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赏析(2)
春江花月夜赏析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
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
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
“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离妇的离愁。
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画面。
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
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
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还富于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春江花月夜赏析2017-05-11 08:03 | #2楼
《春江花月夜》赏析资料显示,《春江花月夜》是诗人张若虚一生仅留的两首诗之一,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张若虚也凭此诗而获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美誉!《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但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若要问此诗究竟好在哪里?且听我娓娓道来
放眼此诗,仅是题目就用“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以人无限遐想,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细读全诗,我大致分为几个层次:第1-8句,主写月下之景;第9-16句,主写月下之思;第17-最后,主写月下之情。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来写,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现出来。
全诗以月升起句,以月落结句。
而景、思、情也都在月下而发,由此看出,那皎洁的“月”才是全诗的灵魂所在。
一开篇,诗人就直应诗题,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画: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江潮浩瀚无边,仿佛就要和大海连在一起了,气势如此恢宏!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水从连海之处缓缓升起,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和潮水以鲜活之感。
月光朗朗,江面辽阔,全在月光的照耀之下。
江流蜿蜒着,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此番描绘,点染出月光照耀之下的奇异之花。
诗人通过对月光的细微的观察让我们知道: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
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运用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表现手法,使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看着这银白纯净的安谧世界,诗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产生了思古之悠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照人?”这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是一个诗人对万物由来的深层思考,也是涌动在他心间的无限感慨与迷惘的生动写照。
但纵使心中充满了迷惘,诗人张若虚并没有沮丧消沉,而是认识到人生的荣辱是自有天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他懂得顺其自然,知足常乐,于是他写下了乐观向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种符合自然规律的诗句。
此时的诗人已经跳出了个人的狭小角度,放眼全人类,看到了“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都是永恒共存的。
笔者以为这是全诗一个绝妙之处,它升华了诗人的人生追求。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承上启下。
一轮孤月徘徊天空,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人似的,但却不能如愿,只能看着长江源源不断地输送地江水。
诗人自然地把笔墨由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转到写人生姿态,引出下文的游子与闺妇的相思愁怨。
悠悠飘去的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游子,“不胜愁”更渲染了小船上游子心中的思愁。
“何处相思明月楼?”以妻子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既节省了笔墨,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余地。
“徘徊”赋予月亮以人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心生怜悯,不愿离去。
不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月色,可是月亮偏偏“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这可怜的女子。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亮与思妇的互动,突出妻子的思夫之愁。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妻子,与此同时,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
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再写游子。
游子因思念至极,梦中也在回忆与妻子的快乐时光,让人深感悲凉。
游子追述昨夜梦见自己在闲潭边散步,看见落英缤纷。
春将逝也,青春、幸福、憧憬也将逝去。
回到现实,江水伴随着春奔腾逝去,江月西沉,夜已将尽,游子依然在外漂泊,无法还家,这是何等的悲伧!最后,明月终于落入沉沉的海雾中,而游子、思妇依旧天南海北。
思妇叹息:不知在这样的月夜中,能有多少游子可以乘月而归呢?只见明月余晖,带着人间情怨,洒满在江边的花树上。
诗人用落花、残月、流水来烘托游子的思归倦游之情,思妇的无奈之情,虚实结合,深刻表达出游子思妇的相思惆怅。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运用烘托、拟人、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多种表现手法,让情与景交融,无处不体现着美感。
第一层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观,此为景物美;第二层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间的相互关系,抒写心中的感叹;第三层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