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五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河南省五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学生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轴心时代,希腊和中国等一些文明古国就开始奠定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及自我反思的普遍框架,每种文化传统在道德价值判断领域也呈现出某种相似性。
其中,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曾用“中庸”来界定德性。
“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却被孔子视为德性的试金石。
《论语》对“中庸”未展开系统性的说明,只提醒人们“中庸”涉及了“性与天道”“过犹不及”“忠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经过长期积淀后,儒家学者才凭借《中庸》向人们阐释了“中庸”的思想意蕴。
首先,《中庸》强调,孔子及先秦儒家所谓的“中庸”肇始于某种特殊的人性理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作为一切生命的源泉,“天”与其所生成的万物有相同的本质。
遵循从“天”那里获得的“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也就成为“道”,即评价人们情感、行为的根本尺度。
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道”尽管广大、精微,其实质又与“庸言”“庸行”相融合。
其次,《中庸》试图把“中庸”演绎为成就德性的有效方法。
一方面,君子应该懂得“慎独”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对“性与天道”的敬畏,君子才会深刻省察其“独”,即自己的动机。
或者说,“慎独”就是要把“性”
或人之为人的本质主宰生理欲望作为动机。
另一方面,合乎“性与天道”的君子可以达致“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认为,喜怒哀乐源于人的生理欲望,并且有可能使得“性”或人之为人的本质偏离正确的道路。
因此,人们只有借助“慎独”才能处于“中”的状态,也就是以正确的方式运用“性”
或人之为人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和”则是实现“中”的结果,具有契合事物的本性及和谐共生的意思。
与孔子及先秦儒家非常相似,亚里士多德同样以自己的人性论作为逻辑起点,由此推论出了“中庸”的基本形式:“在感情和实践中过度与不及都是错误,适度则是成功并受人称赞。
”“中庸”寻求的适度不仅有别于,而且必须限定在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境之中。
也就是说,“中庸”不是表示在人类生活之外、算术数列的中间,而是对应于人们正确地运用理性的方式。
如果只是停滞在逻辑论证的层面,那么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就很难被用来指导道德实践。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介于过与不及的“内在中庸”,另一种是定位于各种情感与行为之中的“外在中庸”。
与之相应,《中庸》将孔子分析德性的思想概括成“中一和”结构,而所谓的“中”“和”与亚氏的“内在中庸”“外在中庸”非常相似。
从形式上看,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可谓“美美与共”,共同以人性论、避免过度与不足作为界定德性的基本视域,并且确信人的情感和行为能够养成正确、合宜的品质。
然而,就二者所秉承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言,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又彰显出“各美其美”的特点:
孔子及先秦儒家崇尚尧、舜的“允执其中”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延续了古代英雄社会仰慕高超射箭术的风俗;
孔子及先秦儒家尤其注重人与外在生存情境的和谐共生,而亚里士多德则更为强调个人自觉运用理性的重要性。
这种关于“中庸”的不同理解表明,中西文明在轴心时代所自主构建起的德性论,不仅因为传承、发展本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而养成各自独特的精神气质,而且有必要通过互学互鉴来超越文明隔阂、实现文明和谐。
(摘编自尚建飞《中庸之德: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与天道”在《论语》中被提及,后来有文献将它阐发为评价情感、行为的根本尺度。
B.“慎独”是基于对“性与天道”的敬畏而深刻省察自己的动机,以便达到“中和”的境界。
C.《中庸》认为“天”生成了万物,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而喜怒哀乐则源于人的生理欲望。
D.轴心时代东西方所秉承的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两者的“中庸”思想产生了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分别论述中西文明对“中庸”的认识后,又在比较的基础上归结到文明互鉴的主题。
B.对“性”“道”与“教”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阐述,有助于说明“性与天道”对成就德性的作用。
C.使用“或者说”“也就是说”等词,能够调转到相反的角度更加清晰地论述同一个问题。
D.文本既有对中西文明原典的共性解读,又结合历史文化传统进行个体分析,富有辩证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中庸”不仅有着理论认识层面的意义,还被看作是成就德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此
意。
B.元稹诗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中的“修道”,正体现了《中庸》强调的“修道之谓教”这一
思想。
C.亚里士多德更为强调理性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孔子及先秦儒家更注重人与所处情境的和谐共
生。
D.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以“中庸”界定德性,反对“过与不及”,可见当时的中西文明具有自我反思的普遍框架。
2.(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袁隆平先生在海南岛发现了一种叫野稗的野生稻子资源,然后通过反复的选种育种,终于得到了杂交水稻,带来了我们农业上的一场革命。
获得种子对我们的未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
还有比它更重要的吗?有,那就是医药。
我们现在了解到的青蒿素,它也是来自一种叫青蒿的植物。
只要有了青蒿的种子,我们就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进行栽培,从中获取青蒿素这样有用的药物。
我在西藏工作多年,最主要的事就是收集种子。
假设一百多年以后还有癌症,假设那时候大家发现一种
植物有抗癌作用,然而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这种植物已经灭绝了,幸好一百多年前有个姓钟的教授采过它的种子,还用罐子保存了5000粒。
拿出来一种,哪怕只有500粒能活,最后只有50颗能结种子,那种植物不就复活了吗?
(摘编自钟扬《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材料二:
青藏高原作为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人类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国家生物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科学地进行开发与利用。
青藏高原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初步统计仅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就有千种以上。
藏药材大多生长于高海拔、高寒缺氧、昼夜温差悬殊、日照强烈的特殊地理环境中,因此藏药材具备抗寒、抗旱,繁殖方式特殊,次生代谢产物复杂,光合作用有效积累高等特点,药用效能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的药材。
除了藏药材之外,青藏高原还蕴藏着包括纤维、油料、香料、淀粉、糖类、鞣料、蜜源等多种类型的资源植物,这些资源具有类型多样、数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长期以来,受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的制约,高原特色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未能形成真正特色产业。
科研工作者应对青藏高原资源植物分专题进行野外调查和多样性信息分析,以便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摘编自张体操等《青藏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前景》)材料三:
基于植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目前面临的多样性危机,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就把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到重要日程上,并相继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
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以积极的态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植物园等,对动植物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
但就地保护的物种很可能由于天灾和人祸而毁于一旦,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原来适合植物生长的区域将会变得不再适合其继续生长。
因此,世界各地开始兴建各种“种子方舟”——种子(质)库。
种子(质)库为现今植物物种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为未来可能灭绝的植物存下了生命的火种,也为人类未来开发和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杜燕《保护植物多样性——人类在行动》)(1)下列对“种子方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对种子(质)库的喻指,意思是种子(质)库在未来起到的作用相当于“诺亚方舟”。
B.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重视生物多样性并积极开展物种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
C.它主要保存的是植物的种子(质),未来这些种子(质)在条件适宜的时候就有可能萌发。
D.它能为未来可能灭绝的植物物种提供一个庇护所,进而抵御天灾、人祸和全球气候变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青蒿的种子就可以栽培青蒿,从中获取青蒿素;有了野稗的种子,也可以栽培出杂交水稻。
B.保存5000粒种子,未来只有500粒能活,50颗能结种子,这说明种子的萌发率和结种率为10%。
C.藏药材生长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它们独特的开发利用价值,同时又制约了它们的开发利用。
D.植物未来如果正常存活,它被保存的种子就无需发挥作用,此项采集就是不够精准的无效采集。
(3)钟扬在西藏收集种子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南乡子
孙志保
下午刚起的风,到傍晚就息了。
乌云像一块破旧的黑布,一直在远处飘荡。
药铺外的石板路上传来脚步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四十出头的男人。
金久淡然一笑:“刘老板深夜来小铺,有何指教?”
刘老板伸出左手,又开五指:“济人清瘟解毒九,你金氏‘济人堂’的镇店之宝,5000丸,七天交货,多多益善。
”随后把一个沉甸甸的布袋放在柜面上。
金久点头。
刘老板站起身,忽在东墙上挂着的一幅书法前驻足,说:“这是刘秉忠的《南乡子》。
”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
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
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刘老板品了片刻:“诗人虽然做了很多事,却不满意,情绪难免有些低落。
可贵的是,读书以明志,种竹以寄情,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
刘老板的脸色忽然凝重下来,他仔细看着金久的脸,似乎想起了什么。
他走到金久跟前,握住金久的手说:“我就不藏不掖了。
我是三淮山游击队派来的,游击队被困山上,遭了瘟疫,只好求助于金老板。
我们交往了两年多,我知道你的为人。
”
金久说:“我前几天到三淮山下采药,见病气流溢,就知今年瘟疫暴发难免。
我已经进了一批药材,正在加工。
”然后取出一袋药材:“这是大黄,你先带回山上,用铁锅烧水,放入大黄,患者每天两次饮服,每次一碗。
”
刘老板拱手告别。
大门“咣”的一声又被推开。
一个穿军官制服的人带着两个金副武装的士兵走进来,要定制6000丸济人清瘟解毒丸,六天后取药。
“少一丸,你的药铺里就会少一条人命。
”
金久连称“不敢,不敢”。
第六天,金久和三大箱的6000丸清瘟解毒丸一起被带到军营。
“你知道为什么非要你这个老板亲自来送货吗?”旅长林镇湘问,又说:“我知道你的药铺里有一幅《南乡子》。
一个药铺的老板,他应该去看《本草》。
况且,我们也知道这几天有人联系过你……”他从金久带来的药箱中取出一粒药丸,递向金久:“我需要验证。
”
金久的脸有些发紫。
他看着那粒药丸,像看着一个就要爆炸的炸药包,最终还是接过,吃了下去。
第二天一早,金久清癯的脸肿成了一只土豆。
“我没有下毒,天地可以做证。
”金久说。
“不管你以前做了什么,我都不想提了,我现在要你为我做两件事,如果你答应,我可以把你放了。
”林镇湘居高临下地看着金久。
林镇湘要金久做的第一件事,是交出他给刘千叶的游击队制的药丸;第二件事是金久必须想办法把这6000九药送上山交给游击队。
金久只得照办。
夜里两点多钟,山南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声。
天亮后,林镇湘带着警卫排上了山,希望找到一些东西,比如,几十具尸体,或者某个山洞里躺着几十名因为染上瘟疫而无法行动的游击队员。
他没有找到,但他找到了一口大大的铁锅,里面残留着些液体,有一种熟悉的气息。
站在铁锅前,林镇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但是,他仍然想和金久谈一谈。
林镇湘说:“刘千叶和他的游击队全都跑掉了,你是不是很满意?”
“是的,我很满意。
”
“我今天来,想听你讲故事。
”
金久脸上浮出一点笑,愉快地点了点头。
金久说:“我是南乡子。
”
林镇湘睁大了眼睛。
南乡子是共产党锄奸队的头号铁血杀手。
三年多前,时任市警备司令的林镇湘曾遭南乡子刺杀,幸免一死。
从那以后,林镇湘严密搜查,南乡子一直销声匿迹。
他拔出手枪,把枪口抵到金久的前额上。
金久的眼神非常淡定。
“你是我的心病。
”林镇湘说,“三年了,我总算找到你了。
”他的神情一瞬间狰狞起来。
强压下怒气后,沉吟半晌,他又说:“刘千叶的游击队,比我的部队更早感染上瘟疫,为什么我在山上找不到瘟疫留下的痕迹?”
金久差点笑出声:“我早就和你说过,那些药都没有毒。
游击队有足够的战斗力冲破重围,都得感谢你送药上山。
”
“那你身上的毒是从哪里来的?这几天你一直在我的严密监控之下……”林镇湘几乎绝望了。
“约定交货的那天早上,我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服了砒霜。
剂量经过严格的计算,第二天早上发作,五天
死掉。
五天已经足够了。
”金久的声音低哑而平淡,就像在叙述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你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林镇湘颓废至极。
“是的,”金久说,“如果有生的想法,我根本无法把药送给游击队。
”
林镇湘觉得自己正从头到脚慢慢地变成一堆草木灰。
“你本来已经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但是——南乡子,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金久慢慢地睁开眼睛,说:“你有信仰吗?你相信信仰的力量吗?”
林镇湘愣了一下,脸色突然变得通红,痰步走出了帐篷。
金久觉得天地静极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两幕在药铺订药的场景,既交代了济人解毒丸的神奇效用,也形成了矛盾局面,使其后的情节发展充
满张力。
B.金久试药时的神态及“我没有下毒”的辩解,其实是在演戏,以便让林镇湘相信解毒丸被下了药,从而能送药
给游击队。
C.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阴沉、压抑,暗示要有凶险的事情发生;结尾的“天地静极了”,则传达出圆满落幕的安
详和坦然。
D.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能够深入细致地描摹人物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充分展现战争年代广阔的社会
背景。
(2)从得知金久就是南乡子,到走出帐篷,林镇湘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刘秉忠的《南乡子》词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材料二:
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
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
..兴跃。
革乱补弊,移风易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
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
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
其贤圣,从之。
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
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
当是时,此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
归二年,纣贼比干,囚莫子,
微子去之。
刿妊妇,残朝涉。
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
武王未下车
..,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瞻天下,封微子于宋。
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
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
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
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
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
成王大恐,乃发《金滕》之枢,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
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
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
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
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A王B百C里D见E纣F无G道H诛I杀J无K刑L赏M赐N不O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在文中指任用,与《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思相同。
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C.下车,在文中指国君登上王位,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下车引之”的“下车”意思不相同。
D.夜,指夜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夜”字意思及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文教风化天下;商纣残暴猥毒,最终身死国灭。
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
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
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
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
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
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
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②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5)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吴待制帅襄阳二首(其二)
尤袤
欲将盘错试馀锋,故拥旗麾讫外庸①。
南岘北津形胜地,前羊后杜昔贤踪。
不妨倒载同民乐,自有轻裘折虏冲②。
努力功名归报国,莫思山月与林钟。
【注】①外庸:任地方官时的政绩。
②冲:冲车,古代用以冲撞城墙的战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错”意思是“盘绕交错”,诗人用这个词暗指襄阳局势的错综复杂,对友人此行不免有些担忧。
B.第三句从空间上写岘山、津口对应,第四句从时间上写羊祜、杜预等贤人先后出现,构思精巧。
C.五六两句承接上文,推测在地灵人杰的基础上友人到襄阳后能过上悠然自得、与民同乐的生活。
D.山间明月、林间钟声代表消极避世的隐逸思想,与诗人劝说友人积极用事、报效国家的思想对立。
(2)有人认为,这首送别之作自有一种豪迈气概。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在择师学习的问题上,看重官爵高下的士大未阶层中普遍存在着“,”的心理。
(2)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妇女和青壮年男子各司其职,劳碌不休。
白居易《观刈麦》中写到他们辛勤劳动的句子是“”和“”。
(3)自曹操的《观沧海》之后,“沧海”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思,并广泛运用于唐宋诗词作品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965年,钱七虎受命设计能够抵御核爆炸冲击波的空军大型飞机洞库防护门。
为了找准原有飞机洞库防护门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他专门到核爆试验现场勘查。
钱七虎在深入调查思考后大胆决定采用那时刚刚兴起的有限单元法解决飞机洞库门的计算问题的做法属于国内首创。
创新往往意味着困难重重。
钱七虎毫不犹豫,带领课题组攻克难关,并争分夺秒、①地翻译整理出了10多万字的外文资料。
为了缩短防护门的启闭时间,他创新提出使用气动式升降门方案。
然而,试验一次次以失败告终,但钱七虎②:“失败了总结一下,就接着准备下一次试验,每一次试验过程都是学习提高的过程。
”历
时两年多,钱七虎率领团队终于成功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防护门。
像这样的技术攻关,钱七虎经历过无数次。
他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以及在他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系列地下防御工程,是③的“地下钢铁长城”,是中国战略防御的基石。
钱七虎始终坚守爱党、报国、强军的赤子情怀,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国之需要,我之理想。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至少4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8.(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去剪头发,以祈求开年有好兆头。
那么,“龙抬头”
是何意思呢?据专家解释,①。
古时,人们按照夜晚周天繁星在太阳黄道轨迹附近出没的先后顺序,将周天星辰分为二十八组星象单元,称为二十八星宿。
又根据它们的星象组合特征,将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这七宿想象成了龙的形态。
角宿名字中有“角”字,就是因为它与龙角有关。
构成角宿的两颗星也分别叫做角宿一和角宿二。
先贤们通过对天文现象连续不断的记录和观察发现,节气都与二十八星宿的升起、降落相关联,由它们在天空的位置可以作为判断季节的依据。
例如,在阴历正月入夜时,整条“龙”都位于地平线以下,是观察不到的;而到了阴历二月天刚黑不久,角宿二开始显露在东方的地平面之上;当角宿一也露出地平面时,
②。
这时,大地返青,春耕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广泛流传,以
传统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帝王们也大多会举行祭祀活动,③,期望五谷丰登。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结合材料,分析“龙抬头”得名的缘由。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记•中庸》有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意思是君子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上做事,不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
《晋书》中说:“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
”意为铅刀虽软,却不失磨砺成为锋利宝剑的志向;萤火虽弱,亦希望与日月之光比肩。
上述材料能给不断成长进步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