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幸福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幸福观
一、什么是幸福?
(一)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说, “一个射手在瞄准靶子后, 就更容易射中目标。
” [1]P2言下之意,则是说我们认清一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达成。
《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就提到“善” , 而且它贯穿全书, 认识好“善”以及其衍生的概念, 有助于我们达到最高的善。
“一切知识, 一切诀择都是追求某种善” , 善的顶点“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 不论是一般大众, 还是个别出人头地的人物都说: 生活优裕, 行为良好就是幸福” [1]P4 。
因此, 我们说幸福就是至善。
“不过, 把幸福称为最高的善, 看来是种同语反复” [1]P11 。
因此我们要全面地了解幸福。
无论每个人心中对幸福的定义怎样, 但无疑幸福都是至善。
(二)幸福与快乐
“那最平庸的人, 则把幸福和快乐相等同” [1]P4 , 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不是幸福, 快乐与幸福是不同的, 因为幸福是至善, 只有善的快乐才是高尚的, 而属于恶的快乐则是低级的, 追求自私的。
只有对追求美好事物的人来说, 本性上的快乐才是幸福, 因为此时人的本性是向善的。
虽然, 亚氏不同意快乐就是幸福, 但他“至少把快乐当作必不可少的因素” [1]P14 。
“最美好、最善良、最快乐也就是幸福” [1]P15, 快乐是幸福的应有之义也是
幸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
“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的活动,其他一切或者是它的必然附属品,或者是为它本性所有的手段和运用” [1]P16 。
这里的“德性”是指把人的灵魂的本性发挥到最佳。
善是在行动之中,而不是在品质之中,幸福亦是如此, 幸福是在追求幸福的人身上。
“一个人可以具有某种品质却不作出好的结果”
[1]P14 。
幸福在其追求自身之中,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幸福,幸福才会降临。
不崇尚美好的人,不能称为善良, 不去追求幸福的人,不能称为幸福。
但这份追求并不是短时间的追求,而是“注定终生如此生活”。
二、幸福如何可能?
(一)幸福需要外在的善幸福还需要好的外在条件为助。
“善的事物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些称为外在的善, 另外一些称为灵魂和身体的善” [1]P13 。
“幸福也要以外在的善为补充”
[1]P17 。
像财富,尽管我们说,并不是拥有万贯家财的人就能够幸福, 但同时,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需。
可见, 在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中,幸福是人类最高的目的,财富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作为最高目的的幸福是唯一的,而作为手段的财富不可能是唯一的。
①
像幸运,幸运与幸福是两回事,但两者却是有着内在的联系
的。
一次幸运, 构不成幸福, 但多次的幸运可能成就幸福。
我们不能把人生寄托于幸运之上, 但偶然的幸运却会对我们的幸福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二)幸福要履行“中道”
“受之于人者太多, 出之于己者太少” , “中道”是指做得不偏不倚, 亚里士多德遵循“中庸”的思想原则。
“所以一切有识之事都在避免过多和过少, 而寻求中间和选取中间” [1]P33 增一分则太长, 减一分则太短。
幸福是需要履行“中道”的。
亚里士多德对中道进行了细致入微且辩证的分析, 用朴实易懂的例子向人们解释关于中道就是善的道理, 引导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对实现的幸福生活的追求上。
②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来看,没有了中道, 也就没有了幸福。
(三)幸福从追求中来、幸福靠学习
幸福非天赐, 是需要经过后天来获得的。
幸福不是天赐的, 但幸福是神圣的。
幸福是可以学到的, 任何人都拥有幸福的权利, 只是有的人时运不济, 认为自己没有办法达到, 而有的人就觉得自己天生就不具备幸福的本领, 学也学不来。
这都是不正确的表现, 幸福没有人生来就会, 但幸福是一直存在的, 只是你没有发现。
幸福存在于追求它的动态过程之中, 不是静止的。
也许一时的机遇也会对幸福有效, 但从长远来看, 一个人的幸福不能完全依赖偶然的机遇, 还是要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幸福在于思辨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后一卷里讲道, “如若一个人难终生都这样生活,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满幸福, 因为在幸福之中是没有不完全的” [1]P225 。
罗素讲到, “凡是哲学家的人,大抵也就是最幸福的人了; 从而哲学家就这样地要比任何别人都更幸福”。
《大哲学家生活传记》则这样说, “即使是在短暂一生中, 或者在遭厄运时, 高尚的人也可能获得幸福。
因为高贵的灵魂的磨炼得不觉痛苦,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此行, 按照善行事的人决不会说成是不幸的。
”说哲学家是幸福的, 则是因为存在于思辨的生活之中, 而幸福在于思辨。
三、为什么要过幸福的生活?
(一)幸福感的缺失
根据一份权威资料的显示, 当代人的幸福感正在不断地下降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背离的现象。
人们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 觉得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
由于人们遇到太多的人生问题,根本不知道自己处于社会的什么位置,不知道该怎么办, 才让我们重新提出“幸福”这个词,重新回归古希腊时代, 去追索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幸福。
幸福感的缺失是事实, 但其实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权利, 也都能平等地享有幸福。
(二)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们的平均生
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贫富差距却在日益加剧, 引发了一
系列的社会问题。
“只有关注道德的变化, 个体不断的培养自身道德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才能为人的存在和人的幸福提供
合理、完善、持久的发展空间,避免片面的利益追求威胁到人自身的存在与幸福,使他人和自己创造幸福美满的人生成为可
能。
”③ 《尼各马可伦理学》告诉我们,幸福是要靠学习,需
要不断追求的。
并且, 在这个过程中,他人会对我们自己的观念
产生影响,如果整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幸福, 过
上幸福的生活,每个个体也将会是有道德水准, 有良知、有觉悟的个体。
(三)幸福的启示
在西方社会的普遍价值中,他们认为幸福在于来世, 今生所
受的苦难,将会在来世得到救赎。
从来就没有一个词,它的魅力足以让人可以穷尽一生去追寻。
幸福就是这样一个词, 无论你身处何方,扮演着怎么样的一种角色, 都无法摆脱与它的干系。
你承认、追求也罢,不承认也罢, 也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实际行动去实践着自己所理解与体会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已经作古, 但其留下的精神, 特别这一份对幸福的执著,会号召全世界更多的人去过上幸福的生活的。
因此,我们说幸福生活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够在社
会上立足,有所发展、有所追求的动因,也是人们生活的目的与遭
遇挫折时的救命稻草。
也许, 我们都只是平凡人,没有哲学家那么伟大,无法把幸福当作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但其实我们在尘世间平淡平凡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对幸福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