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脚?还是有其他不同寻常的作用?这一问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枚小石子,随即激起阵阵的涟漪,以此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满足感”,使学生产生一种不
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使学习向更深更广的程序推进,那将更能拓展学生视野。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工夫,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独辟蹊径、标新立异,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切不可把提问当做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轰轰烈烈,而不讲实效。

各位老师,今天我从这六个方面谈了有关小学美术课堂中提问的一些肤浅的见解,望各位多指教,耽误大家时间了,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