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流域干海子滑坡形成机制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渡河流域干海子滑坡形成机制探析
摘要:干海子滑坡发育于丹巴县巴旺村附近,大渡河右岸,坡体受到地震波的
影响因素较大,经过复杂的反射、折射,加宽加长裂隙结构面,使之连通,加之
背坡、高位放大等效应,触发滑坡形成。

关键词:干海子滑坡;地震滑坡;形成机理
大渡河流经几个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地层岩相变化十分复杂,自前震旦系到
第四系地层都有出露。

就地层整体分布特征而言,以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为界,分
为西北部地槽变质岩区和东南部地台沉积岩区。

流域内三叠系主要分布于流域西
北部,前震旦系在流域中部出露最多,古生界各系地层出露于流域中部与东南部。

大渡河流域,自燕山运动以来,区域构造格架已趋定型。

喜山期开始的新构造运
动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掀斜抬升、老断裂的继承和发展、新断裂的产生、局部的
断陷凹陷以及与之伴随的地震活动等。

1、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研究区所处地貌单元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属川西北高山-高原过渡带侵蚀型高山峡谷区,以剥蚀中-高山地貌为主。

大渡河由北至南流经研究区,河流下切形成“V”型
或“U”型河谷地貌,两岸发育近东西向深切沟谷,并形成沟谷及峡谷地貌。

(2)地层岩性
研究区地层为茂县群第四岩组,上部岩性主要为二云英片岩、角闪岩和变粒岩,结构松散~密实,局部架空明显。

下伏基岩二云英片岩、变粒岩等,产状N30°~50°W/NE∠35°~ 50°,呈弱风化~微风化状,较完整。

(3)地质构造
研究区位于鲜水河地震带和龙门山地震带以北,外围的鲜水河地震带的历史地
震和现今地震活动对研究区波及影响较明显
(4)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内地下水以浅循环松散岩(土)类孔隙水为主,因堆积物松散,透水
性强,故富水程度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

(5)新构造与地震
据地震资料记载,区内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活动微弱,研究区场地附近及其近场区均无中、强震记载 ,其次为龙门山断裂带及抚边河断裂,外围历史地震对场址的
最大影响烈度为7度。

2、滑坡基本特征
(1)滑体特征
坡体坡面沟谷不甚发育,仅在Ⅰ、Ⅱ区分界部位,发育一条季节性冲沟。


沟总体走向近EW向,延伸长度约550m,切割深度2~3m,沟口开阔,两岸植
被十分茂密。

(2)滑带滑床特征:
滑带厚约0.5~2.30m,位于破碎岩体和完整基岩接触面,由角砾、岩屑夹泥
组成,原岩为志留系的泥页岩,角砾0.5~1.0cm,少许碎石,挤压紧密,岩屑及
含泥量较大,一般大于40%。

3、滑坡形成控制因素
(1)坡体结构
滑坡区地层为茂县群第四岩组Smx4,第四岩组第一段和第三段以中~薄层石
英片岩为主夹石英岩,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强;第二段以薄~中层灰色、银灰色二云片岩为主,岩性较软,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弱,构成易滑地层。

且滑坡及周边位于末日向斜西翼,属单斜构造区。

由于工程区地壳隆升运动剧烈,伴随着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大渡河河谷迅速下切,从而导致右岸的顺层边坡前沿临空。

(2)构造
滑坡区内构造形式主要为褶皱,有二甲倒转背斜及三家寨倒转向斜斜穿滑坡区(见图1),由于地处变质岩地带,加上褶皱构造影响,不同位置岩层产状差异大,甚至在同一处岩层扰曲变形剧烈,基岩产状总体为40°~85°∠30°~50°。

节理裂隙非常发育(见图2)。

(3)地震
地震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大,干海子滑坡形成之前,原始岸坡为一中~陡倾外斜向NW的顺层边坡,这类边坡易产生规模较大的变形破坏。

在地震等外营力作用下易导致右岸边坡失稳破坏。

4、滑坡演化过程
图1 滑坡区褶皱平面示意图图2 滑坡区岩体结构面统计图
此外坡脚受河流冲蚀掏空,具有滑移-拉裂的有利条件。

由于该段河谷狭窄,滑坡体运动距离较短,滑坡体未充分的解体,在坡体内部破碎岩体保持了较好的原岩层序,这是滑移-拉裂滑坡一个重要特征。

干海子滑坡形成过程(如图3)。

图3 干海子滑坡形成演化图
由图可看出,该滑坡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大渡河干流在最后一期宽谷期结束之后,伴随地壳抬升河流快速下切,边坡岩体中构造应力得以释放,浅表层发生卸荷回弹变形,导致浅表部岩体产生拉张破裂,原有结构面扩展破坏,并产生新的表生结构面,为地下水的入渗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岩体强度不断降低。

(2)第二阶段,坡体中~陡倾岩层在自重作用下有沿层面滑移-拉裂的运动趋势,但由于缺乏变形空间,势能被隐藏。

(3)第三阶段,以二云片岩为主的岩体在河流侧蚀作用下,力学强度不断降低,致使边坡岩体顺层滑移加剧,最终导致滑动破坏。

5、结论
在大渡河左岸燕耳岩沟口下游侧,干海子滑坡形成的堰塞堆积夹于二级阶地砂卵石层中部,这表明滑坡发生在二级阶地形成时期,从区域资料来看,二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初期,因此,干海子滑坡形成于距今1-2万年前,其形成演化过程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河谷下切、卸荷;第二阶段,重力变形、裂隙发展;第三阶段,裂隙连通,地震下滑。

参考文献:
[1]申通,王运生,等.重庆小南海滑坡形成机制离散元模拟分析[J].岩土力学,2014,35(2).
[2]许强,黄润秋.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塌灾害动力特征初探[J].工程地质学
报,2008,16(6):721-729.
[3]罗永红,王运生.汶川地震诱发山地斜坡地震动的地形放大效应[J].山地学
报,2013,31(2):200-210.
[4]王运生,徐鸿彪,罗永红,等.地震高位滑坡形成条件及抛射运动程式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11):2360-23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