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下册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一、课前预习
★预习指南
2.学法建议:
(1)通过比较合理想象与不合理想象,掌握什么是合理想象这一难点。
(2)通过用分类比较法理解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这一重点。
思维,从创造学的角度,分为相互联系的两大类:一类是常规思维;一类是超常规思维(即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思维方法:
①猜想思维(又称直觉思维),是相对归纳上升,逐步概括的思维模式(蛙式思维)而言的。
是用浓缩、跳跃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猜出事物的答案。
②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是相对集中思维而言的。
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方法。
③横向思维(又称侧向思维,动态思维),是相对常规的单向、单角度、静态思维而言的。
是从侧面,改变角度,或动态的,或将单向命题联系起来等,来认识问题,使已知的认识深化和全面,或修正已确定的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
④反证思维(又称逆向思维,批判思维),是相对于常规的顺向思维而言的。
是从顺向思维相反的方向认识问题,使既定性的认识更确切,或推测既定性的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
⑤多值思维(又称两面神思维),是相对常规的“非此即彼”的二值思维模式而言的。
是从实际出发,根据事物的多质性和变化性,可以做多值的、模糊的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
⑥非概念思维(又称非对象思维、审美思维),是相对概念思维而言的。
它是把自己变成思维的对象或把思维的对象变成自己,通过主客体融合为一而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
⑦顿悟思维(又称灵感思维),是相对长期知识积累逐步逼近的思维方式而言的。
它是一种突然出现的、短暂的、超常性的思维。
⑧聚焦思维(又称立体思维,整体思维,网络思维),是相对常规的局限于知识范围内的思维方式而言的。
是视野展开,不受“专业”“行道”的局限,调动与研究事物有关的全部知识,集中“一维”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景导入:
(1)漫画中合理的想象是怎样形成的?
(2)你从漫画中能受到什么启示?
[提示]
(1)合理的想象是立足于已知的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
思维潜能所形成的一个人从未亲身感知过的形象。
譬如,一个人在房
中呆得太久,一旦打开窗户,他的头颅也随着窗户“啪”地一声打开
了!窗户打开是为了接受新鲜空气,而大脑打开则是为了接受新的东西。
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种永无止境的接受状态中吸收、提高、发展和产生飞跃的。
(2)要不断接受新事物,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信息点击
孟德尔巧破遗传之谜
在达尔文的代表作《物种起源》中,遗传现象仍是一个谜,当时达尔文尚不知道,就在他出版此书的前三年,即公元1856年,另一个伟大的生物学家已经开始进行了遗传问题的实验研究。
此人就是奥地利布龙(现为捷克的布尔诺)修道院的修士孟德尔。
孟德尔以自花授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他把所能收集到的34个品种分别培育了两年,严格避免他花授粉,使之成为纯系。
然后从中选出22个性状稳定的品种继续培育。
再从22个品种中选出7对具有鲜明相对性状的品种,诸如开红花与开白花、种子饱满与种子皱皮、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高植株与矮植株、豆荚分节与豆荚不分节、豆荚绿色与豆荚黄色、花腋生与花顶生等,用它们分别进行杂交。
他发现每对杂交生成的子一代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例如开红花)。
如用子一代自花授粉得到子二代,则原来两个亲本的性状(如开红花与开白花)都有表现,只是分别表现这两种性状的植株数量不同,为3:1。
若再用子二代自花授粉得到子三代,则分别表现原二亲本性状的植株数量仍为3:1。
孟德尔接着又进一步考察两对、三对以至更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遗传时的表现。
通过这种实验,他发现:当两对相对性状(如种子黄色、饱满与绿色、皱皮)一起遗传时,在子二代中出现四种类型的种子,即黄色而饱满、绿色而饱满、黄色而皱皮、绿色而皱皮,它们的数量比例为9:3:3:1,其中9:1恰为3:1的平方。
若让三对相对性状一起遗传时,则在子二代中有八种类型的个体,其数量比例为27:9:9:9:3:3:3:1,其中的27:9=9:3=3:1,27:l恰为3:1的立方。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呢?孟德尔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
一加一大于二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位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惟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
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
”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536 724人,这父子二人却活了下来。
真不知是出于侥幸,还是因为他们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原理。
1946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
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35美分。
”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是35美元。
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的把柄看一看。
”
20年后,那位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
他做过铜鼓、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奥运会的奖牌。
他曾把一磅铜卖到了3 500美元,不过,这时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了。
然而,真正使他扬名的,并不是他的铜器,而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来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
由于美国政府出价太低,有好几个月没人应标。
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了这件事,立即乘飞机赶往纽约,当他看到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钢块、螺丝和木料时,他喜出望外,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字包揽了下来。
纽约的许多运输公司为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对垃圾的处理有严格的规定,弄不好就要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
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得克萨斯人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
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用废水泥块和木头块加工成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型的钥匙挂,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像上扫下的灰尘都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
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的现金,使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一千倍。
二、课堂释疑
★要点直击
1.如何进行合理想象?
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
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想象,必须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2.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如果固守书本,墨守成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就不可能有创新。
(2)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3.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什么要不断培养创造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创新的哲学依据。
(1)从唯物论来说,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从辩证法角度看,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从认识论角度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创造性思维。
★案例精析
【例1】(单项选择题)从前,有一位老人在临终前给3个儿子留下17匹马的遗产,并有一个费解的遗嘱:马群的1/2分给长子,1/3分给次子,1/9分给最小的儿子,同时要求不许宰割。
3个儿子苦思冥想了许久,仍没有想出分马的良策。
正在“山穷水尽”之时,来了1位骑马的哲学家。
哲学家问清了遗嘱的具体内容后,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马归入待分的马群中,使马的总数成为2、3、9的公倍数,这样,再按老人的遗嘱分配,长子得9匹马,次子得6匹马,小儿子得2匹马,兄弟3人分掉的还是17匹马。
这表明( )
A.要发挥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不断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C.要多接受新事物
D.要敢于提出新问题
【解答】B
【点评】本题考查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A项错误,因为,科学理论的作用最大,也是第二位的,只能起指导作用,不可能起决定作用。
材料是强调了哲学家的创新的思维方法,C、D两项讲的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要求,而不是强调要创新,因而不合题意。
【例2】(单项选择题)司马光幼年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见到一位小伙伴不慎坠人大缸中,他不是按照常规把人救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离开人。
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想得越大胆就越是创造性思维
B.想得越奇怪就越是创造性思维
C.司马光生来比别的小孩聪明
D.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这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
【解答】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
但是,创造性思维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理论的要求,否则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和盲动的
行为。
可见,A、B项是错误的。
C项也不正确。
司马光见危不慌,搬起石头砸破大缸后让水流出,而非一般的把人从水中救起,这正是从实际出发,进行逆向思维的结果。
【例3】(不定项选择题)2003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指出,知识创新能够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并加速社会变革,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是创新,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创新。
创新源自科技实践活动,创新离不开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这说明()
A.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B.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意识依赖于物质,不能离开物质而孤立存在
D.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目的
【解答】ABC
【点评】本题为引文式选择题。
做这类题时,关键是认真理解引文的含义,并能概括出其体现的道理,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对选项作出取舍判断。
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创新源自科技实践活动,体现了意识依赖于物质,不能离开物质而孤立存在。
故ABC项为正确选项。
D项将知识创新误认为是技术创新的目的是错误的,应排除。
【例4】(辨析题)创造性思维就是敢于打破常规。
【解答】(1)在分析与综台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人们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挥,甚至取得惊人的认识成果。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如果固守教材,墨守成观,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新知识。
(3)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但打破常规是有条件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打破常规,而不是任凭主观臆断。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对创造性思维的正确理解,属于附加条件型辨析题。
题中观点只看到了打破常规的重要性,而没有看到打破常规是有条件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打破常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打破常规。
在回答时,既要说明打破常规的重要性,又要指出打破常规的有条件性。
【例5】(论述题)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创新观念,提高创新本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
(1)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知识创新的目的是什么?
(3)知识创新有什么作用?
【解答】(1)整个世界在层次上是无限的,在广度上是无限的;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
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使主观认识符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
(3)第一,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第二,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六大报告关于创新论述的理解。
解答本题关键是分析第(1)问。
创新源于多方面,事物是发展的,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多层次的。
回答第(2)问,要注意创新就是为了求“新”。
回
答第(3)问,要注意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回答第(2)(3)问,要注意“目的”和“作用”的区别,不要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