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重复叙事特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位·经典
17
文学评论
Wen Xue Ping Lun
《活着》的重复叙事特点分析
○郭 林
(南京外国语学校,江苏 南京 210018)
[摘 要] 重复叙事是叙事学中一个重要的模式,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作者多层次
地运用重复的手法来实现对人物或主题的表达。
今笔者就其重复叙事的特点及形式加以分析,探讨其背后表达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 活着;
……重复叙事;……余华重复叙事是余华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与《许三观卖血记》中出现的一些重复,是音乐带给他的触动。
那么在《活着》中所体现的重复则应该是表现主题的需要。
前人在论述《活着》的重复叙事时多是着眼于“死亡事件”的重复,当然这是《活着》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但是《活着》中的重复叙事远远不止于此。
美国当代评论家希利斯·米勒在谈到重复叙事时说,“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成为的充分: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则有“事件或场景”的复制、“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中的复制和在一部小说中“重复其他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和事件。
”从这样一个标准来看,《活着》正是体现了这样的重复。
首先,我们从小处的重复看,《活着》中小处的重复最主要的是句子的重复。
在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
那几天我娘常对我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 (31)
我娘常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45)
我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67)我们走到门口,家珍在床上说:“春生你要
活着。
” (156)
我又放心不下,对他喊:“春生,你要答应我活着。
”……………………………………………………………………………………(156-157)
她对我说:“你还得好好活下去,还有苦根和二喜......” (165)
这些语句从句意上来看意思是相似的,而它的作用是辅助主题的表达。
余华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而这里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发出“一定要活下去”的声音,似乎是一种叫喊,但笔者以为更是一种信念。
这恰是与“苦难”和“死亡”的重复相配合的一种表现。
它不是妥协,不是进攻,恰是“忍受”。
而正是这种忍受与福贵最终的乐观活下去,让我们感受到了力量的强大。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句子的重复。
过了一会,爹说道:“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
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
” (28)
我常想起我爹在世时说的话,便一遍一遍去对苦根说:“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
我们啊,也就越来越有钱啦。
” (177)
[作者简介] 郭林,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
郭 林/《活着》的重复叙事特点分析
18
这两句简单地颠倒次序的语句的重复在
小说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前一句
隐含着强大的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历史积淀中
成为强国却又在列强的入侵和内乱中不断地
衰落的过程,当然这也是无数小家庭的隐喻。
而后一句的隐喻则是一穷二白后的中国在不
断地探索中去开创新的局面,小家庭依然。
这
里有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当然小家庭作为
历史中一个部分,它与整个历史的命运是相似
的,福贵的家庭只是无数中国家庭中的一个,
也是中国民族命运的一个缩影。
其次,从大处的重复来讲,《活着》所体
现的主要是“采风人我地不断出现”“死亡事
件”“饥饿场景”与“因恐惧而怕死情景”的
重复。
第一,“因恐惧而怕死的情景”的重复。
《活着》中在谈到福贵几次对死亡的感受
时有这样几个情景,第一次是福贵赌输了家产
在回去的路上本想找一个棵树上吊自杀,但是
他却害怕了。
小说中说:“其实我不想死,只
是找个法子与自己赌气。
我想着那一屁股债
又不会和我一起吊死,就对自己说:‘算啦,别
死啦。
’”(21)第二次是福贵被抓壮丁后,与
春生和老全听到坑道外几千万伤号呜呜的声
音,而内心生发出了一种恐惧,当想到会死时
“鼻子里也酸溜溜的”(57)、“也忍不住哭了”
(59)。
第三次是福贵跟着解放军到达长江边
时,知道解放军缺摇船的,但是却没有去帮助
他们。
他心里想的是“可我实在是怕打仗,怕
见不到家里人。
为了家珍她们,我对自己说
‘我就不报恩了,我记得解放军的好。
’”(63)
这三处的重复都是福贵在面临死亡或可能会
死亡的时候因惧怕而表现出的恐惧。
它表现
出福贵对生命本身含义的一种觉醒,当然这种
觉醒中也夹杂着对亲情的一种依赖。
同样是
对表现“生命本身含义”的一种补充。
第二,“饥饿场景”的重复。
饥饿是作者用来表现苦难的一种方式,而
苦难是考验生命力量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余
华的小说很擅长对苦难的描写,无论是肉体上
的,还是精神上的他总能表现出一种冷酷而真
实的力量。
这里的“饥饿场景”主要是指在肉
体上所遭受的苦难。
小说中出现过这样几个
场景:
第一处是作者对战场上战士抢大饼的情
景的描写,“等到再也没有什么可当柴煮米饭
时,蒋委员长还没有把我们救出去。
好在那时
飞机不再往下投大米,改成投大饼,成包的大
饼一落地,弟兄们就像牲畜一样扑上去乱抢,
叠得一层又一层,跟我娘纳出的鞋底一样,他
们嗷嗷乱叫和野狼没什么两样。
”(53)“几十
上百个人往一个地方扑,有些人还没挨着就撞
昏过去了,我抢一次就跟被人吊起来用皮带打
了一顿似的全身疼。
”(54)
第二处是福贵没俘后解放军发馒头时对
吃的场面的描写,“我们自动排出二十多个队
形,一个挨着一个每人领了两个馒头,我从没
听到过这么大一片吃东西的声音,比几百头猪
吃东西时还响。
大家都吃得太快,有些人拼命
咳嗽,咳嗽声一声比一声高,我身旁的一个咳
得比谁都响,他捂着腰疼得眼泪横流。
更多的
人是噎住了,都抬着脑袋对天空直瞪眼,身体
一动不动。
”(61)
第三处是人民公社解散后的情景,“没出
三个月,那四十斤米全吃光了。
要不是家珍算
计着过日子,掺和着吃些南瓜叶、树皮什么的,
这些米不够我们吃半个月。
那时候村里谁家
都没有粮食了,野菜也挖光了,有些人家开始
刨树根吃了。
村里人越来越少,每天都有拿着
个碗外出去要饭的人。
”“明知道没有野菜了,
家珍还是整天拄着根树枝出去找野菜,有庆跟
着她。
有庆正在长身体,没有粮食吃,人瘦得
像根竹竿。
”(107)包括后面凤霞与王四争抢
地瓜的情景。
第四处是大灾害时家珍向她父亲要了一
点小米后的情景,“粥熬成后,我们一家四口
人坐在桌前,喝起了热腾腾的米粥。
这辈子我
再没像那次吃得那么香了,那味道让我想起来
就要流口水。
”(113)
第五处是苦根的死,“走出了屋门,我越
想越心疼,便去摘了半锅新鲜的豆子,回去给
苦根煮熟了,里面放上盐。
把凳子搬到床前,
半锅豆子放在凳子上,叫苦根吃,看到有豆子
吃,苦根笑了。
”“苦根歪在床上,嘴半张着能
看到里面有两颗还没嚼烂的豆子。
”(179)
“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
们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
”(180)这几处对饥饿场景的描写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所要表现的含义是相同的,即饥饿带给生命的考验,当人的生命受到外界的威胁时,人本能的表现是抵抗。
在抵抗中一方面是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另一方面是表现出生命的坚韧。
作者正是通过对“饥饿”这一苦难场景的不断重复来达到对生命坚韧性的表现。
第三,死亡事件的重复。
与饥饿场景的重复相比,死亡事件则属于精神上的苦难。
福贵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父母、妻子、儿女,最后却只剩下福贵一人。
他的父亲被他气死、母亲病死、儿子有庆被抽血抽死、女儿凤霞难产死去、妻子家珍生病去世、女婿二喜死于意外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
每一次亲人的死去对福贵而言都是一次沉重的精神打击,而在每一次打击后福贵仍然坚强地活下来。
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得生命的坚韧和力量,最后的福贵并没有消沉,而是坦然地接受了生命的安排,“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
”(180)经受重重苦难的福贵用生命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诠释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道理,体现对生命自然状态的尊重。
不过在福贵经受重重苦难的时候,作者也为福贵能活下去安排了几场比较温馨的场景,如福贵赌输家产后虽然苦但是家庭更和谐了;在大灾害的困难时期还有子女和妻子带给自己的家庭温馨;有庆死后,凤霞娶到了踏实憨厚的二喜等等。
这些场景与福贵经受的苦难重复交替性出现,某种程度上消解了苦难的力量,给福贵以精神的安慰和鼓舞,当然这也是符合生活的复杂性,没有用纯粹的苦难去连续性地摧毁生命。
第四,“采风人我”的不断重复。
“采风人我”作为小说的叙事者之一在小说中重复出现了六次,第一次是在小说的开头
讲述“我”的职业并引出福贵的故事;第二次
是在家珍被福贵老丈人接走的时候;第三次是
福贵被抓壮丁回来见证了龙二被枪毙的时候;
第四次是福贵亲手埋了有庆后;第五次是家珍
死时;最后一次是小说的结尾。
那么“采风人我”在小说中地不断重复出现到底有什么样的
作用呢?
首先,笔者以为“采风人我”作为小说的
叙事者之一,采用这样的一个叙事角度有助于
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也是叙事上的必要。
第二,“采风人”的重复出现将过去的福
贵与现在的福贵更好的对比起来。
把福贵在
经历重重苦难后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坦然心态,以“采风人”的观察展现出来,从而使富贵
的形象更加丰满。
比如小说通过“采风人”的
口说“福贵说到这里看着我嘿嘿笑了”(34),“福贵微笑地看着我,西落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显得格外精神”等(166),以及从福贵的语
言和动作中表现出来的豁达,给人的是温馨,
不是凄惨。
在这一点上如果没有“采风人”的
观察则在表现福贵现在状态上便弱了很多。
同时也表现出福贵内心的孤寂,小说中说“他
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
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他的讲述
像鸟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
”(36)从这
里我们可以看出,福贵对自己的过往是不后悔的,这样的讲述使他体现到生命的快感,感受
到自己幸福存在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从福贵的
一次次讲述中体会到福贵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第三,“采风人”的重复出现消解了悲悯
情绪在读者心中的郁结。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
凄惨的故事,不间断地叙述从讲述者的角度来
说是比较沉重的,因此需要停下来休息。
从读
者的角度来讲,适当的停歇也是对小说中悲剧
情节的一次消化。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采风人”的这几次出现时文本的间隔时间是差不多的,而每当福贵停下来,“采风人”出现时,讲
述的故事中总会有一些大的悲情出现。
如第
四次出现时是有庆的死,第五次出现时是凤霞
与家珍的死。
这样集中地去表现死亡、悲情对
读者而言心中会积聚着一种浓重的悲悯情绪,
而这种情绪在每次的停顿中得以暂时地缓解。
第四,“采风人”的出现有时加速着故事地
19
前进。
“我”的不愿离去是源于对故事强烈的吸引力,“我丝毫没有离开的想法,我像个哨兵一样在那棵树下守着他。
”(126)而“我”的举动让福贵感到喜悦,“他有些感激地看着我,仿佛我正在为他做些什么。
”(127)于是在“我”与福贵的交流中,加速了故事的进展,并且“我”的一再追问也使整个故事提前结束,“我心想趁他站起来之前,让他把一切都说完吧。
我就问:‘苦根现在有多大了?’”(167)接着福贵将他故事的最后一部分讲完了。
第五,通过“采风人”的话语与观察完成对小说主题的升华。
“采风人”向我们讲述福贵的故事,看似是个例,其实非常普遍。
“和福贵相遇,使我对以后收集民谣的日子充满快乐的期待,我以为那块肥沃茂盛的土地上福贵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确实遇到了许多像福贵那样的老人。
”(35)只是他们都不能像福贵一样对自己的过往是如此的清楚,并能精彩地讲述自己。
也就是说,在千千万万像福贵这样的人中有很多是麻木的人,他们习惯性地忘记过去,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揣测小说似乎还存在这样的主题,即面对历史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而不是选择忘记。
同样在小说的最后:“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
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
”(184)从这段表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命的永不止息的坚韧性和生命的平淡自然,一切都如自然规律一样原原本本地发生着,我们无法阻拦,亦无须阻拦。
总之,重复作为余华小说重要的形式,它在不同的文本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含义。
但是基本的含义是相同的,从文学理论上讲重复是属于频率,重复的出现就是频率的次数,“这种重复的效果是使不断发展、流逝的生活事件中某些东西有节奏地重复显示,从而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产生某种象征意蕴。
”从音乐的角度上,重复犹如不断重复的副歌,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个不易忘记的情景,从而增强渲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作家出版社,2010.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
[3]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对话[J].作家,1996
(1).
[4]倪玲颖.论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艺术[J].理论与创
作,2003(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