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理论在高校治理中遭遇的问题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
现代交际·2019年12期
作者简介:吴妙馨,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哲学。

协商民主理论在高校治理中遭遇的问题及其对策
吴妙馨
(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本文基于埃米•古特曼协商民主理论,通过阐释高校协商民主的主体以及协商平台,探讨高校协商民主存
在的问题,诸如协商信息不对称、协商主体价值观不一致以及协商监督评估资源有限等,并根据问题提出确保协商信息对称、树立协商民主观念以及丰富监督反馈资源等对策,以促使高校民主治理不断完善。

关键词:协商民主 高校治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184-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人口素质却没有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成正比,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

一、高校协商民主的主体与主要体现形式
1.协商的主体
党政领导是高校行政权力的代表,他们主要负责学校的整体运营,包括按照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进行规划、召开重大会议和组织相关行政会议的召开,等等。

教师是高校学术权力的代表。

只有让教师参与到协商中来,重视协商民主这个概念,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重大事情协商解决的理念和良好的协商民主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民主治理。

[1]
学生是高校学生权利的主体。

由于高校学生数量众多,并且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各种矛盾时常出现,学校必须重视学生问题,让他们有机会和渠道参与学校管理。

2.协商的主要体现形式
校党委会。

学校的重大事项是由校党委会决定的,同时校党委会也带领其他组织一起治理学校,实现协商民主。

党委全委会则是对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事项作出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决定任免干部。

教代会。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

一般来说,教代会具有讨论建议权、评议监督权和讨论通过权,例如讨论审议校长工作报告、学校的改革与建设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等等。

学生代表大会。

学生代表大会是学校全体学生的群众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是全校学生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全体学生的意志,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和团委指导下开展工作。

二、协商民主制度在高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协商信息不对称
协商时机不合理。

要想实现协商民主效果的最大化就要协调好相关的时间,做到充分准备,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协商的事后情况处理,这就要求协商主体的代表选择好协商的时间,并且要明确协商前、协商时、协商后应该怎么做。

协商内容划分不清。

在协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协商的内容[2],如果内容不明确,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协商结果,还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引起群众的不满,最终可能导致校园生活秩序的混乱,所以要明确选择协商的内容。

2.协商主体价值观不一致
部分领导者忽视民主管理制度,有着较深的官本位思想,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忽视民主建设。

同时,为了节省开支,某些领导可能不太愿意进行民主协商,阻碍了高校的民主建设进程,使得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不能及时召开,校务公开与校务会议制度流于形式,相关群体的意见不能及时反馈。

教职工对协商民主缺乏必要了解。

教职工当中一部分人可能会被选为职工代表参与到协商民主中,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教职工对协商民主的方法、程序和内容不熟悉。

被选的教职工代表大多数只是听从上级指挥作为“代表”参与到会议中,他们代表的群众的声音可能不会被上级领导听到,也没有发挥他们自己作为“代表”的作用。

学生参与协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社会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学生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性,或者不熟悉学校设置了这样的一些机构。

[3]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发展或者决策和他们没有关系,还有一部分理工科同学不熟悉协商民主的制度和程序。

虽然有一部分党员同学可能会参与到学校民主建设中去,但学校缺乏听取学生见解的完整机制。

3.协商监督评估资源有限
公开听证制度不健全。

虽然当前多数高校都在总体上形成了党委、校长、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四位一体的基本治理框架,但是他们的决策管理方式通常仅仅是做了形式上的规定,尤其是在代表发言中表现明显,缺乏论辩色彩。

协商民主反馈制度不完善。

高校发展协商民主是以协商作为手段来征询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

目前高校的民主治理机构相对是比较完善的,但缺乏专门的事后监督反馈机构[4],这样民主治理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完善协商民主在高校治理中的对策
1.确保协商信息对称
协调好协商民主的时机。

时机的协调表现在三个方面——协商前、协商时、协商后。

在协商前(下转第183页)
183
高校内迁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配。

中国高等院校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迁移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壮举。

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经费又极其匮乏,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当局必须自己筹经费,制订计划,筹划交通路线,搬迁的地点和新建学校宿舍等基础设施。

经过磨难,中国高等教育有所恢复与回升。

截至1944年,仅在大后方,就有高校145所,教员11201人,学生78292人。

当然,战争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使教育质量下降,校舍严重短缺,从沦陷区迁来的大多数的设备已经残缺不全,图书资料也没办法获得及时的补充。

因为战争的阻绝,中国当时的学术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然而,苦难和困境并没有让人们失去希望,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御敌,开发了西部及西南各部,对我国文教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现代的教育事业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侯德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冯友兰.那时的大学[M].香港: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
[3]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李仲民,刘丽.抗战时期中国高校的内迁[J].文史精华,1995(7).
[5]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J].近代史研究,1995(6).
责任编辑:于蕾
化落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短时间无法到达,给了高等教育喘息的机会,使得其可以进一步进行改革。

在当时,许多高校被迫迁往西南地区,学生及教师的生活都异常艰苦,众多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但是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将他们打倒,反而使他们抗日救亡的决心更加坚定。

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内迁的高等院校设置了许多适合当时情况的课程,例如,增加了一些传播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课程。

还进行了许多时事教育,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民族危机的存在,增强了他们对国内外局势的分析能力。

另外,还开启了边疆教育。

高校内迁促进了学术界对于边疆问题的研究,催生了边政学,对于研究边疆地区的社会有重大影响。

在高校迁入西南地区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就规定,要根据当时的紧急形势,要积极利用现存的组织,加紧联络交流促进边疆教育的发展。

内迁高校中的学生,利用书本上学到的先进知识填补了西部、西南部在边疆教育上的空白,为以后教育实现现代化打下基础。

所以,在现代的高等教育中,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教育要结合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事实,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对于国家教育事业有极大的影响,可以把内迁运动看作一个转折点。

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校内迁保证了战时人才的供应,提升了西部内陆地区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为现在教育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借鉴,促使现代教育开始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高校民主管理。

3.丰富监督反馈资源
建立健全高校公开听证制度。

例如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就应该召开讨论会,广泛听取学生和老师的意见。

这样既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又做到了民主决策,方案实施起来也就会得到师生们的支持,使得办事效率提高。

实行高校公开听证既有利于推进学校其他活动的开展,也
能够起到一个监督督促的作用,使整个校园更加民主化。

[5]
建立健全高校协商民主反馈制度。

比如校长可以在重大会议报告中反馈通过协商民主作出决策事项执行情况如何,校园民主委员会定期通过总结公开一定时间段内民主协商成果的落实情况让广大师生了解详情,等等。

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反馈制度,可以使广大师生及时了解校园民主治理现状,为出现问题再协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仁彬,黄国华,杨子均.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探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2]韩媛媛,刘魁.古特曼的协商民主观批判[J],理论月刊,2013(4):175-177.
[3]杜志淳.当前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若干问题及对策[J].党团建设,2009(11):62-66.
[4]王丹梅.构建高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工作机制的探析[J].理论实践,2014(2):88-89.
[5]彭玉凌,夏咏梅.协商民主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启示意义[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8):81-84.
责任编辑:孙瑶
(上接第184页)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需要协商的事项都具有明显的分歧,要做好相关协商准备,保障各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立场和理解其他方面的立场观点,在协商时要按照程序办事,协商后要及时落实,保障相关主体利益的实现。

合理划分协商民主的内容。

高校要明确协商的内容,也就是协商什么。

校党委协商决定重大事项如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落实和学校的扩建等;教代会讨论商议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和监督作用;学术委员会协商谈论学科、专业建设、学位授予与否等。

2.树立协商民主观念
提高高校主要管理者的协商民主意识。

高校要实现民主管理,领导者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学校里其他主体也是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享有同样的权利。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管理模式,把权利下放,充分利用发挥学术人员的智慧,要认识到高校管理是在一种共同文化价值观下的分工合作行为。

提高高校教职工的协商民主意识。

通过教代会等积极推动教师参与到协商民主中,使其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而且也应该是民主管理的主体。

同时要通过强化教师的制度化权力来促进教师参与,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的决策性协商、互动性协商和开放式协商等机制来增进教师参与学校决策。

提高高校学生的协商民主意识。

首先,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平台为自身服务;其次,学校要组织加强对学生的协商民主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