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气体制取课,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完整的了解气体制取的实验。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基础上,对本节课中涉及的药品,仪器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氧气的性质有了系统的了解,前期也有对基础实验的理论和技能的储备,加之对过氧化氢分解制氧的了解后,学生期待可以自己动手,制取氧气。
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系统的了解实验室气体制备的一般思路与过程,为了减少学生对实验的陌生感,提前安排了预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初步学会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氧气的制取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感知制取氧气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情境,初步体会运用化学方法制备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氧气的制取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氧气的制取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试管、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镊子、坩埚钳、烧杯、药匙、纸片、木条、棉花、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细铁丝、火柴、废液缸、污物杯、抹布。
学生准备:复习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回顾:
1.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使用哪些药品?写出反应的表达式。
2.以上几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其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探索新知】
一、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
【观察思考】
1.仔细观察图所示的装置,使用了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观察思考】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分别选择哪套装置?依据是什么?
【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整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学生制取氧气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再次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收集、验证、验满方法,实验步骤。
再次强调实验装置装应该注意的事项:
药品平铺、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外焰加热、导管刚刚露出橡皮塞、夹持在距管口约1/3处、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在管口塞一团棉花、导管只能伸于集气瓶口。
学生分组实验制取两瓶氧气。
【巩固提升】: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常在试管口塞上—团棉花?2.用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3.制取的氧气如果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4.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并让小组说出实验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总结。
三、氧气的性质
用小组制取的氧气完成以下两个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表格。
[探究活动1]用坩埚钳夹取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收集的氧气中,观察现象,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探究活动2]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讨论问题:
1.为什么必须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2.燃烧着的木炭不要与瓶壁接触?
3.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为什么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装有氧气的并事先盛有少量水集气瓶中?
【课后小结】
1.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制取和收集装置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
3.氧气的性质: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装置、收集、验满、验证方法。
2.实验时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3.完成课后问题与交流。
【教学反思】
亮点:本课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
学生在思维上和操作上都无据可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思维的引导,使学生从药品选择到实验操作都形成规范的思路,为今后学习更多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制氧气时,选择实验仪器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才能收集到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些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不足: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活动中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建议:以后的教学,更多的使用小组合作抓住学生,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